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课件+习题+测试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课件+习题+测试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学习目标]
1.通过地图、史料等资料,知道古代非洲主要文明区域及其重要文明成果。2.通过地图、史料等资料,知道美洲印第安三大文明中心的区域范围、存在时间以及主要成果;理解美洲印第安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掌握列表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3.通过阅读历史地图,结合自然地理知识,初步掌握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进程影响的方法。4.认识到世界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创造的,感受文明具有多元性和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的道理。
一、古代非洲文明
1.东北非文明
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_____王国。4世纪,_____王国进入鼎盛时期。
2.东非文明
(1)兴起原因:___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
(2)代表国家:桑给巴尔、____、摩加迪沙。
阿克苏姆
阿克苏姆
农业
蒙巴萨
(3)表现:
①农业种植: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__业为主。
②贸易: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____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输入非洲。作为交换,当地出口黄金、象牙和___等。
园艺
阿拉伯
奴隶
3.西非文明
(1)马里: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马里继承并扩大了加纳的贸易,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_____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不少学者来此讲学和访问。
(2)桑海:16世纪达于极盛。它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___任免;扩大对外贸易,___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16世纪末,桑海因遭遇外来入侵逐渐衰落。
廷巴克图
国王
奴隶
4.南非文明
11世纪末,___人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被纳入它的统治之下。______是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
班图
大津巴布韦
【思考1】
元朝人汪大渊在其著作《岛夷志略》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非洲)崖无林,地多淳。田瘠,榖少,故多种薯以代粮食。每货贩于其地者,若有榖米与之交易,其利甚溥。气候不齐。俗古直。……煮海为盐,酿蔗浆为酒。有酋长。”这段材料可用于研究非洲社会的哪一方面?
答案:社会经济状况。
【思考1】
二、古代美洲文明
1.玛雅文明(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
(1)农业种植:玛雅人发展了以种植___为主的农业。
(2)建筑:玛雅人的城市建筑精美,有些城市的中心面积可能达到15平方千米,城内有300多座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
(3)其他:他们制造精美的___,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采用20进制,也知道“零”的概念。
玉米
陶器
【思考2】
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上的奇琴·伊察是玛雅古国最著名的城邦遗址(如图),它曾是古玛雅文明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城内至今仍可见的古迹主要有库库尔坎金字塔、武士神庙、千柱林和囚犯竞技场。这些建筑在空间和造型组合上均充分体现出了玛雅人杰出灵动的建筑意识。而金字塔本身,则是众多玛雅寺庙中最后、也是最杰出的代表作。根据所学知识,说一说玛雅人的金字塔与埃及金字塔的功能有何不同。
答案:埃及人的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玛雅人的金字塔是宗教建筑,塔呈阶梯形,塔顶有庙宇。
2.阿兹特克文明(今墨西哥地区)
(1)农业种植:阿兹特克人的经济基础是___。他们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
(2)城市建设:都城_______位于特斯科科湖中的岛上。它有3条堤道与陆地相连,并有引水渠供应全城淡水。为方便交通,渠上架设了多座桥梁。全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承担着城市的交通运输。
农业
特诺奇蒂特兰
3.印加文明(今安第斯高原)
(1)统治:最高统治者是___,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印加帝国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由___充任。政区之下,再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为征税和征兵,政府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___。政府还将征服地区的部分或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以防止他们反抗。
国王
贵族
军队
(2)建筑:_____是印加人建造的古城,遗址中的宫殿、神庙、城墙以及给排水设施,展现了印加人高超的建筑艺术。
马丘比丘
【提醒】
因为大洋阻隔,美洲处在与其他地区基本隔绝的状态,文明发展的孤立性十分突出,地域性特征相当明显。印第安人利用大自然赋予的财富,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就。从农业文明发展的角度来说,他们创造了独特的美洲玉米文明。
  探究一 古代非洲文明
材料 通过兰德尔·麦克维尔、卡顿·汤普森等学者对大津巴布韦遗址及相关遗址的考察和研究,我们可以对当时的社会有个粗略的了解。在古城附近及今津巴布韦东部山区的英汤加,考古学者发现古代的梯田和用于灌溉的水井和水渠;在大津巴布韦卫城外一堆垃圾遗物中考古学者发现了大量骨头,其中95%是牲畜骨头,这类牲畜骨头在其他遗址中也有发现;从遗址中考古学者发掘出了阿拉伯玻璃、近东陶瓷、印度串珠等,还有数百片中国瓷器的残片;富人的茅屋一般建于山顶,更加高大坚固,屋外还有围墙。
          ——摘编自艾周昌主编《非洲黑人文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大津巴布韦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
  【教你读史】根据材料信息“发现古代的梯田和用于灌溉的水井和水渠”“大量骨头,其中95%是牲畜骨头”“阿拉伯玻璃、近东陶瓷、印度串珠等,还有数百片中国瓷器的残片”“富人的茅屋一般建于山顶……屋外还有围墙”概括即可。
【我的结论】
农业比较发达;畜牧业比较发达;商品贸易比较活跃;出现社会贫富分化。
论从史出
古代非洲文明概况
区域
文明地区
兴起时间
国家形态
其他特征
东北非
阿克苏姆
公元前后
地域广大的王国
外贸兴盛,文化繁荣
东非
桑给巴尔、蒙巴萨、摩加迪沙等
10—15世纪
城市国家
外贸兴盛,城市繁荣
西非
加纳、马里、桑海等
8—15世纪
中央集权大帝国
黄金资源丰富,外贸兴盛,城市和文化繁荣
南非
津巴布韦
11世纪末
地域广大的王国
巨石建筑群
探究二 古代美洲文明
材料一 公元前200年—公元800年是玛雅文化最兴盛的时期。玛雅人在这个地区(主要以热带雨林为主)发展了数百座城市,蒂卡尔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学者估计在最高峰时,此城有10万~20万居民。他们发展成许多个农业密集、城市集中的城邦。其中最为显著的遗迹是建于宗教中心的金字塔和伴随它们的皇宫。其他重要的考古学遗迹还有雕刻石板,这些用象形文字写成的石板主要描述宗谱、战争胜利和其他的成就。帕伦克是古典时期最美丽的玛雅城市,以至于人们将它誉为“美洲的雅典”。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玛雅文明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就。
  【教你读史】依据材料一中“他们发展成许多个农业密集、城市集中的城邦”“这些用象形文字写成的石板主要描述宗谱、战争胜利和其他的成就”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
【我的结论】
农业、城市建设、建筑、文字等。
材料二 玛雅文字的破译经历了曲折漫长的过程。第一个对玛雅文字发生兴趣并进行研究的是16世纪的西班牙人朗达,他为后人留下了著名的玛雅字母表。20世纪初,学者们辨认出少量玛雅文字,但没有从根本上涉及语音和真正语言的识读。学者们长期没有找到研究玛雅文字的正确方法,始终认为玛雅文字只是一种“象形图画文字”。20世纪50年代,苏联学者诺罗索夫找到了破译玛雅文字的正确轨道。70年代,学者们终于基本成功地破译了玛雅文字。
      ——摘编自张禾《玛雅文字的破译:方法与历程》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玛雅文字的特点。
  【教你读史】根据材料二中“20世纪初,学者们辨认出少量玛雅文字,但没有从根本上涉及语音和真正语言的识读。学者们长期没有找到研究玛雅文字的正确方法,始终认为玛雅文字只是一种‘象形图画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玛雅文字的特点。
【我的结论】
属于象形文字;独具特色,较难破译;由音符和意符组成;在美洲水平最高;主要由祭司主持雕刻描写;主要记录玛雅的历史和文化。
论从史出
古代美洲文明概况
区域
文明
存在时间
国家形态
其他特征或成果
中美洲
玛雅文明
4—10世纪,非常繁荣15世纪中期,衰落
城邦
金字塔庙宇、20进制、独特的文字、复杂的历法
阿兹特克文明
14世纪至16世纪
结构松散的王国
城市建设、浮动园地
南美洲
印加文明
12世纪至16世纪
统一的大帝国
土地国有、贵族政治、详细的人口调查、完善的道路系统单元综合检测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图反映的是中世纪西欧政治生活中的常见仪式。图中人物的关系是
(  )
        
