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20-2021学年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课件+学案 +课后检测(打包19套)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专用)2020-2021学年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课件+学案 +课后检测(打包19套)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章东知识回顾
知识整合·温故知新
》教材问题点拨
教材发掘·释疑解惑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一、单项选择题
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区域间有着从属关系
B.各区域是按照特定指标划分的
C.各区域没有任何联系
D.各区域间有明确的界线
2.图示各个区域(  )
A.从区域类型看属于功能区
B.空间尺度较小,描述内容较宏观
C.面积、范围经济变化
D.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解析:第1题,图中气候区是按照降水和气温的特征(特定指标)划分的,B项正确;各区域间不存在从属关系,A项错误;区域具有开放性特点,彼此间并非没有联系,但气候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C、D项错误。第2题,气候区一般是在降水和气温的基础上按照自然要素划分的,不属于功能区,A项错误;区域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内容越宏观,B项错误;区域面积和范围相对固定,内部特征也相对一致,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1.B 2.D
湖南湘江新区是国家在中部地区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位于湘江西岸,包括长沙市岳麓区、望城区和宁乡县部分区域,面积490
km2。下图为湘江新区范围和产业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湘江新区(  )
A.界线是模糊的
B.内部发展方向相同
C.具有一定的特色
D.与周边地区气候特征不同
4.设立并建设好湖南湘江新区(  )
A.是实施沿海开放战略的重要举措
B.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
C.有利于促进内陆地区成为外向型为主的经济区
D.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解析:第3题,湘江新区是中部地区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具有一定的特色,故C项正确。第4题,湘江新区是国家在中部地区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范围主要是长沙市的部分区县。设立并建设好湖南湘江新区,是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加快内陆地区开放发展,故D项正确。湘江新区位于中部经济地带,不属于沿海经济地带、也不属于西部大开发范围,中部地区也不可能成为外向型为主的经济区,故A、B、C项错误。
答案:3.C 4.D
下图为甲、乙两个区域之间的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关于甲、乙两个区域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甲表示我国的中西部地带,乙表示东部地带,则箭头①表示粮食
B.若甲表示我国的中西部地带,乙表示东部地带,则箭头①表示核电
C.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箭头②表示劳动力
D.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箭头②表示资金、技术
6.该图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
①综合性         
②整体性
③差异性
④开放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5题,我国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带,核电分布在东部地带,故A、B项错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廉价,发达国家具有资金、技术优势,故劳动力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资金、技术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第6题,该图反映了甲、乙两区域的差异性及开放性。
答案:5.C 6.C
读我国西北地区局部图,完成7~8题。
7.造成河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制度不同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土壤
B.海拔
C.水源
D.热量
8.河套平原从“地固泽卤,不生五谷”发展成为“塞外粮仓”,主要是由于该地(  )
A.地质条件稳定
B.年降水量增多
C.灌溉条件改善
D.黄河水量减少
解析:第7题,河套平原属于中温带,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亚热带,两地热量条件差异明显,导致两地耕作制度不同。第8题,河套平原位于干旱区,能够进行农业生产,发展成为“塞外粮仓”,关键在于该地区可以引黄河水作为灌溉水源。
答案:7.D 8.C
每一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读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系图,完成9~10题。
9.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制约该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河网密布
B.雨热同期
C.土质黏重
D.红壤广布
10.该地区密集的河网对区域工业化阶段所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
A.提供工业原料
B.提供生活水源
C.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
D.提供丰富的水产品
解析:第9题,雨热同期对农作物生长有利,因此,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制约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雨热同期。第10题,工业化阶段,长江中下游地区密集的河网为生产提供了生产水源和便利的水运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答案:9.B 10.C
下图表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读图,回答11~12题。
11.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更能吸引人口迁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河流湖泊密布,渔业资源丰富
B.地势平坦开阔,耕地资源丰富
C.生态环境优越,适宜居住生活
D.经济相对发达,就业机会较多
12.与“长三角”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主要优势是(  )
A.土地、劳动力价格低
B.交通便利
C.技术和资金雄厚
D.对外开放程度高
解析:第11题,吸引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第12题,与“长三角”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土地、劳动力价格等方面优势明显。
答案:11.D 12.A
下面为斯里兰卡岛和日本九州岛位置示意图,M市是著名的钢铁基地。读图回答13~14题。
13.两岛屿地理环境的相似之处有(  )
①气候为海洋性季风气候
②岛内低山、丘陵面积广
③岛屿南部都存在显著的季风洋流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M市发展成为钢铁工业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
A.原料丰富
B.海运便捷
C.地势平坦开阔
D.环境优美
解析:第13题,从图中经纬度可以判断出,斯里兰卡岛和日本九州岛分别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都深受海洋影响,①正确;两岛屿低山、丘陵面积较广,②正确;斯里兰卡岛南部存在季风洋流,但九州岛附近洋流为日本暖流,③错误;斯里兰卡岛农业机械化程度低,④错误。综上所述,选A项。第14题,M市(北九州)发展成为钢铁工业基地的优势条件是本地拥有丰富的燃料(煤炭资源);沿海有港口,原料运进和产品运出方便;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基础好。
答案:13.A 14.B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学者提出我国宏观区域经济“新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如下图)。据此完成15~17
题。
15.下列省级行政区中,属于中部及近西部地带的是(  )
A.新疆
B.云南
C.内蒙古
D.黑龙江
16.远西部地带各省级行政区共同的地理位置特征是(  )
A.均地处亚热带
B.均靠边疆
C.均处于内陆
D.均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
17.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经济发展逐渐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自然资源及能源短缺
C.农业地位削弱
D.生态破坏严重
解析:第15题,读图可知,新疆、内蒙古属于远西部地带,云南属于中部及近西部地带,黑龙江属于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第16题,远西部地带包括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均地处内陆;青海不靠边疆;只有青海、西藏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第17题,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大多是经济开发较早的地区,也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资金、技术、人才较充裕;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地位削弱是正常发展规律;生态破坏不是其主要问题;随着“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其资源、能源逐渐短缺,这将成为其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答案:15.B 16.C 17.B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据此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回答18~20题。
18.下列各项,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是(  )
A.都位于入海口处
B.都位于我国季风区
C.土壤都比较肥沃
D.都是平原地区
19.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
B.当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时,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C.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D.在农业生产走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今天,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超过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供应地
20.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B.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依托于优越的地理位置
C.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D.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解析:第18题,长江三角洲是由于长江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处沉积形成的,位于长江的入海口处,松嫩平原位于内陆,是由于河流的冲积形成的平原,故A项错误。第19题,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少,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让位于东北平原,故D项错误。第20题,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便利,发展工业的原料来自国外的进口或者附近地区的供应,当地的矿产资源比较少,故D项错误。
答案:18.A 19.D 20.D
二、双项选择题
2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长江中下游平原誉称“鱼米之乡”,但汉代“或火耕而水耨,或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落后。古代该地不利于开发的自然条件有(  )
A.水系分隔
B.土质黏重
C.人口较少
D.气候寒冷
解析:选AB。长江中下游平原由于地处平原,地势低平,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河网密集,湖泊众多;由于当地的气候、地形、水文条件,使得当地的土壤质地黏重。
下图为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22~23题。
22.图中甲、乙、丙、丁表示土地、生物、资本和科技进步。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
A.甲—土地
B.乙—生物
C.丙—资本
D.丁—科技进步
23.图示社会发展阶段中(  )
A.原始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较小
B.农业文明阶段土地质量取决于土地区位和用途
C.工业文明阶段主导经济增长的要素是科技进步
D.环境文明阶段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解析:第22题,在原始社会时期,生物的分布对人类发展影响大;农业文明时期则为土地;工业文明经济增长各阶段影响的主导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开始资本是最关键因素,随着时代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的影响力也在下降;环境文明时期由于环保意识提高,科技影响人类的发展;故判断甲—生物、乙—土地、丙—资本、丁—科技进步。第23题,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崇拜和敬畏自然,依靠自然,对环境作用和影响小;工业文明经济增长各阶段影响的主导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开始资本是最关键因素,随着时代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的影响力也在下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资本和土地则相反。随着人地矛盾的激化,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即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答案:22.CD 23.AD
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及相应的饮食习惯。一个地方饮食的建立与许多因素都有关联,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理环境。结合下图,回答24~25题。
24.关于该地区农业生产与饮食习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乙区域更适合发展水稻种植
B.甲区域更适合发展苹果等林业生产
C.该地区人们离不开牛羊奶酪和肉食
D.该地区饮食为“饭稻羹鱼”“山珍海味”
25.下列关于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山西人爱吃醋与该地区水土流失,土壤中钙较少有关
B.重庆人喜辣的食俗多与该区域冬季气候较同纬度气温更低、湿度更大有关
C.北方人喜爱咸是因为冬季寒冷干燥,新鲜蔬菜少,形成了腌制蔬菜的习俗
D.南方人喜爱甜食与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有关
解析:第24题,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河网稠密,应该是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江南地区,故饮食为“饭稻羹鱼”;图示该区域临海,又因区域界线一般为山地,故饮食又有“山珍海味”。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而苹果为温带水果,不适合在该地种植;乙区域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低平适合发展水稻种植。第25题,当地气候条件决定了当地的物产,而物产会影响饮食习惯,故C、D正确。山西人爱吃醋与当地“水硬”(碱性强)有关,重庆人喜辣与气候潮湿有关。
答案:24.AD 25.CD
三、综合题
2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甲、乙两区域的地形特征。
(2)比较①、②两地气候成因的差异。
(3)推断甲、乙两区域人口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解析:(1)从图中可看出,两区域均以平原、高原为主,甲区域的山脉在北部,而乙区域的山脉在西部。(2)①地位于印度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②地位于巴西高原,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影响,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从自然条件、开发历史、交通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甲、乙两区域的地形均以平原、高原为主,高原在南部,平原主要位于北部及沿海地区。甲区域北部有高大山脉,乙区域西部有高大山脉。
(2)①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②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是受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
(3)两区域人口分布不平衡。甲区域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原东西沿海、恒河平原地区。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热量充足,雨季雨水充足,农业生产发达,有利于生存与发展;发展历史悠久,交通便利。 乙区域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原东南沿海。原因:亚马孙平原过于湿热,不利于人口分布;高原东南沿海地势平坦,气温适宜,开发历史较早,沿海交通便利。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长江三角洲某地区早期是我国商品粮基地的组成部分。随着该区域城市的发展,粮食要从东北、苏北等地调入;蔬菜、花卉、瓜果种植面积扩大,部分出口;近几年来,粮食、蔬菜、花卉等均要从外地调入,农民出租土地或建简易房屋出租。下图为该区域城市形态的变化示意图。
(1)早期该地区是我国商品粮基地的组成部分,简要评价其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图中a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
(3)判断图中工业类型2的主要工业部门特点,并说明判断理由。
解析:(1)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应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注意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评价。(2)由材料及图可知,早期到中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市场需求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中期到现在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主要是由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引起的。(3)根据位置在郊区、靠近高等院校,可判断工业类型2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工业,再结合交通、环境加以说明。
答案:(1)位于长江三角洲河流沿岸地区,是河流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光热充足。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旱涝灾害频繁。
(2)早期到中期,由于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土地利用方式由粮食生产变成蔬菜、花卉等生产。中期到现在,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土地市场价格发生变化,非农业用地范围扩大,农业用地大量转化为城市用地。
(3)特点: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技术含量高。理由:靠近高等院校,可获得技术支持;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位于城区河流上游地区,对环境污染较小。
28.图中A、B地区为高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说明A、B高原地形的差异。
(2)A、B高原同属季风气候区,比较两高原所受夏季风影响的异同。
A
B
相同点
不同点
(3)简述A、B高原能源、矿产资源及工业部门的主要差异。
(4)地下水污染是B高原的环境问题之一,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解析:(1)依据海陆轮廓及经纬度可确定A为德干高原,B为云贵高原;再根据所学知识,可分析两高原地形差异。(2)A、B两高原都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且都主要受西南季风影响,但B高原还受东南季风影响。(3)要结合图中矿产、河流和所学知识回答。(4)云贵高原的石灰岩分布广泛,喀斯特地貌发育,渗漏强烈,地表被污染的水很容易转化为地下水。
答案:(1)A(德干)高原海拔较低,起伏和缓。B(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地表崎岖。
(2)
A
B
相同点
都受西南季风影响,并带来丰沛的降水
不同点
受西南季风影响大
受西南季风影响小,同时受东南季风影响
(3)资源差异:A高原煤、铁、锰资源丰富,煤与铁资源组合具有优势;B高原有色金属、磷、水能、煤炭资源丰富,能源与有色金属资源组合优势明显。
工业部门差异:A高原以钢铁、机械制造工业为主;B高原以有色金属冶炼、化学、能源工业为主。
(4)石灰岩地区渗漏强(地表水向地下水转化迅速);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PAGE
11第一节 认识区域
学习目标
明目标、知重点
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含义和区域划分的目的。了解区域的分类,能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一、区域的含义
1.含义: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2.特点: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既可以是单一指标,也可以是综合指标;既可以按照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以按照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
4.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区域范围有大有小,如东部经济地带的范围大于京津唐工业基地;区域界线往往有过渡性特征,如干湿区的界线;有的界线明确,如行政区的界线。
二、区域的类型
1.均质区
(1)概念:是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2)类型:包括自然区域和人文区域。
2.功能区
(1)概念:是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2)组成:功能区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
区分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方法
凡是以区域物质内容(既可以是自然要素也可以是人文要素)的相似性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均质区范畴。如根据地形划分出高原区、平原区等,按照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方言区、水田农业区等。凡是以区域内在联系(功能上有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如城市经济区指以城市为中心并且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尺度
(1)空间尺度:区域的空间尺度可大可小,包括大尺度的区域、中等尺度的区域和小尺度的区域。
(2)特点: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具体,越详细。
三、区域的特征
特征
含义
整体性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差异性
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
开放性
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
区域内部特征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但并不是说内部特征的完全一致性,即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中也存在旱地。这说明区域内部特征只是求大同存小异。一般而言,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越小。
一、判断题
1.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
2.区域的边界都是明确的。(  )
3.区域内部各环境要素的相互联系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而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则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  )
4.我国的青藏高原和京津唐工业区都属于均质区。(  )
5.山西苹果基地建设体现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而经济全球化则体现了区域特征的开放性。(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6~7题。
6.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
A.积温的多少      
B.年降水量的大小
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D.年太阳辐射量的大小
7.有关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
B.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
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
D.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解析:第6题,结合我国地理相关知识考查区域划分的指标。干湿区的划分指标为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反之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第7题,主要考查区域的特点,干湿区的界线具有过渡性。
答案:6.C 7.A
8.下列属于功能区的是(  )
A.方言区        
B.旱作农业区
C.城市经济区
D.东亚文化区
解析:选C。均质区表示内部特征相对一致,以某种要素为主,如方言区、旱作农业区、东北平原区。功能区指内部起着共同职能作用的功能区,如工业区、经济区。
我国地理诗词、谚语众多,如①“清明时节雨纷纷”;②“黄梅时节家家雨”;③“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⑤“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等。据此回答9~10题。
9.①②③④依次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
A.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 黄淮海平原 西北地区
B.云贵高原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平原 青藏高原
C.东南沿海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平原 西北地区
D.江淮地区 华北平原 西北地区 四川盆地
10.属于谚语⑤所示地区南部区域特征的是(  )
①地带性土壤肥力较高
 ②河流众多 ③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④水热条件优越,盛产甜菜、油菜 ⑤有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A.①②③
B.④⑤
C.①③④
D.②⑤
解析:第9题,“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时的雨季在东南沿海地区;“黄梅时节家家雨”是指长江中下游地区;“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说明春旱严重,应该在华北平原;“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表示日温差大,是西北地区。第10题,⑤描述的是秦岭地区,其以南地区河流众多,有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落叶阔叶林是秦岭以北地区的植被,甜菜是中温带的作物。
答案:9.C 10.D
 区域的含义[学生用书P2]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图(见教材P2图1-1-2和图1-1-3)。
(1)甘肃省年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有何规律?导致甘肃省年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的原因有哪些?
(2)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是依据单一指标还是综合指标?
(3)同一干湿区内部和不同干湿区之间降水有什么特点?干湿区的边界是明确的还是过渡的?
提示:(1)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甘肃省东南部位于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年降水量较充沛;而西北部位于非季风区,随着距离海洋越来越远,加上地形的阻隔,年降水量也逐渐减少。
(2)单一指标。
(3)同一干湿区内部,降水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不同干湿区之间,降水特征具有差异性。例如,甘肃省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那么湿润区内部降水量在800
mm以上,这个特定的性质是其他三个区都不具备的。
干湿区没有明确的边界,其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核心归纳】
区域的内涵剖析
(1)弄清划分类型:先分析该区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什么类型,这是认识区域的第一步,起到定向的作用。
(2)区位特征:也就是看该区域的位置,与周围的区域有什么联系。
(3)区内共同性:分析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4)区域间差异性:比较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同。
(5)边界形状:记忆该区域的轮廓特征,以便迅速准确地识别和确认,如省区轮廓、湖泊轮廓等。
【跟踪训练】
1.读图,完成(1)~(2)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征相对一致
C.区域可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
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
解析:该题考查对区域含义、特征的理解,并隐含了区域划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1)题,该图是干湿地区及农业类型分布简图,反映不出区域的面积、形状及边界的信
息,故A项不正确;图中也显现不出区域进一步划分的信息,故C项不正确;400
mm、800
mm是理论上的分界线,但并不明确,其界线是过渡性的,故D项不正确;内部特征相对一致是区域划分的基本特性,故B项正确。第(2)题,区域图中草原放牧区和农业区反映不出农业发展水平,故A项不正确;干湿地区与农业类型的联系呈现的是生产特点方面的内容,故B项不正确;干湿条件影响农业的发展,其本身就是农业发展的条件,故D项不正确;不同的干湿条件对农业向什么方向发展有重大影响,故C项正确。
答案:(1)B (2)C
2.读黄河流域图,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  )
A.利用单一指标划分
B.利用综合指标划分
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
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
解析:选A。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是按水系指标划分的,属于单一指标。
 区域的类型[学生用书P3]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和中国汉语方言区分布图(见教材P4~5图1-1-4和图1-1-5)。
(1)图1-1-4中展示了几种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有何特点?
(2)我国的方言区是按照哪种地理要素划分的?是单一指标还是综合指标?是均质区还是功能区?
提示:(1)三种。 区域具有层次性,一个大尺度的区域可能划分出几个中等尺度的区域或若干个小尺度的区域。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具体,越详细。
(2)是按照人文地理要素划分的。 单一指标。 应属于均质区。
【核心归纳】
区域的类型
 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概念
组成或类型
举例
均质区
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自然要素区域
高原区、平原区
均质区
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人文要素区域
方言区、水田农业区
功能区
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
城市经济区
【跟踪训练】
区域是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按照不同的指标,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下列关于区域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自然要素划分的区域是均质区
B.以人文要素划分的区域是功能区
C.我国的暖温带半湿润区是均质区
D.城市经济区和东亚文化区都属于功能区
解析:选C。均质区是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可以按自然要素的相似性划分,也可以按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如干湿区、地形区、文化区、方言区等;功能区是指在功能上紧密相连的区域,如经济区、工业基地等。
 区域的特征[学生用书P3]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四大综合区分布图。
材料二 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图(见教材P6图1-1-6)。
材料三 区域之间的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见教材P6图1-1-7)。
(1)我国四大综合区分布图体现了区域的哪些特点?
(2)我国四大综合区划分的依据主要是什么?
(3)青藏高原“寒”的自然特征的成因是什么?
(4)举例说明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5)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对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人口、城市分布有何影响?
提示:(1)整体性;差异性。
(2)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3)地势高,气温低,因高生寒。
(4)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低,冰川冻土广布;植被稀少且以耐寒的草原和高山草甸灌丛为主,动物耐寒且种类少。
(5)自然环境制约着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人口和城市分布,该区以高寒农牧业为主,人口和城市及农业区集中分布于河谷地带等。
【核心归纳】
1.区域三大特征的含义及对人类活动的指导意义
特征
含义
实践意义
区域特征图解
整体性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类利用资源时,必须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认识区域的整体性对于利用资源、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表现为A内部、B内部各自的地理要素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差异性
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有差异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表现为A、B内部分别具有相对一致性,但A、B之间有差异性
开放性
区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表现为A、B之间的联系性,能提供彼此所需
2.区域三大特征的关系
整体性是区域的基本属性,没有整体性就没有差异性,没有差异性就没有所谓的开放性。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不仅各个区域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而且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进一步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也是开放性形成的基础。应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性就越小。我们所说的区域内具有相对一致性,并不是说内部就没有差异,只不过是求大同存小异罢了。
【跟踪训练】
读山东省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1)山东自古人杰地灵,风景优美。西部地区文化古迹众多,如聊城的光岳楼、山陕会馆,济宁的太白楼、曲阜的“三孔”;东部半岛地区风景名胜众多,如崂山、昆嵛山风景区。结合山东省地形图,分析形成这种区域差异的原因。
(2)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猛,与西部地区的差异日渐突出。你认为应该如何协调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实现优势互补,缩小差异,共同发展?
解析:(1)由于山东省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存在很大差异,使得旅游资源类型多样。(2)依据区域的开放性特点,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可以在技术、资金、资源、劳动力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答案:(1)西部多平原,历史上交通发达,经济文化繁荣,形成了很多文化古迹。东部半岛地区多丘陵,气候温和湿润,自然风光秀丽多样。
(2)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可以对西部地区提供技术、资金支持,西部对东部地区提供资源、劳动力支持。
,      [学生用书P4])
区域特征类题目答题模板
【命题分析】
回答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并分析其原因。这类题目以考查自然地理特征为主,如位置特征、气候特征、地形特征和水文特征等。
【答题模板】
1.自然要素特征的答题模板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
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南温带或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风带、东风带);地处高纬度(中纬度、低纬度)
海陆位置
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四面环海(深居内陆)
气候
气温
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
降水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有明显旱、雨两季
地形
地形类型
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广(狭小)
地势起伏状况
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自东南向西北倾斜
河流
水文特征
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有明显夏汛;有(无)结冰期;含沙量大(小);水能丰富
水系特征
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布(稀少)
土壤
类型及肥力状况 
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
植被
类型、覆盖率
以亚热带常绿硬(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资源
种类、数量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水资源丰富(短缺)
2.人文要素特征的答题模板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农业
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等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
其他
耕作制度或熟制、作物种类、耕地类型(水田、旱地)
工业
工业类型
轻工业或重工业(为主)、综合性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主要为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原料、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环境条件
城市
城市化水平(高、低)、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
交通
交通运输线、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线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环境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两大方面
【针对练习】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为甲城市的位置及其降水统计图。
材料二 图2为杭州位置示意图。
材料三 甲城市与杭州的气温资料统计表。
城市
年平均气温
最热月平均气温
最冷月平均气温
杭州
16.2

