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

资源简介

八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
学科名称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课程类型 必修
教学材料 人教版中国历史
授课对象 八年级全体学生
一、课程背景(教材分析与解读)
以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9年修订)解读为准绳,以教材为根本,突出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过程和检查评价的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指导和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不断变革教学方法,指导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
4.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2.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3.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4.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
5.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 感悟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3.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4.认识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性,理解历史上的革命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认识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
5.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从历史的演变中认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6.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三、课程内容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历经晚清王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几个历史时期。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统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历史。
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历史。在这个历史时期内,中国人民为反抗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反抗本国封建专制统治,进行了英勇顽强、前仆后继的斗争。同时,西方的侵略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充分暴露出中国在世界发展进程中处于落后的地位。因此,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面临的另一历史任务。但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取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旧思想、旧道德和旧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在农村建立根据地,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和平建国的新机遇。但是,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发动了新的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政权,取得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近代中国遭受过的深重苦难是外国列强入侵和国内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造成的;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道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知道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认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历史的结论,从而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课程内容
1.林则徐禁烟
学习要点:英国政府庇护鸦片走私;林则徐禁烟。
学习提示:认识林则徐禁烟的正义性。
学习延伸:知道西方资本主义向东方殖民扩张的趋势。
2.鸦片战争
学习要点:战争的爆发;关天培等人的抗战;《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学习提示:理解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学习延伸:初步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3.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习要点: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签订不平等条约。
学习提示:了解英法侵略者的野蛮行为。
4.太平天国
学习要点:洪秀全与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京陷落。
学习提示:理解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学习延伸:初步分析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5.洋务运动
学习要点:李鸿章等“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
学习提示:初步理解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延伸: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6.中日甲午战争
学习要点:黄海海战和辽东陆战;《马关条约》签订;瓜分高潮。
学习提示:分析甲午战争失败对中国人民觉醒的巨大刺激作用。
学习延伸:了解爱国官兵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
7.戊戌变法
学习要点: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百日维新。
学习提示:理解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
学习延伸:初步分析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
8.抗击八国联军
学习要点: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签订。
学习提示:初步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9.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学习要点: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学习提示:了解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学习延伸:初步理解三民主义在当时的进步意义。
10.辛亥革命
学习要点:革命志士的奋斗;武昌起义。
学习提示:理解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学习延伸:了解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11.中华民国的创建
学习要点:中华民国的建立;《临时约法》。
学习提示:理解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巨大历史意义。
12.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学习要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统治。
学习提示:了解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的局面。
13.新文化运动
学习要点:陈独秀、胡适与《新青年》;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文学革命。
学习提示:理解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14.五四运动
学习要点:巴黎和会的失败与北京学生游行;工商各界支持;上海工商学联合行动。
学习提示:理解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15.中国共产党诞生
学习要点:李大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
学习提示: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16.北伐战争
学习要点: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学习提示:理解国共合作是推进国民革命的重要条件。
17.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习要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习俗的变化。
学习提示:了解民族资本发展所受到的阻碍。
18.文学艺术的成就与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学习要点:鲁迅、齐白石、聂耳;《大公报》、《解放日报》;商务印书馆、生活书店。
学习提示:了解大众传媒工具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延伸:了解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19.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学习要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与朱德、毛泽东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
学习提示:理解井冈山道路的伟大战略意义。
20.工农红军长征
学习要点:红军的失利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红军胜利会师陕北。
学习提示:了解红军长征中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
学习延伸:理解遵义会议挽救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21.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学习要点: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西安事变。
学习提示:理解民族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
22.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学习要点:日本全面侵华与国共再度合作;淞沪战役与南京大屠杀。
学习提示:了解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团结抗战的意志和力量。
23.正面战场的抗战
学习要点: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
学习提示:了解抗战前期在正面战场上爱国将士的浴血奋战。
学习延伸: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支持的作用。
24.敌后战场的抗战
学习要点: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学习提示:理解敌后游击战在抗战中的地位。
学习延伸: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25.抗日战争的胜利
学习要点:全民坚持抗战;中共“七大”;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学习提示: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伟大意义。
26.内战爆发
学习要点:重庆谈判;国民党发动内战;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学习提示:了解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原因。
27.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学习要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七届二中全会。
学习提示:理解农民通过土地改革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
学习延伸: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历史的结论。
28.活动课
主题:了解家乡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建筑物、纪念馆等历史遗迹。
目的:感受近代中国对外抗争,追求独立、民主、富强的民族精神。
四、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式
本学期使用学案教学,课堂学习方式的环节是:导入新课——出示课标——引导自学——分组活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释疑——测试巩固——反馈矫正——课堂延伸。
(二)学习主体:八年级全体学生
(三)课时安排
周次
课时序列
课时内容
第一周
第一课时
鸦片战争
第二课时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周
第三课时
太平天国运动
第四课时
洋务运动
第三周
第五课时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第六课时
戊戌变法
第四周
第七课时
抗击八国联军
第八课时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第五周
第九课时
辛亥革命
第十课时
中华民国的创建
第六周
第十一课时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第十二课时
新文化运动
第七周
第十三课时
五四运动
第十四课时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八周
第十五课时
中段复习
第十六课时
北伐战争
第九周
第十七课时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第十八课时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十周
第十九课时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第二十课时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第十一周
第二十一课时
正面战场的抗战
第二十二课时
抗敌后战场的抗战
第十二周
第二十三课时
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二十四课时
内战爆发
第十三周
第二十五课时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二十六课时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十四周
第二十七课时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二十八课时
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
第十五周
第二十九课时
复习
第三十课时
复习
第十六周
第三十一课时
复习
第三十二课时
中国人民的反抗
第十七周
第三十三课时
新民主主义革命专题
第三十四课时
中国人民的探索
第十八周
第三十五课时
近代化专题
第三十六课时
期末考试专题训练
(四)课外拓展
1、组织学生观看电视纪录片《复兴之路》
2、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引导学生走访历史当事人
(五)课堂组织形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五、评价
(一)评价方式
1、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教师要给与及时评价,原则是多鼓励少批评。
(2)组内互相评价,适时调整学习状态。
2、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
(1)坚持课堂提问,提问要面向全体。
(2)做当堂练习,当堂检测学习效果。
(3)组织单元测试,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量化评价。
3、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1)对教案、作业批改以及上课、辅导等进行自我反思。
(2)对学生进行调查,根据学生意见适时调整教学行为。
(二)评价结果处理
1、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适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便学生及时改进,促进学生的学习。
2、老师在评价中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3、听取学生的意见适时调整学习内容及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