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件(共28张PPT)+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件(共28张PPT)+教案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3.领会文中设喻说理的方法。
4.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介绍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官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西汉刘向编订,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
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对研究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书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是先秦时期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知识链接
(1)订正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ɡuān)
窥(kuī)镜
谤(bànɡ)讥于市朝
期(jī)年
皆朝(cháo)于齐
时时而间(jiàn)进
检查预习
(2)词语释义
窥镜:照镜子。
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选择  
及:赶上,比得上。
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旦日:第二天。
明日:第二天。
私:动词,偏爱。
诚:确实,实在。
间:间或,偶然。
朗读指导
第1自然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
第2自然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
第3自然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整体感知
1.文题有几层意思?“讽谏”是什么含义?
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2.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
第1自然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2自然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3自然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1.文章开头怎样描写邹忌的外貌和行动?这些反映了什么?
内容探究
外貌:“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一句话,写出了邹忌面貌光艳美丽。八尺,是现在的185cm左右。
行动:“朝服衣冠,窥镜”,写邹忌照镜见貌,自觉其美。
形象逼真刻地刻画出邹忌的美及他自我欣赏的心理。
2.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邹忌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由此引出了他与妻、妾、客的对话。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

我孰与徐公美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吾孰与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也

吾与徐公孰美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三问
三答
3.比较妻、妾、客回答邹忌提问的不同。
妻——句式是先肯后反问:先是肯定了邹忌的美,再是把徐公比了下去;语气是由衷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表示妻子是衷心地爱邹忌,认为他比徐公美,没有一丝虚假。
妾——只有一个反问;有些讨好的意味,语气拘谨、勉强;表示其妾是有些害怕邹忌的,而且并不是真心爱邹忌才嫁给他的。
客——只是一个肯定句;语气阿谀奉承,或仅仅是礼貌;表示其客只是出于一些原因才这么说的,并不是真心所想。
4.“三问三答”后,接着写邹忌与徐公比美,其结果怎样?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5.而后写邹忌思考解蔽,邹忌“暮寝而思之”,思的结果,他认识到自己受蒙蔽的原因是什么?
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
三思
6.第2自然段中,邹忌用自己的事情设喻,讽谏齐王,用了逻辑中的类比推理方法,说说邹忌的讽谏是怎样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的?
妻私臣——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臣——朝廷之臣畏王
客求臣——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比
7.“三比”可以理解成哪几种“比”呢?
可组成“对比”:家庭小事和国家大事形成对比,以小见大,小事中寓大道理。
也可组成“类比”:邹忌、齐王都是人,两人身份地位都很高,两人都有受蒙蔽的事,形成同类比较,邹忌的切身体验更容易让齐王接受。
还可组成“暗比”:妻、妾、客喻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小家喻国家。形象具体,真切自然。
还可组成“排比”:邹忌的话构成排比,使说理很有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8.“三比”中,邹忌认为齐王受蒙蔽的责任在谁?
邹忌认为齐王受蒙蔽的责任在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受蒙蔽的根本原因在于齐王的权威。这样,就使齐王在得意于自己位高权重的同时,高高兴兴地接受了他的劝诫,劝得很委婉。
9.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齐王的变革产生了什么效果?
面刺——上赏
上书——中赏
谤讥——下赏
令初下,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三赏
三变
10.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批评者勇气的大小。
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11.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12.齐王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示例一:齐王是个闻过则改,明智果断的人,我从他的“善”和“三策”(三赏)看出来。
示例二:齐王是个从谏如流,兴利除弊的人,我从他的“三赏”和齐国的“三变”看出来。
1.揣摩语句“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品味赏析
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不自信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2.“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和尊贵。
3.第3自然段中与“王之蔽甚矣”相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写法探究
1.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到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用笔简约,辞约意丰。
2.设喻说理,说服力强。
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辞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本文成功的由近到远,有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的劝说方法,表明了只要语言含蓄委婉,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使得对方愉快地接受。
鉴赏评价
联系现实生活,你从本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呢?(可以从领导者、被领导者、普通人角度考虑)
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
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不冒犯对方。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拓展延伸
你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你能否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撷取一两件由于不善劝谏而不得善终的事例,来佐证邹忌成功的秘诀?
善用类比、以小见大,设喻论证;把握对方心理,委婉含蓄,点到为止。
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这就是不善劝谏的结果。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后的三赏;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齐而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


