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2021学年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0-2021学年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选项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1.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而得名。距今约7000﹣5000年,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区,并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下列哪一文化遗址最可能是考古学家研究仰韶文化类型的对象(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2.有人说:“他是一个终结者,他也是一个开拓者,在他这里,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这段文字描述的应该是(  )
A.尧
B.舜
C.禹
D.鲧
3.如图是“医”字已知最早的写法,是用勾(医疗器具)将矢(箭)从人体上剔出,表示医疗。该字属于(  )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4.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
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5.春秋时期,始于周平王东迁,得名于鲁国史书《春秋》,为东周历史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社会特征是(  )
A.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B.青铜文明极度繁荣
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中华文明出现曙光
6.“荆轲刺秦王”说的是,战国时期燕国太子丹派刺客荆轲刺杀秦王,结果荆轲献图时刺杀秦王不中,反被杀的故事。观察如图战国形势图,燕国位于下列数字代码中的(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7.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部署,特别强调要继续完善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下列秦朝官职中起到监察作用的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刺史
8.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认为他开创的帝业能够世代相继,传之万世。然而,秦始皇死后仅三年,秦朝就灭亡了。秦朝如此短命的根本原因是(  )
A.陈胜、吴广起义的打击
B.刘邦和项羽的联合进攻
C.秦朝统治残暴不得人心
D.秦朝军队战斗力不够强
9.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一书中指出:“一些看来对农民有利的措施,都对地主、商人更为有利。例如文景减免田赋,地主获利最大;入粟拜爵。也大有助于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所以这些措施归根结底还是会助长兼并势力的扩展,加剧阶级矛盾。”材料评述的是文景之治的(  )
A.历史背景
B.基本内涵
C.历史局限
D.积极作用
10.据史料记载,仅从元朔二年至元朔六年(前127年﹣﹣前123年),封侯的数目多达121人,甚至日之内竟有24人同时封侯。汉武帝此举旨在(  )
A.获得诸侯支持
B.剥夺王国封地
C.加强中央集权
D.加强思想控制
11.毛泽东在《后汉书?光武帝纪》批注中称东汉光武帝刘秀是“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该皇帝曾诏令说:“今边郡盗谷五十斛,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蠲除此法,同之内郡。”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  )
A.释放奴婢,缓和矛盾
B.废除酷法,减轻刑罚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监督官吏,惩处贪官
12.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13.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都护府设在(  )
A.奇台
B.伊犁
C.喀什
D.乌垒城
14.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自造纸术改进之后,纸一直是人类交流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更是所有科学和文化进步的基石。下列关于造纸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西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工艺
B.造纸术改进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
C.各国的造纸术都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
D.改进后的纸价格较高,不易推广
15.“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这次战争(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16.如图示意图中,能比较准确反映三国鼎立局面的是(  )
A.
B.
C.
D.
17.下列对西晋短期而亡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西晋的大地主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
B.晋惠帝昏庸无能,统治阶级在生活上极为腐化
C.地方上的“八王之乱”推翻了西晋政权
D.内迁各族的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民族压迫
18.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被统称为“南朝”。这四个王朝都定都于(  )
A.长安
B.建康
C.洛阳
D.平城
19.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与这段材料相关的成语典故是(  )
A.卧薪尝胆
B.纸上谈兵
C.四面楚歌
D.投鞭断流
20.从表所示有关《齐民要术》一书的信息中,可得到的信息是(  )
卷数
所述内容
卷一、卷二
农作物耕种,以及具体粮食,纤维、油料作物的栽培
卷三、卷四
蔬菜、木本作物栽种和果树
卷五、卷六
林木、染料作物,畜牧、养鱼
卷七、八、九
食品酿造,加工,烹调、贮藏和农家手工业
A.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B.展示了三国时期的农业成就
C.其记载的内容广泛而且丰富
D.强调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22分,第22题18分,共40分)
21.(22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张骞勇敢地出来应募,承担起这一艰巨的使命。他曾经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摘自韩复智《钱穆先生学术年谱》
(1)材料一中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了大量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长城的起止点。
(2)材料二图片反映了西汉时期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该事件的结果如何?文字资料所反映的事件对民族关系的发展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
(3)材料三中,“孝文”为什么要“使其整体的汉化”?为了“使其整体的汉化”,“孝文”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的这些措施在民族关系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交往的主流是什么。
22.(18分)了解历史名人,探究文明历程,感悟文明魅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是春秋后期鲁国人,从小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小史,后收徒办学,成为知名学者中年后曾在鲁国从政,但时间不长,以后周游列国(路线见图),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不为各国采纳。他在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在家庭的熏陶下,司马迁从小勤奋好学,饱读书籍,青年时游历名山大川,实地考察风土人情,搜集历史资料。他立志继承父亲遗志撰写史书,继任太史令后,……用十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王羲之七岁学书,十二岁识笔法,每日临书不辍,终身练笔不止……用池中水蘸笔习字,染黑了一池水。尔后,他遍访名川大山,学习各家书法,并悟到博取众长之后必须有自己独特的面目,从此创出“王体”而自成一家。
﹣﹣摘编自王岳川《王羲之对中国书法有什么贡献?》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他”的政治主张为何在当时不为各国采纳?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个与“他”有关的教育方面的成就或主张。
(2)材料二中的“历史巨著”是指什么?其记述了中国古代哪一历史阶段的史事?该巨著在中国史学方面有着怎样的地位?
