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社会经济的繁荣 练习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社会经济的繁荣 练习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社会经济的繁荣练习题
一、选择题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成功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其中属于清朝的有()
①昭君出塞②实行金瓶掣签制③加固增修长城④大规模改土归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是()
A.
宋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下列管辖机构按设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西域都护府??????
?
②宣政院???
??????③驻藏大臣???
???④台湾府
A.
①一②一④一③
B.
②一①一③一④
C.
①一③一②一④
D.
①一③一④一②
某农民因其生产的丝绸光彩润泽,成为市场的抢手货,于是添置机械雇佣工人扩大生产规模。这种现象最早出现于()
A.
唐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下列属于明清时期商业发展新特点的是()
①商帮的形成?
②男耕女织的生产和生活
③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④国际贸易的频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明清时期,闭关政策的限制并未能完全阻止对外贸易的发展,一些物资大量出口到西方国家。下列物资不属于此类的是?
(???

A.
纺织品
B.
瓷器
C.
铁器
D.
茶叶
下列属于明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是()
A.
册封达赖五世
B.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C.
置乌斯藏都指挥使司与实行僧官制度
D.
赢得雅克萨之战
清朝修建的须弥福寿之庙由两个部分组成:庙的前部为汉式寺院的传统布局,后为藏式的平顶大红台。这种寺院建筑的出现()
①融合了汉藏等民族的建筑风格
②体现了清王朝处理民族事务的政策
③制止了边疆地区的一切战事冲突
④联络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感情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中央政府改变任命当地民族首领为官的办法,从中央派遣流官直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务。这一政策最早开始于()
A.
明太祖
B.
明成祖
C.
清康熙帝
D.
清雍正帝
如果明太祖统治时期的地方官有事进京参见皇帝,应去()
A.
长安
B.
东京
C.
北京
D.
应天
明清时期,景德镇人烟稠密,有数万人从事各种生产、买卖和运输等行业。明后期该镇有3000多座窑,其中官窑仅几十座,一些民窑的产品因制作精美而畅销中外。上述材料表明()
①制瓷业的规模和产量可观?
②民间私营制瓷业的主导地位?
③制瓷技术先进,工序复杂?
④手工业发展呈现出繁荣景象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明代万历年间,福建人陈振龙从菲律宾引进的原产于美洲中部的高产农作物是()
A.
茶叶
B.
玉米
C.
稻米
D.
甘薯
进一步奠定今天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的是()
A.
秦朝
B.
汉朝
C.
元朝
D.
明朝至清朝前期
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明成祖时,在一些条件成熟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这就是()
A.
土司制
B.
行省制
C.
金瓶掣签制
D.
改土归流
历经六百年岁月变迁,紫禁城历久弥新。如今其负责人表示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紫禁城值得传承下去的有(
)
气势恢宏的历史建筑
瑰丽璀璨的文物国宝
明清两代的政治制度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A.
B.
C.
D.
二、非选择题
学习历史,要有全球视角。阅读材料,通过中西对比宏观感知世界发展的潮流,准确分析中国形势。
材料一:乾隆年间西方国家部分大事示意图
(注:古老的中国仍沿着原来的轨道前行。)
材料二: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吴民生齿最繁,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
材料三: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无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摘编自《清实录》
(1)材料一所示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些国家?从这些事件中可以推测当时西方在政治、经济方面正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苏州当地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从他们的生产方式变化中,你能推断出什么结论? 
(3)遗憾的是,材料二中新出现的生产方式并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请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寻找“古老的中国仍沿着原来的轨道前行”的相关证据,并简述其后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谚语:“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材料二:明朝万历年间,掌握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
(1)材料一中的谚语反映了明代怎样的社会经济情况?
(2)材料二所描述的现象出现在明朝哪一行业?这说明明朝中后期经济出现了什么新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民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阎王来时不纳粮。”
材料二:明朝昏主不仁,宠宦官,重刑罚。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明僖宗时,赏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顷计,宦官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时,云南木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
材料三:发生在崇祯十七年(1644)的一些事
时间
事件
正月
闯王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建国号大顺。
三月十九日
大顺军攻入(北京)内城,崇祯帝在万寿山(煤山)自缢
四月三十日
大顺军撤出北京
五月初二
清军入京
——改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中的“闯王”是指谁?“闯王”在起义中提出了什么口号?
(2)联系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闯王”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结果,并分析造成该结果的主要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入关之前,清朝统治者在关外就已经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入关后,清朝政府为吸引满人入关,在近京府县圈占土地。
材料二?