A.封君与封臣
B.主教与教徒
C.领主与农奴
D.主人与奴隶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后,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授予土地的人成为封君,领取土地的人则成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题干图片描述的是封君与封臣的关系,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图片内容,排除。
答案:A
2.中世纪的西欧,两个相距仅几百英里的地方,一个地方有大量的粮食,另一个地方却在遭受饥饿是很正常的事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西欧出现了封君封臣制度
B.国王严格限制粮食贸易
C.庄园经济封闭和自给自足
D.奥斯曼帝国控制了商路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自那时起,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制经济封闭和自给自足,人们生活范围小,交往少,是造成题干现象的原因,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与题干信息不符;D项与题干现象无关。
答案:C
3.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利的获得,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
(  )
A.城市自治权
B.人身自由权
C.特许经营权
D.男女平等权
解析:从题干材料看,当时市民要求获得的“政治权利”主要是指“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的权利,那么在四个选项中A项城市自治权最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A。C项“特许经营权”与经济有关,B项“人身自由权”、D项“男女平等权”等与人权有关,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A
4.12世纪以后,随着西欧城市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据此判断大学产生的特点是
(  )
A.重视教化的宗教化
B.神学为主的神学化
C.求实致用的世俗化
D.培养官僚的官方化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出大学是为城市发展培养人才而产生的,因此具有求实致用的世俗化特点。故选C项。
答案:C
5.查士丁尼在位期间,为了极力恢复罗马帝国时代的疆域,对外发动了一系列的征战。查士丁尼的对外战争
(  )
A.恢复了罗马帝国时的疆域
B.抵御了阿拉伯人的进攻
C.浪费人力物力,导致帝国财政枯竭
D.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复兴
解析:拜占庭的连年征服战争严重消耗了自身的资源。6世纪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拜占庭帝国陷入混乱。7世纪中后期,帝国丧失了大片领土,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C
6.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每个国家走向统一的道路各不相同。加速阿拉伯半岛走向统一的主要因素是
(  )
A.金钱赎买
B.改革
C.宗教
D.外族征服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是一个分裂的地区,部落之间经常发生征战。在这种形势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率领教徒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并最终统一了阿拉伯半岛,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都不是加速阿拉伯半岛走向统一的主要因素。
答案:C
7.西欧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其中“阿拉伯人的口”说明阿拉伯人的
(  )
A.善于言辞
B.桥梁作用
C.体态异常
D.喜欢交际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因此“阿拉伯人的口”主要说明了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桥梁作用,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8.中世纪后期,位于东西方之间的某个军事强国,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了亚欧商路。这个国家是
(  )
A.西罗马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奥斯曼帝国
解析:中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已经灭亡,故A项错误;阿拉伯帝国在历史上充当了东西方经贸、文化交流的使者,故B项错误;拜占庭帝国位于东西方商路的末端,而不是东西方之间,故C项错误;当时控制东西方商路的军事强国是奥斯曼帝国,故D项正确。
答案:D
9.日本大化改新的社会根源是
(  )
A.日本民族危机深重,闭关自守
B.日本社会矛盾尖锐,皇权旁落
C.大唐王朝高度繁荣,吸引日本
D.遣唐使欲学习中国,富国强兵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为了巩固皇权,仿照唐朝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10.12世纪晚期,日本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政治时期。这期间幕府与天皇的关系是
(  )
A.二者分庭抗礼,共同掌握政权
B.幕府在天皇统治之下
C.幕府掌握实权,天皇大权旁落
D.武士统治国家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幕府政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实际上天皇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幕府手中,因此C项正确。
答案:C
11.我们说文化的交流在当今世界依然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忆古思今,那么从该角度看美洲印第安文明衰落的原因则是
(  )
A.彼此间比较孤立,缺乏交流
B.相互联系,不断进步
C.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
D.富有文明的多样性
解析:材料强调从文化交流角度思考印第安文明衰落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美洲长期处于封闭、孤立状态,与外部隔绝,而内部中美洲与南美洲间为热带雨林和山脉阻隔,缺乏内部交流,最终走向衰落,故选A。
答案:A
12.培育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后来传到世界各地,极大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生活的是
(  )
A.古代埃及人
B.印度人
C.阿兹特克人
D.玛雅人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玛雅人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13题18分,14题12分,15题22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西欧封建庄园      图二 西欧封建城市
材料二 在13世纪之后的几个世纪时间里……权力由封建城堡向城市的转移,是一个缓慢而逐渐的过程……城镇变得越来越富有,封建领主却越来越穷……城市不断地成长壮大……
              ——摘编自房龙《人类的故事》
(1)材料一图一、图二描绘了中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状况,指出其各自特点及两种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在欧洲中世纪“权力由封建城堡向城市的转移”所指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实现的主要方式。(4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世纪“城市不断地成长壮大”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表现。(6分)
解析:(1)庄园和城市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答出。两种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庄园是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城市逐渐兴起;随着城市的兴起,庄园逐渐衰败。
(2)第一小问现象,依据材料中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中世纪城市的自治斗争。第二小问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通过与封建主谈判、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来实现。
(3)本问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是城市中形成新兴的市民阶层,与封建贵族共同参政,分享权力,在等级代表会议中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受到重视;经济上是城市商品经济活跃,发展迅速;文化上是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以及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在教会的支持下,大学兴起。
答案:(1)庄园:自给自足(或农奴劳动、地租剥削、农奴与领主人身依附明显等);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或手工业者和商人聚集、人身自由等)。关系:庄园是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城市逐渐兴起;随着城市的兴起,庄园逐渐衰败。
(2)现象:中世纪城市的自治斗争。方式:主要通过与封建主谈判、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来实现。
(3)政治上:城市中形成新兴的市民阶层,与封建贵族共同参政,分享权力,在等级代表会议中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受到重视。经济上:城市商品经济活跃,发展迅速。文化上: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以及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在教会的支持下,大学兴起。
14.大津巴布韦遗址是非洲古代文明的一个代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1年古文物专家詹姆斯·狄奥多尔·本特写道:“我对这地区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废墟古物没有多少信心。我认为,它们都是本地的。”可当他挖到4只用皂石雕刻的栖息在高大雕刻柱上的大鸟时,他的观点开始改变了。这样的艺术品,在他眼里,似乎弹奏着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弦音……一句话:它绝不是非洲的。
材料二 1905年,考古专家兰德尔·麦克维尔仔细考察了这片遗址,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发掘。他郑重宣布:大津巴布韦“毫无疑问,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属于非洲”。他还指出:“许多人都会哀叹一段罗曼史的破碎,但可以肯定,一个冷静清醒的头脑看到的并不是什么罗曼史,而是一个失落已久的历史文化遗产。”
材料三 在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博物馆里,陈列着早期土著人的绘画和大津巴布韦遗址出土的文物,其中有中东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等。在遗址旁还保留着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遗址地基上还找到了古代铸造钱币的泥模。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本特的观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材料二中麦克维尔的考古结论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举例证明古代南部非洲曾经存在人类文明。综合以上考古发现,谈谈我们对古代文明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4分)
答案:(1)变化:起初认为津巴布韦文化与外来文化没有联系,后来认为津巴布韦文化受到了地中海文明的影响。
(2)结论:大津巴布韦遗址属于非洲古文化。
(3)证明:大津巴布韦遗址中出土的各种文物可以证明古代南部非洲曾经存在着人类文明。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摒弃种族歧视与偏见。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拜占庭帝国地处亚欧非三洲地界,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以西方古典文明的保持者姿态,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世界,当时的西欧人为拜占庭有如此壮丽的城市而甚感惊讶。
材料二 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无视西欧城市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仅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最终将拜占庭帝国湮灭于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之中。
材料三
       