28.6

3.8


16.6

23.6

10.8

(1)比较甲城市与杭州两地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异同。
(2)分析杭州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甲城市的原因。
(3)据图描述甲城市的降水特征,并说明形成该特征的原因。
解析:(1)两地纬度都在30°~40°之间,都属亚热带,都临海。甲城市在澳大利亚西南沿海,是地中海气候,在大陆的西岸;杭州在大陆东岸,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两地纬度差异不大,甲城市略高。(2)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受干冷的冬季风控制,气温低;甲城市属地中海气候,冬季受暖湿的西风控制,气候温和。故杭州冬季气温更低。(3)甲城市是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集中在冬季;临海,受海洋影响大,年降水量较丰富。
答案:(1)同:都位于亚热带,临海。异:甲城市的纬度略高于杭州;甲城市位于大陆西岸,杭州位于大陆东岸。
(2)杭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受干冷的冬季风控制;甲城市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受暖湿的西风控制。
(3)特征:年降水量较丰富,降水集中在冬季(冬季多,夏季少)。原因: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
,      [学生用书P5])
对点练一 区域的含义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区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区域内部所有的区位特征完全一致
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没有相似性
D.同一类区域面积相等
2.下列区域有明确边界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北京市
D.东部季风区
解析:第1题,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
mm以上,B项正确。区域内部所有的区位特征并不是完全一致的,A项错误。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但某些特征也可能相似,如行政区中江西省和湖南省的气候类型相同,C项错误。同一类区域面积有大有小,D项错误。第2题,选项中,只有北京市(行政区)的边界是明确的,其他选项所示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答案:1.B 2.C
对点练二 区域的类型
区域可以有多种类型,一般可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据此回答下题。
3.以下区域属于均质区的有(  )
①我国的北方方言区 
②我国北方的旱作农业区
③京津唐工业基地 ④东北平原区 ⑤上海浦东新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解析:选B。均质区表示内部特征相对一致,以某种要素为主,如方言区、旱作农业区、东北平原区。功能区指内部起着共同职能作用的功能区,如工业区、经济区。
对点练三 区域的特征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  )
A.是按照人文指标划分的
B.有明确的边界
C.地形是四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
D.区域内部自然地理特征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5.图示每个区域内部特征具有________性,各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________性(  )
A.相对一致 差异   
B.绝对一致 相对一致
C.差异 整体
D.地带 非地带
解析: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有些区域有明确的边界,有些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的特性。一个区域内各要素之间有内在的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答案:4.D 5.A
区域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据此回答1~2题。
1.对区域的理解,正确的有(双选)(  )
A.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
B.一个区域内部特征是相对一致的
C.区域的边界是十分明确的
D.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的区域
2.划分区域的意义是
(  )
①更方便了解区域差异、特点
②有助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发展规划
③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
④了解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第1题,区域的划分是人依据不同的标准和需要划分出来的,具有主观性;区域内部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区域的边界有的是明确的,但大多数是模糊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的区域。第2题,区域的划分可以更方便了解区域差异、特点,有助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了解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答案:1.BD 2.D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有关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客观反映
B.区域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C.区域相对于外界有差异,而内部特征完全一样
D.区域特性与其区位没有联系
4.如图表示不同的区域,实线表示明确的区域界线,虚线表示不明确的区域界线。A、B、C所表示的区域界线可能是(  )
A.中国、福建、福州
B.中国、季风区、福建
C.中国、季风区、外流区
D.中国、长江流域、闽江流域
解析:第3题,区域是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反映,不同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同一区域内部具有整体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差异性是绝对的,整体性是内部性质的相对一致性。区域的特性与其区位有着密切的联系。第4题,区域有一定的边界,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界、国界线等;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界线不明确,是模糊的,如干湿地区、季风区、温度带等。据图看出,A、C所示区域界线为明确的界线,B所示区域界线为不明确的界线。
答案:3.B 4.B
5.下列区域既是按单一指标划分,又属于均质区的是(双选)(  )
A.甘肃东南部的湿润区
B.华北平原
C.东部季风区
D.浦东新区
解析:选AB。东部季风区是按综合指标划分的;浦东新区属于功能区。
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反映出区域的主要特征是(  )
A.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B.具有一定优势特色和功能
C.区域之间相互联系
D.区域具有明确的界线
7.图中两区域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A.地理环境不同
B.地理环境相同
C.人种分布不同
D.风俗习惯不同
解析:第6题,由图可知,发达区域向落后区域输出资金、信息和产品等,落后区域向发达区域输出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两个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第7题,区域发展水平受地理环境影响较明显。
答案:6.C 7.A
8.读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数码代表的省级行政区简称: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__________。图示三个经济地带属于________,其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个经济地带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体现了区域的____________特征;三个经济地带的内部都有其相对________,但三个经济地带之间普遍存在着________;三个经济地带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体现了区域的________特征。
解析:(1)读图容易得出图中数码代表的省区。(2)本题考查区域的划分类型,区域一般可以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三个经济地带是根据其地理要素的相似性划分的,所以属于均质区。(3)本题考查区域的特征,根据题中三个区域的关系进行判断即可。
答案:(1)辽 皖 内蒙古 桂 黔(贵) 甘(陇)
(2)功能区 均质区 三个经济地带是地理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3)整体性 一致性 差异性 开放性
江苏省可以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主要反映区域间的(  )
A.开放性
B.差异性
C.整体性
D.联系性
2.图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迁移方向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
解析:第1题,读图,结合图例,该图主要反映区域间的面积、人口比重差异、城市化水平差异,体现了区域间的差异性,B对。第2题,图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由经济发达区迁移到经济欠发达区。城市化水平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城市化水平高,经济水平高。所以主要迁移方向是③→②→①,B对。
答案:1.B 2.B
传统民宅是乡村聚落中最具有特色的景观。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民宅中具有坚固、防御性强特点的是(  )
4.传统民宅可以反映乡村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
A.福建土楼受气候条件影响
B.云南竹楼受气候条件影响
C.四合院反映聚落受交通影响
D.陕西窑洞受所依靠山体的影响
解析:第3题,福建土楼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竹片、木条等建成,墙体厚实,整体性好,坚固、防御性好。陕西窑洞位于黄土高原,依靠山体挖建,防御性较差。四合院是北京古老民居,敞开的院子、墙体较薄,防御性较差。云南竹楼以竹子为主要材料架空搭建,墙体轻薄,独立成幢,防御性较差。故选A。第4题,福建土楼主要目的是防御外来人的侵略,不是气候影响,A错。云南气候湿热,促使人们建造通风透气的竹楼,B对。四合院是大家庭为了对外界有较隐秘的住所建造的,C错。陕西窑洞受所依靠的山体的影响,D对。故选B、D。
答案:3.A 4.BD
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5~7题。
5.图中字母A、B表示的地形区名称分别是(  )
A.秦岭 渭河谷地
B.贺兰山 宁夏平原
C.横断山 雅鲁藏布江谷地
D.祁连山 河西走廊
6.在图中字母B所在地区进行农业活动时,应当注意的突出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石漠化
C.环境污染
D.次生盐碱化
7.B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热量丰富,降水充足
B.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C.灌溉水源丰富,光照充足
D.地广人稀,水热充足
解析:第5题,根据轮廓和特定地理事物相对位置判断,A为祁连山,B是位于祁连山北面的河西走廊,故选D。第6题,B处为河西走廊,位于半干旱区,降水少,很少出现水土流失现象,A错;石漠化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B错;该区工业化程度低,污染较轻,C错。该区主要发展灌溉农业,人类不合理的灌溉,加上该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D对。故选D。第7题,河西走廊位于我国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A、D错。该区有祁连山冰雪融水作为灌溉水源,农业水源充足,C对。该区以沙质土壤为主,不是黑土区,B错。故选C。
答案:5.D 6.D 7.C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到2020年东北地区振兴的奋斗目标是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保障区,实现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材料二 东北地区图。
(1)材料中所呈现出的区域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北地区按类型划分是属于均质区还是功能区?为什么?
(3)试从区域的特征入手,分析把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与黑、吉、辽三省同划为东北地区的原因。
(4)从区域发展角度简要分析东北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存在的主要优势和劣势。
解析:(1)从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如东北地区的范围和面积、位置、大致形状及界线。(2)明确均质区与功能区分类的指标。东北地区各省市之间在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方面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和内在联系。(3)内蒙古东部与黑、吉、辽三省内部地理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区域间具有较强的联系性。(4)可从区域范围、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入手分析。
答案:(1)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并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2)功能区。 东北地区各省市之间在经济和自然特征上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和内在联系。
(3)从区域的整体性看,二者在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方面具有相对一致性;从区域的开放性看,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内在联系。
(4)优势:地域广,煤、铁、石油、土地、森林等资源丰富。
劣势:经济相对封闭落后,科技水平低。
PAGE
22(共9张PPT)
随堂巩固,自测自评
以练促学·巩固提升(共7张PPT)
随堂巩固,自测自评
以练促学·巩固提升第二节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俄罗斯和日本由于经济发展起步时间和发展过程方面的差异,加上自然环境各异,文化传统不同,两国在产业结构、工业和城市分布等方面有较大差异,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两国叙述正确的是(  )
A.日本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
B.俄罗斯国内自然资源丰富,工业的分布与资源的分布基本一致
C.俄罗斯东部、北部靠近太平洋,气候温暖,河流众多,地势平坦,利于发展农业
D.两国的经济对外依赖性均较强
2.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双选)(  )
A.国土的南端
B.岛屿的内陆地区
C.太平洋沿岸
D.濑户内海沿岸
解析:第1题,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由于纬度较高,加之广大的内陆地区远离海洋,以大陆性气候为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纬度较低的伏尔加河沿岸平原,东部和北部大片寒冷地区均不适于农作物生长。俄罗斯拥有煤、铁、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等多种矿产资源,资源的分布和工业的分布相对一致,同时还有大片的森林和丰富的水能,是资源能够自给的少数国家之一,所以经济独立性较强。第2题,日本国内矿产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对外依赖性强,利用本国海岸线曲折、多良港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所以其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答案:1.B 2.CD
阿塔卡马沙漠是世界上最干燥的沙漠。智利设计师们寻获了一个“新思路”,利用太阳能把太平洋的水抽到安第斯山脉顶峰的两座水库里,然后让海水向下流经水电站发电。读图回答3~5题。
3.阿塔卡马沙漠年降水量少,对其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离岸风        
B.海拔
C.下沉气流
D.秘鲁寒流
4.阿塔卡马沙漠(  )
A.东西狭长
B.昼夜温差小
C.风力作用弱
D.星象观测条件好
5.智利设计师们设计该“新思路”的原因是(  )
A.太阳能发电不稳定
B.水能为清洁能源
C.太阳能发电成本高
D.使用水能不会产生温室气体
解析:第3题,阿塔卡马沙漠年降水量少,主要是因为受到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北部受到信风控制,盛行离岸风,并受秘鲁寒流的影响;而海拔对沙漠降水少影响较小。第4题,阿塔卡马沙漠气候干燥,天气晴朗,昼夜温差大,风力作用强;南北狭长;夜晚大气透明度好,星象观测条件好。第5题,智利设计师们提出该“新思路”主要是因为太阳能发电不稳定,有周期变化,而用水库的水发电能够保证发电的稳定性;太阳能和水能都为清洁能源,利用过程中都不会产生温室气体;太阳能发电成本高不是能源转换的主要原因。
答案:3.B 4.D 5.A
读我国东、中、西部人口和高速公路分布比较图(2012年),完成6~7题。
6.东、中、西部和甲、乙、丙的正确对应是(双选)(  )
A.东部—甲
B.中部—乙
C.西部—丙
D.中部—甲
7.图中信息反映出
(  )
A.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高速公路里程长
B.东、中、西部地区之间高速公路发展梯级差异明显
C.我国东部地区的高速公路运输效率最高
D.西部地区应大力发展高速公路,缩小和东部地区的差异
解析:第6题,人口和高速公路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甲、乙、丙分别为中部、东部和西部人口和高速公路分布。第7题,东部地区虽然高速公路里程最长,但人口稠密,人均高速公路里程并不长;东部和中部高速公路发展差距不是很明显,和西部差距较大;运输效率决定于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和高速公路状况;东部地区高速公路路网完备,路面等级高,交通运输水平和运输效率最高;西部地区人口稀疏,经济落后,高速公路运输需求较少。
答案:6.CD 7.C
8.读甲、乙两区域相关图,完成下列各题。
(1)比较两区域河流的水系、水文特征。
(2)从各区域的有利因素出发,分析两区域分别形成我国重要的优质棉花生产和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的主要原因。
解析:(1)依据轮廓可判断甲区域为塔里木盆地,乙区域为海南岛。读图结合相关知识可知塔里木盆地位于内流区域,海南岛位于外流区域。甲区域是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乙区域是岛屿,形成放射状水系。水文特征应该从流量、流程、流量季节变化方面比较回答。用表格形式作答较好。(2)主要考查自然条件(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甲区域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适于棉花种植。乙区域位于热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降水丰富,形成我国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
答案:(1)
区域
河流类型
水系特征
水文特征

