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习题课件(2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习题课件(2份打包)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目录
知识梳理
图述历史
课堂精练
课堂探究
达标训练
知识梳理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丰富多彩
单一
温饱
生活方式

全球第一
图述历史
改革开放
计划经济


1.
下表所示内容反映了我国
经济快速发展
B.
文化教育进步
C.
社会保障提高
D.
饮食结构优化
课堂精练
A


2.
1978年,我国很少有家庭拥有家用汽车和摩托车,2007年,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达到6.06辆,农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达到48.52辆。我国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从1986年的2.5台增长到2007年的10.2台。这主要反映出我国
城市建设发展
B.
思维方式改变
C.
传统观念更新
D.
生活水平提高
D


3.
2016年暑假,一位外籍教师带着家人到广州游玩,下列生活情景他们不可能看到的是
D


4.
新闻报刊见证时代变迁,下面报纸提到的事件中发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是
A


5.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的消费变迁,决定这一变迁的根本因素是
消费习惯
B.
互联网普及
C.
经济发展
D.
智能手机使用
C
课堂探究
材料:20
世纪90年代,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加快铁路建设。中国铁路坚持自主创新,系统掌握了时速250公里和时速350公里及以上速度等级的高速铁路成套技术。按照国务院制定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预计到2020年底,我国铁路营业总里程将达到14.6万公里,覆盖大约99%的20万人口及以上城市。其中,高铁(含城际铁路)大约3.
9万公里,中国高铁将继续领跑世界,助力全面小康社会美好蓝图的实现。
——摘编自“学习强国”2020年两会专题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高铁将继续领跑世界”的原因。
小组讨论,初步答案:
                                  
老师点拨,最终答案:
                                  
原因: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国家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国家制度保障);
技术上不断创新等。
1956年
B.
1978年
C.
1984年
D.
1996年
达标训练


1.
词汇变化反映时代变迁。《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时曾一次性增收了5
000多个新词条,如市场经济、超市、电脑、绿色食品、下海等。本次修订可能发生在
D


2.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家庭财富标志。下图是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财富标志的变化,反映出
A.
经济持续增长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B.
经济持续增长使消费观念不断变化
C.
经济持续发展使就业观念不断变化
D.
工业技术进步使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B


3.
20世纪70年代,进入中国的外国记者惊讶地发现中国人几乎清一色地穿着灰、蓝、军绿色的服装,于是有了“蓝蚂蚁”“灰蚂蚁”的形容。80年代,人们一直被压抑的时尚意识渐次苏醒萌芽。促进时尚意识苏醒萌芽的原因是
改革开放
B.
三大改造
C.
香港回归
D.
中美建交
A


4.
下列图片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对图片所示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
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
都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
D.
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
D


5.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
A.
促进经济增长
B.
维护世界和平
C.
增进民生福祉
D.
共建精神家园
C


6.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建设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天宫遨游、蛟龙探海、天眼探空、悟空探秘、墨子传信、大飞机一飞冲天、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一系列重大成果,主要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创新
B.
开放
C.
协调
D.
共享
A


7.
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从此,伴随城镇居民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就此谢幕,象征着一个新时期的来临。这个来临的“新时期”是
A.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
C.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D


8.
1972年,有一位外国人来到中国,那么他不可能看到的是
A.
许多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
B.
人们用来招待他的主食是玉米饭
C.
大街上的服装像“灰蓝色的海洋”
D.
人们大多住在简陋狭窄的房子里
A


9.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人民的生活进入了“票证时代”。我国发行布票、粮票和油票的根本原因是
A.
体现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优越性
B.
防止人口大规模的流动
C.
经济发展水平低,商品严重匮乏
D.
满足收藏爱好者的需要
C


10.
宣传画《包干到户庆丰收》传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心情,关于这幅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画创作于于20世纪50年代末
B.
该画的创作促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
该画体现了社会现实对文艺创作的影响
D.
该画可以研究乡镇企业发展的第一手史料
C


11.
服装是过去岁月留下的化石。晚清时期流行长袍马褂,民国时期流行中山装,新中国初期流行列宁装,“文革”时期流行军装,新时期的服装则多种多样,注重美观以及个性展现。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最合理的是
A.
服装的演变说明制衣技术在不断进步
B.
不同时代流行不同的服装主要是因为审美意识的不同
C.
服装是体现人们审美意识和展现个性的物品
D.
过往历史的社会意识体现在人们的着装之中
D


12.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逐步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出现这一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改革开放使我国生产力提高
B.
城乡人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C.
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与改变
D.
国家重视人民生活的改善
A


13.
中国的互联网日益普及,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出现是
中国改革经济体制的结果
B.
中国对外开放的结果
C.
中国科技进步的结果
D.
中国人民生活巨变的结果
B


14.
“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后,中国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以下属于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的吃饭情况的是
A.
食物匮乏单调
B.
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C.
野菜充饥
D.
重大节庆才“下馆子”
B