日本和服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材料四 (日本)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大唐国者,法式(法度、法则)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1)根据材料一,指出拜占庭帝国能够以西方古典文明的保持者姿态,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世界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中华文明对日本文化产生的重大影响。(4分)
(4)对比拜占庭帝国和日本的不同发展,谈谈二者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借鉴的经验。(6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拜占庭帝国的地理位置、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继承者及兼容并包的态度方面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在于拜占庭帝国封闭保守,“无视西欧城市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查士丁尼的对外战争加剧了国内的政治危机;奥斯曼帝国的进攻。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的服饰、建筑、制度等深受中国的影响,日本传统文化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比拜占庭帝国和日本的不同发展,我们值得借鉴的经验是要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坚持改革开放;居安思危,不断创新;重视发展教育,大力培养人才;等等。
答案:(1)拜占庭帝国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作为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继承者,保存了它们的文化遗产;兼容并包了基督教和古代东方诸文化。
(2)拜占庭帝国封闭保守,故步自封,无视西欧城市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查士丁尼的对外战争,导致民穷财尽,加剧了国内的政治危机;奥斯曼帝国的进攻。
(3)日本的服饰、建筑、制度等深受中国的影响,日本传统文化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
(4)要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引进科学技术,广泛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居安思危,不断创新,才能有生机和活力,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重视发展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PAGE1.“他引导全阿拉伯人走正道,既为阿拉伯人民避免了流血与牺牲,又为他们开辟了一条文明进步的大道,他应受人们的尊重与敬仰。”“他”是
(  )
                   
A.孔子
      
B.汉谟拉比
C.伊凡四世
     
D.穆罕默德
解析: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在那里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到他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所以穆罕默德在团结阿拉伯人民走向统一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是在
(  )
A.7世纪初
      B.7世纪中期
C.8世纪中期
    
D.9世纪中期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故选C项。
答案:C
3.最终攻陷君士坦丁堡,灭掉延续千年的拜占庭帝国的是
(  )
A.亚历山大帝国
    B.奥斯曼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笈多帝国
解析: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故B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C两项错误;笈多帝国统治区域主要为恒河流域,且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4.大化改新后,日本的庄园逐步建立并盛行起来,庄园主保护庄园的主要途径是
(  )
A.组建武士集团
    B.大肆兼并土地
C.宣誓效忠天皇  
 D.建立自治政府
解析: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故A项正确。
答案:A
5.14世纪末,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的是
(  )
A.王建
       B.李成桂
C.邓子龙     
 D.李舜臣
解析: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故B项正确。
答案:B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6世纪下半叶,圣德太子派遣大量使节出使中国,全面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和政治经济制度。646年,日本统治者任用一些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的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隋唐政治经济制度的模仿。
材料二 拜占庭的作用是绝对保守的。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这种势力和荣誉正是它所试图维持和恢复的。他们很少有人具有创造力。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对待外国先进文化的态度,并分析这场改革对日本历史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拜占庭帝国对待外国先进文化的态度。
(3)谈谈你从这两个国家不同的历史命运中得到的启示。
解析:(1)从材料一中“全面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和政治经济制度”和“改革的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隋唐政治经济制度的模仿”的信息可知,日本善于学习和模仿先进的外国文化,并把外国先进的事物运用到本国来,进行大化改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2)根据材料二中“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的信息可知,拜占庭帝国封闭保守,安于现状,不愿意且不善于学习外国先进文化。
(3)根据材料中两个国家不同的历史选择,结合历史上两个国家的不同命运可知,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强大,就要实行开放的政策,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借鉴地吸收。
答案:(1)学习模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封闭保守,安于现状,不愿意且不善于学习外国先进文化。
(3)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借鉴地吸收。
课堂建构
基础巩固
   1.在中国唐朝时期,西亚出现的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是
   (  )
A.阿拉伯帝国
      B.波斯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拜占庭帝国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2.“阿里巴巴”最初是阿拉伯一部文学著作中的人物,这部文学著作是
(  )
A.《一千零一夜》
B.《伊索寓言》
C.《吉尔伽美什》
D.《罗摩衍那》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的一部民间故事集,书中所讲的辛巴达航海、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等故事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真实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的生活及东方古国的风土人情,故A项符合题意。B项是古希腊的寓言故事集;C项是古代西亚的史诗;D项是古代印度的史诗,B、C、D三项都不属于阿拉伯的著作,不符合题意。
答案:A
3.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更名为_____,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  )?
A.巴格达
         B.德里苏丹国
C.伊斯坦布尔
      D.笈多帝国
解析:1453年,奥斯曼帝国军队灭掉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故C项正确,A项错误;B、D两项是在印度建立的国家。
答案:C
4.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___为国教。
(  )?
A.佛教
         B.基督教
C.印度教
         D.伊斯兰教
解析: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故选D项。
答案:D
5.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正式开始,其“新”主要体现在
(  )
A.严重削弱了天皇的权力
 B.加速了日本封建化进程
C.加强了世袭贵族的地位
 D.直接推翻了幕府的统治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在政治上的措施是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大化改新最重要的“新”就是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故B项正确。
答案:B
6.武士是日本以武艺为专业的社会阶层,日本封建社会平安时代中期以后统治阶级的忠实仆从。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是
(  )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B.庄园的形成与壮大
C.幕府政治开始
     
D.西方殖民者入侵日本
解析:10世纪,日本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大庄园势力不断壮大,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B项正确。A项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不是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而且此时日本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C、D两项是在武士集团形成之后出现的,不符合题意。
答案:B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阿拉伯人有句著名的格言:“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阿巴斯王朝时期,哈里发在巴格达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翻译和研究机构,称为“智慧宫”。
材料二 阿拉伯学者翻译了许多古希腊著作,把古代文化的光辉重新展现在西欧人眼前。阿拉伯人还创立了完整的代数学。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即《天方夜谭》)是由阿拉伯人根据各民族的民间故事汇集整理而成的。阿拉伯的建筑也十分著名,他们制造了比较精密的测天仪,在很多大城市中设立天文台,专门观测天象。
材料三 阿拉伯商人奔波于亚、非、欧三大洲之间。中国的罗盘针、造纸术、火药和火器,以及数学、化学、医学等知识,由阿拉伯人传到西方。他们给中国带来了阿拉伯的天文学、医学知识,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文化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代的阿拉伯人取得的文化成就。
(3)根据材料三,说明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解析:(1)根据材料一“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哈里发在巴格达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翻译和研究机构,称为‘智慧宫’”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文化在当时具有领先的地位和融合的精神。
(2)根据材料二“阿拉伯学者翻译了许多古希腊著作……阿拉伯人还创立了完整的代数学。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即《天方夜谭》)是由阿拉伯人根据各民族的民间故事汇集整理而成的。阿拉伯的建筑也十分著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中古时代的阿拉伯人取得的重要的文化成就有:翻译了大量古代希腊、波斯、印度的文献,融合了东西方文化;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阿拉伯数字”;创立了完整的代数学;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为世界留下了许多壮观的建筑;制造了比较精密的测天仪等。
(3)根据材料三“中国的罗盘针、造纸术、火药和火器,以及数学、化学、医学等知识,由阿拉伯人传到西方。他们给中国带来了阿拉伯的天文学、医学知识”等信息可以看出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答案:(1)阿拉伯文化在当时具有领先的地位和融合的精神。
(2)翻译了大量古代希腊、波斯、印度的文献,融合了东西方文化;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为世界留下了许多壮观的建筑;制造了比较精密的测天仪。
(3)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拓展提高
8.花拉子密是阿拉伯杰出的数学家,他是第一个使用包括“0”在内的数码代替阿拉伯原来的字母计数法的人。这套数码也随着他的著作传入欧洲,后为世界所采用,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这说明,阿拉伯人
(  )
A.发明了这套数码
B.为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C.有丰富的天文学知识
D.传播了光辉灿烂的西方文化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度人发明了题干所述数码,故A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题干中“他第一个使用包括‘0’在内的数码代替阿拉伯原来的字母计数法。这套数码也凭借其著作传入欧洲,后为世界所采用,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表明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故B项理解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天文学知识,故C项不符合题意;阿拉伯人把古代印度人发明的包括“0”在内的数码传到欧洲,是把东方文化传到西方,故D项理解错误。
答案:B
9.阿拉伯人在对待其他民族的科学文化上持宽容与兼收并蓄的态度,从而大大推动了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通过广大科学家与学者的创造性劳动,古代印度、希腊、波斯与罗马的科学巨著得以矫正并保存。材料说明
(  )
A.阿拉伯帝国是地跨三大洲的帝国
B.阿拉伯文明促进了科技发展与进步
C.西方文化有宽容与兼收并蓄的特点
D.科学巨著均通过阿拉伯人矫正并保存
解析:据题干“大大推动了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科学巨著得以矫正并保存”等信息可知,阿拉伯文明促进了科技发展与进步,故B项符合题意。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阿拉伯文明属于东方文化,C项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表述过于绝对化,不符合题意。
答案:B
10.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都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二者
(  )
A.欧洲部分都在伊比利亚半岛
B.欧洲部分都在巴尔干半岛
C.亚洲部分都在小亚细亚
D.非洲部分都在地中海沿岸
解析:非洲部分两国大致相当,都在北非地中海沿岸,D项正确。欧洲部分阿拉伯帝国主要在伊比利亚半岛,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A、B两项错误;亚洲部分阿拉伯帝国主要在阿拉伯半岛,奥斯曼帝国主要在小亚细亚,C项错误。
答案:D
11.日本大化改新和阿拉伯国家建立的相同之处在于
(  )
A.都实现了社会性质的转变
B.都通过改革的方式实现了本民族的发展
C.都实现了本民族、本地区的统一
D.都通过“政教合一”实现了社会的稳定
解析:大化改新和阿拉伯国家建立,分别使日本和阿拉伯国家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A项正确。阿拉伯国家通过统一的方式实现了本民族的发展,B项错误;C、D两项只符合阿拉伯国家,故排除。
答案:A
12.源赖朝是日本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开创了日本的幕府政治时代。在这种体制下
(  )
A.以天皇为首的朝廷不复存在
B.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C.将军与武士结盟,共同执政
D.将军宣誓效忠天皇,承担义务
解析:在幕府体制下,以天皇为首的朝廷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并非不复存在,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故A项错误,B项正确。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C项错误;武士宣誓效忠将军,承担义务,D项错误。
答案:B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
材料二 初唐时期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科举制,出现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国力逐步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材料三 大化改新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稳定。国内资源不断开发,金属的冶炼技术迅速提高。农业生产上,出现了犁耕、牛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能。手工业生产也有了很大发展,日本造出的纸和织出的棉布质量很好。
        ——摘编自张玉祥、禹硕基《论日本奴隶制
向封建制的过渡》
(1)根据材料一,说明日本改革前的社会情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日本面临着的国际局势。
(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改革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政局十分混乱”概括即可。
(2)根据材料二中“实行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科举制”“文化昌盛、国力逐步强盛”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
(3)根据材料三中“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稳定”等信息,从对当时和对后世两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1)日本社会矛盾尖锐,政局混乱。
(2)中国隋唐制度先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周边国家也相继进入封建社会。
(3)促进了日本生产力发展,社会稳定;为以后日本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PAGE1.封君与封臣关系的形成基于
(  )
                