内流河
向心状水系 
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流量小,流程短,夏季水量较大,冬季水量较小甚至断流

外流河
放射状水系 
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流量大,夏季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2)甲区域夏季高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乙区域光热充足,降水丰富。
下图中①、②、③、④为四个不同地区,读图回答1~2题。
1.立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最适合农牧结合发展的地区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描述符合①②③④四地区实际情况的是(双选)(  )
A.①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力植树种草
B.②地区洪涝灾害严重,应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C.③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应发展喷灌、滴灌
D.④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应退耕还牧
解析:第1题,①位于热带降水较少的地区,不适合发展种植业,A错;②位于亚热带降水丰富的地区,适合发展农业,不适合发展牧业,B错;③位于暖温带年降水量在400
mm,位于农牧交错带,适合农牧结合共同发展,C对;④位于中温带年降水量多的地区,适合发展农业,D错,故选C。第2题,①地区降水较少,不易出现水土流失,A错;②地区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降水丰富,易出现洪涝灾害,需要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做好防洪工作,B对;③地区降水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大水漫灌容易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应大力发展喷灌、滴灌,C对;④地区位于湿润区,主要发展种植业,土地荒漠化较轻,D错。
答案:1.C 2.BC
甲、乙、丙、丁所示景观均为世界文化遗产。据此回答3~4题。
3.有关各地自然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所在地形区的植被以针叶林为主
B.乙所在地形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
C.丙所在地形区海拔最高,气压低,光热较充足
D.丁沿线以北植被少,荒漠化严重
4.对甲所在地区人们的农业生产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
A.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
B.主要从事旱地耕作
C.畜牧活动是主要农业活动
D.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大豆和油菜为主
解析:第3题,从图中信息来看,甲所在地区在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等作物;乙所在地形区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东部沿海地带,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这里地壳相对稳定;丙地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气候高寒;丁地区所指的长城以北主要位于内蒙古高原,降水较少,荒漠化严重。
第4题,从图中信息来看,甲所在地区在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所以A正确。
答案:3.D 4.A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示意图,
完成5~6题。
5.甲区的自然景观与乙区截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B.乙区日照时间长,积温高
C.乙区人类活动历史悠久,人口密度大
D.甲区全年气温低、光照时数少
6.对乙自然区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B.河流流量大,无结冰期
C.热量丰富
D.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解析:第5题,图示甲为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乙为东部季风区,由于甲位于内陆,离海远,受海洋水汽影响小,故气候干旱;而乙位于东部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为湿润半湿润地区,故A正确。第6题,乙为我国东部季风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故A正确;乙地区的北方地区,冬季气温在0
℃以下,河流有冰期,故B错误;乙地区的北部地区纬度高,热量不足,故C错误;北方地区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植被为温带落叶落叶林,故D错误。
答案:5.A 6.A
下图甲、乙为我国两个盆地。读图完成下题。
7.甲、乙两盆地中的河流(双选)(  )
A.①河水源主要来自冰雪融水
B.①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C.②河初春有凌汛现象出现
D.②河的汛期长于①河的汛期
解析:选AD。根据图中的经纬网、山脉、河流、铁路等信息可确定甲盆地为塔里木盆地,乙盆地为四川盆地。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河流特征。
8.读甲、乙两国示意图,回答问题。
(1)分析甲国和乙国的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不同的主要原因。
(2)比较分析M河和N河水文特征的差异。
(3)甲国的M河两岸是世界上著名的长绒棉产区,而乙国的A地则是世界著名的优质葡萄产区。请说出它们形成的共同自然区位条件。
解析:(1)分析某地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的大小,可从其气候类型入手,分析其气候的特征。(2)比较两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可从其水源的补给类型入手,从径流量、汛期、结冰期、含沙量等角度分析。(3)甲国的M河两岸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但有河水灌溉;A地为地中海气候区,冬季降水量大,水源丰富。长绒棉和葡萄质量好,都与养分积累丰富有关,因此应从利于养分合成和积累两个方面分析。
答案:(1)甲国位于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气候大陆性强,夏季气温高于乙国,冬季气温低于乙国,所以甲国气温年较差大于乙国。甲国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小,气温低,所以,甲国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国。
(2)M河深居内陆,流域内降水少,河流水量小;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一年有两次汛期,即春汛和夏汛(或水位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明显);有结冰期;含沙量大。N河流域全年受西风带控制,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全年降水均匀,水位季节变化小(或河流无明显汛期);无结冰期;含沙量小。
(3)灌溉便利;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PAGE
6(共8张PPT)
随堂巩固,自测自评
以练促学·巩固提升第三节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学习目标
明目标、知重点
通过实例,分析区域发展具有的自身规律,并能说出区域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      [学生用书P11])
1.初期阶段
(1)阶段特点:区域内往往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区域的发展往往以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基础,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2)人地关系: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少,人类对环境影响也比较微弱,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初期阶段是指区域早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往往是由某一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了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但并非所有区域都是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区,便利的海运是其发展的基础。
2.成长阶段
(1)阶段特点
①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
②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
③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
④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
(2)人地关系:发生很大的变化,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3)主要问题:资源面临枯竭;发展空间受到制约;环境污染加剧等。
成长阶段是指区域发展中的发展和成熟阶段。在这个阶段,初期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出现工业带或城市群。
3.转型阶段
(1)阶段特点:成长阶段后期,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地价上涨,以及劳动力价格提高等,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
(2)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矛盾加剧。
(3)区域面临问题: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导致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状态,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4.再生阶段
(1)特点:通过一系列措施,区域又产生了新的增长活力。
(2)区域发展措施
①区域经济及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的产业结构。
②大力发展增长潜力大、效益好的新兴工业部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
③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
(3)人地关系:人地关系逐渐由紧张走向协调。
区域发展的再生阶段是指区域发展由衰退走向复苏的阶段,但并非原有产业部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导致区域经济复苏,而是区域经济及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的产业结构。
一、判断题
1.区域都是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2.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地价上涨等问题是在区域发展成长阶段初期出现的。(  )
3.转型阶段出现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人地关系矛盾加剧。(  )
4.区域发展的再生阶段是区域发展的必达阶段。(  )
5.发达国家的工厂、企业大量迁往发展中国家,加快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下图为某城区发展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该城区由Ⅰ到Ⅱ的发展过程中(  )
①交通运输方式增多
②经济发展水平提升
③区域开放程度提高
④区域环境质量改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该城区工业(  )
①产品联系紧密
②技术协作密切
③规模效应增强
④企业竞争激烈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从Ⅰ到Ⅱ阶段,交通运输方式还是水运和公路运输,没有增多;随着工业的发展,区域环境将会恶化;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明显提高。第7题,读图可知,该地区到Ⅱ阶段不同类型企业间没有生产联系,但同类企业较多,因此企业规模效应增强,竞争激烈。
答案:6.B 7.B
 初期阶段和成长阶段[学生用书P12]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五大湖区矿产资源与钢铁工业分布图(见教材P17图1-3-2)。
材料二 美国五大湖区工业分布图(见教材P18图1-3-3)。
(1)据图分析五大湖区主要矿产资源是什么?
(2)除资源条件外,从图中看出五大湖工业发展还有哪些有利条件?
(3)匹兹堡是在当地何种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随着区域的发展,由图1-3-2到图1-3-3阶段五大湖区的工业中心和工业部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五大湖区的人地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1)煤、铁资源。
(2)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丰富的水源。
(3)丰富的煤炭资源。
(4)工业中心增加,工业部门增多。 随着五大湖沿岸工业带的形成以及城市群的出现,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加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地价上涨,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核心归纳】
1.“钢都”匹兹堡兴起的条件(匹兹堡的初期阶段)
2.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的形成(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
3.区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跟踪训练】
读五大湖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是最重要的________(矿产)产区。
(2)图中有“汽车城”之称的是________,享有“钢都”之称的是________。(填字母)
(3)图中虚线箭头表示________(矿产)的运输方向,实线箭头表示________(矿产)的运输方向。
(4)图中各城市共有的工业部门是________工业,该种工业布局的方式属________型,发展该种工业的有利条件有:
①资源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交通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农业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历史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区域缩小钢铁工业生产规模的原因不可能是(  )
A.区域产业升级     
B.环境日趋恶化
C.铁矿资源面临枯竭
D.人口外迁,劳动力缺乏
答案:(1)铁矿 (2)C E (3)铁矿 煤炭
(4)钢铁 资源(或煤铁复合体) 煤、铁资源丰富 五大湖和运河运输廉价 农业基础好 开发历史悠久(殖民者最早的落脚点) (5)D
 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学生用书P13]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70~80年代美国本土人口分布的变化图(见教材P19图1-3-4)。
材料二 为了改变区域衰退的局面,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推出庞大的复兴计划。积极进行环境整治,压缩传统工业规模,加大技术革新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东北部工业区又呈现繁荣景象。很多大都市区都已经成功地由制造业中心转变为服务业中心,例如,底特律现已成为汽车工业研发中心。匹兹堡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从重工业向高科技产业方向发展,这座昔日的“没有屋顶的地狱”,如今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医疗和计算机科技发展水平均已排在美国城市的前列,被誉为“知识城”。
(1)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五大湖区人口曾大量外迁,其迁移的主要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
人口迁移的原因。
(2)简要分析匹兹堡经济曾一度衰退的原因。
(3)根据材料分析匹兹堡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得经济得以重新崛起?
提示:(1)西部和南部 美国东北部资源枯竭,经济衰退,失业率高,人们收入减少;环境污染严重,地价上涨,生活质量下降。而西部、南部地区阳光充足、环境优美;随着资源的开发、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经济发展迅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2)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本区出现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劳动力价格上涨、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等问题,从而导致区域经济衰退。
(3)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科技,促进产业升级;改善交通,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
【核心归纳】
1.区域转型阶段的特点
2.区域再生阶段的措施
3.匹兹堡的再生阶段
【跟踪训练】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产业结构调整已从“国内行为”转向“国际行为”。对于发达国家来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活动不断向全球范围扩张,尤其是承担生产任务的工厂大量外迁,工厂少了,必然引起国家原有的生产体系出现一定程度的空洞,发达国家更多地把力量投向所谓的高科技产业时,原有生产体系中的空洞却远非高科技可以弥合,这也就是现在的经济学界经常讨论的“产业空洞化”问题。据此回答(1)~(2)题。
(1)工厂大量外迁,出现“产业空洞化”,处于区域发展的(  )
A.初期阶段        
B.成长阶段
C.转型阶段
D.再生阶段
(2)下列关于发达国家“产业空洞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促进了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C.导致了资金、技术等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
D.从某种意义上看,本质就是经济全球化过程的表现
解析:(1)工厂大量外迁,导致高失业率,人口减少,属于转型阶段的特点。(2)发达国家的工厂大量迁往发展中国家,加快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答案:(1)C (2)B
2.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但在前些年,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回答(1)~(2)题。
(1)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
A.食品工业
B.高耗能工业
C.农产品加工工业
D.高新技术工业
(2)近年来,在“黑三角”教训之后,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②该模式减小了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
③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④该模式扩大了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1)当地煤炭资源丰富,适合发展高耗能工业。(2)由模式图可知,该地以煤炭为原料发展电力、焦化、精细化工,加强了煤炭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对在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煤泥、煤矸石、废气、废水等废弃物采取了回收和综合利用的措施,既获得了经济效益,又保护了环境。
答案:(1)B (2)D
[学生用书P14]
材料 美国和中国分别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下图为两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特征示意图。
(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区域差异比较。
(3)区域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比较。
特征
相同点
不同点
美国西部
中国西部
位置
地形
气候
资源
(2)开发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美国西部
中国西部
开发条件
有利
不利
(3)按可持续发展观点,借鉴美国西部开发经验,你认为中国西部开发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1)地理位置应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分析;地形主要分析其类型和特点;气候从类型、降水和气温特征分析;资源特征结合图中信息分析即可。(2)开发条件主要考虑资源、能源、交通状况及自然特征等。(3)中国西部开发的目的是带动当地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的发展及保护环境。以此为基础,再联系美国西部开发的经验,就可得出结论。
答案:(1)见下表:
特征
相同点
不同点
美国西部
中国西部
位置
纬度位置相近(或均位于温带、亚热带)
濒临海洋
地处内陆
地形
均以高原、山地为主
山脉南北纵列分布
山脉以东西走向为主
气候
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
西岸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缺失大陆西岸气候类型
资源
能源(石油、天然气、煤、水能)、有色金属(铜、铅锌)矿产均很丰富
缺少稀土、铁等矿产
有稀土、铁等矿产
(2)见下表:
相同点
不同点
美国西部
中国西部
开发条件
有利
能源、有色金属矿产丰富
西濒太平洋,海运便利
利用铁路(或第二亚欧大陆桥)与国际联系
不利
多山、气候干旱、水资源紧张

生态环境更为脆弱
(3)①立法管理:加强国土法,实行科学管理;②保护环境:退耕还林,退耕还牧;③农业:走向专业化,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④工业: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能源、冶金工业;⑤交通:利用陆上交通优势,促进对外贸易;⑥城市: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化。
,      [学生用书P15])
对点练一 初期阶段和成长阶段
读下图,回答1~2题。
1.A城市成为钢铁工业中心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
A.水能丰富
B.劳动力丰富
C.市场广阔
D.矿产资源丰富
2.该城市在发展成为钢铁工业中心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  )
①矿产资源枯竭       ②劳动力短缺
③空气污染严重
④土地闲置
⑤能耗高,效益低
⑥就业压力大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
C.①③⑤⑥
D.①④⑤⑥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A城市为攀枝花,附近有煤、铁矿分布,所以其形成钢铁工业中心的优势区位条件为丰富的矿产资源。资源型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资源枯竭、环境污染问题,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1.D 2.C
对点练二 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
从工业化时期迅速崛起为主导城市,到沦落为萎靡不振的老工业城市,后经过著名的“匹兹堡复兴”而成为面目一新、充满勃勃生机的后工业化白领城市,匹兹堡的成功转型令人瞩目,值得借鉴。据此完成3~5题。
3.匹兹堡成为钢铁工业中心的有利条件是(  )
①地形平坦,水能丰富
②历史上是人口稠密的地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③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地区组合好,工业接近原料、燃料地
④利用五大湖和运河,水运条件十分便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为实现区域经济复苏,“匹兹堡复兴”时采取的措施有(  )
①积极整治环境
②扩大工业规模
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④大力发展传统产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5.“匹兹堡复兴”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  )
A.由重工业向高科技产业方向发展
B.由钢铁工业向汽车工业方向发展
C.由资源密集型工业向劳动密集型工业方向发展
D.进一步突出钢铁工业的主导地位
解析:第3题,在18世纪后期还只是一个毛皮贸易站的匹兹堡,附近有优质大煤田,19世纪中叶,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建成和铁路的通达,可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入苏必利尔湖附近的铁矿石,逐渐成为了钢铁工业中心。第4题,为实现区域经济复苏,一方面,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部门,大力发展增长潜力大、效益好的新兴工业部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另一方面,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使区域又产生了新的增长活力。第5题,匹兹堡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从重工业向高科技产业方向发展,使匹兹堡由“没有屋顶的地狱”变为一座“知识城”。
答案:3.C 4.D 5.A
不同性质的区域有不同的区域发展道路。一般人们将资源型地区的区域发展过程分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据此完成1~2题。
1.大庆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大庆市现在处于区域发展的哪一阶段(  )
A.初期阶段        
B.成长阶段
C.转型阶段
D.再生阶段
2.下列处于成长阶段的资源型城市(地区)是(  )
A.内蒙古东胜
B.山东东营
C.辽宁阜新
D.江苏徐州
解析:第1题,大庆市随着资源的开发利用,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经济发展优势逐渐丧失,必须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目前已发展到转型阶段。第2题,山东东营、辽宁阜新、江苏徐州开发时间较早,大多处于转型阶段;而内蒙古东胜起步较晚,目前发展势头较快,处于成长阶段。
答案:1.C 2.A
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该地从Ⅰ阶段到Ⅲ阶段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径流量减小
B.城市人口数量增大,乡村人口数量减小
C.该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D.农业生产产值下降
4.影响该地阶段Ⅲ到阶段Ⅳ农业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有(双选)(  )
A.政策 
B.交通运输
C.劳动力
D.市场
解析:第3题,对比阶段Ⅰ到阶段Ⅲ的三幅图可知,阶段

