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写作材料作文专练(四)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届高三语文写作材料作文专练(四)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0-2021学年度高三语文写作材料作文专练
(四)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杭州图书馆允许拾荒者、无业游民入馆,让他们在设有空调的图书馆内免费阅读、看影视、上网、听音乐。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这个做法已经坚持了十余年。因此,杭州图书馆被称为“史上最温暖的图书馆”。
曾经有读者对身边的流浪者散发异味而感到不满,无法接受,说允许他们进图书馆是对其他人的不尊重。对此,馆长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馆读书,您如觉不便可更换座位,或者选择离开。
要求:你对上述事件有何看法?请将你的看法写一篇评论。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体现你的思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泥塑大师,年轻时就喜欢玩泥巴,捏各种小虫之类,先后遭到母亲和妻子的反对;但他还是坚持要玩。起初,老是拿捏不准,用力过重,就会变形;用力太轻,则不能成形。为了把虫子捏得像模像样,他经常跑到田间地头,仔细观察虫子的形状和神态,回到家就开始捏。
后来越捏越有兴趣,便不惜代价,买来泥塑材料。为了提高塑艺,不管哪里有泥塑展,他都会去参观,一有感悟,立马回家捏捣。感觉不大满意,便推倒重来。后又拜师学习,切磋琢磨。
久而久之,他塑造的蝈蝈、螳螂、蚱蜢、蝴蝶、蝉等栩栩如生,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曾多次获得国际金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
(2)失去价值观的养成,学校会变成豢养考试机器的工具。一个只会面对考试的孩子,可能很难有机会碰触到人性和真正的自我,这种挣扎也许会更加无处安放。———蒋勋
(3)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乔布斯
(4)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习近平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和生活实际写一篇作文。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小区举行了隆重的“创学习型社区,争做学习之星”颁奖活动。退休多年的孙教授获得“学习终身奖”,他出身书香世家,年轻时候留洋深造,在大学执教四十载,一生与书为伴,著作等身;快递员小刘获得“学习达人奖”,他工作日走街串户,辛勤工作,还利用周末时间给自己充电,获得了自考本科文凭;十岁的小学生明明获得“学习新秀奖”,他喜欢科技小发明,又酷爱古典诗词,兴趣广泛,以学为乐;社区的刘阿姨一家获得“学习之家奖”,他们一家四世同堂,有医生、教师、程序员等,以“博学慎思”为家训,形成了热爱学习的优良家风……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国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日本为中国提供了大力支援。除了物资本身,伴随物资而来的中国古典诗词也一再刷屏。许多来自日本的物资包装箱上印上了中国古典诗文中的名句,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等,有人说日本人给中国人开了一场“诗词大会”。
看到这些新闻,思文中学高三学生艾漱雪产生了忧伤的心情,认为相较于日本的赠语,只会喊“中国加油”的国人太不重视古典文化了。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艾漱雪同学写一封信,和他聊一聊,谈谈你的认识与想法。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百年前,我们的祖辈在《新青年》中呐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五十年前,我们的父辈在《青春万岁》中高歌:“我们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我们渴望生活,从来不淡漠”;今天,我们这样表达自己的心声:
“谁的青春不迷茫/我的青春我做主/再不疯狂就老了……”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诺贝尔奖被公认为是科学成就的最高荣誉之一,也是各国彰显科技实力的大舞台。诺奖的三大自然科学领域自设奖以来,美、英、德三国占获奖总人数的70%,而在我国本土研究获该奖的科学家只有屠呦呦一人。诺奖确实是我国的一个痛点,对此有人抱怨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有问题,缺失培养产生诺奖的土壤和环境,所以诺奖难见我国科学家的身影;还有人认为羡慕甚至妒忌之心并不可怕,至少还有救治的希望,最怕的就是如同阿Q“我的祖上比你阔多了”的盲目自诩……在未来,中国也许会零星的蹦出这样的世界级成果,但仅靠单个天才或天才团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打好“诺奖金字塔”最底端的根基。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你撰写一篇发言稿,在班级的“每周时评”讨论会上发言,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和理解。