A.有条件地赏赐土地
   B.无偿地赏赐土地
C.封臣须效忠封君
    
D.封臣必须服兵役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后封君封臣制度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封君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领取土地的封臣必须效忠封君,A项正确。B项错在“无偿”上;C、D两项属于封君与封臣关系形成后,封臣应尽的义务,不符合“基于”这一条件。
答案:A
2.在中世纪的西欧,一个小封建主对他的封君毕恭毕敬,而对他的封君的封君却敢于出言不逊。这是由于当时西欧实行的制度是
(  )
A.奴隶制度
       
B.直接民主制
C.封君封臣制度
     
D.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8世纪后封君封臣制度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严格的等级性,有一定的契约关系,但只存在于上下两级之间。所以在中世纪的西欧,一个小封建主对他的封君毕恭毕敬,而对他的封君的封君却敢于出言不逊。
答案:C
3.有位于高处、豪华的领主住所;有简陋的农奴茅舍;有包括教堂、水磨房和手工业者的库房在内的公共设施;有领主主持的法庭处理领地内部事务;农奴以劳役地租的方式承担义务。该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
A.中世纪西欧庄园
     
B.中世纪西欧城市
C.东汉地主庄园
      
D.魏晋门阀士族辖地
解析:依据材料中“教堂、水磨房和手工业者的库房在内的公共设施;有领主……农奴以劳役地租的方式承担义务”可知是中世纪西欧的庄园,故A项正确。城市不符合劳役地租的信息,故B项错误;中国东汉和魏晋时期没有教堂,故C、D两项错误。
答案:A
4.欧洲中世纪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表明,欧洲中世纪的城市
(  )
A.自然条件优越
      B.相对独立和自治
C.空气比较清新    
 