相比阶段Ⅰ,村庄的数量增多,且出现了小城镇、中等城市,由此可知该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第4题,读图可知,从阶段Ⅲ到阶段Ⅳ,耕地的面积减小,林地、花卉和绿化树的面积增大。随着该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人们对粮食的直接需求量有所减小,而对花卉的需求量在增大,同时,为了保持水土及美化环境,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使得花卉和绿化树的面积增大。
答案:3.C 4.AD
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经济界人士将天津滨海新区与深圳、浦东并称为中国东部沿海具有相似战略功能的“三大极点”。据此完成下题。
5.三大极点崛起的共同原因是(双选)(  )
A.位置优势
B.政策优势
C.历史基础
D.资源优势
解析:选AB。“三大极点”都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交通便利,便于内引外联,地理位置优越;国家在开发三个区域时给予了优惠政策扶持。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据此回答6~7题。
6.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找新出路,下列举措不正确的是(  )
A.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禁止开采煤炭、石油,寻找绿色替代能源
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大力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
7.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  )
A.GDP一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
B.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C.人口大量迁往其他城市或郊区就业
D.因地制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
解析:第6题,对于资源要合理开发,但不能禁止开采,故B项说法错误。第7题,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出路在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并发展新兴产业,故D项正确。
答案:6.B 7.D
8.下表是浙江省某乡历时4年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环境综合治理概况。根据表格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4年前概况
目前概况
丘陵为主,土壤贫瘠
修建大坝,引水入乡,丘陵变岛屿
粮食种植为主
淡水养殖及加工为主
砍伐森林严重,水土流失
周边山区及岛屿草木如茵
文化生活贫乏
“渔村一日游”项目十分火爆
外出打工者众多
7家乡镇企业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
人均年收入不足1
500元
人均年收入超过2
000元
(1)按区域发展阶段划分,浙江省某乡这4年处于什么阶段?
(2)这4年间该区域人地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请结合4年来的发展历程,总结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
答案:(1)转型和再生阶段。
(2)由紧张到和谐。
(3)自觉地审视自身行为,改变发展观,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治理生态环境,谋求人地和谐发展。
下图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
1.由图中可以推断,该区域(双选)(  )
A.T0年工业基础差
B.T0~T1年吸引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
C.T1~T2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
D.T2年以后工业生产衰退
2.甲、乙两类企业相比(  )
A.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
B.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
C.乙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
D.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解析:第1题,读图可以推断,该区域T0年人均工资水平低,说明经济水平低,工业基础差,A对。T0~T2年剩余劳动力减少,就业增加,但不能表示吸引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B错。T1~T2年工资水平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成本增加,必然经历产业结构调整,C对。T2年以后经济水平更高,工业生产更繁荣,D错。第2题,甲、乙两类企业相比,图示信息不能表示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A错。
甲类企业能够支付的工资水平低,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B对。甲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C错。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高,D错。
答案:1.AC 2.B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分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下图,回答3~4题。
3.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的起步是源于本阶段的资源和资金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4.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A.A—B—C
B.B—C—A
C.C—A—B
D.B—A—C
解析:第3题,读区域发展过程图可知,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以第一产业(传统农业)为主,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很低;工业化起步是源于本阶段的资源和资金;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工业规模小,人地关系并没有出现明显不协调现象。第4题,读三角形坐标图可知,A点表示以第二产业为主,B点表示以第三产业为主,C点表示以第一产业为主。
答案:3.BC 4.C
下图是中纬度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5.未来几年随着资源的枯竭,甲城的经济将不断萎缩,为避免该现象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加大科技投入,进行技术改造
B.治理污染,美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C.扩大规模,提高钢铁产量
D.调整工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解析:选C。对于资源型城市和区域来说,一方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科技投入,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一般经历“起飞阶段—增长阶段—优化阶段”,每个阶段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不同的特点。据此完成6~7题。
6.区域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  )
A.一般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B.第一、二产业比重相对较小
C.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
D.以资源、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7.能代表经济发展“优化阶段”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图的是(  )
解析:第6题,区域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生产力水平低,技术落后,以资源、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D对。第7题,“优化阶段”的劳动力就业结构是高技能层占比重最大,操作层和设计、管理层占比重比较小,对应的图是C。
答案:6.D 7.C
8.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山东枣庄是一个因采煤而兴起的城市,曾经为国家经济的复苏和振兴作出过重大贡献。但是,作为一个老能源工业基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型,面临着许多与类似地区相似的问题。近年来,枣庄的工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建材、电力、化工、纺织已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经过环境治理,枣庄面貌焕然一新,现为全国煤城中有名的卫生城市,也是一座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新兴旅游城市。
(1)枣庄市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哪些阶段?
(2)“作为一个老能源工业基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型,面临着许多与类似地区相似的问题。”试分析这些问题可能有哪些?
(3)近年来,枣庄已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要继续取得更大的发展,应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解析:(1)结合题干信息和区域发展的四个阶段回答。(2)资源型区域发展到工业化阶段后期,会面临经济衰退、环境污染等问题。(3)区域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应从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采取措施。
答案:(1)枣庄的发展经历了初期、成长、转型、再生四个阶段。
(2)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结构偏重,资源消耗过多,部分资源面临枯竭;生产设备老化,技术工艺落后,产品竞争力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
(3)继续发挥原有的建材、电力、化工、纺织等产业优势;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改进技术工艺,使之成为高水平、高技术、高效益的工业基地;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加强资源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快污染治理,搞好生态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
PAGE
19第三节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不同性质的区域有不同的区域发展道路。一般人们将资源型地区的区域发展过程分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据此完成1~2题。
1.大庆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大庆市现在处于区域发展的哪一阶段(  )
A.初期阶段        
B.成长阶段
C.转型阶段
D.再生阶段
2.下列处于成长阶段的资源型城市(地区)是(  )
A.内蒙古东胜
B.山东东营
C.辽宁阜新
D.江苏徐州
解析:第1题,大庆市随着资源的开发利用,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经济发展优势逐渐丧失,必须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目前已发展到转型阶段。第2题,山东东营、辽宁阜新、江苏徐州开发时间较早,大多处于转型阶段;而内蒙古东胜起步较晚,目前发展势头较快,处于成长阶段。
答案:1.C 2.A
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该地从Ⅰ阶段到Ⅲ阶段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径流量减小
B.城市人口数量增大,乡村人口数量减小
C.该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D.农业生产产值下降
4.影响该地阶段Ⅲ到阶段Ⅳ农业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有(双选)(  )
A.政策 
B.交通运输
C.劳动力
D.市场
解析:第3题,对比阶段Ⅰ到阶段Ⅲ的三幅图可知,阶段

相比阶段Ⅰ,村庄的数量增多,且出现了小城镇、中等城市,由此可知该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第4题,读图可知,从阶段Ⅲ到阶段Ⅳ,耕地的面积减小,林地、花卉和绿化树的面积增大。随着该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人们对粮食的直接需求量有所减小,而对花卉的需求量在增大,同时,为了保持水土及美化环境,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使得花卉和绿化树的面积增大。
答案:3.C 4.AD
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经济界人士将天津滨海新区与深圳、浦东并称为中国东部沿海具有相似战略功能的“三大极点”。据此完成下题。
5.三大极点崛起的共同原因是(双选)(  )
A.位置优势
B.政策优势
C.历史基础
D.资源优势
解析:选AB。“三大极点”都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交通便利,便于内引外联,地理位置优越;国家在开发三个区域时给予了优惠政策扶持。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据此回答6~7题。
6.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找新出路,下列举措不正确的是(  )
A.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禁止开采煤炭、石油,寻找绿色替代能源
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大力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
7.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  )
A.GDP一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
B.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C.人口大量迁往其他城市或郊区就业
D.因地制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
解析:第6题,对于资源要合理开发,但不能禁止开采,故B项说法错误。第7题,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出路在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并发展新兴产业,故D项正确。
答案:6.B 7.D
8.下表是浙江省某乡历时4年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环境综合治理概况。根据表格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4年前概况
目前概况
丘陵为主,土壤贫瘠
修建大坝,引水入乡,丘陵变岛屿
粮食种植为主
淡水养殖及加工为主
砍伐森林严重,水土流失
周边山区及岛屿草木如茵
文化生活贫乏
“渔村一日游”项目十分火爆
外出打工者众多
7家乡镇企业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
人均年收入不足1
500元
人均年收入超过2
000元
(1)按区域发展阶段划分,浙江省某乡这4年处于什么阶段?
(2)这4年间该区域人地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请结合4年来的发展历程,总结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
答案:(1)转型和再生阶段。
(2)由紧张到和谐。
(3)自觉地审视自身行为,改变发展观,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治理生态环境,谋求人地和谐发展。
下图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
1.由图中可以推断,该区域(双选)(  )
A.T0年工业基础差
B.T0~T1年吸引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
C.T1~T2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
D.T2年以后工业生产衰退
2.甲、乙两类企业相比(  )
A.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
B.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
C.乙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
D.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解析:第1题,读图可以推断,该区域T0年人均工资水平低,说明经济水平低,工业基础差,A对。T0~T2年剩余劳动力减少,就业增加,但不能表示吸引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B错。T1~T2年工资水平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成本增加,必然经历产业结构调整,C对。T2年以后经济水平更高,工业生产更繁荣,D错。第2题,甲、乙两类企业相比,图示信息不能表示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A错。
甲类企业能够支付的工资水平低,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B对。甲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C错。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高,D错。
答案:1.AC 2.B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分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下图,回答3~4题。
3.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的起步是源于本阶段的资源和资金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4.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A.A—B—C
B.B—C—A
C.C—A—B
D.B—A—C
解析:第3题,读区域发展过程图可知,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以第一产业(传统农业)为主,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很低;工业化起步是源于本阶段的资源和资金;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工业规模小,人地关系并没有出现明显不协调现象。第4题,读三角形坐标图可知,A点表示以第二产业为主,B点表示以第三产业为主,C点表示以第一产业为主。
答案:3.BC 4.C
下图是中纬度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5.未来几年随着资源的枯竭,甲城的经济将不断萎缩,为避免该现象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加大科技投入,进行技术改造
B.治理污染,美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C.扩大规模,提高钢铁产量
D.调整工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解析:选C。对于资源型城市和区域来说,一方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科技投入,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一般经历“起飞阶段—增长阶段—优化阶段”,每个阶段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不同的特点。据此完成6~7题。
6.区域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  )
A.一般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B.第一、二产业比重相对较小
C.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
D.以资源、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7.能代表经济发展“优化阶段”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图的是(  )
解析:第6题,区域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生产力水平低,技术落后,以资源、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D对。第7题,“优化阶段”的劳动力就业结构是高技能层占比重最大,操作层和设计、管理层占比重比较小,对应的图是C。
答案:6.D 7.C
8.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山东枣庄是一个因采煤而兴起的城市,曾经为国家经济的复苏和振兴作出过重大贡献。但是,作为一个老能源工业基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型,面临着许多与类似地区相似的问题。近年来,枣庄的工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建材、电力、化工、纺织已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经过环境治理,枣庄面貌焕然一新,现为全国煤城中有名的卫生城市,也是一座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新兴旅游城市。
(1)枣庄市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哪些阶段?
(2)“作为一个老能源工业基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型,面临着许多与类似地区相似的问题。”试分析这些问题可能有哪些?
(3)近年来,枣庄已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要继续取得更大的发展,应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解析:(1)结合题干信息和区域发展的四个阶段回答。(2)资源型区域发展到工业化阶段后期,会面临经济衰退、环境污染等问题。(3)区域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应从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采取措施。
答案:(1)枣庄的发展经历了初期、成长、转型、再生四个阶段。
(2)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结构偏重,资源消耗过多,部分资源面临枯竭;生产设备老化,技术工艺落后,产品竞争力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
(3)继续发挥原有的建材、电力、化工、纺织等产业优势;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改进技术工艺,使之成为高水平、高技术、高效益的工业基地;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加强资源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快污染治理,搞好生态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
PAGE
6(共11张PPT)
随堂巩固,自测自评
以练促学·巩固提升(共51张PPT)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自学导引·新知初深
课前预习·夯实双基
重难探究师生写动
要点归纳·突破重难
课题研究·答题指导
解题引领·技能提升(共28张PPT)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自学导引·新知初深
课前预习·夯实双基
重难探究师生写动
要点归纳·突破重难
课题研究·案例剖析
典案剖桁·知识升华
地理位置矿产资源
气候
自然环境的
地貌
区域差异
水文
区域差异
深刻
反作用
土壤
影响
生物
社会经济环境
农、商业等
的区域差异生产活动特点
区域发展水平居民、饮食、服饰
与发展方向文化等生活活动特点单元活动 学会分析区域差异
学习目标
明目标、知重点
理解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了解分析区域差异的主要方法,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能独立查阅材料,学会分析不同区域的差异。
,      [学生用书P15])
1.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
收集区域的相关资料→资料的分析与整理→区域差异分析、比较→探索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2.区域差异分析的主要方法
(1)收集资料
①直接收集法:通过对区域的实地考察和调查,得到第一手资料。
②间接收集法:通过会议、座谈、上网或查阅报纸、杂志、书籍等,收集资料。
(2)区域差异分析方法
在收集资料基础上,常用定性法、定量法、综合法对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具体如下表:
方法
含义
说明
举例
定性法
对区域内的地理事象进行定性的描述和说明,包括文字叙述、图像展示和列表归纳等
该方法主要反映区域内地理事象的概况和基本特点
描述区域的位置、范围、形状,以及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特点
定量法
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借助于数学手段对地理事象进行量化研究
实质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对地理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明确地理事象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彼此间的相互联系
对区域内气温、降水量、河流流量等进行定量分析,了解河流流量与气温、降水量的关系,并预测流量的变化
综合法
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该方法能够综合分析区域发展中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河流上游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从综合效益、对环境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3.活动实例——分析长江流域不同区域的差异
(1)收集资料:收集上游贵州省、中游湖北省、下游上海市区域发展的有关资料和数据。
(2)资料分析:根据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图表等直观形式对这三个省市区域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判断题
1.在开展区域差异分析时,资料的整理是基础。(  )
2.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针对目的,有重点地收集。(  )
3.定量的方法主要反映区域内地理事象的概况和基本特点等。(  )
4.定量分析的实质是明确地理事象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  )
5.在河流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要用综合的方法进行分析。(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6.分析区域差异的主要方法有(  )
①定性法        ②定量法
③综合法
④比较法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解析:选A。分析区域差异的方法主要有定性法、定量法和综合法。
读我国长江沿岸部分城市分布图,回答7~8题。
7.为对贵州、湖北、上海进行区域差异分析,在收集资料时应(  )
①以实地考察和调查为主
②以查阅资料为主
③重点收集自然环境指标
④重点收集社会经济指标和自然环境指标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8.三地的区域差异分析、比较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  )
①区域发展条件、优势和劣势
②区域经济分析
③区域发展阶段评价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第7题,对贵州、湖北、上海相关资料的收集应以查阅资料为主,同时既需要自然环境方面的资料,也需要社会经济方面的资料。第8题,①②③均属于区域差异分析比较的内容。
答案:7.D 8.D
 分析区域差异的方法与步骤[学生用书P16]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贵州省、湖北省、上海市在长江流域的位置图(见教材P24图1-4-1)。
(1)长江流经哪些地形区?
(2)长江上中下游是如何划分的?
(3)贵州省、湖北省、上海市分别位于长江流域的什么位置?
提示:(1)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2)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湖北宜昌与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江西湖口以下为下游。
(3)贵州省位于上游,湖北省位于中游,上海市位于下游。
【核心归纳】
1.分析区域差异的步骤、主要方法及要求
步骤
所用主要方法
要求(或意义)
第一步:收集区域的相关资料
直接收集法
要针对目的,有重点地收集
间接收集法
第二步:资料的分析与整理第三步:区域差异分析、比较
定性的方法
反映区域内地理事象的概况和基本特点等
定量的方法
明确地理事象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
综合的方法
综合分析影响研究对象的各种因素
第四步:探索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分析区域差异的目的是对区域发展进行评价,并制订区域发展的规划,以进一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进行区域差异比较时的项目和要素
项目
要素
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
自然条件
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等
经济条件
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
社会条件
政治、文化、人口、民族与宗教等
【跟踪训练】
 某高中学生利用暑假对自己的家乡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并对其作了如下一段文字描述:房屋多由土坯垒成,多呈坐北朝南形式。农民为减少荒歉的危机,在耕地上栽种众多的作物,作物以冬小麦最多,其他还有谷子、甘薯、棉花、芝麻、花生、大豆等。据此回答(1)~(3)题。
(1)该学生收集资料和分析区域差异的方法分别是(  )
A.直接收集法、定性的方法
B.间接收集法、定量的方法
C.直接收集法、综合的方法
D.间接收集法、定性的方法
(2)影响该平原上房屋多呈坐北朝南形式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和风向
     