结构图示
进谏的依据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进谏的内容
进谏的结果
三问三答
妻“私我也”
妾“畏我也”
客“欲有求于我也”
三比
宫妇左右私王
朝廷之臣畏王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
面刺寡人之过者: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中赏
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
耳者:下赏
纳谏的结果
令初下——群臣进谏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皆朝于齐——四朝
三期
谢谢观看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3.领会文中设喻说理的方法。
4.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自学能力。
2.朗读,互动探究,体会文章构思巧妙、详略得当、语言精练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2.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懂得人要从善如流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领会文中设喻说理的方法。
2.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有利于行,但这种忠言人们很不喜欢啊!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古人是如何做到的。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官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
2.知识链接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刘向整理而成,全书分为12策,共33卷,497篇。《战国策》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谈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对研究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描写的人物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3.检查预习
(1)重难字
昳丽(yì)   
朝服衣冠(zhāo
guān)
窥镜(kuī)
间进(jiàn)
期年(jī)
朝于齐(cháo)
(2)通假字
①邹忌修八尺有(yòu)余(“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②孰(shú)视之(“孰”同“熟”,仔细)
(3)古今异义词



地方
左右

(4)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①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
④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6)文言虚词



(7)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也”表判断。)
②倒装句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b.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忌不信自”。)
三、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修:长,这里指身高。
昳丽:光艳美丽。
私:偏爱。
期年:满一年。
2.重点句子翻译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四、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试着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答案示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部分(2):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部分(3):写齐威王纳谏及其结果。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揣摩语句“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不自信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2.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答案示例: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3.邹忌运用什么方法让齐王广开言路?
答案示例: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说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邹忌将自己得到的启示作为劝谏齐王的有力证据。
教师点拨:设喻是借叙述一个故事,通过暗示、类比,说明某一事理,表述某一主张的富有机智幽默情趣的、比较婉曲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往往是一段话,甚至是一篇文章,用整个故事透露出喻意,喻意较含蓄,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两件事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有时有“意在言外”之感。设喻的使用非常灵活,既可以在行文中插叙,并且点明本意;也可以独立成章,寓意其中,并不明说,而留给读者以思考的空间。无论是哪种形式,一般都蕴含着讽谏、讥刺、规劝、批评、诱导的意义。
4.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示例: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所以齐王也不可能听到真实的话。
5.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间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6.“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说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以燕、赵、韩、魏皆来朝见的客观现象显示纳谏的巨大效果,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
7.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怎样的启示?
答案示例:启示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答案示例: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和尊贵。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说一说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要告诉我们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一个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告诉我们,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答案示例:(1)叙事简洁,剪裁巧妙。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到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用笔简洁,辞约意丰。(2)设喻说理,说服力强。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辞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本文成功地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的劝说方式,表明了只要语言含蓄委婉,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使得对方愉快地接受。
2.试着分析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形象。
答案示例:邹忌:①头脑冷静,善于思考的人,从他“三问”后的“三思”可以看出来;②实事求是,缘事及理的人,从他“三思”后的“三比”可以看出来;③忠于职守,足智多谋的人,从他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可以看出来;④善于辞令,勇于进谏的人,从他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可以看出来。
齐威王:①闻过则改,明智果断的人,从他的“善”和“三策”(三赏)可以看出来;②从谏如流,兴利除弊的人,从他的“三赏”和“三变”看出来。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说苑(节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译文:吴王想要攻打楚国,警告他的近臣们说:“敢进谏的人处死!”吴王的门客中的一个年轻人想进谏可是又不敢,于是他揣着泥丸、拿着弹弓,到王宫的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了他的衣服,像这样过了几天。吴王对他说:“你过来,(你)为什么让衣服沾湿成这样呢?”(年轻人)回答说:“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在高处鸣叫,吸饮露水,却不知一只螳螂在它身后;螳螂弯曲着身子紧紧贴附在树枝上,想捕捉这只蝉,但不知黄雀在它旁边;黄雀伸着脖子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我的弹丸在它下面呢。这三个(家伙)都极力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祸患。”吴王说:“说得好啊!”于是取消了这次出兵。
五、课堂小结
“多读古人文,学做今世人”,相信大家都能从文中的两位人物身上得到许多启示。我们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收获颇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懂得了: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六、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