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作文素材解析运用: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 等4则(附:适用话题及素材分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届高考作文素材解析运用: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 等4则(附:适用话题及素材分析)

资源简介

高考作文素材解析运用: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
等4则(附:适用话题及素材分析)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我还要学现在学的这一套。没有什么堂皇的理由。我只不过觉得,我走过的这一条道路,对己,对人,都还有点好处而已。
我的大学生活是比较长的:在中国念了4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又念了5年,才获得学位。我在上大学期间收获最大的,是在德国学习期间的两件事情。我毕生难忘的这两件事都与我的博士论文有关联。
当我在德国学习的时候,德国并没有规定学习的年限。德国有一个词儿是别的国家没有的——“永恒的大学生”。德国大学没有空洞的“毕业”这个概念。只有博士论文写成,口试通过,拿到博士学位,这才算是毕了业。
写博士论文有一个形式上简单而实则极严格的过程。在德国大学里,学术问题是教授说了算。先听教授的课,后参加他的研讨班。最后教授认为你“孺子可教”,才会给你一个博士论文题目。再经过几年的努力,搜集资料,写出论文提纲,经教授过目。论文写成的年限没有规定,但至少也要三四年。拿到题目,十年八年写不出论文,也不是稀见的事。
寫论文,强调一个“新”字,没有新见解,就不必写文章。论文题目不怕小,就怕不新。我个人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只有这样,学术才能“日日新”,才能有进步。否则满篇陈言,除了浪费纸张、浪费读者的精力以外,还能有什么效益呢?我拿到博士论文题目,用了三年的时间,搜集资料,写成卡片,又到处搜寻有关图书,翻阅书籍和杂志,看了总有一百多种书刊。然后整理资料,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写出提纲,最后写成文章。
第二件事情是,论文完成以后,需要从头到尾认真核对,不但要核对从卡片上抄入论文的篇、章、字、句,而且要核对所有引用过的书籍、报纸和杂志。要知道,在三年以内,我从大学图书馆,甚至从柏林的普鲁士图书馆,借过大量的书籍和报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当时就感到十分烦腻。现在再在短期内,把这样多的书籍重新借上一遍,心里要多腻味就多腻味。然而老师的教导不能不遵行,只有硬着头皮,耐住性子,一本一本地借,一本一本地查,把论文中引用的大量出处重新核对一遍,不让它发生任何一点错误。
后来我发现,德国学者写好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在读校样的时候,都是用这种办法来一一仔细核对。这个法子看起来极笨,然而除此以外,还能有“聪明的”办法吗?德国书中的错误之少,是举世闻名的。德国人为什么能做到呢?他们并非都是超人的天才,他们比别人高出一头的诀窍就在于他们的“笨”。
我上了9年大学,认为收获最大的就是以上两点。
【素材运用】
不嚼别人嚼过的甘蔗,要有新的见解;要勤奋、踏实地学习和工作,季羡林先生对年轻学人的这两点忠告,其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只有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事情,才可能产生新见解、新成果。
【速用名言】
1.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美国小说家
阿西莫夫
2.古往今来,能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攀登的结果。——中国核物理学家
钱三强
【适用话题】脚踏实地;求真;愚与智;创新
他们在大学宿舍里“修建”长城
出生于1995年的苏一峻,在网上有个著名的名字——喵奏。作为“国建”团队长城项目负责人,几个月前,他成立了一个8人“特别行动小组”,从山川河流开始搭起,“修筑”长城。
小组成员都是95后,还有几个是在校大学生。或者在工作室,或者在宿舍,年轻人抱着电脑,历时半年,用3067万块像素,一砖一瓦地在沙盒游戏上还原了位于河北唐山和承德交界处的喜峰口潘家口段长城。