D.已不受国王管辖
解析:在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城市的发展相对独立和自治是题目中“自由”的意思,不是自然条件、空气等因素的原因,城市依然受国王管辖,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答案:B
5.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一个千年帝国依然屹立于欧亚非三洲之间。该帝国是
(  )
A.拜占庭帝国
     B.波斯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俄罗斯帝国
解析: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因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故称拜占庭帝国,A项正确。B项不符合“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这一条件;C项是位于西亚的大帝国;D项是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
答案:A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典型的西欧庄园,和乡村一致,即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庄园。庄园的土地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两部分。领主自营地由依附于庄园的农奴无偿耕作,其收获全归领主。农民份地分为自由农份地和农奴份地,自耕自收。
材料二 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起来,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最大的集市要数香槟集市(从西欧、北欧和东方运来的货物都在法国香槟伯爵领地六座城市交易,成为全欧性的商业中心)。一些城市商人势力显赫,操纵市政,形成城市贵族。大学生抒发个人情怀的校园诗歌流行,被称作“世俗的拉丁诗”。
(1)根据材料一,指出庄园里的劳动者。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和中国宋元时期城市的共同之处。
解析:(1)据材料一“领主自营地由依附于庄园的农奴无偿耕作”“自由农份地”可知,庄园里的劳动者是农奴、自由农民。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西欧城市和中国宋元时期城市的共同之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新兴城市和新阶层出现;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化兴起;旧的经济体制和思想束缚依然存在。
答案:(1)农奴、自由农民。
(2)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新兴城市和新阶层出现;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化兴起;旧的经济体制和思想束缚依然存在。
课堂建构
基础巩固
1.欧洲历史上曾出现过“以一种个人的联合、上下级之间靠个人之间的效忠与保护维系着的关系”,这种关系赖以存在的基础是
(  )
A.专制
        B.民主
C.土地
        D.等级
解析:材料“以一种个人的联合、上下级之间靠个人之间的效忠与保护维系着的关系”反映了欧洲封建制度下,以土地为中心层层分封,封君与封臣之间形成严格的契约关系,故C项正确。专制并不是上下级之间的效忠关系的基础,故A项错误;欧洲封建制度下没有民主,故B项错误;等级是欧洲封建制度的表现,不是基础,D项错误。
答案:C
2.依据史实,下面表格中的①②应该是
(  )
A.君主等级;民族国家
  B.封建等级;分裂割据
C.城市自治;君主专制
  D.君主专制;封建割据
解析:材料图片反映的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当时西欧形成以土地分封为基础的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制度,故①是“封建等级”,由于封建主有世袭领地,在各自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导致地方割据势力越来越强大,故②是“分裂割据”,故B项正确。当时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并不是指君主等级,民族国家也没有形成,故A项错误;当时西欧也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制度,故C、D两项错误。
答案:B
3.“中世纪的骑士同时也是拥有田产的乡绅,少有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他们的庄园里能够生产供他和他的家人的一切物品。”由此可知,中世纪西欧庄园的经济特征是
(  )
A.商品经济发达
     B.基本自给自足
C.严格禁止竞争
     D.自耕农为主体
解析:结合材料“他们的庄园里能够生产供他和他的家人的一切物品”可知庄园的生产基本是自给自足的,故B项正确。材料“少有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说明庄园内商品经济不发达,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竞争,故C项错误;自耕农拥有自己的土地,与材料“骑士同时也是拥有田产的乡绅”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4.在西欧庄园中,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等,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这说明,庄园法庭
(  )
A.维护领主的权益
   B.维护庄园公共秩序
C.限制了领主特权
   D.维护佃户的利益
解析:在西欧庄园中,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等,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这说明庄园法庭维护庄园公共秩序,B项正确。庄园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佃户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故A、C、D三项反映的权益均不全面。
答案:B
5.欧洲中世纪后期在教会神学的笼罩下产生了大学的世俗教育。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
A.教会势力的减弱
   B.城市经济的复兴
C.传统教育的崛起
   D.更好地传播文化
解析:中世纪的欧洲的城市经济有所发展,同时城市经济的发展扩大了世俗的力量,因此大学的世俗教育产生。A、C、D三项说法并不是根本的原因,根本原因一般是经济方面的。故B项正确。
答案:B
6.《查士丁尼法典》包括了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新法典》是查士丁尼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而成的。以上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
A.皇帝的命令就是法律
B.法律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C.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
D.罗马法只是皇帝敕令的汇编
解析:查士丁尼命人编纂法典,本质上说明统治者以法律为治国的手段和工具,法律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故B项符合题意。依据题干“《查士丁尼法典》包括了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新法典》是查士丁尼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而成的”可知,皇帝的命令就是法律只是表象,不是本质问题,故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的主旨是统治者重视法典的编纂,故C项不符合题意;罗马法可以追溯到罗马共和国时期,不仅仅是皇帝敕令的汇编,故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B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查士丁尼认为旧法典过于庞杂,必须整理完善,才能成为臣民永久恪守的行为规范。在新法典的编纂过程中,他自始至终十分关注,还亲自参加讨论,裁断分歧。后世以他的名字命名这部法典,他当之无愧。
(1)材料一图片所示是哪国国王制定的哪部法典?该法典在法制史上有何地位?
(2)材料二中的“法典”指的是哪部法典?查士丁尼命人编写法典的目的是什么?该法典和后来编纂的另三部法典合称为什么?
解析:(1)识读图片可知为《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根据材料二中“臣民永久恪守的行为规范”可知,查士丁尼命人编写法典的目的是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其他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答案:(1)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查士丁尼法典》。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罗马民法大全》。
拓展提高
8.下列谚语能较好地反映欧洲封建社会统治情况的是
(  )
A.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B.身在罗马,就像罗马人一样行事
C.条条大道通罗马
D.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意思是每个领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附庸,但无权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反映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封君封臣制度,故D项符合题意。“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古巴比伦王国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的同态复仇法,古巴比伦王国属于古代西亚的奴隶制国家,故A项不符合题意;“身在罗马,就像罗马人一样行事”“条条大道通罗马”与古罗马文明有关,而古罗马属于古代欧洲的奴隶制国家,故B、C两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D
9.公元1050年的一份文献记载了英国赫里堡恩修道院中的一些状况:“……在节日他们(农奴)还应缴纳两只母羊、两只羊羔,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这表明中世纪西欧庄园农奴
(  )
A.每逢节日向领主缴纳地租
B.缴纳实物、劳役两类地租
C.已经被剥夺全部人身自由
D.对受剥削与压迫充满仇恨
解析:由材料“……在节日他们(农奴)还应缴纳两只母羊、两只羊羔,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可知,中世纪西欧庄园农奴要向领主缴纳母羊、羊羔等实物地租,另外,他们还要牺牲自己的时间为领主服劳役,缴纳劳役地租。故选B项。
答案:B
10.古典时期的希腊城邦与中古后期的西欧城市,虽然兴起的时空不同,其发展却有不少雷同之处。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  )
A.皆因商业需要而兴起
 B.公民皆以商人为主体
C.皆实施直接民主政治
 D.皆是独立的政治单位
解析: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古希腊城邦均为各自独立的政治单位;西欧城市为保障其经济优势,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武装暴动,争取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成为独立于中古封建体制外的政治单位,故D项正确。中古后期西欧城市因商业贸易而兴起,但古希腊城邦由希腊半岛的聚落各自发展而来,并不限于商业因素,故排除A项;西欧城市因商业需要而兴起,市民也以商人、手工业者为主体,但古希腊城邦内部的体制不同,并非所有城邦公民皆以商人为主体,如斯巴达即以军人为主,故排除B项;古希腊城邦由于各自独立,因此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并非所有城邦皆实行直接民主政治,如斯巴达即为军事独裁;中古西欧城市多半由有钱有势的家族进行寡头政治,故C项错误。
答案:D
11.11—12世纪,西欧城市市民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意识强烈,威尼斯、佛罗伦萨、巴黎、伦敦等城市争取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为市民称颂。这反映出当时
(  )
A.市民浮躁的社会心态
B.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市民的观念消极世俗
D.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市民称颂”,这表达了市民阶层鲜明的态度,体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B项符合题意。市民浮躁的社会心态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A项不符合题意;市民的观念消极世俗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C项不符合题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B
12.公元530年,商人奥曼士斯特在君士坦丁堡与当地的手工业者拉慈希发生了经济纠纷,两人闹得不可开交,最终走上法庭。法官对此官司裁决将依据
(  )
A.封君封臣制度
B.《查士丁尼法典》
C.公民大会
D.《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查士丁尼法典》正式颁布于529年,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法官对官司的裁决依据的应该是法典,所以排除A、C两项;再根据题干时间“公元530年”,《汉谟拉比法典》是大约在公元前18世纪颁布的,与题干时间不符,因此排除D项。
答案:B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9世纪初至11世纪初,拜占庭帝国臻于极盛。阿拉伯作家描写拜占庭的手工艺品时写道:只有中国的工艺品能与之相媲美。同时,自欧亚大陆各地区经由君士坦丁堡的大量货物同样很重要,它们是黑海地区的奴隶和盐,印度的调味品、香料和宝石,埃及的莎草纸和粮食,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以及西方的银、熟铁产品、亚麻布、棉花和毛织品。拜占庭的这段显赫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君士坦丁堡地处欧亚两洲之间的有利位置。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落后、保守的查士丁尼(527—565年)一心想将恢复帝国的梦想变为现实。因此,他征服了北非、意大利及西班牙部分地区,还编纂了罗马帝国的法典。查士丁尼宣称:“我们将重建过去的一切,尽管其价值现已降低到最低限度。……我们要重视罗马人的名誉,确保过去的一切以更大的规模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拜占庭帝国繁盛的表现,并分析其繁盛的重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查士丁尼延续“罗马人的名誉”的表现及影响。
解析:(1)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阿拉伯作家描写拜占庭的手工艺品时写道:只有中国的工艺品能与之相媲美”可知手工业发达,据材料对自欧亚大陆经由君士坦丁堡的大量货物的介绍,可得出商业兴旺。第二小问重要原因,据材料一“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君士坦丁堡地处欧亚两洲之间的有利位置”归纳即可。
(2)据材料二“他征服了北非、意大利及西班牙部分地区”可知长年的对外军事扩张导致国库空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因素还有外族入侵。
(3)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二“他征服了北非、意大利及西班牙部分地区”“编纂了罗马帝国的法典”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事扩张扩大了拜占庭帝国的版图,编纂《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
答案:(1)表现:手工业发达,商业兴旺。原因:君士坦丁堡地处欧亚两洲之间的有利位置。
(2)原因:长年的对外军事扩张导致国库空虚,财尽民穷;帝国衰弱,外族入侵。
(3)表现:四处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编订《查士丁尼法典》。影响:前者扩大了拜占庭帝国的版图,后者剔除了法律中部分矛盾和过时的内容,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
PAGE(共25张PPT)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习目标]
1.通过地图、史料等,了解阿拉伯帝国建立、扩张、由盛转衰的历程,知道阿拉伯文化的成果,理解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2.通过地图,知道奥斯曼帝国兴起的过程,理解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树立多元文明和谐共处的理念。3.通过史料,了解中古时期南亚和东亚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一、阿拉伯帝国
1.建立过程
(1)7世纪初,_____创立伊斯兰教。
(2)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
(3)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先后征服____、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4)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____三洲的大帝国。
穆罕默德
叙利亚
亚非欧
2.帝国概况
(1)政治:最高统治者____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其中以掌管___和___的部门最为重要。
(2)经济:手工业和___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都城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3)文化:阿拉伯人广泛翻译古代波斯、___、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哈里发
财政
税务
商业
巴格达
印度
【思考1】
  巴格达城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通过以上材料,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巴格达城商品经济繁荣,古代阿拉伯帝国在世界贸易中起到桥梁作用。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兴起过程
(1)13世纪,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逐步征服______。
(2)14世纪中期,征服____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3)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____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______,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4)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___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亚细亚
巴尔干
伊斯坦布尔
西亚
拜占庭
  2.帝国概况
(1)政治: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___,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核心,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宗教上层和____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2)经济: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___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苏丹
封建主
亚欧
【提醒】
  奥斯曼帝国扩张之时,西方的商品经济已有很大发展,处于世界市场形成前夕,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以及对东西方贸易的阻挠,实际上是逆潮流而动的。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南亚的国家
(1)笈多帝国:
①建立:4世纪初。
②统治概况: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___中下游,政令不够统一。___教逐渐发展为主要宗教。
恒河
印度
【思考2】
答案:实行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地方上建立起了等级分明、管理有序的地方行政系统。
笈多帝国统治时期,国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并被神化为“最高的神”。地方上全国划分为若干省,省下置县,县下设村,由中央分别派遣总督和县长管理。地方各级官员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国王领导。通过材料可以看出,笈多帝国的政治统治有何特点?
(2)德里苏丹国:
①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_____国。
②统治概况:以_____为国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___,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____担任。
德里苏丹
伊斯兰教
行省
穆斯林
2.东亚的国家
(1)日本:
①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___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②6—7世纪,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③646年,大化改新,模仿中国建立了_____国家。
④10世纪,_____体制开始瓦解。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___。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___。
冶铁
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
庄园
武士
⑤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____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___,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⑥17世纪建立的___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2)朝鲜:
①7世纪末,___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源赖朝
幕府
德川
新罗
②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___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_____,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_____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③14世纪末,高丽大将____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④16世纪末,日本_____派兵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大将____、朝鲜大将____在战斗中牺牲。经过7年战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高丽
三省六部
科举考试
李成桂
丰臣秀吉
邓子龙
李舜臣
探究一 阿拉伯文化
材料一 阿拉伯学者把东西方文化融合为一体,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阿拉伯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在科学方面,特别在自然科学方面,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们的著作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阿拉伯文化在中世纪欧洲文化史上居于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西欧正处于文化低潮的所谓“黑暗”时代。……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
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些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从此,欧洲重新发现了希腊学术著作,一股研究古典文化的气氛油然而生,为欧洲新文化——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阿拉伯文化,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复兴和发展,并且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数学、稻米、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丰富了欧洲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阿拉伯人不愧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根据材料,概括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主要贡献。
  【教你读史】贡献根据材料中画线句子信息进行概括即可。
【我的结论】
阿拉伯人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并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阿拉伯文化在中世纪欧洲文化史上居于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复兴和发展。
论从史出
阿拉伯文化的成就、特点及影响
1.成就
(1)阿拉伯文学是以诗歌的出现开始的,阿拉伯民族素有“诗歌民族”的美称,《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阿拉伯艺术同文学一样绚丽多彩,集中体现在清真寺的建筑结构和装饰上。
(3)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中世纪的阿拉伯人民通过长期生产斗争、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如天文学方面,阿拉伯人建成天文台进行天文研究,确定了许
多大星辰的名称,提出“地圆说”;在地理学方面,阿拉伯人测量了地球经纬线的长度;在数学方面,阿拉伯人传播了十进制、代数学和现代数字等。
2.特点
(1)先进性,数学、天文学等方面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2)包容性、多民族性,具有融合创新精神。
3.影响
(1)内涵丰富,有较强的包容性,既包括阿拉伯人固有的部落文化,还包括伊斯兰教文化及外族文化。
(2)具有沟通东西、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探究二 日本大化改新
材料一 6、7世纪之交,中国重新实现统一,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建立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6世纪,日本的统治阶级“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田池,以为己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化改新的背景。
  【教你读史】依据材料一中“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可以得出中国先进文化的巨大影响;依据材料一中“日本的统治阶级‘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田池,以为己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可以得出日本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我的结论】中国先进文化的巨大影响;日本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材料二 (大化二年)元旦,天皇颁布诏书,开始国制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改新诏书是新政权施行改革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有4个方面:
  (1)废除皇室和贵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部曲),收归国家,是为公地公民。对大夫以上高官贵族赐予食封。
  (2)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京师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设置关塞、防人(戍边军)及驿站,各置职官。
  (3)造户籍、计账(赋税簿账),施行班田收授法。凡田长30步、广20步为段,10段为町(段、町为日本古代面积单位)。
  (4)改革租税制度,施行租庸调新税法。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化改新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化改新的性质。
  【教你读史】根据材料二内容可以概括,第(1)条、第(3)条、第(4)条讲的是大化改新经济方面的内容,第(2)条讲的是政治方面的内容。综合材料二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大化改新的性质。
【我的结论】
内容:经济上,土地国有制、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地方实行国、郡、里制。性质: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论从史出
   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
从6世纪开始,日本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1)随着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贵族私有部民制度成为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贵族不断兼并土地,将平民变成自己的私有部民加以奴役,下层民众的反抗斗争接连不断。
(2)皇室与贵族之间为争夺土地和部民而产生的矛盾日益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的冲突趋于激化。皇室和一些曾经在中国留学的贵族革新派,主张效仿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由此与旧贵族展开激烈斗争。
(3)7世纪初,圣德太子在革新派支持下,改变氏族贵族世袭官职的门阀制度,按能力和功绩授予冠位,又强调法制和君主集权,为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645年,革新派拥立孝德天皇登基,改元“大化”;646年,孝德天皇发布改新诏书,开始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大化改新”。1.在非洲国家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是
(  )
                   
