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案

资源简介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案
一、教材分析
2017年版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包括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根据课标要求,教师做了如下解读:通过学习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了解明朝统一全国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包括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学习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以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阅读梳理明朝时政治制度方面发生的变化表现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2)针对郑和下西洋出现的评价分析培养提升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的全面性
;(3)通过对明王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及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分析,培养并提升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现象的认知能力。
2、核心素养目标:(1)学生学习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了解历史发展的全面性,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素养;(2)学生学习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者侵占澳门和台湾岛等史实,将明朝的发展与世界整体发展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3)通过分析史料,总结、归纳史料,从而得到对历史现象的正确认识,对郑和下西洋等历史史实作出客观评价,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4)教师通过对课堂小结升华,使学生认识到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振兴,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
三、重点难点
1、重点:明王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明王朝海疆和内陆边疆的问题及治理。
2、难点:明王朝政治制度变化的认识。
四、学情分析
本课教授的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明清历史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了解明清历史的基本情况,但是缺乏深层次的认识,需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高一学生正处在抽象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尝试摆脱初中阶段幼稚的思维方式,教师通过创新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引导学生思维的转变。
五、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探究、自主学习、分析归纳。
六、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以朱元璋的生平经历作为本课的导入:
“同学们,历史上有一位人有这样的经历:放过牛,做过和尚、起义军首领,最后成了开国皇帝,他是谁呢?”(出示朱元璋画像)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朱元璋从一介草根,逆转成为皇帝,建立明朝后,他是如何来巩固统治的呢?
设计意图:以朱元璋传奇人生经历作为本课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朝堂上的大明——集权与专权
合作探究一:根据材料,找出朱元璋废除宰相的理由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比喻时间极短)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háng,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皇帝)总之,所以稳当(稳定)。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合作探究二:结合材料分析宰相废除后国家政务出现了什么问题?明政府设立了哪些机构(性质、职责、运作程序)?
材料一
洪武十七年(1384年),自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明太祖置殿阁(华盖殿、英华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摘编自《明史·职官志》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在活动探究一中引导学生得出朱元璋废除宰相出于一家之私,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这一结论;活动探究二中,分析材料得知宰相废除后国家政务繁忙,明政府设立内阁。最后点拨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三)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世界中的大明——辉煌与危机
我将这一目分为两个模块:辉煌与危机。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所学知识并结合课本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感受大明的“辉煌”,然后引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进行主题升华;
“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也曾盛赞这一壮举:15世纪初,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到了东南亚很多国家,一直抵达非洲东海岸的肯尼亚,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
危机主要为沿海危机,分为倭寇侵扰和欧洲殖民者的侵夺,我将通过自主探究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明朝的主要危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依据教材找出倭寇侵扰我国沿海的概况以及戚继光平倭的史实;我将通过史料教学和地图教学来引导学生学习欧洲殖民者的侵夺,了解欧洲殖民者在我国沿海的基本侵略活动,并探究其对明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
沿海形势的另一大变化是西方殖民者的东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诸国开始向东发展,较早来到东方的是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红毛夷(荷兰)自古不通中国,亦不知其国何名,其地在何所……当此夷初至内地……自此夷通市,遂得彼所用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材料三
大一统颂
大明天子驾飞龙,开疆宇,定王封。
江汉远朝宗,庆四海,车书会同。
东夷西旅,北戎南越,都入地图中。
遐迩(xiá
ěr)畅皇风,亿万载,时和岁丰。
——《明太祖实录》
设计意图:将明朝置于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之下,通过地图、史料以活动探究形式来认识世界背景下明朝的沿海危机。使学生辩证认识到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侵夺,破坏了中国的主权,给沿海人民带来了灾难;但同时也加强了东西方联系,中国吸取西方国家技术,模仿制造火炮,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分析历史的能力。
(四)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一统下的大明——治边与易代
这一目包含两个内容:内陆边疆治理和明清易代。首先设计活动“读图说史”:读明朝形势图,结合教材分别指出A、B、C区域的主要民族,并说明明政府是如何经略这些地区的?
学生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地图指出ABC三个区域的主要民族,并说明明政府是如何经略这些地区。
设计意图:根据地图说史,培养学生的读图和信息匹配能力,体现地理学科和历史学科的融合。
接着教师给出时间轴,学生根据时间轴提示,归纳明清易代大事记。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梳理时间轴,掌握重要时间点,同时培养归纳能力。
最后教师出示一则材料:
窑洞对:在延安的窑洞中,民主人士黄炎培追问毛泽东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其兴也悖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支配的问题。毛泽东胸有成竹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振兴”。
学生阅读讨论这则材料,教师进行总结升华。从明朝到清朝,朝代更替之间存在一定的历史规律,如何跳出“其兴也悖焉,其亡也忽焉”这一历史周期率是世代所探索的一个问题,今天的我们找到的这条道路就是人民民主。
七、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将复杂繁多的知识点进行专题整合,分为三个部分,构建了紧密联系的知识体系;设计的教学环节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形式获得认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但是本课不足之处在于繁杂知识点之间的处理不当,重难点不突出,应当思考如何更好的突破重难点,实现核心素养目标的培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