首先要介绍下“国建”,全名“国家建筑师&Cthuwork工作室”,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建筑团队,他们擅长的是在“虚拟世界里搭积木”,用像素方块完成一个又一个建筑奇迹。比如,之前喵奏就和120多个小伙伴,耗时3年,在沙盒游戏里用了1亿个方块,造了一个虚拟故宫。他们之前的作品还有《清明上河图》《微缩清代北京城》等,在B站等网络社区收获了一堆膝盖,每个作品的视频播放量均在百万级以上。
喵奏从高中开始学美术,本想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但因高考失利未能如愿。大学时,他偶然发现了沙盒游戏,“这类游戏可以盖房子,弥补了我没上成建筑系的遗憾”。谁说建筑只能建在大地上呢?喵奏渐渐成了“大神级”的虚拟建筑师。
这次是喵奏和小伙伴们第一次“修建”长城。喜峰口长城历经500多年,由戚继光督建而成,位于蓟镇长城中最重要、最精粹的位置。喵奏拿到手的关于喜峰口潘家口段长城的资料都是“新鲜出炉”的。喵奏说:“难点主要在于对数据和资料的理解、转化与细化,先搭建好整体布局,再做具体施工。”
中国现存长城并非都像八达岭慕田峪景区那样宏伟磅礴,绝大部分是年久失修的古长城。修缮某一段长城,可以为更多古长城的保护留下修缮经验和标杆工程,但这还远远不够。可以这么说,这群年轻人的“修建”过程和现实中的修缮工程,是同步进行的。当现实和虚拟的两段长城,在同一个时间点横空出世时,长城保护原来可以和普通的年轻人这么近。
“这一次‘修建长城,实际上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化繁为简,讓更多年轻人可以了解长城的风貌,也可以亲手参与到保护长城的行列中来,不修长城非好汉。”喵奏说。
尽管只是在虚拟世界里“修建”长城,但喵奏发现了各种神奇的新体验,“比如,现实中我们只能走在长城上或者远观长城,但在虚拟世界里,我们可以上蹿下跳,从各种角度去看长城,比如,紧挨着城墙脚下,感受那种一夫当关的气势”。
有时候“施工”累了,他和小伙伴们会分成两队,模拟体验长城内外的攻防战斗。当然,前提是,先按“保存”键。年轻人在虚拟世界里筑成的长城永远不会倒,如果有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接过长城保护的接力棒,大地上的长城也就有了永远存续的可能。
【观点引路?数字长城】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化应用越来越重要。大学生苏一峻,发挥自己的美术爱好,在网上修筑长城,既圆了成为建筑设计师的梦想,又让年轻人在虚拟的世界里感受到立体长城的魅力,从而让虚拟的长城修建和现实中的长城修护融为一体,在年轻人心中树立起接过长城保护接力棒的意识,值得点赞!
【适用话题】数字中国;爱护文物;虚与实;爱好;传统文化
走向顽泼的君子
我说过,在元代,“君子之道”受到猛烈冲击,对文化未必是坏事。至少是扫除了戏剧成长的层层障碍,使中国文化弥补了历史的缺失。
但是,我必须立即补充:在万般冲擊中,君子还在。他们在伤痕累累中改变着自己,顺便也改变了“君子之道”。
简单说来,他们走向了顽泼,成了顽泼的君子。
顽泼的君子还是君子,因为他们心存大道,明辨是非,立足创造。
我要引用一段自述,来说明何谓“顽泼的君子”。自述者是关汉卿,元代戏剧艺术的领军人物。
我是一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也就是说,整个美好的世界,全部娱乐的技能,所有艺术的门类,自己都能随脚进入,不想离开。如果要用刻板的教条来衡量,来训斥,来惩罚,来折磨,那就全然拒绝,永不回头。
这是一个强悍的生态告示,把那些陈腐理念所要责骂的话,自己全先骂了,而且立即由反转正,成了自己的生活主张。由于那些陈腐理念根深蒂固又铺天盖地,他必须以强烈反抗的方式,把话说得夸张,说得决绝,说得不留余地,说得无可妥协。
例如,马致远故意把剧名定为《汉宫秋》,并在剧中反复强调一个“汉”字,这在汉人被奴役的时代,显然是一种高雅的“词语风骨”。纪君祥把剧名定为《赵氏孤儿》,让人直接联想到刚刚灭亡的宋代皇姓就是“赵”,因此大家都称得上是“赵氏孤儿”。这儿有一种勇敢的“密码潜藏”,让人佩服。但在关汉卿看来,暴虐的统治者既看不懂也不在乎这些文字游戏,如果只是以典雅的方式让自己解气,范围就太小了。因此,他寻找从整体上揭露痞子和无赖的方式。
他的《窦娥冤》为什么能够“感天动地”?因为窦娥是民间底层一个只知平静度日的弱女子,没有任何理由遭到迫害,但迫害还是毫无逻辑、毫无缘由地来了,而且来得那么环环相扣,严丝密缝,昏天黑地。原因是,她生活在一个无赖的世界,上上下下全是无赖。
如果是政见之恶,那么,不管是哪一拨政客,总会有前后左右关系的制约,总会有关及身份的矜持和掩饰。但是,无赖没有这一切,没有制约,没有矜持,没有掩饰。这就是窦娥们所遭遇的“无逻辑恐怖”。
这正是关汉卿的杰出之处。他不仅仅是逐一揭露独裁专制、贪官当道、无赖横行、司法纵容,而是综合成一个总体结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无赖结构。