A.对外贸易
      B.国内贸易
C.农业
       
D.手工业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非洲国家发展过程中,对外贸易扮演了重要角色。尽管有沙漠的阻隔,西非和北非之间仍有活跃的贸易,故A项正确。
答案:A
2.公元前后,它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这段文字描述的是
(  )
A.古代埃及
      B.马里
C.阿克苏姆王国   
D.津巴布韦
解析: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4世纪,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3.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这些国家(  )
A.拥有丰厚的黄金资源
B.将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
C.兴建学校,文化相当繁荣
D.外贸发达,城市繁荣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东非国家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D项正确。A、B、C三项属于8—15世纪西非国家的发展情况。
答案:D
4.玛雅人是出色的农艺师,他们从野生植物中培育出了40多种农作物,其中包括
(  )
A.玉米
      B.甘蔗
C.西瓜
      D.黄瓜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玛雅人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是玛雅人培育的农作物。
答案:A
5.发明“浮动园地”,扩大耕地面积的是
(  )
A.玛雅人
      B.阿兹特克人
C.印加人
      D.希腊人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兹特克人的经济基础是农业,他们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
答案:B
6.玛雅文明是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玛雅人创造了美洲大陆上最古老的文明……他们独自发展了表意文字,用字母或符号作为表达思想的传统符号。为了计算时间、预言未来和为献祭及主要的丧葬事宜推算吉日,他们还研究了天体的运动。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祭司搜集的天文学知识非常广泛,与当时欧洲的天文学知识不相上下。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也许是整个地区的气候发生了不利于玛雅农业的骤变,杂草疯长,达到难控制的程度。丛林日益向城市逼近,像沙漠吞噬绿洲一样,毁坏了玛雅人生存的基础;或者是疫病流行,导致人口锐减,损伤了文化的元气,也逼迫幸存者尽快逃离危险的故园;再或者是外部的威胁,如墨西哥中部居民侵犯,致使玛雅人逃难而去,听任自己繁荣的城市中心倾颓;甚至可能直接由入侵者捣毁了玛雅宗教建筑,发生“犁庭扫穴”的大灾变。
                ——林大雄《玛雅的智慧》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提及的玛雅文明的主要成就。据材料二,分析玛雅文明消失的可能原因。
(2)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玛雅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中的地位。
解析:(1)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独自发展了表意文字,用字母或符号作为表达思想的传统符号”得出发明了独特的文字;据材料一“研究了天体的运动”“天文学知识非常广泛”,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在天文历法方面成就突出。第二小问,据材料二“也许是整个地区的气候发生了不利于玛雅农业的骤变”得出气候变化毁坏了生存基础;据材料二“或者是疫病流行,导致人口锐减”得出疫病流行导致人口减少;据材料二“再或者是外部的威胁”得出外族侵略与破坏。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玛雅文明是在与其他地区隔绝的情况下独立创造的,是古代美洲居民印第安人独创的文明成果。
答案:(1)成就:发明了独特文字;在天文历法方面成就突出。
原因:气候变化毁坏了生存基础;疫病流行导致人口减少;外族侵略与破坏。
(2)地位:玛雅文明是在与其他地区隔绝的情况下独立创造的,是古代美洲居民印第安人独创的文明成果。
课堂建构
基础巩固
1.4世纪,成为非洲地区强国的是
(  )
A.桑给巴尔
       