要求: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角度,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杰瑞米与一些朋友去加拿大旅行,在一次钓鱼的准备中,他坚持要买一根重型的钓鱼竿和线轴。当一些人看见他的新钓具时,跟他开玩笑:“你打算捉一条鲸鱼吧?”杰瑞米毫不理会这些听起来打消他信心的言辞。钓鱼过程中,有一个人的鱼线被挣断了,那个人抱怨说他应该准备重一些的钓具。之后,杰瑞米的线突然被拉紧了,是一条大鱼!45分钟以后他把战利品拖上了船,一条32磅重的大家伙!人们都肃然起敬,因为杰瑞米教给他们一个道理:如果你想钓一条大鱼,那你要先准备好钓大鱼的工具。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略
解析:作文要求“将你的看法写一篇评论”,实际上就规定了文体,那么“明确文体”就是按论说文的文体规范来写。这则材料来看,有两种写法:一是立论,谈正面的观点,支持、赞赏杭州图书馆的做法,并加以论证,说明支持的理由;二是驳论,先指出某些读者的错误认识,加以批驳,然后亮出自己的观点。这两种写法,可以用其中一种行文,也可以综合起来写。
材料并无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故事,也没有激烈冲突.但是,没有“故事”可能也是最好的故事。姑举几个写作的角度:
①之所以此举坚持了十年,是希望借此告诉人们:“人人生而平等”。对于弱势群体而言,图书馆可能是可以在精神上消弭与富裕阶层之间差异的一个重要机构。“史上最温暖图书馆”凸显特有的公共人文关怀。可以改变、教育一些人。“人人生而平等”不是一句空话。 对于这些“特殊”读者,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一不论是保安、清洁工,还是管理员,全都认同,说明平等已是普遍认识,已深入人心。在知识获取上,“让每个人都有汲取知识的权利”,这才是图书馆的职责。知识改变人,知识改变世界。
②之所以对此举无法接受,归根到底还是观念问题,认为图书馆是“高雅”人的活动场所,阅读是“文明” 人的举止,正是这种关于“高等”和“低劣”的偏见,才使得“消灭低等民族”的悲剧得以产生。历史的教训必须记取。不可否认,杭州图书馆的“流浪读者”中,有部分是来消磨时光的,但也确实有酷爱读书看报的人。其实我们图书馆从早到晚在这里消磨一天的人挺多.很多学生在这里看书一看就是一天,住在附近的中老年人也常来“蹭”一天的空调,有的读者看书累了趴桌上或者坐沙发上打个盹,都是常事.流浪者在这里做的事情,和其他读者没有区别。
2.答案:略
解析:【写作提示】这则材料,可以从多角度立意。如从“他”在遭到母亲、妻子反对的情况下还是坚持玩泥塑,最终取得成功的角度,可立意为:凡事贵在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等;从用力过重过轻都会影响造型的角度,可立意为:凡事都要把握一个“度”等;从“他”为把虫子捏得像模像样,经常跑到田间地头仔细观察的角度,可立意为: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等;从“他”“越捏越有兴趣,便不惜代价,买来泥塑材料”的角度,可立意为: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欲取之,必先予之等;从“他”为了提高塑艺,不管哪里有泥塑展,他都会去参观以及拜师学习的角度,可立意为:应博采众长,虚心学习等;从“他”感觉不大满意,便推倒重来的角度,可立意为: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很多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等。
3.答案:略
解析:【审题】四则材料都谈及美和美育。
材料1 中小朋友能从残破中发现美。
材料2 中蒋勋说的是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本该赋予美育应有的位置。
材料3 苹果科技始终凭借对艺术和美的追求而与众不同。
材料4 讲的是大爱、大美。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所以说,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也很难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水平。
【立意角度】
1 美育是一种刚需
2 大美源于大爱
3 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4 做一个有审美情趣的人
5 请在孩子的心田种下“爱”与“美”的种子
6 美育关乎文化自信
4.答案:略
解析:【审题指导】此题内核有关“学习型社会”。题目材料中的“学习型社区”,可视为“学习型社会”的一个缩影。孙教授活到老学到老,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孙教授、快递员小刘、小学生明明年龄层次不同,但都有志于学习,彰显出“全民学习”的社会风尚。而刘阿姨一家作为学习型家庭的代表,几代人形成积极向上的家风,可谓是“学习型社会”的生动注脚。题目要求有“读了上述材料”的思考,又要“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不宜抛开材料泛谈“学习”和“读书”,又不能只停留在材料的层面,而要有自己的切身体会和独立思考。若能触及材料的核心——学习型社会的内核,以及“终身学习”与“全民学习”的基本点,无疑是最佳的立意角度。
学习型社会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哈钦斯首先提出的。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人类要向着学习化社会前进。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其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它们就像是坐标上的两个数轴,从两个维度标示了人们的学习与其生存、发展的关系。学习型社会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它对学习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更持久、更全面,全社会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应对新的挑战。学习型社会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需要人们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努力建设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等等。