你看那对张家父子,居然要以“父子对”强娶“婆媳对”,又嫁祸于人;那个赛卢医,号称做过太医,不知医死了多少人却没有一天关门;那个审案的太守,把原告、被告都当“衣食父母”,一见就跪拜……总之,一切都在荒谬绝伦中进行。结果,面对死刑的窦娥居然连一个“加害者”都找不到,她只能责问天地了: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对于世间这么多无赖,关汉卿除了愤怒责问之外,觉得还应该用聪明的方法来处理一下。想象出一个包公来解气当然也可以,但关汉卿更主张用民间女性的慧黠来作弄一下,让那些无赖出出丑。于是,我们看到了《望江亭》和《救风尘》。这两部戏,都是由绝色美女向权贵无赖设套,其间的种种情节、语言都让观众畅怀大笑,笑美女的聪慧,笑无赖的愚蠢。在观众的笑声中,关汉卿完成了对无赖世界的局部战胜。
关汉卿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戏剧家,大悲大喜,都出自他的手笔。然而,在中国文化人格的推进上,我更看重他以顽泼的心态营造喜剧的那一面。
君子走向顽泼,也让“君子之道”推进了一大步。
【素材运用】
再伪善的无赖终是无赖,再顽泼的君子还是君子。用“铜豌豆”自述彰显性格的关汉卿、用“汉”字显示“词语风骨”的马致远、用“赵”字勇敢展示“密码潜藏”的纪君祥,都是顽泼的,但不妨碍他们是鼎鼎的君子。顽泼只是表象,风骨才是内涵。没有风骨,表面再“谦谦”也难以成为君子。元代的几位戏剧家,用其如椽巨笔和铮铮铁骨,为“君子之道”注入了新的元素,这样的君子注定是可爱的。
【速用名言】
1.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明朝思想家
洪自诚《菜根谭》
2.君子于细事未必可观,而才能足以任重;小人虽器量浅狭,而未必无一长可取。——宋朝理学家
朱熹
【适用话题】君子之道;方法;正与邪;战胜
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的马铃薯
如果你是国王,国家时不时就闹饥荒、战争,作为主食的小麦常常不够吃,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可以替代小麦的好东西——马铃薯,它营养价值高、产量丰富、容易种植,你一定会想大力推广,对不对?
很不幸的是,你一定会失败。在你之前,俄国的彼得大帝失败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也失败了。路易十六甚至叫王后头戴卑贱的马铃薯花,倾全力提升马铃薯的地位,但人民就是不买单。
为什么?因为“马铃薯”有“三坏”。第一坏:鬼影憧憧。欧洲当时的主要粮食是小麦,小麦朝天长,一派光明磊落;而马铃薯埋在地底下,这不是心里有鬼吗?第二坏:染毒阴影。出身茄科家族,跟出身黑道差不多,因为吃了茄科植物中毒的案例太多了。事实上,马铃薯确实有毒,它含微量的生物碱,不过只要经过高温烹煮,毒素就会分解。第三坏:《圣经》没有说它可以吃。
简单来讲,就是吃了马铃薯之后,身体和心理可能都会生病。当大家都这么疯传的时候,你还敢吃马铃薯吗?商品的价值分成两种,一种是“实质”的价值,一种是“认知”的价值。听起来很悲伤,空洞的认知价值,影响力居然远大于铁打的实质价值。
在18世纪的普鲁士,腓特烈大帝遭遇了和俄国彼得大帝、法国路易十六同样的难题,人民就是不肯吃马铃薯。腓特烈大帝先来硬的,威胁农民种,强迫军人吃。然而就算是大帝,也有权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农民种了马铃薯,却没有人愿意买,等于白费功夫。
硬道理说不通,腓特烈大帝换一招,用软故事诱惑你。既然老百姓不想吃,那就通通不许吃。腓特烈大帝下令将马铃薯定为“皇家蔬菜”,只有皇亲国戚可以吃,甚至下令一般老百姓连种都不能种,只有国王能种。
腓特烈大帝进一步派士兵看管马铃薯田,但暗地里要士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策略奏效了,老百姓好奇得不得了,马铃薯真有这么好?好到必须派士兵来看管?那非得去偷一点来尝下滋味不可。
老百姓偷了马铃薯,煮了马铃薯,吃了马铃薯之后,整个身心都改变了。当一回皇亲国戚的感觉真不赖,吃了也没中毒,口感绵绵软软的,还挺好吃,不如自己也来偷偷种一点。没想到马铃薯这么好种,一种就活,一活就活了一大片。既然吃不完,不如拿一点出去卖。打着“皇家蔬菜”的名义,马铃薯又卖了个好价钱。偷、吃、种、卖,这一连串与马铃薯从看不对眼到不能没有你的亲身体验过程,就是最好的宣传。
马铃薯的认知价值改变了——什么东西会埋在地底下?当然是黄金。马铃薯从不吉祥的东西,变成了珍贵的宝藏。
【素材运用】
在欧洲推广艰难的马铃薯,却在普鲁士大帝的一手策划下遍地开花,原因何在?奥秘就在于改变了马铃薯的“认知价值”。商品的价值分成两种,确定的实质价值和虚幻的认知价值,在实际生活中,认知价值可能远大于实质价值,假如某样东西不被人们接受,試着思考是不是它的认知价值出了问题吧。
【速用名言】
1.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中国古代军事家孙子
2.我的理性没受过弯曲和折叠的训练,能够那样做的只是我的膝盖。——
法国思想家
蒙田
【适用话题】思维方式;进与退;舍与得;价值;尝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