B.水源
C.地形
D.宗教信仰
(3)该地易出现荒歉的原因是(  )
A.生长期太短
B.冬季风太强
C.降水变率太大
D.土壤盐度太高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对区域差异分析方法的理解,难度较小。第(2)题,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可确定该地区位于华北暖温带、半湿润地区,住宅朝向多采用坐北朝南的形式:一是向阳,二是为了防风。第(3)题,华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旱涝多发,是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答案:(1)A (2)A (3)C
,      [学生用书P17])
区域差异的分析思路
【案例展示】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下表是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进行的区域差异分析。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位于30°N附近;东部沿海中部;长江入海口
位于43°N~48°N之间,地处东北地区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大陆性较强
土地条件
以水稻土为主,耕地以水田为主,人均耕地少
以黑土为主,耕地以旱地为主,人均耕地面积大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贫乏
石油资源丰富
农业生产
农业以水田耕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甜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水产业较发达
农业以旱地耕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工业生产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我国重化工业基地
【方法总结】
区域差异的分析思路
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也包括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区域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深刻影响着区域的发展,具体分析思路如下图所示:
【针对练习】
读我国三大经济圈位置示意图,完成(1)~(2)题。
(1)我国三大经济圈发展的共同区位优势条件是(  )
A.矿产资源丰富     
B.劳动力成本低
C.淡水资源充足
D.交通运输便捷
(2)与“长三角”相比,促进“珠三角”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
A.经济腹地更广
B.科技实力更强
C.产业基础更好
D.改革开放更早
解析:三大经济圈发展的共同区位优势条件是交通运输便捷,与“长三角”相比,促进“珠三角”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是改革开放更早。
答案:(1)D (2)D
,      [学生用书P18])
对点练一 分析区域差异的步骤和方法
1.下列有关分析区域差异的步骤,正确的是(  )
A.收集区域资料→区域差异分析、比较→资料分析、整理→探讨差异成因
B.区域差异分析、比较→收集区域资料→资料分析、整理→探讨差异成因
C.收集区域资料→资料分析、整理→区域差异分析、比较→探讨差异成因
D.探讨差异成因→区域差异分析、比较→资料分析、整理→收集区域资料
解析:选C。分析区域差异首先要收集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从而获得区域差异的具体体现,最后探讨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2.某中学生通过图书馆和网络得到的客家土楼民居资料为:永定位于闽西的龙岩地区,这里分布着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客家民居建筑群,它们被统称为“永定土楼”。土楼分为圆楼和方楼两种……客家土楼建筑闪耀着客家人的智慧,它具有防震、防火等多种防御功能,通风和采光良好,而且冬暖夏凉。该中学生收集资料和分析区域差异的方法分别是(  )
A.直接收集法、定性的方法
B.直接收集法、定量的方法
C.间接收集法、定性的方法
D.间接收集法、综合的方法
解析:选C。通过图书馆和网络得到客家土楼民居资料是间接收集的方法;资料反映了区域的基本概况和特点,属于定性的分析方法。
对点练二 分析不同区域的差异
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被称为我国的“中三角”。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比较,“中三角”地区具有的优势是 (  )
A.工业基础好
B.交通便捷
C.资源丰富
D.科技发达
4.下列关于“中三角”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众多,商品农业发达
B.三城市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竞争力越来越强
C.城市化水平已高达60%以上
D.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解析:第3题,A、B、D三项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势,但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贫乏,不及“中三角”丰富。第4题,A、C、D三项是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描述。
答案:3.C 4.B
1.下列对采取综合的方法进行资料分析整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区域内的地理事象进行的描述和说明,包括文字叙述、图像展示和列表归纳等
B.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借助于数学手段对地理事象进行量化研究
C.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D.该方法主要反映区域内地理事象的概况和基本特点等
解析:选C。A项和D项是定性的分析方法,B项是定量的分析方法。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差异显著。图甲是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图,图乙是某年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产业结构图。读图,回答2~3题。
2.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A.西部经济地带矿产资源最丰富
B.中部经济地带面积最大
C.西部经济地带人口最稠密
D.东部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最高
3.比较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结论正确的是(  )
A.都是第一产业比重最大
B.都是第二产业比重最大
C.都是第三产业比重最大
D.第一产业比重都占一半以上
解析:第2题,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中,西部经济地带矿产资源最丰富、面积最大;东部经济地带人口最稠密、城市化水平最高。第3题,由图乙比重值即可得出结论。
答案:2.AD 3.B
读我国四个省(市)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和人均耕地比较表,完成4~5题。
  项目地区   
粮食总产量(百万吨)
人均粮食(吨/人)
人均耕地(公顷/人)
水稻
小麦
玉米

4
0.2
15
0.8
0.18

18
7
2.5
0.5
0.06

3.5
23
13
0.5
0.08

13
0.1
0.7
0.2
0.04
全国

0.4
0.03
4.与表中甲、乙、丙对应的省(市)分别是(  )
A.江苏、山东、广东    
B.北京、吉林、江苏
C.吉林、江苏、山东
D.广东、北京、吉林
5.与全国相比,丁地区的人均粮食和人均耕地的关系有特殊性,其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增长较快
B.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大
C.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D.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大
解析:第4题,根据表格数据,甲地玉米产量具有明显优势,而我国玉米大省是吉林。乙地水稻产量占比重最大,综合比较山东、吉林、江苏、北京四省(市),应为江苏,A、B、D错。丙地小麦产量占主导地位,应是北方省份,对应山东,C对。第5题,读表格数据,丁地区的人均粮食少,但人均耕地面积较大,说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大,D对。图示材料不能表示人口增长较快,A错。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较小,B错。不能表示耕地面积的变化,C错。
答案:4.C 5.D
读下面一则短信,回答6~7题。
小强:你好!
离开家后,我坐上了焦柳线北上的列车,很快就到了咱们家乡北邻的省;在换乘陇海线时,我在两条铁路相交的枢纽城市停留了一天,游览了该城市的风景名胜。现在我已到达了目的地——乌鲁木齐。田里的油料作物拜托你照顾了!
小玲
6.小玲家乡所在省及其主要油料作物是(  )
A.山西 大豆
B.河南 花生
C.湖北 油菜
D.广西 花生
7.对小玲游览的枢纽城市所在省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喀斯特地貌广布,流水侵蚀强烈
B.光照强烈,氧气不足
C.黄沙漫漫,驼铃叮当
D.河水浑浊,含沙量大
解析:由短信内容可知,小玲游览的枢纽城市应该是焦柳线与陇海线的交会点——洛阳(河南省)。第6题,由于河南省是小玲家乡北邻的省,所以小玲的家乡是湖北省,当地种植的油料作物为油菜。第7题,喀斯特地貌分布在西南云贵高原;光照强烈,氧气不足是青藏高寒区的特征;黄沙漫漫,驼铃叮当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特征;河南省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
答案:6.C 7.D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6年3月3日11时受西西伯利亚东移南下的强冷空气影响,托克逊已经出现开春以来最强程度的大风、沙尘暴天气,托克逊瞬间最大风速达到32.6
m/s,能见度小于50
m,已经达到沙尘暴红色预警标准。“怎么会有这么多沙尘?它们从哪里来?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爱动脑筋的小林决定通过查找、分析资料探究这些问题。
材料二 我国沙尘暴源头和路径示意图。
(1)从小林查得的“我国沙尘暴源头和路径示意图”中可知,受沙尘天气影响的省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填简称,最少填三个)。图中还可判读出影响我国的沙尘暴有境外和境内两大源区。境外源区主要是蒙古和______________(填国家名);境内源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__________________(填省区名)。
(2)经查找与分析资料,小林了解到形成沙尘天气的主要条件除了沙源之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从图中分析沙尘移动的方向是向________。
(3)研究中小林归纳出荒漠化的形成除自然原因外,还有人为原因。当前促使全球土地荒漠化加速发展的人为因素,除毁林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
解析:(1)认真读图不难找出我国沙尘天气的源地及受沙尘天气影响的省区。(2)沙尘天气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沙源、大风。据图中箭头可知,沙尘向东南方向移动。(3)除毁林外,人类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也使土地荒漠化加剧。
答案:(1)新、甘、青、宁、内蒙古、陕、晋、冀、京、津、鲁(任选三个) 哈萨克斯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大风 东南
(3)过度放牧
1.某学校地理小组进行饮食与地域文化关系课题研究,已完成表中部分内容。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菜系与地域文化风格对比
菜系
原料
烹调
文艺
风格
①鲁菜
畜禽珍异
排场壮观
“小白菜”
浑厚深沉
②川菜
土产山珍
灵巧多样
竹枝词
新巧灵秀
③苏菜

清淡平和
吴侬民歌

④粤菜

华丽奇特
广东音乐

⑤蒙古菜
牛马羊
质朴浓烈

坦荡远犷
A.②菜系以清淡酸甜为主要特点
B.④菜系源地文化风格显现温婉清丽特点
C.③菜系原料以生猛海鲜为主
D.⑤菜系源地的文艺特色是长调牧歌
解析:选D。由于②川菜源地位于四川盆地内部,太阳辐射较少,而且山多雾大,因此川菜以麻辣为特点,有利于祛湿;③苏菜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④粤菜源自广东,而广东地处沿海,多生猛海鲜;⑤蒙古菜源地是内蒙古自治区,地处草原,具有粗犷豪放的文化风格。
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完成2~4题。 
2.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中太阳年辐射总量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洪涝灾害
B.乙——土壤肥力
C.丙——灌溉水源
D.丁——生长积温
4.①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下列界线与它大体一致的是(双选)(  )
A.暖温带和亚热带的界线
B.7月份平均气温0
℃等温线
C.800
mm年等降水量线
D.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
解析:第2题,丁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第3题,乙区域为我国北方地区,华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是旱涝、盐碱、风沙,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是热量不足。第4题,①线为秦岭—淮河一线,是暖温带与亚热带、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平均气温0
℃等温线、800
mm年等降水量线一致。
答案:2.D 3.B 4.AC
图a是我国某省年等降水量分布图,图b是该省某地区甲河水系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甲河下游地区是开发历史悠久的耕作区,当前限制其农业发展的突出因素是(  )
A.土壤   
B.地形
C.水源   
D.热量
6.下图中①点表示当前甲河流域农业产值比重。为缓解当地的生态危机,拟调整该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其中合理的规划方案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解析:第5题,图示甲河发源于祁连山地区,下游地区为河西走廊,年降水量在400
mm以下,水源是限制其农业发展的突出因素。第6题,①点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比重分别约为65%、5%、30%。根据当地水分、地形条件,应降低种植业比重,增加畜牧业比重。图中③、④点种植业比重太小,⑤点种植业比重还是很高,②点最合适。
答案:5.C 6.A
7.下图为我国甲、乙两地区(北方、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土地面积、人口及耕地分布对比图。有关甲、乙两地区的对比分析,正确的是(双选)(  )
A.甲地区以水田为主
B.乙地区的石油、煤炭资源均不如甲地区丰富
C.甲地区能源供应充足,可以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
D.乙地区需进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来缓解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缺水状况
解析:选AD。从水资源总量就可以推断出,甲代表南方地区,乙代表北方地区。甲地区以水田为主,乙地区石油、煤炭资源均比甲地区丰富。南方地区(甲地区)由于经济发达,能源短缺,导致其能源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北方地区(乙地区)水资源短缺,需进行跨流域调水来解决其水资源短缺问题。
8.由于地理分布不同,形成了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同的作物品种,下列资料记载的是南京、佳木斯和北京当地的大豆品种在原产地和北京栽培时的播种和开花时间。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品种名称
金大532
本地大豆
满仓金
原产地
南京
北京
佳木斯
在原产地的播种时间
5月30日
4月30日
5月17日
在原产地的开花时间
8月23日
7月19日
7月5日
在北京的播种时间
4月30日
4月30日
4月30日
在北京的开花时间
9月1日
7月19日
6月5日
在原产地从播种到开花的天数
85天
80天
49天
在北京从播种到开花的天数
124天
80天
36天
(1)高纬度地区的大豆品种移往低纬度地区种植,开花时间________(提前、延迟)。
(2)如将广州当地的大豆品种(番禺豆)移往北京种植,开花时间将________(提前、延迟),产量将________(增加、减少)。
(3)除温度有一定影响外,影响大豆开花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提前 (2)延迟 减少 (3)日照时间
PAGE
16第二节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学习目标
明目标、知重点
理解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通过比较两个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初步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掌握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及区域差异。
,      [学生用书P6])
一、区域差异
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农业地域类型、生产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居形态等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1.自然环境的比较
(1)相似性:都是岛国,面积相差不大;大部分地处北温带,气候比较温暖湿润。
(2)差异性
  区域要素  
日本
英国
海陆位置
位于亚欧大陆的东侧
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
地形
地表崎岖,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分布零散。多火山、地震
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错分布
气候
南北差异显著。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物
森林覆盖率高,植物种类多样
以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少
水文
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瀑布,不利于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
河网较密,流量平稳,大多有运河相通
矿产资源
贫乏
煤、铁、石油丰富
2.经济发展的比较
(1)相似性:都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高,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充分发挥了岛国的优势。
(2)差异性
  区域要素  
日本
英国
经济发展特点
经济大国,工业化起步较晚
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工业及其布局
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地位突出。“临海型”布局
传统工业曾在世界上地位突出。“资源型”布局为主
农业
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
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中高产值的园艺作物居于重要地位
人口与城市
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
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
三、我国的区域差异
1.成因
2.划分依据:地形和气候。
3.具体划分(如下图)
(1)三大自然区名称:a东部季风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c青藏高寒区。
不同自然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种植业的分布有不同的特点。东部季风区由于降水较多、地势较低,农业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如沙漠中的绿洲。青藏高寒区由于海拔高、气温低,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温度较高、降水较多的河谷地区。
一、判断题
1.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使得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
2.人类活动的差异不会影响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  )
3.日本和英国两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是地理位置及地形的不同造成的。(  )
4.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种植业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土壤条件不同。(  )
5.西北地区地表植被从东向西依次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具有明显的干旱特征。(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差异显著,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人类活动的差异。据此回答6~8题。
6.广东人经常喝凉茶,四川人喜欢吃麻辣。形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植被        
B.土壤
C.气候
D.地形
7.我国南方地区以水田农业为主,北方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西北地区发展畜牧业。形成这种生产活动地域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降水
B.地形
C.土壤
D.热量
8.聚落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下列地区和当地民居搭配不相符的是(  )
A.西双版纳——竹楼
B.江南地区——尖顶屋
C.陕北延安——窑洞
D.云贵高原——蒙古包
解析:第6题,广东人经常喝凉茶是因为广东气候炎热,喝凉茶可以解暑降温;四川人喜欢吃麻辣是因为四川盆地气候潮湿,吃麻辣可以预防潮湿对身体的不利影响。第7题,不同的地区选择发展水田、旱地还是畜牧业主要看当地降水的多少。第8题,蒙古包是内蒙古高原的传统民居。
答案:6.C 7.A 8.D
日本和英国分别是亚欧大陆东西两侧海洋上的岛国,均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但两者的区域特征有较大的差异。据此完成9~10题。
9.下列关于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相似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南北差异显著
B.森林植被覆盖率高,植物种类丰富
C.河网密布,流量平稳,航运价值高
D.地处中纬度,气候比较湿润
10.关于日本和英国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英国气候温和多雨,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B.日本人少地多,农业侧重于精耕细作
C.两国均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D.英国畜牧业发达,种植业以水稻、小麦为主
解析:第9题,日本和英国都是地处北半球中纬度的岛国,受海洋水汽影响显著,气候比较湿润,但日本跨越纬度范围比较大,南北差异显著,而英国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南北差异并不明显;日本森林覆盖率高,植物种类丰富,而英国森林覆盖率比较低,仅占国土面积的1/9,其植物种类也比较少;日本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瀑布,不利于航行,航运价值不高。第10题,英国气候温和多雨,农业以畜牧业为主;日本人多地少,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两国沿海均有世界著名渔场,渔业资源丰富。
答案:9.D 10.C
 区域差异的成因和表现[学生用书P7]
【合作探究】
读图,探究下列问题。
(1)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北到南,我国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建同等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北方地区特别是在冬春季节,气温比南方低,风沙比南方大,墙体严实厚重,利于防风保暖
(2)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加,湿度也逐渐加大。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是为了便于排水、通风、除潮
(3)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与南方相比要小得多,为使北方地区的楼房获得较充足的阳光,楼房的南北间距应比南方大
【核心归纳】
区域差异的成因和表现
【跟踪训练】
我国许多古诗词中描述了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请根据甲、乙两图及其中的古诗回答(1)~(2)题。
(1)甲、乙两图反映出的地理环境分别是(  )
A.甲:山高水阔,常绿阔叶林茂密 乙:河口地带,鱼米之乡
B.甲:春寒料峭,野渡无人 乙:山高坡陡,水土流失
C.甲:大雁南飞,叶落草枯 乙:一种喀斯特地貌
D.甲:丘陵春深,溪水奔流 乙:水乡江南,丘陵广布
(2)形成甲、乙两地区域特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海陆位置不同
B.气候和地质作用不同
C.海拔高度不同
D.人类作用不同
解析:(1)由甲图“……叶正稀,……人异雁”可知,甲地为秋末北方叶落草枯、大雁南飞的自然景观;乙图“青山簇簇水中生”体现了南方喀斯特地貌的碧水青山的自然环境。(2)甲、乙两图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主要是因为两地的气候、地质作用的差异而形成的。
答案:(1)C (2)B
 区域差异的比较[学生用书P8]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产业结构图(2000年)(见教材P12图1-2-5)。
材料二 英国工业和矿产分布图(见教材P12图1-2-6)。
材料三 日本的产业结构图(2000年)(见教材P12图1-2-7)。
材料四 日本工业分布图(见教材P12图1-2-8)。
(1)根据日本和英国的产业结构图,比较两国产业结构的相同之处。
(2)日本和英国的工业布局都具有“临海型”的特点吗?为什么?
提示:(1)农业比重都很小,说明农业都不占重要地位。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说明都是以工业为主的国家;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
(2)不是。日本需要从国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产品,利用沿海多优良港湾的有利条件,形成了“临海型”的布局形式;但英国资源丰富,工业接近原料产地,具有明显的“资源型”布局特点。
【核心归纳】
区域差异比较的方法
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也包括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在进行区域差异比较时应以自然地理要素差异的比较为“入口”,以人文地理要素差异的比较为“出口”。
1.自然地理要素
要素
主要内容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温度带、气候的光热条件的差异海陆位置(沿海、内陆、岛国等)→气候的大陆性与海洋性差异板块位置→地壳稳定性的差异
气候
气候类型及分布、特征、成因,光照,气象灾害等
地形
类型、地势、山脉及走向等
水文
河湖类型、河流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流域面积、长度、流速等
地质
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层稳定性等
植被
植被类型、覆盖率等
土壤
土壤类型、肥力状况等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种类、数量、组合状况等
2.人文地理要素
要素
主要内容
人口
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及人口变化等
科技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交通、通讯
交通、通讯的通达度与速度
政策
政策的合理性、对外开放程度
城市
城市的数量、规律、布局及发展、影响
农业
农业发展水平、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农产品种类、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工业
工业发展水平、工业部门、工业地域、工业布局及工业结构调整方向等
【跟踪训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两岛国部分地区图。
材料二 M、N两地降水资料(单位:mm)。
地点
1月
4月
7月
10月
全年
M
219.3
117.2
92.1
133.9
1
778
N
69.0
51.9
65.1
77.0
810
(1)说明M、N两地降水季节分配的差异,简要分析其形成原因。
(2)与甲国相比,乙国农业地域类型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3)乙国是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最早的国家,甲国传统工业也很发达。试分析两地工业化过程中发展条件的明显差异。
解析:(1)由材料一中的海陆轮廓和经纬网信息可知,甲国为日本,乙国为英国由材料二表格中数据可看出M、N两地降水季节分配的差异,其原因要结合地形和大气环流进行分析。(2)与甲国相比,乙国农业地域类型的突出特点有以乳畜产品为主,靠近城市布局,商品率高。(3)甲、乙两国都是工业发达的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发展的条件有显著差异:甲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便于原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乙国传统工业是在丰富的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答案:(1)差异:M地冬季降水多于夏季,N地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原因:冬季西北季风经日本海增湿,加上地形抬升,在M地形成地形雨,降水丰富,M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夏季降水少;N地终年受来自海洋上的西风控制。
(2)以乳畜产品为主,靠近城市布局,商品率高。
(3)甲国海岸线曲折,多良港,海运便利;乙国传统工业区资源丰富。
 我国的区域差异[学生用书P9]
【合作探究】
读中国三大自然区图(见教材P14图1-2-9),探究下列问题。
(1)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是依据单一指标划分的吗?为什么?
(2)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核心特征分别是什么?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南北差异显著,其形成基础是什么?
提示:(1)气候和地形。 不是。原因:在我国,气候和地形是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土壤和植被则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它们都是划分三大自然区的依据。这说明了我国三大自然区不是依据某一自然要素划分的,而是依据综合指标划分的。
(2)高寒、干旱。 热量差异。
【核心归纳】
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内部特征及成因
1.东部季风区
2.青藏高寒区
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跟踪训练】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自然区的名称: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
(2)A区与C区的边界与哪些地理分界线大致吻合?
(3)试填下表,比较A、C两区自然特征的差异。
A
C
主要地形
气候
植被
河流
答案:(1)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2)400
mm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草原带与森林带分界线、农耕区与牧区分界线。
(3)
A
C
主要地形
高原、盆地、山地
平原、丘陵、高原
气候
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干旱
季风气候为主,气候湿润
植被
草原、荒漠
森林
河流
较少,水量小
较多,水量较大
区域差异类题目答题模板
【命题分析】
区域差异的考查常以两个或几个不同的区域为信息载体,要求考生分析不同区域之间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性,探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其原因。
【答题模板】
第一步,进行区域定位,确定区域的地理位置。
第二步,分析区域信息中所包含的自然环境要素特征差异,主要是从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等方面入手。
第三步,利用综合分析方法,分析在区域地理环境影响下区域内人类活动的差异,主要是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
第四步,对不同的区域进行对比和讨论题目所提出的问题。
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特征差异分析
自然环境要素
分析方向
气候
纬度位置和地势高低的差异,造成了温度的不同;大气环流和海陆位置的差异,造成了降水的不同;寒暖流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地貌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内力作用和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
水文
气候、地形、植被等
土壤
气候、植被、人类生产活动等的差异
2.人类活动差异分析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水平、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地形、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针对练习】
读下图,回答问题。
分别归纳图中甲、乙两地形区种植业地域分布特点,并分析各自特点形成的自然原因。
解析: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和省区形状判断甲为青藏高原、乙为塔里木盆地,种植业地域分布特点应从地形的角度进行分析。影响种植业地域分布特点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具体到图中甲、乙两地形区的自然条件差异。
答案:特点:甲地形区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乙地形区种植业主要分布在盆周山麓地带。
原因:甲地形区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热量,而河谷地区热量条件相对较好,故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地区。乙地形区是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水分,而山麓地带灌溉水源充足,故种植业沿盆周山麓地带分布。
对点练一 区域差异的成因和表现
读我国两幅农业景观图,回答1~2题。
1.可以作为甲、乙两图所反映的农业景观界线的是(  )
A.200
mm年等降水量线   
B.1月份0
℃等温线
C.太行山脉
D.大兴安岭
2.造成甲、乙两地农业景观差异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市场
解析:第1题,甲图反映的是东北地区的种植业景观,乙图反映的是内蒙古地区的畜牧业景观,这两种农业生产大体以大兴安岭为界线。第2题,东北的种植业处在湿润、半湿润区,内蒙古的畜牧业处在半干旱区,形成两者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降水的差异,因此造成两地农业景观差异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气候。
答案:1.D 2.B
对点练二 区域差异的比较
下图中A、B两地区都是世界重要的酿酒葡萄主产区。据此完成3~4题。
3.A、B两地区气温变化特点及成因是(  )
①A地区受纬度和地形的影响,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高,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小
②A地区受地理位置和冬季风的影响,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高,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
③B地区受西风和地形的影响,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小
④B地区受信风和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A地区发展酿酒葡萄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为(  )
①热量丰富
②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③水源充足
④土质黏重,土壤肥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第3题,根据经纬度和区域轮廓可判断,A位于我国宁夏,B位于德国。根据地理位置推断,A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B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据此推断A地区昼夜温差和年温差大,受地理位置与冬季风的影响强烈;B地区昼夜温差和年温差小,主要受西风和平原地形的影响。第4题,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发展酿酒葡萄生产的优势在于昼夜温差大,光照强,光合作用强,积累糖分多,葡萄甜而大。根据河流可推断该地区灌溉水源充足,但该地区海拔较高,且位于中纬度,热量条件并不优越。
答案:3.B 4.B
对点练三 我国的区域差异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国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下表)。据此回答5~7题。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和地势
平原丘陵海拔较低
高原山地
高原
气候
季风气候
大陆性气候
高寒气候
水文特征
外流河
内流河
多冰川
植被和土壤
温带森林/黑土、褐土、红壤   
草原发育下的土壤
冻土
区域内部差异形成的主导因素  