5.答案:略
解析:书信中可表达的观点(示例):
1、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
日本有关方面在向中国提供防疫物资时,以汉字将诗句写于纸箱上,随箱寄来感同身受的关怀与善意,令国人感到格外温暖。“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诗句,见之于中国古代典籍。在那一箱箱物资上贴的诗句,打动了很多人,也唤醒了我们追求中华传统文化优雅、从容之美的心。日本人此举令人赞赏,同时也彰显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2、灾难共情 无关文体
从文学角度来说,运用饱含蕴意的诗文的确有美感,所以与之相比,“武汉加油”显得平平无奇。但是,在抗击疫情、凝心聚力面前,这两个并不是非要二选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和“武汉加油”并不矛盾,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从本质上说,他们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那就是:面对灾难,齐心协力,传达善意的真诚表达。从效果上来说,可能诗词会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印象,带来温暖,但是与此同时,“加油”“挺住”这样有力的表达也具有无穷的力量。动人的话其实不在于它有多么优美,多么让人震撼,而在于它有一种特别的力量,它能走进每个人心里。
3、大国风采 文化自信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厚土壤,是涵养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在浩如烟海的国学典籍中,诸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古诗词数不胜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汉语的优美和隽永,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值得每一个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想必我国不乏古诗词精通者,君不见中国诗词大会上的参与者不都信手拈来吗?至于邻邦热爱汉语言,那也是好事,有利于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顺畅。促进中华文化被世界接纳,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正是我们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初衷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总书记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在他的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就经常引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哲理名言,为世人阐明了精辟而深刻的思想,向国际社会展现了勤奋进取、热爱和平的中国形象。(此角度节选自“瓯江时评”)
6.答案:略。
解析:这个材料以三代青春为话题,切合现实。材料的表面意思(显性信息)是祖辈、父辈和现在三个时期对于青春的认识,暗含三个时代青春和青年的对比,材料的隐含信息极其丰富。每一次大的社会变革都对青年人提出新的要求。三代人的青春观其实是在中国历史上三个重要的时期青年人响应时代号召做出的选择。通过先辈们的青春选择和奉献来教育现青年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在自己的青春时代里选择正确的道路,担当起属于自己的使命,成就自己无悔的青春和辉煌的人生。要注意,材料里有对时下有些青年信仰缺失、青春迷茫的批判,其实也是通过批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7.答案:略
解析: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倘若没有独立的思考,对国外的获奖者一味地追捧,这不是科学的态度;没有严谨的考证,对国内的科研人员一味求全责备,也不是科学的态度;没有思辨的精神,对获奖者背后付出的多年努力视而不见,一味看重奖项的荣耀,更加不是科学的态度。但喧哗过后,我们更应对诺贝尔奖热多几分思考。中国本土科学家为何很少能够斩获诺奖?我们需要从获奖者的经历中学到些什么?如何理性看待诺奖的科学性和影响力?作文应以发言稿的形式,面对全班同学,用恰当的语言形式,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立意参考:
①学会理性看待,矢志奋斗拼搏。充分而客观地认识中国科学界与世界的差距,去除浮躁,坚守科研求真求实的本色。纵观近年来的诺奖获得者的履历,大多都是在各自的领域埋头苦干多年、“甘坐冷板凳”的学者。数十年沉潜源自对科学(专业)的诚挚热爱与勤勉追求。
②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明确诺奖的衡量性质。社会舆论须消除浮夸,无须对他人获诺奖眼红耳热,过分夸大其意义并不可取。中国不会因为获得一两个诺贝尔奖,就摇身一变,成为比肩欧美的科技强国,也不会因为晚获得或少获得几个诺贝尔奖,科研就会停滞不前。
③优化教育体系,培养全面人才。精专与通识是一个人实现自我的必备条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通才与专才。通与专是对立统一的,专中有通,通中有专。现代的人才知识结构必须多元化,才有可能以此为基础,从而在某一领域取得更深的研究。
8.答案:略。
解析:立意:如果你志在钓一条大鱼,你就必须像杰瑞米那样为那条可能出现的大鱼准备好一切,否则,机会就会成为一条溜走的大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