新成立的南明政权在两广、福建地区举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一些明末起义军余部联合南明政权,共同抗清,导致社会经济倒退。
(1)材料一反映了清初统治者实施的哪两项弊政?这些弊政带来了什么影响?
(2)清初统治者如何解决材料二中出现的问题?
(3)从清初统治者政策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答】
②④?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雍正帝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是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管理的措施。乾隆皇帝制定的“金瓶掣签”制度。故②④正确。
①③AC两项分别出现在汉代与明代,排除①③。
???????故选C。
2.【答案】D
【解答】
B.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故排除B。
AC.宋明是汉族建立的王朝,故排除AC。
D.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A
4.【答案】C
【解答】
C.题目的这种现象最早在明朝可以看到。明朝中后期,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故C符合题意。
ABD.唐元时期尚未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晚于明朝中后叶,故排除ABD。
故选C。
5.【答案】C
【解答】
①③④.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前期的商业发达,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国际贸易的频繁。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故①③④符合题意。
②.男耕女织的生产和生活属于农业,故排除②。
故选C(①③④)。
6.【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要求识记掌握基础史实。
【解答】
ABD.联系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实行闭关政策,这一时期出口的商品主要有茶叶、丝绸、土布和瓷器等,其中茶叶最多。这三项均符合史实,故ABD说法正确。
C.汉唐时期通过丝绸之路,铁器等大量传入西方,但这不符合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史实,故C说法错误。
???????故选C。
7.【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明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要求识记基础实史。
【解答】
C.乌思藏都指挥使司,简称“乌思藏都司”,是中国明朝对今西藏自治区除昌都地区以外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锡金、不丹的最高军政管辖机构;明太祖朱元璋实施高度的中央集权政策.建立一套严密而纲目齐备的僧官网络。明确厘定各级僧官的品阶俸禄,将僧官完全划入政府官员的体系之中。这是明代僧官制度的最大特色,也是历代以来僧官机构最大的特色。故C正确。
ABD.三项所述均是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故ABD错误。
???????故选C。
8.【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清代民族关系,要求识记掌握重要史实。
【解答】
③.“制止了”的表述绝对化,与历史史实相悖,故③错误。
①②④.三项所述与题干及其史实相吻合,故①②④正确。
???????故选B(①②④)。
9.【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改土归流,要求识记掌握重要史实。
【解答】
B.,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永乐年间,铜仁等地的思州、思南两个宣慰司叛乱,永乐帝明代贵州派兵平定后,改设贵州布政使司,朝廷派遣可以随时撤换的流官担任官员,从此贵州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开创了中国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先河。故B正确。
A.本项所述与改土归流无关。故A错误。
CD.两项所述与“最早开始”不符。故CD错误。
???????故选B。
10.【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应天,要求识记掌握重要史实。
【解答】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亲自带兵分三路用十天时间攻破集庆路(今南京),并改名应天府;三月,改集庆路名为应天府。?[1]??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建为南京;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至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的25年间,应天府为明朝的京师。故D正确。
ABC.三项所述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故ABC错误。
???????故选D。
1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景德镇制瓷业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分析理解题干内容的能力。
【解答】
①.由材料中“明后期该镇有3000多座窑”,可知制瓷业的规模和产量可观,故①正确。
②.“明后期该镇有3000多座窑,其中官窑仅几十座“可见当地的民间私营制瓷业占到了主导地位,故②正确。
③."制瓷技术十分先进,工艺复杂“,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③不合题意。
④.“景德镇人烟稠密,每天从事各种生产、买卖和运输等行业的人不下数万”可体现当地手工业发展呈现出繁荣景象,故④正确。
故选D(①②④)。
1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明朝农作物的引进,要求掌握基础史实。
【解答】
D.玉米和甘薯的故乡都在美洲,不同的是甘薯是明万历年间晋安人陈振龙从菲律宾引入福建,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故D符合题意。
ABC.综上并联系所学可知,茶叶、稻米不是引入的;玉米和题意无关。故排除ABC。
故选D。
1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奠定今天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的朝代。要求具备识记各朝代疆域版图的能力。
【解答】
A.秦朝: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南达南海、北至长城一带,与今天我国的版图差别很大,故A错误。
B.汉朝:两汉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戈壁,国土面积约达609万平方公里,与今天我国的版图差别很大,故B错误。
C.元朝: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王朝,明清时期我国疆域又有很大变动,故B错误。
D.明朝至清朝前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是:北起蒙古唐努乌梁海地区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包括“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曾母暗沙”(即今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南海岛礁),西南达西藏的达旺地区、云南省的南坎、江心坡地区及缅甸北部,西尽咸海与葱岭地区,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巴尔喀什湖,东北抵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东南包括台湾、澎湖群岛。极盛时总面积达1300万平方公里。清朝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奠定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故D正确。