15.
以下图片所反映的重大活动,集中体现了
我国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B.
我国创新宏观调控机制
C.
我国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D.
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D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此场景反映的是哪一伟大历史事件?该事件标志着什么?
事件:开国大典;
它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2)1957年我国钢铁产量是1949年的30多倍,这得益于我国实行的什么计划?198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猛增,与我国在农村推行的什么制度有关?
一五计划;
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依据材料三,说出1985年后中国城镇居民拥有电器数量(台/百户)呈现什么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其主要原因。
趋势:逐年增加趋势,渐趋平缓;
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科技发达,我国电器事业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正在逐步提高。
材料四:“中国梦”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梦。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时,继续强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从而明确了“中国梦”的具体内涵,即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由此,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就成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成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政治宣言,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
——摘自《学理论·上》2014年第01期
(4)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你认为应如何实现人民幸福?
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民生,改善经济状况,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不仅要创造物质财富,而且要创造精神财富;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共39张PPT)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目录
知识梳理
图述历史
课堂精练
课堂探究
达标训练
知识梳理
科技文化成就
原子弹
导弹核武器
氢弹
东方红一号
钱学森
邓稼先
杨利伟
翟志刚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屠呦呦
屠呦呦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莫言
图述历史
1964
原子弹
1970
东方红一号

籼型杂交水稻


1.
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为我国农民粮食丰收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袁隆平
B.
邓稼先
C.
钱学森
D.
屠呦呦
课堂精练
A


2.
2019年1月21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吉林一号”搭载的三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1970
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A.
长征一号
B.
东方红一号
C.
神舟一号
D.
神州五号
B


3.
“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这句颁奖词称赞的是下列哪一人物
A.
袁隆平
B.
屠呦呦
C.
邓稼先
D.
钱学森
B


4.
“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材料中的“这次成功的试验”
A.
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B.
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C.
是863计划的重要成果之一
D.
得益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A


5.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布置“新中国建设成就”的场馆时将屠呦呦、袁隆平的照片放在了一起。这一展台的标题应该是
国防建设的成果
B.
科学技术的成就
C.
文化事业的发展
D.
社会生活的改善
B
课堂探究
材料: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
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问题:材料中的科技成就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哪些新兴工业的产生密切相关?这些科技成就对中国的国防建设起了什么作用?
小组讨论,初步答案:
                                  
老师点拨,最终答案:
                                  
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
作用: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持。
在植物中成功提取青蒿素
B.
研制出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一号
C.
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
研制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达标训练


1.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她的研究成果是
A


2.
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在国防尖端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这不仅增强了我国的战略防御能力,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这项成就是
A.
“两弹一星”的成功
B.
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C.
开创治疗疟疾新方法
D.
杂交水稻培育技术
A


3.
屠呦呦入围英国广播公司评选的“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这主要是因为她
A.
挽救了疟疾患者生命
B.
提高了世界粮食产量
C.
研发了导弹和原子弹
D.
解决了人类贫困问题
A


4.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中国航天事业再传捷报。1999年11月,开启了我国飞天之旅的事件是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B.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飞行
C.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
D.
神舟七号航天员实现太空行走
B


5.
1956年,毛泽东指出:中国“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下列人物,为此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是
邓稼先
B.
王进喜
C.
袁隆平
D.
屠呦呦
A


6.
每年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50年前的这一天,我国航天领域发生的一件大事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使我国成为第五个进入太空时代的国家。这件大事是指中国
A.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
第一艘无人飞船试验成功
C.
第一位航天员被送入太空
D.
第一位航天员完成太空行走
A


7.
如图,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请回答,图片中完成太空行走的第一人是
A.
杨利伟
B.
翟志刚
C.
刘洋
D.
景海鹏
B


8.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是
贾平凹
B.
莫言
C.
屠呦呦
D.
路遥
B


9.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DB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林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下列科技成就开我国卫星成功发射先河的是
A.
东方红一号
B.
神舟一号
C.
神舟五号
D.
神舟六号
A


10.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布置“新中国建设成就”的场馆时将屠呦呦、袁隆平的照片放在了一起。这一展台的标题应该是
A.
国防建设的成果
B.
科学技术的成就
C.
文化事业的发展
D.
社会生活的改善
B


11.
下表是一份新中国模范人物的简历。据此判断,他的姓名应是
王进喜
B.
邓稼先
C.
袁隆平
D.
屠呦呦
B


12.
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材。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如果我们要研究邓稼先为两弹研制作出的贡献,以下可作为一手史料使用的是
电影作品《邓稼先》
B.
邓稼先遗留手稿和日记
C.
《中外科学家故事——邓稼先》
D.
某同学课堂笔记提纲
B


13.
以下是某班制作的“云展板”的主要内容,其主题是
A.
核能利用
B.
走向太空
C.
大国外交
D.
军队改革
B


14.
右图是某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总结的史实摘要,你认为图中内容的共同影响应该是
A.
加强了中国对外交往
B.
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
C.
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
D.
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D
15.
科技是民族、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6年1月,毛泽东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在很短时间内,国家集中和调动了一切可能的力量和资源,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研发体系,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科技硕果。
——《从向科学进军到科技强国》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新中国为什么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科技硕果?
党和政府的重视;科学工作者的努力。
材料二:新中国的诞生成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腾飞的光辉起点。……我国科技事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源源不绝的活力。                   
——摘自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
(2)新中国成立后的六七十年代,我国取得的国防科技成果是什么?
  
两弹一星。
材料三: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当屠呦呦团队面临研究困境时,传统的中医药给了她创新的灵感,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青蒿与青蒿素只有一字之差,却是破茧成蝶之变。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才能产生出原创性成果。由于开创了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据白剑峰《原创性发挥优势,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等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在医药领域产生青蒿素这一原创性成果的主要途径。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原因是什么?
途径:传统的中医药给了她创新的灵感。
原因: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材料四: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
——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讲话
(4)阅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就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至少写两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创新能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反过来推动科技的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