B.阿克苏姆
C.马里
        
D.桑海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非洲的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答案:B
2.大津巴布韦文化是南部非洲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津巴布韦国家建立于
(  )
A.8世纪
         B.10世纪
C.11世纪末
       
D.15世纪
解析: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C项正确。
答案:C
3.在西非,8—15世纪先后兴起的国家是
(  )
A.桑海、加纳、马里
B.加纳、桑海、马里
C.加纳、马里、桑海
D.马里、加纳、桑海
解析:在西非,8—15世纪,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
答案:C
4.玛雅文明是印第安文明中璀璨的篇章,其活动区域位于
(  )
A.尤卡坦半岛
B.今墨西哥一带
C.尼罗河上游
D.今安第斯高原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玛雅文明位于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
答案:A
5.16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国家进入鼎盛时期,表现在
(  )
A.控制了整个墨西哥谷地及其周边部落
B.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为统治阶级
C.城市建筑精美,有300多座金字塔庙宇
D.制造出精美的陶器,发明了独特的文字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国家控制了整个墨西哥谷地及其周边部落,A项正确。B、C、D三项属于玛雅文明的表现。
答案:A
6.印第安人在美洲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古代文明。其中,位于南美洲的是
(  )
A.大津巴布韦文明
B.阿兹特克文明
C.玛雅文明
D.印加文明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加文明位于南美洲的安第斯高原一带,D项正确。A项位于南部非洲;B、C两项位于中美洲。
答案:D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红海回航记》中,首次提到了阿克苏姆王国,并述及从阿杜里斯港到位于内陆的阿克苏姆城有8天的路程。阿杜里斯港是东非一带最负盛名的国际贸易中心,也是内陆货物的集散地,经由该港输出的商品有象牙、黄金、绿宝石……红海沿岸还有其他大小商港,商旅云集……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前工业文明与地域性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克苏姆文明的范围与今天非洲范围相当的国家,分析材料所反映的阿克苏姆文明发展中的现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克苏姆文明呈现的特征及特征形成的原因。
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从阿杜里斯港到位于内陆的阿克苏姆城有8天的路程”“该港输出的商品有象牙、黄金、绿宝石”概括即可。
(2)特征结合所学知识,从混合型文明的角度回答;原因从阿克苏姆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回答。
答案:(1)国家:埃塞俄比亚。现象:商业贸易发达。
(2)特征:是一种在多种文明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混合型文明。原因:阿克苏姆王国地处连接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的交通要冲,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和商旅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交融。阿克苏姆文明正是在各种文明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拓展提高
8.古老的非洲大地不仅孕育了古代埃及文明,还先后出现了众多风格独特的非洲文明。西非居民班图人
(  )
A.培育了马铃薯、玉米等农作物
B.驯养了牛,并掌握了冶铁技术
C.其活动区域在撒哈拉沙漠以北
D.为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属于西非班图人的成就。A项是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的成就;班图人的活动区域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C项错误;D项是古代美洲印加人的成就。
答案:B
9.有人认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由于三面环海,一面为撒哈拉大沙漠,因此“对于世界各部,始终没有任何联系,始终是闭关之中”。下列最能反驳这一观点片面性的是
(  )
A.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B.古代埃及文明
C.古代阿克苏姆文明
D.古代大津巴布韦文明
解析:根据材料中“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即可排除A、B、C三项。大津巴布韦是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10.一个考古学家说:“从美洲印第安文明的形成时期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没有一件实物或一篇记录足以证明这些地区之间确实存在着影响和接触。”这段话表明,古代美洲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是
(  )
A.相互联系,不断交往
B.各自独立,相互隔绝
C.战争不断,冲突激烈
D.文明多元相互交融
解析:根据材料中“没有一件实物或一篇记录足以证明这些地区之间确实存在着影响和接触”可知,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11.印加人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有
(  )
A.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
B.用历法纪年和采用20进制
C.用引水渠供应全城淡水
D.发明“浮动园地”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加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A项正确。B项是玛雅人的成就;C、D两项是阿兹特克人的成就。
答案:A
12.广受世人关注的玛雅文明,堪称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葩。它是美洲印第安玛雅人在与亚非欧古代文明隔绝的条件下,独立创造的伟大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建筑方面,古代玛雅人修建了不少金字塔。其中最高的可达70多米,其规模之巨大、施工难度之高,令人吃惊。古代玛雅的金字塔和古埃及的金字塔在建筑形式、用途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材料二 玛雅文明何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迅速衰败了呢?对其衰败原因众说纷纭,考古学界提出了以下假说:
玛雅人居住在如此狭小的面积上,人口无节制的繁殖,兴盛时期达到数百万人口。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在当时那个年代是个重大的社会负担。……玛雅人当时选择的居住地区土地不肥沃,不适宜种植谷物、稻米,只能种植些红薯之类的副食品充饥,或者以木瓜、香蕉、柑橘之类的果品为食,而且所收获的数量肯定远远满足不了人口增加的需求,数以万计的人长期解决不了的饮食问题,必然对社会形成一种危机。……中美洲是强烈地震曾经发生的地方,也深受飓风之苦。历史上玛雅人所居住的地区,也难免遭受地震之害和风灾之苦。……据调查,玛雅人十分仁慈,对于人间争斗是不赞成的,特别是认为人杀人更是不可理解的,就连宰杀动物都是不允许的,所以在与相邻的人类交往中,总是处在弱者的地位。倘有外界的入侵,玛雅人必然以失败告终。……据考证玛雅人昌盛时,居住地区是比较文明卫生的,而且医疗条件也好于周围的人类。然而相邻人类的侵扰和交流,把当时存在于社会上的种种传染病,有意无意地传播到了玛雅人的居住区,从而导致传染病的流行。以上这些原因可能会导致大规模、闪电般的移民,繁荣昌盛的玛雅石造城市,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了孤城。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所说古代玛雅的金字塔和古埃及的金字塔在建筑形式、用途上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2)据材料二概括分析玛雅文明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衰败的几种原因假说。
解析:(1)第一小问形式上,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古埃及金字塔顶部面积非常小,而玛雅金字塔顶部多为平台,上面建有神庙,可拾级而上;第二小问用途上,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埃及的金字塔主要用来存放法老的尸体,而玛雅金字塔主要用来举行祭祀活动、观测天象。
(2)据材料二“人口无节制的繁殖……在当时那个年代是个重大的社会负担”得出人口膨胀,据材料二“收获的数量肯定远远满足不了人口增加的需求,数以万计的人长期解决不了的饮食问题,必然对社会形成一种危机”得出粮食危机;据材料二“历史上玛雅人所居住的地区,也难免遭受地震之害和风灾之苦”得出自然灾害;据材料二“在与相邻的人类交往中,总是处在弱者的地位。倘有外界的入侵,玛雅人必然以失败告终”得出外族入侵;据材料二“种种传染病,有意无意地传播到了玛雅人的居住区,从而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得出疾病流行。
答案:(1)形式上:古埃及金字塔顶部面积非常小,而玛雅金字塔顶部多为平台,上面建有神庙,可拾级而上;
用途上:埃及的金字塔主要用来存放法老的尸体,而玛雅金字塔主要用来举行祭祀活动、观测天象。
(2)假说:人口膨胀、粮食危机、自然灾害、外族入侵、疾病流行。
PAGE(共33张PPT)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习目标]
1.通过历史图片和文字史料,了解中古时期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归纳史实的方法。2.通过史料,了解中古时期西欧王权与教权的概况以及城市自治的原因、斗争方式、影响,理解城市的兴起与庄园的衰败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初步掌握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分析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变化的方法。
3.通过地图和史料,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兴衰和俄罗斯帝国产生、扩张的历程,理解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一、西欧封建社会
1.形成基础
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
2.主要特征
(1)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
①形成原因:_____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②内容:授予土地者为___,领取土地者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____。
社会动荡
封臣
服兵役
③实质:土地被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④结果: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_____;____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_____局面。
统治阶级
封建主
分裂割据
【思考1】
  上图是西欧中古时期的宣誓效忠仪式。誓词:“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一下这是什么制度。
答案:封君封臣制度。
(2)经济上:庄园与农奴制度
  ①耕地类别和生产关系: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___份地组成。领主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___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___份地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自耕自收。
农民
农奴
农民
②居民及义务: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___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庄园中的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农奴和自由农民还要向领主缴纳___。
  ③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土地
租税
  【提醒】
  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1.王权
(1)特征: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
(2)地位:国王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3)表现:
①中古中后期,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
②15世纪晚期,____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法兰西国王击败各地封建主,到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③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____和____。
英格兰
西班牙
葡萄牙
2.城市
(1)兴起原因:
①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_____获得一定发展。
②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比较有效的利用。
③____逐渐复兴和繁荣。
(2)兴起时间:10—11世纪。
(3)主要居民:手工业者和___。
封建经济
工商业
商人
(4)城市自治斗争:
①原因: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_____,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②方式:谈判、_____、武装暴动。
③作用: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__。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城市市民
金钱赎买
大学
【提醒】
中古西欧城市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3.基督教会
拥有大量的庄园和土地,并向信徒征收____;它也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_____;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什一税
等级制度
【思考2】
公元8世纪,法兰克王国宫相丕平在教皇的支持下夺取了王位。丕平即位后,帮助教皇打败了他的敌人,并将意大利半岛中部包括罗马城在内的土地赠送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通过丕平献土可以看出基督教会与封建势力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答案:相互支持、相互利用。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
(1)强盛:
①境内____发达,都城______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②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编订的《_______》,与《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工商业
君士坦丁堡
查士丁尼法典
(2)衰亡:
①6世纪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拜占庭帝国陷入混乱。
②7世纪中后期,帝国丧失了从____到北非的大片土地,仅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
③奥斯曼帝国兴起后,逐步蚕食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地区。
④___年,拜占庭首都被攻陷,帝国灭亡。
叙利亚
1453
2.俄罗斯
(1)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
(2)13世纪上半期,被___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3)16世纪初,以______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并向周围扩张。
(4)1547年,_____正式加冕为沙皇。他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俄罗斯继续扩张。
(5)到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___两洲的庞大帝国。
蒙古
莫斯科公国
伊凡四世
欧亚
探究一 中古西欧文明
材料一 当任何人……和王国的最高领主发生附庸关系时,他或她必须跪在领主之前说:“大人,我成为您的亲近附庸……拥护您,保卫您,反对一切人……”下面是附庸对其领主应履行的义务:……依领主的召唤,必须去服兵役……必须去勘测土地……必须做在法定地位上应该做的一切其他事务。
  