故选D。
1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明朝对西南地区的管理,要求具备识记基础史实的能力。
【解答】
A.土司制度是元、明、清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和制度。与题意不符合,故排除A。
B.行省制是元朝时期实施,故排除B。
C.金瓶掣签制是清王朝乾隆五十七年正式设立的制度,故排除C。
D.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又称土司改流、改土设流、废土改流,始于明朝中后期,是指将原来西南地区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5.【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紫禁城的文化价值,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③.本题可用排除法作答。根据题干信息及所学可知,明清两代皇权高度膨胀,封建专制制度腐朽不堪,在题干信息中无体现,故③排除。
①②④。这三项所述均与题干信息相符,故①②④正确。
???????故选B。
16.【答案】(1)英国、美国、法国;(3分)政治上,西方正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经济上,西方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2分)。
(2)变化:生产目的由自给自足变为生产商品,用于市场交换;劳动由自己生产变为雇佣劳动;生产规模由小变大(写出2点给2分)。结论:商品经济活跃,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分)。
(3)史实:重农抑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闭关锁国;以天朝上国自居,盲目自大(3分)。后果:阻碍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发展(1分),拉大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1分)
【解析】(1)本题考查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了解。“珍妮纺纱机的方面”“瓦特改良蒸汽机”——英国工业革命;“《独立宣言》发表”——美国独立战争;“《人权宣言》发表”——法国大革命。当时西方在政治上,正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经济方面,西方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
(2)本题考查对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生产方式:生产目的由自给自足变为生产商品,用于市场交换;劳动由自己生产变为雇佣劳动;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生产规模由小变大;结论:商品经济活跃,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本题考查对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认识。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只局限在江南地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处于主体地位;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奉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以天朝上国自居,盲目自大。后果:阻碍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发展,拉大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
17.【答案】(1)反映明代江南地区棉纺织业繁荣的情况。
(2)棉纺织业。说明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新特点。
【解析】(1)本题考查明代的社会经济情况,要求具备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及对其解读的能力。由材料一“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中“买不尽”“收不尽”可知当地手工业的繁荣、“松江布”“魏塘纱”说明当地棉纺织业繁盛。
(2)本题主要考查明代江南地区棉纺织业的相关情况,要求具备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材料二“机户”“机工”表明材料二所描述的现象出现在明朝棉纺织业。第二小问,从材料二“机户”“机工”“雇佣”说明当地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新特点。
18.【答案】(1)李自成;口号:均田免粮。
(2)结果:农民起义推翻明朝;清军入关,逐步确立对全国的统治。主要原因:从材料一看,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粮”,符合人民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心声,于是得到人民的支持与欢迎;从材料二看,明末土地兼并严重,极大地损害了人民利益,统治不得民心。
【解析】本题考查明末农民起义,要求具备准确分析材料、概括和知识运用的能力。
(1)联系所学可知,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
(2)关于结果,从材料“大顺军攻入(北京)内城,崇祯帝在万寿山(煤山)自缢”可以得出农民起义推翻明朝;从“清军入京”可以看出清军入关,逐步确立对全国的统治。关于原因,依据材料一“阎王来时不纳粮”可遏制,李自成农民起义“均田免粮”的口号符合人民的要求,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从材料二“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明崇祯时,云南木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可以看出明末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这导致明朝统治失去民心,政权遂土崩瓦解。
19.【答案】(1)威逼汉人剃发梳辫和圈占土地。影响:激起中原人民的反抗,加剧动荡,导致社会经济的倒退。
(2)清初统治者调整了野蛮落后的政策。
(3)统治者制定政策时应该顺民心合民意;发现问题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
【解析】本题考查清初维护统治的措施以及得出的启示,要求具备分析理解材料、调用所学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剃发易服”和“在近京府县圈占土地”概括归纳得出成册;第二小问,联系所学可知,这两项措施激化了满汉民族矛盾,导致社会动荡,同时不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清朝初期地方不宁,反抗清朝统治的起义严重影响了清初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所以清初统治者调整了野蛮落后的政策,例如顺治四年停止大规模圈地,康熙二十四年四月下令“嗣后永不许圈”。
(3)综上并联系所学可从顺应民心和与时俱进等方面分析作答,言之有理亦可。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