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2历史高中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民版必修2历史高中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1992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②过渡时期
①恢复时期
③探索时期
④“文革”时期
⑤徘徊时期


1952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966—1976)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
(1956—1966)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953—1956)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953—1956)
1、背景:
2、过程:
3、评价:
1、背景
(1)土地改革完成(1950—1952年);
(2)人民政权巩固(1949—1952年);
(3)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年);
(4)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6月)。
①内容: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
②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
同时并举。
③实质: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①目的: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②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④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过程:
材料一:1949年中、美、苏工业产量比较(﹪)
材料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在工业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对外受到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很快实现了工业化。50年代初期的中国……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禁运,国内经济则因过去的半殖民地性质,重工业极为落后和布局非常不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1953年……
,党终于选择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武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历史分析》
探究思考:一五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①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制约经济发展
②西方国家威胁封锁,增强国防的需要
③受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
与美国比
与苏联比

0.2%
0.7%
原煤
7.3%
13.6%
原油
0.02

0.36%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原因:落后分散小农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形式:全行业公私合营。
②政策:赎买政策。
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评价:
(1)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2)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等缺点。
1、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推行了土地改革
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
D.发动了“大跃进”
2、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根据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
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下列事件属于革命进程第二步的是(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解放战争
D三大改造
1.成功的探索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①时间:1956年4月。
②内容:总结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和鉴戒苏联教训,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等十大关系,提出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③意义: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1.成功的探索
(2)中共八大召开(1956年9月)
①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②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意义: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2.曲折和失误(“左”倾错误)
(1)原因: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没有深刻的认识。
(2)事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4)危害:“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大跃进
内容:指1958年至1960年间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农业(全民炼钢),一味强调高指标、高速度。
后果:导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
教训: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各客观规律。
人民公社化运动
内容:统一经营、分配,平均主义。
后果: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的生产力。
教训: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头遍哨子不买帐,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
3、纠“左”工作
(1)时间:1960年冬。
(2)策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调整农、轻、重工业的比重-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
(3)成效: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4、经济成就
(1)先后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
(2)形成了冶金、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3)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
(4)石油已经实现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了。
1.以下史实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这一客 观规律的是
A.整风运动     B.反右倾斗争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2.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多种因素中,主要的是
 A.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
 B.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后果
 D.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1、重大破坏(1966年5月-1970年)
(1)原因: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全国掀起“夺权”狂潮。
(2)表现:国民经济计划被废置;经济工作的指挥调度和管理系统陷入瘫痪、半瘫痪状态,国民经济的运行失去控制;全国交通堵塞,物资供应困难;各地工矿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等。
三、动荡的十年(1966-1976年)
2、出现起色(1971年—1974年)
(1)原因:
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2)措施:
①整顿企业,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
②重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3)结果:
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有了起色。
3、复苏发展(1975年)
(1)背景
①1975年1月,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重申“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②邓小平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
(2)措施:
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大力整顿
(3)成就:经过整顿,国民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和倒退的局面,开始了恢复和发展。
4、再遭破坏(1975年)
(1)原因:“四人帮”的阻挠和破坏。
(2)结果:使经济形势再次遭到破坏。
5、重要认识
(1)“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文革”使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年代
工农业生产总值
53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75年
课堂小结
1949-1976年的中国经济    
上图反映了50-7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典型特点是什么?
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失误: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年
《论十大关系》
文化大革命
1966-1976
启示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适应。
启示一: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启示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加强民主法制;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抓住发展机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