海拔高度
5.青藏高寒区相对于东部季风区光照充足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
B.内陆
C.地势
D.昼夜长短
6.相对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是(  )
①降水丰富 ②热量充足 ③光照充足 ④气温日较差大 ⑤气温年较差大 ⑥灌溉水源充足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③④
7.表中空格①、②应该填写的内容分别是(  )
A.热量、水分
B.地形、热量
C.水分、热量
D.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答案:5.C 6.D 7.A
俄罗斯和日本由于经济发展起步时间和发展过程方面的差异,加上自然环境各异,文化传统不同,两国在产业结构、工业和城市分布等方面有较大差异,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两国叙述正确的是(  )
A.日本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
B.俄罗斯国内自然资源丰富,工业的分布与资源的分布基本一致
C.俄罗斯东部、北部靠近太平洋,气候温暖,河流众多,地势平坦,利于发展农业
D.两国的经济对外依赖性均较强
2.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双选)(  )
A.国土的南端
B.岛屿的内陆地区
C.太平洋沿岸
D.濑户内海沿岸
解析:第1题,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由于纬度较高,加之广大的内陆地区远离海洋,以大陆性气候为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纬度较低的伏尔加河沿岸平原,东部和北部大片寒冷地区均不适于农作物生长。俄罗斯拥有煤、铁、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等多种矿产资源,资源的分布和工业的分布相对一致,同时还有大片的森林和丰富的水能,是资源能够自给的少数国家之一,所以经济独立性较强。第2题,日本国内矿产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对外依赖性强,利用本国海岸线曲折、多良港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所以其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答案:1.B 2.CD
阿塔卡马沙漠是世界上最干燥的沙漠。智利设计师们寻获了一个“新思路”,利用太阳能把太平洋的水抽到安第斯山脉顶峰的两座水库里,然后让海水向下流经水电站发电。读图回答3~5题。
3.阿塔卡马沙漠年降水量少,对其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离岸风        
B.海拔
C.下沉气流
D.秘鲁寒流
4.阿塔卡马沙漠(  )
A.东西狭长
B.昼夜温差小
C.风力作用弱
D.星象观测条件好
5.智利设计师们设计该“新思路”的原因是(  )
A.太阳能发电不稳定
B.水能为清洁能源
C.太阳能发电成本高
D.使用水能不会产生温室气体
解析:第3题,阿塔卡马沙漠年降水量少,主要是因为受到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北部受到信风控制,盛行离岸风,并受秘鲁寒流的影响;而海拔对沙漠降水少影响较小。第4题,阿塔卡马沙漠气候干燥,天气晴朗,昼夜温差大,风力作用强;南北狭长;夜晚大气透明度好,星象观测条件好。第5题,智利设计师们提出该“新思路”主要是因为太阳能发电不稳定,有周期变化,而用水库的水发电能够保证发电的稳定性;太阳能和水能都为清洁能源,利用过程中都不会产生温室气体;太阳能发电成本高不是能源转换的主要原因。
答案:3.B 4.D 5.A
读我国东、中、西部人口和高速公路分布比较图(2012年),完成6~7题。
6.东、中、西部和甲、乙、丙的正确对应是(双选)(  )
A.东部—甲
B.中部—乙
C.西部—丙
D.中部—甲
7.图中信息反映出
(  )
A.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高速公路里程长
B.东、中、西部地区之间高速公路发展梯级差异明显
C.我国东部地区的高速公路运输效率最高
D.西部地区应大力发展高速公路,缩小和东部地区的差异
解析:第6题,人口和高速公路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甲、乙、丙分别为中部、东部和西部人口和高速公路分布。第7题,东部地区虽然高速公路里程最长,但人口稠密,人均高速公路里程并不长;东部和中部高速公路发展差距不是很明显,和西部差距较大;运输效率决定于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和高速公路状况;东部地区高速公路路网完备,路面等级高,交通运输水平和运输效率最高;西部地区人口稀疏,经济落后,高速公路运输需求较少。
答案:6.CD 7.C
8.读甲、乙两区域相关图,完成下列各题。
(1)比较两区域河流的水系、水文特征。
(2)从各区域的有利因素出发,分析两区域分别形成我国重要的优质棉花生产和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的主要原因。
解析:(1)依据轮廓可判断甲区域为塔里木盆地,乙区域为海南岛。读图结合相关知识可知塔里木盆地位于内流区域,海南岛位于外流区域。甲区域是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乙区域是岛屿,形成放射状水系。水文特征应该从流量、流程、流量季节变化方面比较回答。用表格形式作答较好。(2)主要考查自然条件(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甲区域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适于棉花种植。乙区域位于热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降水丰富,形成我国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
答案:(1)
区域
河流类型
水系特征
水文特征

内流河
向心状水系 
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流量小,流程短,夏季水量较大,冬季水量较小甚至断流

外流河
放射状水系 
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流量大,夏季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2)甲区域夏季高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乙区域光热充足,降水丰富。
下图中①、②、③、④为四个不同地区,读图回答1~2题。
1.立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最适合农牧结合发展的地区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描述符合①②③④四地区实际情况的是(双选)(  )
A.①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力植树种草
B.②地区洪涝灾害严重,应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C.③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应发展喷灌、滴灌
D.④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应退耕还牧
解析:第1题,①位于热带降水较少的地区,不适合发展种植业,A错;②位于亚热带降水丰富的地区,适合发展农业,不适合发展牧业,B错;③位于暖温带年降水量在400
mm,位于农牧交错带,适合农牧结合共同发展,C对;④位于中温带年降水量多的地区,适合发展农业,D错,故选C。第2题,①地区降水较少,不易出现水土流失,A错;②地区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降水丰富,易出现洪涝灾害,需要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做好防洪工作,B对;③地区降水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大水漫灌容易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应大力发展喷灌、滴灌,C对;④地区位于湿润区,主要发展种植业,土地荒漠化较轻,D错。
答案:1.C 2.BC
甲、乙、丙、丁所示景观均为世界文化遗产。据此回答3~4题。
3.有关各地自然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所在地形区的植被以针叶林为主
B.乙所在地形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
C.丙所在地形区海拔最高,气压低,光热较充足
D.丁沿线以北植被少,荒漠化严重
4.对甲所在地区人们的农业生产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
A.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
B.主要从事旱地耕作
C.畜牧活动是主要农业活动
D.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大豆和油菜为主
解析:第3题,从图中信息来看,甲所在地区在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等作物;乙所在地形区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东部沿海地带,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这里地壳相对稳定;丙地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气候高寒;丁地区所指的长城以北主要位于内蒙古高原,降水较少,荒漠化严重。
第4题,从图中信息来看,甲所在地区在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所以A正确。
答案:3.D 4.A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示意图,
完成5~6题。
5.甲区的自然景观与乙区截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B.乙区日照时间长,积温高
C.乙区人类活动历史悠久,人口密度大
D.甲区全年气温低、光照时数少
6.对乙自然区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B.河流流量大,无结冰期
C.热量丰富
D.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解析:第5题,图示甲为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乙为东部季风区,由于甲位于内陆,离海远,受海洋水汽影响小,故气候干旱;而乙位于东部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为湿润半湿润地区,故A正确。第6题,乙为我国东部季风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故A正确;乙地区的北方地区,冬季气温在0
℃以下,河流有冰期,故B错误;乙地区的北部地区纬度高,热量不足,故C错误;北方地区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植被为温带落叶落叶林,故D错误。
答案:5.A 6.A
下图甲、乙为我国两个盆地。读图完成下题。
7.甲、乙两盆地中的河流(双选)(  )
A.①河水源主要来自冰雪融水
B.①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C.②河初春有凌汛现象出现
D.②河的汛期长于①河的汛期
解析:选AD。根据图中的经纬网、山脉、河流、铁路等信息可确定甲盆地为塔里木盆地,乙盆地为四川盆地。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河流特征。
8.读甲、乙两国示意图,回答问题。
(1)分析甲国和乙国的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不同的主要原因。
(2)比较分析M河和N河水文特征的差异。
(3)甲国的M河两岸是世界上著名的长绒棉产区,而乙国的A地则是世界著名的优质葡萄产区。请说出它们形成的共同自然区位条件。
解析:(1)分析某地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的大小,可从其气候类型入手,分析其气候的特征。(2)比较两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可从其水源的补给类型入手,从径流量、汛期、结冰期、含沙量等角度分析。(3)甲国的M河两岸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但有河水灌溉;A地为地中海气候区,冬季降水量大,水源丰富。长绒棉和葡萄质量好,都与养分积累丰富有关,因此应从利于养分合成和积累两个方面分析。
答案:(1)甲国位于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气候大陆性强,夏季气温高于乙国,冬季气温低于乙国,所以甲国气温年较差大于乙国。甲国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小,气温低,所以,甲国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国。
(2)M河深居内陆,流域内降水少,河流水量小;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一年有两次汛期,即春汛和夏汛(或水位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明显);有结冰期;含沙量大。N河流域全年受西风带控制,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全年降水均匀,水位季节变化小(或河流无明显汛期);无结冰期;含沙量小。
(3)灌溉便利;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PAGE
23(共44张PPT)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自学导引·新知初深
课前预习·夯实双基
重难探究师生写动
要点归纳·突破重难
交汇(热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学会分析区域差异
1.下列对采取综合的方法进行资料分析整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区域内的地理事象进行的描述和说明,包括文字叙述、图像展示和列表归纳等
B.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借助于数学手段对地理事象进行量化研究
C.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D.该方法主要反映区域内地理事象的概况和基本特点等
解析:选C。A项和D项是定性的分析方法,B项是定量的分析方法。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差异显著。图甲是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图,图乙是某年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产业结构图。读图,回答2~3题。
2.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A.西部经济地带矿产资源最丰富
B.中部经济地带面积最大
C.西部经济地带人口最稠密
D.东部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最高
3.比较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结论正确的是(  )
A.都是第一产业比重最大
B.都是第二产业比重最大
C.都是第三产业比重最大
D.第一产业比重都占一半以上
解析:第2题,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中,西部经济地带矿产资源最丰富、面积最大;东部经济地带人口最稠密、城市化水平最高。第3题,由图乙比重值即可得出结论。
答案:2.AD 3.B
读我国四个省(市)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和人均耕地比较表,完成4~5题。
  项目地区   
粮食总产量(百万吨)
人均粮食(吨/人)
人均耕地(公顷/人)
水稻
小麦
玉米

