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降水的变化和分布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降水的变化和分布 教案

资源简介

《降水的变化和分布》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 《地理》(2012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对象 广西藤县古龙镇第一初级中学七年级(2)班学生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观察讨论启发式相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各地区降水的分布,更好地利用降水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 1.降水有多种形式,但重点认识降雨。
2.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3.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教学难点 通过读图、绘图、阅读,使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认识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具准备 黑板、水性笔、相关课件
二、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3分) 导入新课
教师向学生展示背景雨图与描述雨的诗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向学生提问题:三句诗里的雨的强度是怎么样的? 学生大声朗读并感受诗意;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运用描述雨的强度的诗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烘托氛围。
思考 活动
降水与降水形式(6分)
教师安排降水概念的任务,让学生自主在课本里寻找答案
降水的概念(PPT)
学生答后,教师接着问:雾、霜、露水属不属于降水?(强调)你生活的地区有哪些降水形式?主要的降水形式是什么? 自主学习教材,独立解决问题。
学生回答: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我们所看到的雾、霜、露等不属于降水。
降水的形式有降雨、降雪;
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 让学生学会自学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衔接与过渡(1分) 我们认识了什么是降水以及降水的形式,那么降水有大有小,怎么知道降水的强度呢?
探究活动 降水量的测量与降水等级及强度(58)(8分) 结合书本材料在PPT上向学生展示雨量器和量筒;注意测量工具、时间以及单位。
降水的等级:教师展示降水的等级以及各种大小雨的符号
展示降水强度的文字描述 学生回答:测量降水量的仪器是雨量器;测量时间8时和20时;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学生辨认各种等级的雨的符号并识记。
结合引入的诗句,学生统一朗读降水强度的叙述。 培养学生观察力,懂得如何测量降雨量,加深对降雨等级以及降雨强度的记忆
讨论活动 降水与我们(4分) 教师展示不同的生活图片并提出问题:降水的形式、降水量的多少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人类的活动能否影响降水呢?请举例说明。 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降水影响人类的农业、工业、商业、交通,以及衣、食、住、行、游等活动。 图片展示,生动形象,贴近实际,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地理学习知识
探究活动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及拓展(12分)
绘制、判读降水量柱状图(课件展示以及P59活动1)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结合表格材料,按照步骤,绘出该地降水量柱状图
判读降水量柱状图
根据刚才所绘制的图,让学生合作完成活动2
教师作适当指导
3、教师总结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方法:(1).看“总量”,说“多少”
即观察、估算年降水总量,对该地年降水量进行定性描述为“多”、“较多”、“较少”或“少”。
(2.)看“差值”,说“变化”
看“极值”,对“月份”
即看降水量最大值、最小值,及其算“差值”,说“变化”
即计算降水量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描述该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小。
出现的月份。
拓展
课件展示A、B两地,教师提问:A、B两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有何不同?
“举一反三”:新加坡、伦敦、罗马、开罗各地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比一比,谁画得快又好)按照步骤完成降水量柱状图
学生讨论分析,确定答案
和老师一起总结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方法
学生回答:A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B地降水量的季节差异很大,夏季降水多。
学生回答:全年多雨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冬季多雨 全年少雨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正确表达和团结写作能力
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运用判读方法,学会描述降水季节变化地区差异
思考探讨(6分) 教师:想一想:学了等高线、等温线,那么等降水线是如何定义的呢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课件展示)
3、世界、中国降水的极值
学生:将同一时间内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称为等降水量线。
赤道降水多,两极降水少(纬度位置),大陆东岸从赤道向两极降水越来越少(纬度位置);大陆东岸降水多,中部、西岸降水少(海陆位置 );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从沿海向内陆降水越来越少(海陆位置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因素)。
印度的乞拉朋齐,台湾火烧寮
8000多毫米;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新疆托克逊9毫米 明确等降水量线定义,学会看图与总结规律,并学会运用

知识
小结(2分)

总结本课内容,复习知识点,提高学生总结与复习能力
练一练(3分) 教师课件展示习题 学生给出答案 回忆知识点,巩固练习
三、教学设计说明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2012人教版《地理》七年级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本章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天气现象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关注的降水。本章内容既是今后地理学习的基础,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图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树立地理就在我们身边的思想。本节教材主要讲了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两个方面内容。本节教材与第二节教材一起,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自然延伸,更是理解第四节有关气候的基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习者分析及教学思路
降水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概念的学习并不是难点,学生容易接受。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求知欲强,好奇心大,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因此我在设计“降水与我们”以及“柱状图绘制”时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通过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绘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类比思想,培养学生正确表达和团结写作能力,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这部分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1.利用多媒体教学,将问题简单化及直观化;2.教学设计符合大纲标准的要求;3.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浓厚,在课堂上积极表现,并且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回想本节课还有许多的不成熟:1.课堂语速稍快;2.本节课中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教学中,引领太快,没有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从而没有更好地进行认识降水量柱状图。
每一节课堂都是一场尝试,有满有缺。满让我感激,缺使我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时时注意课堂小细节,提升课堂效率,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升自己,完善课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