(3)材料三中的王羲之是哪一时期的书法家?他的哪个杰出代表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上述人物取得的伟大成就给予你怎样的启示?
三、问答题(共20分)
23.(20分)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商鞅变法在经济领域的主要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的施行对秦国的经济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2)西汉时期,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了什么货币?这一措施的实施对当时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3)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北方民众南迁的背景是什么?这一形势的出现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有何关系?
(4)综合上述问题,分析影响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020-2021学年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选项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1.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过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故半坡遗址最可能是考古学家研究仰韶文化类型的对象。
故选:C。
2.由“他是一个终结者,他也是一个开拓者,在他这里,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可知,这段人物记述的人物应该是禹。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也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
故选:C。
3.如图是“医”字已知最早的写法,是用勾(医疗器具)将矢(箭)从人体上剔出,表示医疗。该字属于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故选:A。
4.根据题干材料“把周王朝自己及其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可以看出其强调的是分封制推动了中原先进文明的扩展。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也是分封制的作用,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春秋时期,始于周平王东迁,得名于鲁国史书《春秋》,为东周历史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社会特征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故选:C。
6.本题考查的是战国七雄的史实。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齐国在东方,楚国在南方,秦国在西方,燕国在北方。中间的三个自北向南分别是赵、魏、韩,①处是燕国。
故选:A。
7.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秦朝官职中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能是监察官吏。
故选:B。
8.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秦始皇死后仅三年,秦朝就灭亡了,这是因为秦的残暴统治不得人心。
故选:C。
9.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的统治出现治世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为西汉鼎盛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材料“一些看来对农民有利的措施,都对地主、商人更为有利。例如文景减免田赋,地主获利最大;入粟拜爵,也大有助于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所以这些措施归根结底还是会助长兼并势力的扩展,加剧阶级矛盾”可知,评述的是文景之治的历史局限。
故选:C。
10.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使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所以汉武帝此举的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故选:C。
11.据题干“今边郡盗谷五十斛,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蠲除此法,同之内郡”可知,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废除酷法,减轻刑罚。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
故选:B。
12.据题干可知,题干反映了东汉时期外戚势力膨胀。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故选:D。
1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都护府设在乌垒城。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故选:D。
14.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使得造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从而使纸逐渐普遍使用,使得纸成为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后经丝绸之路传入欧洲,有利于文明的传承。因此AD均表述错误,B正确。C项各国的造纸术都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过于绝对,因此C项也不正确。
故选:B。
15.根据题干中的“以少胜多”和长江流域及大规模江河作战等内容可判断它评述的这次战役是发生在208年的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以火攻曹军战船,大败曹操,是我是历史上发生在长江流域的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故选:D。
16.208年的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位于北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位于四川地区。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位于江南地区,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故选:C。
17.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但推翻西晋统治的是匈奴人。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故选:C.
18.420﹣589年,中国的南方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为“南朝”,这四个王朝都定都在建康。
故选:B。
19.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该材料描述的事件是淝水之战。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投鞭断流”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
故选:D。
20.《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从表所示有关《齐民要术》一书的信息可知,其记载的内容广泛而且丰富,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22分,第22题18分,共40分)
21.(1)由材料“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可知,材料一中的皇帝是指秦始皇。他修筑长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抵御匈奴。秦始皇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族的入侵,使北方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图片反映了西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公元前119
年的漠北战役,是对抗匈奴的高潮。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大胜而归,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根据材“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张骞勇敢地出来应募,承担起这一艰巨的使命。他曾经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字资料所反映的事件是张骞出使西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西域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传入中国,纺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和杂技传入中国。张骞通西域促进了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交流,加深了民族间的融合,为以后的大一统的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要“使其整体的汉化”的原因是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为了改变北魏落后状态,巩固统治。494年迁都洛阳。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主关系趋于和缓。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的主流是和平友好或民族融合。由史及今,我们应该树立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
故答案为:
(1)秦始皇;目的:抵御匈奴;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2)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张骞通西域促进了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交流,加深了民族间的融合,为以后的大一统的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原因: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为了改变北魏落后状态,巩固统治;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影响: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4)和平友好或民族融合;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言之有理即可)
22.(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他”指的是孔子。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面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但是,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的政治主张,不适用于当时的诸侯争霸局势,政治主张在当时不为各国采纳。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他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他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他还教育学生要养成老实的学习态度。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历史巨著”是指《史记》。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书中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肯定他们的功绩,也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他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王羲之。他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他的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当时的人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上述人物取得的伟大成就给予的启示是,青少年做学问要踏踏实;学习要有恒心和毅力;要持之以恒,不怕困难等。
故答案为:
(1)孔子;原因: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的政治主张,不适用于当时的诸侯争霸局势;主张(成就):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他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他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他还教育学生要养成老实的学习态度。
(2)《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地位:《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东晋;《兰亭集序》。
(4)青少年做学问要踏踏实;学习要有恒心和毅力;要持之以恒,不怕困难等。
三、问答题(共20分)
23.(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商鞅变法在经济领域的主要措施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等,这些措施的施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发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
(2)西汉时期,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了五铢钱,这一措施的实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3)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北方民众南迁的背景是八王之乱,这一形势的出现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4)综合上述问题可知,影响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恰当的经济政策、稳定的社会环境等。
故答案为:
(1)生产力的发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等;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发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
(2)五铢钱;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3)八王之乱;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4)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恰当的经济政策、稳定的社会环境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