4
0.2
15
0.8
0.18

18
7
2.5
0.5
0.06

3.5
23
13
0.5
0.08

13
0.1
0.7
0.2
0.04
全国

0.4
0.03
4.与表中甲、乙、丙对应的省(市)分别是(  )
A.江苏、山东、广东    
B.北京、吉林、江苏
C.吉林、江苏、山东
D.广东、北京、吉林
5.与全国相比,丁地区的人均粮食和人均耕地的关系有特殊性,其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增长较快
B.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大
C.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D.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大
解析:第4题,根据表格数据,甲地玉米产量具有明显优势,而我国玉米大省是吉林。乙地水稻产量占比重最大,综合比较山东、吉林、江苏、北京四省(市),应为江苏,A、B、D错。丙地小麦产量占主导地位,应是北方省份,对应山东,C对。第5题,读表格数据,丁地区的人均粮食少,但人均耕地面积较大,说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大,D对。图示材料不能表示人口增长较快,A错。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较小,B错。不能表示耕地面积的变化,C错。
答案:4.C 5.D
读下面一则短信,回答6~7题。
小强:你好!离开家后,我坐上了焦柳线北上的列车,很快就到了咱们家乡北邻的省;在换乘陇海线时,我在两条铁路相交的枢纽城市停留了一天,游览了该城市的风景名胜。现在我已到达了目的地——乌鲁木齐。田里的油料作物拜托你照顾了!小玲
6.小玲家乡所在省及其主要油料作物是(  )
A.山西 大豆
B.河南 花生
C.湖北 油菜
D.广西 花生
7.对小玲游览的枢纽城市所在省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喀斯特地貌广布,流水侵蚀强烈
B.光照强烈,氧气不足
C.黄沙漫漫,驼铃叮当
D.河水浑浊,含沙量大
解析:由短信内容可知,小玲游览的枢纽城市应该是焦柳线与陇海线的交会点——洛阳(河南省)。第6题,由于河南省是小玲家乡北邻的省,所以小玲的家乡是湖北省,当地种植的油料作物为油菜。第7题,喀斯特地貌分布在西南云贵高原;光照强烈,氧气不足是青藏高寒区的特征;黄沙漫漫,驼铃叮当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特征;河南省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
答案:6.C 7.D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6年3月3日11时受西西伯利亚东移南下的强冷空气影响,托克逊已经出现开春以来最强程度的大风、沙尘暴天气,托克逊瞬间最大风速达到32.6
m/s,能见度小于50
m,已经达到沙尘暴红色预警标准。“怎么会有这么多沙尘?它们从哪里来?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爱动脑筋的小林决定通过查找、分析资料探究这些问题。
材料二 我国沙尘暴源头和路径示意图。
(1)从小林查得的“我国沙尘暴源头和路径示意图”中可知,受沙尘天气影响的省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填简称,最少填三个)。图中还可判读出影响我国的沙尘暴有境外和境内两大源区。境外源区主要是蒙古和______________(填国家名);境内源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__________________(填省区名)。
(2)经查找与分析资料,小林了解到形成沙尘天气的主要条件除了沙源之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从图中分析沙尘移动的方向是向________。
(3)研究中小林归纳出荒漠化的形成除自然原因外,还有人为原因。当前促使全球土地荒漠化加速发展的人为因素,除毁林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
解析:(1)认真读图不难找出我国沙尘天气的源地及受沙尘天气影响的省区。(2)沙尘天气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沙源、大风。据图中箭头可知,沙尘向东南方向移动。(3)除毁林外,人类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也使土地荒漠化加剧。
答案:(1)新、甘、青、宁、内蒙古、陕、晋、冀、京、津、鲁(任选三个) 哈萨克斯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大风 东南
(3)过度放牧
1.某学校地理小组进行饮食与地域文化关系课题研究,已完成表中部分内容。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菜系与地域文化风格对比
菜系
原料
烹调
文艺
风格
①鲁菜
畜禽珍异
排场壮观
“小白菜”
浑厚深沉
②川菜
土产山珍
灵巧多样
竹枝词
新巧灵秀
③苏菜

清淡平和
吴侬民歌

④粤菜

华丽奇特
广东音乐

⑤蒙古菜
牛马羊
质朴浓烈

坦荡远犷
A.②菜系以清淡酸甜为主要特点
B.④菜系源地文化风格显现温婉清丽特点
C.③菜系原料以生猛海鲜为主
D.⑤菜系源地的文艺特色是长调牧歌
解析:选D。由于②川菜源地位于四川盆地内部,太阳辐射较少,而且山多雾大,因此川菜以麻辣为特点,有利于祛湿;③苏菜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④粤菜源自广东,而广东地处沿海,多生猛海鲜;⑤蒙古菜源地是内蒙古自治区,地处草原,具有粗犷豪放的文化风格。
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完成2~4题。 
2.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中太阳年辐射总量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洪涝灾害
B.乙——土壤肥力
C.丙——灌溉水源
D.丁——生长积温
4.①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下列界线与它大体一致的是(双选)(  )
A.暖温带和亚热带的界线
B.7月份平均气温0
℃等温线
C.800
mm年等降水量线
D.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
解析:第2题,丁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第3题,乙区域为我国北方地区,华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是旱涝、盐碱、风沙,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是热量不足。第4题,①线为秦岭—淮河一线,是暖温带与亚热带、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平均气温0
℃等温线、800
mm年等降水量线一致。
答案:2.D 3.B 4.AC
图a是我国某省年等降水量分布图,图b是该省某地区甲河水系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甲河下游地区是开发历史悠久的耕作区,当前限制其农业发展的突出因素是(  )
A.土壤   
B.地形
C.水源   
D.热量
6.下图中①点表示当前甲河流域农业产值比重。为缓解当地的生态危机,拟调整该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其中合理的规划方案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解析:第5题,图示甲河发源于祁连山地区,下游地区为河西走廊,年降水量在400
mm以下,水源是限制其农业发展的突出因素。第6题,①点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比重分别约为65%、5%、30%。根据当地水分、地形条件,应降低种植业比重,增加畜牧业比重。图中③、④点种植业比重太小,⑤点种植业比重还是很高,②点最合适。
答案:5.C 6.A
7.下图为我国甲、乙两地区(北方、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土地面积、人口及耕地分布对比图。有关甲、乙两地区的对比分析,正确的是(双选)(  )
A.甲地区以水田为主
B.乙地区的石油、煤炭资源均不如甲地区丰富
C.甲地区能源供应充足,可以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
D.乙地区需进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来缓解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缺水状况
解析:选AD。从水资源总量就可以推断出,甲代表南方地区,乙代表北方地区。甲地区以水田为主,乙地区石油、煤炭资源均比甲地区丰富。南方地区(甲地区)由于经济发达,能源短缺,导致其能源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北方地区(乙地区)水资源短缺,需进行跨流域调水来解决其水资源短缺问题。
8.由于地理分布不同,形成了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同的作物品种,下列资料记载的是南京、佳木斯和北京当地的大豆品种在原产地和北京栽培时的播种和开花时间。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品种名称
金大532
本地大豆
满仓金
原产地
南京
北京
佳木斯
在原产地的播种时间
5月30日
4月30日
5月17日
在原产地的开花时间
8月23日
7月19日
7月5日
在北京的播种时间
4月30日
4月30日
4月30日
在北京的开花时间
9月1日
7月19日
6月5日
在原产地从播种到开花的天数
85天
80天
49天
在北京从播种到开花的天数
124天
80天
36天
(1)高纬度地区的大豆品种移往低纬度地区种植,开花时间________(提前、延迟)。
(2)如将广州当地的大豆品种(番禺豆)移往北京种植,开花时间将________(提前、延迟),产量将________(增加、减少)。
(3)除温度有一定影响外,影响大豆开花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提前 (2)延迟 减少 (3)日照时间
PAGE
7第一节
认识区域
区域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据此回答1~2题。
1.对区域的理解,正确的有(双选)(  )
A.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
B.一个区域内部特征是相对一致的
C.区域的边界是十分明确的
D.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的区域
2.划分区域的意义是
(  )
①更方便了解区域差异、特点
②有助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发展规划
③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
④了解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第1题,区域的划分是人依据不同的标准和需要划分出来的,具有主观性;区域内部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区域的边界有的是明确的,但大多数是模糊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的区域。第2题,区域的划分可以更方便了解区域差异、特点,有助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了解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答案:1.BD 2.D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有关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客观反映
B.区域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C.区域相对于外界有差异,而内部特征完全一样
D.区域特性与其区位没有联系
4.如图表示不同的区域,实线表示明确的区域界线,虚线表示不明确的区域界线。A、B、C所表示的区域界线可能是(  )
A.中国、福建、福州
B.中国、季风区、福建
C.中国、季风区、外流区
D.中国、长江流域、闽江流域
解析:第3题,区域是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反映,不同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同一区域内部具有整体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差异性是绝对的,整体性是内部性质的相对一致性。区域的特性与其区位有着密切的联系。第4题,区域有一定的边界,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界、国界线等;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界线不明确,是模糊的,如干湿地区、季风区、温度带等。据图看出,A、C所示区域界线为明确的界线,B所示区域界线为不明确的界线。
答案:3.B 4.B
5.下列区域既是按单一指标划分,又属于均质区的是(双选)(  )
A.甘肃东南部的湿润区
B.华北平原
C.东部季风区
D.浦东新区
解析:选AB。东部季风区是按综合指标划分的;浦东新区属于功能区。
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反映出区域的主要特征是(  )
A.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B.具有一定优势特色和功能
C.区域之间相互联系
D.区域具有明确的界线
7.图中两区域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A.地理环境不同
B.地理环境相同
C.人种分布不同
D.风俗习惯不同
解析:第6题,由图可知,发达区域向落后区域输出资金、信息和产品等,落后区域向发达区域输出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两个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第7题,区域发展水平受地理环境影响较明显。
答案:6.C 7.A
8.读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数码代表的省级行政区简称: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__________。图示三个经济地带属于________,其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个经济地带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体现了区域的____________特征;三个经济地带的内部都有其相对________,但三个经济地带之间普遍存在着________;三个经济地带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体现了区域的________特征。
解析:(1)读图容易得出图中数码代表的省区。(2)本题考查区域的划分类型,区域一般可以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三个经济地带是根据其地理要素的相似性划分的,所以属于均质区。(3)本题考查区域的特征,根据题中三个区域的关系进行判断即可。
答案:(1)辽 皖 内蒙古 桂 黔(贵) 甘(陇)
(2)功能区 均质区 三个经济地带是地理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3)整体性 一致性 差异性 开放性
江苏省可以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主要反映区域间的(  )
A.开放性
B.差异性
C.整体性
D.联系性
2.图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迁移方向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
解析:第1题,读图,结合图例,该图主要反映区域间的面积、人口比重差异、城市化水平差异,体现了区域间的差异性,B对。第2题,图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由经济发达区迁移到经济欠发达区。城市化水平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城市化水平高,经济水平高。所以主要迁移方向是③→②→①,B对。
答案:1.B 2.B
传统民宅是乡村聚落中最具有特色的景观。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民宅中具有坚固、防御性强特点的是(  )
4.传统民宅可以反映乡村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
A.福建土楼受气候条件影响
B.云南竹楼受气候条件影响
C.四合院反映聚落受交通影响
D.陕西窑洞受所依靠山体的影响
解析:第3题,福建土楼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竹片、木条等建成,墙体厚实,整体性好,坚固、防御性好。陕西窑洞位于黄土高原,依靠山体挖建,防御性较差。四合院是北京古老民居,敞开的院子、墙体较薄,防御性较差。云南竹楼以竹子为主要材料架空搭建,墙体轻薄,独立成幢,防御性较差。故选A。第4题,福建土楼主要目的是防御外来人的侵略,不是气候影响,A错。云南气候湿热,促使人们建造通风透气的竹楼,B对。四合院是大家庭为了对外界有较隐秘的住所建造的,C错。陕西窑洞受所依靠的山体的影响,D对。故选B、D。
答案:3.A 4.BD
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5~7题。
5.图中字母A、B表示的地形区名称分别是(  )
A.秦岭 渭河谷地
B.贺兰山 宁夏平原
C.横断山 雅鲁藏布江谷地
D.祁连山 河西走廊
6.在图中字母B所在地区进行农业活动时,应当注意的突出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石漠化
C.环境污染
D.次生盐碱化
7.B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热量丰富,降水充足
B.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C.灌溉水源丰富,光照充足
D.地广人稀,水热充足
解析:第5题,根据轮廓和特定地理事物相对位置判断,A为祁连山,B是位于祁连山北面的河西走廊,故选D。第6题,B处为河西走廊,位于半干旱区,降水少,很少出现水土流失现象,A错;石漠化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B错;该区工业化程度低,污染较轻,C错。该区主要发展灌溉农业,人类不合理的灌溉,加上该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D对。故选D。第7题,河西走廊位于我国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A、D错。该区有祁连山冰雪融水作为灌溉水源,农业水源充足,C对。该区以沙质土壤为主,不是黑土区,B错。故选C。
答案:5.D 6.D 7.C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到2020年东北地区振兴的奋斗目标是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保障区,实现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材料二 东北地区图。
(1)材料中所呈现出的区域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北地区按类型划分是属于均质区还是功能区?为什么?
(3)试从区域的特征入手,分析把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与黑、吉、辽三省同划为东北地区的原因。
(4)从区域发展角度简要分析东北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存在的主要优势和劣势。
解析:(1)从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如东北地区的范围和面积、位置、大致形状及界线。(2)明确均质区与功能区分类的指标。东北地区各省市之间在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方面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和内在联系。(3)内蒙古东部与黑、吉、辽三省内部地理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区域间具有较强的联系性。(4)可从区域范围、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入手分析。
答案:(1)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并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2)功能区。 东北地区各省市之间在经济和自然特征上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和内在联系。
(3)从区域的整体性看,二者在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方面具有相对一致性;从区域的开放性看,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内在联系。
(4)优势:地域广,煤、铁、石油、土地、森林等资源丰富。
劣势:经济相对封闭落后,科技水平低。
PAGE
6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有均质区和功能区两种基本类型。区域划分目的是了解各区域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2.区域的基本特征有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3.区域差异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差异。
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问题:初期阶段区域内空间结构比较简单,产生结构单一,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成长阶段资源开发规模扩大,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严重,人地关系出现明显不协调。转型阶段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失业率上升,人口减少,人地关系矛盾加剧。再生阶段区域产生新的活力,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
5.分析区域差异的步骤:收集区域相关资料,资料的分析与整理,区域差异分析、比较,探索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6.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定性法、定量法、综合法。
,      [学生用书P18])
教材P5活动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汉语划分为七个方言区,各个方言区的区域空间大小不一,各个方言区都有特定的分布地区。要了解自己的家乡属于哪个方言区,关键是了解自己家乡的位置。
方言是一个区域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下形成的。造成封闭的原因主要是区域间高山或其他地理事物阻隔。因此相对封闭和孤立的地理环境是方言形成的主要原因。如我国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北方方言区;而我国南方由于山地、丘陵、河流的阻隔,将其分割成一个个相对独立、封闭的地理单元,形成了具有不同语言特点的众多方言区。
教材P7~8活动
1.(1)海陆位置:位于华南和西南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的结合部,既是大西南走向世界的前沿,又是开发利用南海资源的基地。
(2)相对位置:邻近港、澳、台;内靠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外邻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东南亚。既有广大的内陆腹地,又能受到华南经济圈、亚太经济圈的辐射作用。
(3)交通位置:位于西太平洋环形带上,处在日本到新加坡的中段,直接面向东南亚,靠近国际深水航道。连接两洲(亚洲、大洋洲)和两洋(太平洋、印度洋),南海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印度洋直到非洲、欧洲的海上通道,有利于依托港口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
2.(1)海洋资源优势
①生物资源:生物种类丰富,适宜发展海洋捕捞和养殖业;海洋生态系统既能提供食品资源,又可作为旅游观赏区。
②渔业资源:渔场面积大,浅海、滩涂面积广大,港湾众多,适宜发展远洋捕捞业和人工养殖业,是我国热带海洋渔业基地。
③油气资源:沉积盆地广,是我国未来的油气基地。
④旅游资源:海岸热带景观、红树林、热带季雨林、热带作物园、自然保护区。
⑤空间资源:可开发成海上渔业、贸易、旅游、热带海洋科研基地。
(2)热带资源优势
①气候资源;光照充足,热量、降水丰沛,作物一年三熟,适宜发展热带高效农业。
②生物资源:我国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因库,有利于发展成为热带作物基地和旅游业基地。
③土地资源优势:利用类型多样,是环带产业布局的自然基础。
环带名称
地貌类型
海拔
资源特色
产业布局
海↓陆
海岸带
平原
低于100米
经济基础和运输条件好
港口建设,发展外向型加工工业
丘陵和台地环带  
台地、丘陵
100~500米
面积大,地形平坦,土壤条件较好
热带农业生产基地
山地丘陵带
丘陵、山地
500米以上
物种丰富、水源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林业、旅游业
3.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体现在国家政策上的优势,海南岛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另外,海南岛邻近港、澳、台,内靠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外邻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东南亚,既有广大的内陆腹地,又能受到华南经济圈、亚太经济圈的辐射作用,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社会经济条件。
教材P14~15活动
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点见下表:
区域要素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
海拔较低,以平原、丘陵、高原为主
海拔较高,以高原、盆地主为
海拔最高,主要是高原、高山
气候
季风气候,夏季普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燥
高原和高山气候,气温较低
水文
外流河
多属内流河
西北部属内流区,东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发源地
生物
熊、松鼠、熊猫、梅花鹿
骆驼、黄羊
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农业
农耕业发达
畜牧业为主,有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
河谷农业
人口
稠密
较少
很少
城市
众多
较少
很少
其他
植被以森林为主,土壤多为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植被为草原、荒漠,土壤为荒漠植被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及高山草原灌丛,土壤发育程度很差,土层浅薄
形成我国自然环境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和气候。
在东部季风区,地形起伏较小,气候温暖湿润,除极少数地方外,天然植被已经不复存在,栽培植物广泛分布,是我国最主要的农耕区。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使自然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由于气候干旱,水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有水可供灌溉之处,形成绿洲农业,畜牧业发达。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远不如东部季风区广泛、深刻。
在青藏高寒区,由于地势高,气温低,因而人口密度较小,土地利用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区。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得比较完整。
教材P19活动
美国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人口迁移的主要特征是大量人口从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又称“冰雪带”“锈蚀带”)向西部、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造成上述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东北部的五大湖区周围资源枯竭,地价上涨,环境污染加重,许多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而西部、南部阳光充足,环境优美,又发现了新的资源,新兴产业和旅游业迅速发展。
教材P20~22活动
1.大庆市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再生阶段。初期阶段:从大庆的第一口井喷油,到大庆原油产量跃上5
000万吨,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这一阶段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成长阶段:大庆原油产量每年稳定在5
000万吨左右,石油工业迅速发展,大庆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油城”,这时人地关系开始出现不协调。转型阶段:大庆面临石油资源枯竭问题,长期以石油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给大庆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困难。再生阶段:大庆开始“二次创业”,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完成由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由自我服务型城市向区域中心型城市、由矿区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的转变,全面建设成为高科技现代化城市。
2.关于大庆“二次创业”的设想和建议:(1)用新技术改造老设备,提高采油效率,为国家多产石油;(2)发展石油深加工产业,提高石油产品的附加值;(3)利用有利的自然环境,发展畜牧业,生产优质乳产品;(4)研究污染治理技术,减轻环境污染,同时提高对污染物回收利用的能力,变废为宝。
3.大庆区域发展的历程对我国其他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启示:(1)科学技术是提高资源开采利用率与深加工程度、产品附加值的主要因素;(2)区域发展应该多种经营;(3)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应该同步发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资本主义国家区域发展的老路;(4)支柱性产业发展到顶峰之时,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开始之时。
教材P25~26活动
1.如下表所示:
 