(1)根据材料一,指出领主和附庸之间的关系,并简要概括附庸对领主应尽的义务。
  【教你读史】根据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拥护您,保卫您,反对一切人”“依领主的召唤,必须去服兵役”“一切其他事务”概括。
【我的结论】
关系:封君与封臣的关系。义务: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要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及做在法定地位上封臣应做的一切其他事务。
材料二 庄园内,除了盐、铁等少量物品外,大部分生产和生活用品,都可以靠农奴的生产劳动来获得。这种靠对农奴的劳役剥削加以维持的封建庄园,是与9—14世纪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2)根据材料二,分析庄园经济的特点,并指出这种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教你读史】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大部分生产和生活用品,都可以靠农奴的生产劳动来获得”概括特点;根据“与9—14世纪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分析原因。
【我的结论】
特点:自给自足。主要原因: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
材料二 10到11世纪的欧洲,随着铁犁等先进工具的广泛使用,二圃制和三圃制已普遍取代了原始的耕种方式……主要农作物的平均产量由8至9世纪的种一收二,上升为种一收五;而且由于大片荒地和森林被开垦,耕地面积明显扩大,农产品总量显著增加,在满足农村人口需要的同时还出现了剩余。……手工业技术的进步使之演变为许多需要专门技巧的部门,如冶铁、制革和纺织等。……脱离农业的手工业生产已不再是为了满足领主和生产者自身的需要,其目的在于追求交换价值,各类商人遂应运而生,商品交换日趋活跃。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原因。
  【教你读史】根据材料三中的关键信息“先进工具”“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可概括出生产力的提高;根据“剩余”“商品交换日趋活跃”可概括出商品经济的发展。
【我的结论】
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论从史出
      中古西欧文明的特征及影响
西欧在中世纪发展起新的技术、新的制度、新的观念,形成了中古西欧文明。
1.特征
(1)多元的社会结构。中古西欧的社会结构具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尤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世俗王权相对独立的教权,二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制度,三是自主的商业城市及市民。
  (2)封君封臣封土的体制。在西欧封建制下,封君与封臣是一种契约关系,它是通过一种仪式性的缔结方式建立的;在西欧封建制下,封土制具有等级性和条件性两大特点,层层封授,与封君封臣制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3)相对独立的庄园。自给自足是中古西欧庄园经济的显著特征,同时,在庄园里,以领主为中心,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政治集团。
(4)追逐自由的城市。中古西欧城市的突出特点是城市的“自治”和市民的“自由”。
(5)宗教的禁欲文化和世俗的贵族文化。
2.影响
(1)推动了西欧近代民主宪政的产生与发展。
(2)孕育了西欧近代商业发展的力量。
(3)奠定了西欧近代文化发展的基础。
  探究二 罗马法
材料一 罗马人最早的法律是于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十二铜表法》,这是一部简单、保守、代表农业民族的成文法。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加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罗马人设立专门法庭来审理这类案件。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即国际法。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述罗马法的司法变动及其原因。
  【教你读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的司法体系是从市民法到万民法;再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加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可以总结出原因。
【我的结论】
变动:由市民法到万民法。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帝国版图的扩大。
材料二 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曾经指出:“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2)怎样理解“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这句话?
  【教你读史】“最为持久的征服”指的是法律的作用和影响。
【我的结论】由于具有广泛的灵活性和适用性,罗马法在更广阔的时空范围内发挥了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作为近现代西方法律的基础,罗马法泽被后世。由此可见,以和平方式而非动辄武力镇压,是统治国家的有效途径。
论从史出
从罗马法看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法律的突出价值在于维系社会秩序。古代罗马是一个奴隶制国家,也是古代世界最典型的法治国家。罗马法律在调整罗马社会生活关系、解决社会冲突、维护罗马奴隶主统治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罗马法是简单商品生产发展的产物。它对这种商品生产中的各种法律关系做了详尽的规定,成为古代反映商品生产和交换最完备、最典型的法律,不仅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后世资本主义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阶级社会的法律,都是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单元综合提升
【知识整合】
一、西欧封建制度的演变
分类
封建制度形成(6—11世纪)
封建制度嬗变(11—14世纪)
封建制度解体(15—16世纪)
政治
封君封臣制度
封君封臣制度
君主专制
经济
庄园经济
城市自治
资本主义萌芽
文化
基督教神学
近代大学兴起
文艺复兴
二、全面认识中世纪西欧庄园
1.含义
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
2.经济
经济上自给自足,最初普遍采用劳役地租。
3.阶级
国王、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都是庄园领主,农奴依附于领主。
4.耕地
庄园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组成。
5.职能
生产单位;拥有一定的行政、司法权力。
  6.衰败
14世纪以后,因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渗透,庄园开始衰败。
三、全面认识西欧城市的自治
1.原因
维护自身利益,营造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争取自治。
2.本质
城市反对封建主争取自治的政治斗争。
3.目的
夺取司法权和行政权。
4.手段
与封建主谈判、金钱赎买和武装暴动。
5.结果
部分城市获得完全自治权或部分自治权。
四、古代美洲文明与古代非洲文明的共同特征
古代美洲文明与古代非洲文明之间并不存在任何联系,且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区域文明,但是却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因为大洋或沙漠的阻隔,美洲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处在与其他地区基本隔绝的状态,文明发展的孤立性十分突出,地域性特征相当明显,且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后,遭受毁灭性打击。
【时空观念】
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