 区域要素 
 
贵州省
湖北省
上海市
区位条件
长江上游,云贵高原东部,内陆地区,交通不便
长江中游,水陆交通便利
长江入海口,大陆沿海的中间位置
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状况 
地处云贵高原,地形崎岖,水能、煤炭、磷、铝土等资源丰富
地处江汉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能、铁矿、铜矿等资源丰富
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长江航运和海运便利
人口(万人)
3
799
5
975
1
324
面积(万平方千米) 
17.6
18.59
0.64
GDP总量(亿元)
1
084.9
4
662.3
4
950.84
人均GDP(元)
2
856
7
803
37
393
产业结构(一、二、三次产业占GDP百分比)
25.3∶38.7∶36.0  
14.9∶49.6∶35.5  
1.7∶47.6∶50.7  
就业结构(一、二、三次产业就业人口百分比)
66.4∶9.4∶24.2  
48.4∶18.1∶33.5  
12.5∶41.7∶45.8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216
321
2
069
城镇人口所占百分比
23.9
40.6
76.4
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5
452
5
856
12
883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元)
1
412
2
352
5
871
2.绘制贵州省、湖北省、上海市三省市GDP总量柱状图(图甲)。绘制贵州省、湖北省、上海市三省市产业结构饼状图(图乙)。
图甲
图乙
3.通过分析和比较,这三个省市分别所处的发展阶段如下表所示:
贵州省
湖北省
上海市
资源优势
水能资源丰富,煤炭、铝土、磷等矿产资源丰富
水能资源丰富,铁、铜等矿产资源丰富,粮食、棉花等农产品产量大
水资源丰富,周围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发达,粮食、桑蚕等农产品产量大
主要问题
第一产业比重高,第二、三产业比重偏低,城市化水平低,人均收入低
第三产业比重低,第二产业比重高,城市化水平较低,人均收入较低
矿产、能源等资源缺乏
区域发展阶段
成长阶段
转型阶段
再生阶段
一、单项选择题
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区域间有着从属关系
B.各区域是按照特定指标划分的
C.各区域没有任何联系
D.各区域间有明确的界线
2.图示各个区域(  )
A.从区域类型看属于功能区
B.空间尺度较小,描述内容较宏观
C.面积、范围经济变化
D.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解析:第1题,图中气候区是按照降水和气温的特征(特定指标)划分的,B项正确;各区域间不存在从属关系,A项错误;区域具有开放性特点,彼此间并非没有联系,但气候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C、D项错误。第2题,气候区一般是在降水和气温的基础上按照自然要素划分的,不属于功能区,A项错误;区域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内容越宏观,B项错误;区域面积和范围相对固定,内部特征也相对一致,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1.B 2.D
湖南湘江新区是国家在中部地区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位于湘江西岸,包括长沙市岳麓区、望城区和宁乡县部分区域,面积490
km2。下图为湘江新区范围和产业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湘江新区(  )
A.界线是模糊的
B.内部发展方向相同
C.具有一定的特色
D.与周边地区气候特征不同
4.设立并建设好湖南湘江新区(  )
A.是实施沿海开放战略的重要举措
B.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
C.有利于促进内陆地区成为外向型为主的经济区
D.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解析:第3题,湘江新区是中部地区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具有一定的特色,故C项正确。第4题,湘江新区是国家在中部地区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范围主要是长沙市的部分区县。设立并建设好湖南湘江新区,是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加快内陆地区开放发展,故D项正确。湘江新区位于中部经济地带,不属于沿海经济地带、也不属于西部大开发范围,中部地区也不可能成为外向型为主的经济区,故A、B、C项错误。
答案:3.C 4.D
下图为甲、乙两个区域之间的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关于甲、乙两个区域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甲表示我国的中西部地带,乙表示东部地带,则箭头①表示粮食
B.若甲表示我国的中西部地带,乙表示东部地带,则箭头①表示核电
C.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箭头②表示劳动力
D.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箭头②表示资金、技术
6.该图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
①综合性         
②整体性
③差异性
④开放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5题,我国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带,核电分布在东部地带,故A、B项错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廉价,发达国家具有资金、技术优势,故劳动力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资金、技术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第6题,该图反映了甲、乙两区域的差异性及开放性。
答案:5.C 6.C
读我国西北地区局部图,完成7~8题。
7.造成河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制度不同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土壤
B.海拔
C.水源
D.热量
8.河套平原从“地固泽卤,不生五谷”发展成为“塞外粮仓”,主要是由于该地(  )
A.地质条件稳定
B.年降水量增多
C.灌溉条件改善
D.黄河水量减少
解析:第7题,河套平原属于中温带,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亚热带,两地热量条件差异明显,导致两地耕作制度不同。第8题,河套平原位于干旱区,能够进行农业生产,发展成为“塞外粮仓”,关键在于该地区可以引黄河水作为灌溉水源。
答案:7.D 8.C
每一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读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系图,完成9~10题。
9.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制约该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河网密布
B.雨热同期
C.土质黏重
D.红壤广布
10.该地区密集的河网对区域工业化阶段所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
A.提供工业原料
B.提供生活水源
C.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
D.提供丰富的水产品
解析:第9题,雨热同期对农作物生长有利,因此,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制约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雨热同期。第10题,工业化阶段,长江中下游地区密集的河网为生产提供了生产水源和便利的水运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答案:9.B 10.C
下图表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读图,回答11~12题。
11.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更能吸引人口迁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河流湖泊密布,渔业资源丰富
B.地势平坦开阔,耕地资源丰富
C.生态环境优越,适宜居住生活
D.经济相对发达,就业机会较多
12.与“长三角”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主要优势是(  )
A.土地、劳动力价格低
B.交通便利
C.技术和资金雄厚
D.对外开放程度高
解析:第11题,吸引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第12题,与“长三角”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土地、劳动力价格等方面优势明显。
答案:11.D 12.A
下面为斯里兰卡岛和日本九州岛位置示意图,M市是著名的钢铁基地。读图回答13~14题。
13.两岛屿地理环境的相似之处有(  )
①气候为海洋性季风气候
②岛内低山、丘陵面积广
③岛屿南部都存在显著的季风洋流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M市发展成为钢铁工业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
A.原料丰富
B.海运便捷
C.地势平坦开阔
D.环境优美
解析:第13题,从图中经纬度可以判断出,斯里兰卡岛和日本九州岛分别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都深受海洋影响,①正确;两岛屿低山、丘陵面积较广,②正确;斯里兰卡岛南部存在季风洋流,但九州岛附近洋流为日本暖流,③错误;斯里兰卡岛农业机械化程度低,④错误。综上所述,选A项。第14题,M市(北九州)发展成为钢铁工业基地的优势条件是本地拥有丰富的燃料(煤炭资源);沿海有港口,原料运进和产品运出方便;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基础好。
答案:13.A 14.B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学者提出我国宏观区域经济“新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如下图)。据此完成15~17
题。
15.下列省级行政区中,属于中部及近西部地带的是(  )
A.新疆
B.云南
C.内蒙古
D.黑龙江
16.远西部地带各省级行政区共同的地理位置特征是(  )
A.均地处亚热带
B.均靠边疆
C.均处于内陆
D.均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
17.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经济发展逐渐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自然资源及能源短缺
C.农业地位削弱
D.生态破坏严重
解析:第15题,读图可知,新疆、内蒙古属于远西部地带,云南属于中部及近西部地带,黑龙江属于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第16题,远西部地带包括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均地处内陆;青海不靠边疆;只有青海、西藏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第17题,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大多是经济开发较早的地区,也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资金、技术、人才较充裕;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地位削弱是正常发展规律;生态破坏不是其主要问题;随着“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其资源、能源逐渐短缺,这将成为其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答案:15.B 16.C 17.B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据此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回答18~20题。
18.下列各项,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是(  )
A.都位于入海口处
B.都位于我国季风区
C.土壤都比较肥沃
D.都是平原地区
19.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
B.当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时,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C.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D.在农业生产走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今天,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超过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供应地
20.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B.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依托于优越的地理位置
C.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D.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解析:第18题,长江三角洲是由于长江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处沉积形成的,位于长江的入海口处,松嫩平原位于内陆,是由于河流的冲积形成的平原,故A项错误。第19题,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少,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让位于东北平原,故D项错误。第20题,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便利,发展工业的原料来自国外的进口或者附近地区的供应,当地的矿产资源比较少,故D项错误。
答案:18.A 19.D 20.D
二、双项选择题
2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长江中下游平原誉称“鱼米之乡”,但汉代“或火耕而水耨,或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落后。古代该地不利于开发的自然条件有(  )
A.水系分隔
B.土质黏重
C.人口较少
D.气候寒冷
解析:选AB。长江中下游平原由于地处平原,地势低平,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河网密集,湖泊众多;由于当地的气候、地形、水文条件,使得当地的土壤质地黏重。
下图为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22~23题。
22.图中甲、乙、丙、丁表示土地、生物、资本和科技进步。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
A.甲—土地
B.乙—生物
C.丙—资本
D.丁—科技进步
23.图示社会发展阶段中(  )
A.原始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较小
B.农业文明阶段土地质量取决于土地区位和用途
C.工业文明阶段主导经济增长的要素是科技进步
D.环境文明阶段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解析:第22题,在原始社会时期,生物的分布对人类发展影响大;农业文明时期则为土地;工业文明经济增长各阶段影响的主导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开始资本是最关键因素,随着时代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的影响力也在下降;环境文明时期由于环保意识提高,科技影响人类的发展;故判断甲—生物、乙—土地、丙—资本、丁—科技进步。第23题,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崇拜和敬畏自然,依靠自然,对环境作用和影响小;工业文明经济增长各阶段影响的主导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开始资本是最关键因素,随着时代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的影响力也在下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资本和土地则相反。随着人地矛盾的激化,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即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答案:22.CD 23.AD
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及相应的饮食习惯。一个地方饮食的建立与许多因素都有关联,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理环境。结合下图,回答24~25题。
24.关于该地区农业生产与饮食习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乙区域更适合发展水稻种植
B.甲区域更适合发展苹果等林业生产
C.该地区人们离不开牛羊奶酪和肉食
D.该地区饮食为“饭稻羹鱼”“山珍海味”
25.下列关于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山西人爱吃醋与该地区水土流失,土壤中钙较少有关
B.重庆人喜辣的食俗多与该区域冬季气候较同纬度气温更低、湿度更大有关
C.北方人喜爱咸是因为冬季寒冷干燥,新鲜蔬菜少,形成了腌制蔬菜的习俗
D.南方人喜爱甜食与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有关
解析:第24题,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河网稠密,应该是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江南地区,故饮食为“饭稻羹鱼”;图示该区域临海,又因区域界线一般为山地,故饮食又有“山珍海味”。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而苹果为温带水果,不适合在该地种植;乙区域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低平适合发展水稻种植。第25题,当地气候条件决定了当地的物产,而物产会影响饮食习惯,故C、D正确。山西人爱吃醋与当地“水硬”(碱性强)有关,重庆人喜辣与气候潮湿有关。
答案:24.AD 25.CD
三、综合题
2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甲、乙两区域的地形特征。
(2)比较①、②两地气候成因的差异。
(3)推断甲、乙两区域人口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解析:(1)从图中可看出,两区域均以平原、高原为主,甲区域的山脉在北部,而乙区域的山脉在西部。(2)①地位于印度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②地位于巴西高原,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影响,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从自然条件、开发历史、交通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甲、乙两区域的地形均以平原、高原为主,高原在南部,平原主要位于北部及沿海地区。甲区域北部有高大山脉,乙区域西部有高大山脉。
(2)①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②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是受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
(3)两区域人口分布不平衡。甲区域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原东西沿海、恒河平原地区。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热量充足,雨季雨水充足,农业生产发达,有利于生存与发展;发展历史悠久,交通便利。 乙区域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原东南沿海。原因:亚马孙平原过于湿热,不利于人口分布;高原东南沿海地势平坦,气温适宜,开发历史较早,沿海交通便利。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长江三角洲某地区早期是我国商品粮基地的组成部分。随着该区域城市的发展,粮食要从东北、苏北等地调入;蔬菜、花卉、瓜果种植面积扩大,部分出口;近几年来,粮食、蔬菜、花卉等均要从外地调入,农民出租土地或建简易房屋出租。下图为该区域城市形态的变化示意图。
(1)早期该地区是我国商品粮基地的组成部分,简要评价其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图中a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
(3)判断图中工业类型2的主要工业部门特点,并说明判断理由。
解析:(1)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应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注意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评价。(2)由材料及图可知,早期到中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市场需求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中期到现在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主要是由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引起的。(3)根据位置在郊区、靠近高等院校,可判断工业类型2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工业,再结合交通、环境加以说明。
答案:(1)位于长江三角洲河流沿岸地区,是河流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光热充足。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旱涝灾害频繁。
(2)早期到中期,由于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土地利用方式由粮食生产变成蔬菜、花卉等生产。中期到现在,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土地市场价格发生变化,非农业用地范围扩大,农业用地大量转化为城市用地。
(3)特点: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技术含量高。理由:靠近高等院校,可获得技术支持;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位于城区河流上游地区,对环境污染较小。
28.图中A、B地区为高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说明A、B高原地形的差异。
(2)A、B高原同属季风气候区,比较两高原所受夏季风影响的异同。
A
B
相同点
不同点
(3)简述A、B高原能源、矿产资源及工业部门的主要差异。
(4)地下水污染是B高原的环境问题之一,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解析:(1)依据海陆轮廓及经纬度可确定A为德干高原,B为云贵高原;再根据所学知识,可分析两高原地形差异。(2)A、B两高原都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且都主要受西南季风影响,但B高原还受东南季风影响。(3)要结合图中矿产、河流和所学知识回答。(4)云贵高原的石灰岩分布广泛,喀斯特地貌发育,渗漏强烈,地表被污染的水很容易转化为地下水。
答案:(1)A(德干)高原海拔较低,起伏和缓。B(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地表崎岖。
(2)
A
B
相同点
都受西南季风影响,并带来丰沛的降水
不同点
受西南季风影响大
受西南季风影响小,同时受东南季风影响
(3)资源差异:A高原煤、铁、锰资源丰富,煤与铁资源组合具有优势;B高原有色金属、磷、水能、煤炭资源丰富,能源与有色金属资源组合优势明显。
工业部门差异:A高原以钢铁、机械制造工业为主;B高原以有色金属冶炼、化学、能源工业为主。
(4)石灰岩地区渗漏强(地表水向地下水转化迅速);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PAGE
1(共50张PPT)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自学导引·新知初深
课前预习·夯实双基
重难探究师生写动
要点归纳·突破重难
课题研究·答题指导
解题引领·技能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