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资源简介

2020
年秋季学期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期末联考
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2021
年01
月20日8∶00—10∶30
试卷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并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B.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历史悠久。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让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伦理自觉。
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大河无水小河干'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D."治大国若烹小鲜"
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4分)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普通劳动者
王愿坚
将军和刘处长刚走过牌楼,一片喧闹的人声混合着机器声、喇叭声就迎面扑来,整个坝后工地展现在面前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场面∶
一条高大整齐的"山岭"把两个山头连在一起,一条巨蟒似的卷扬机趴在大坝上,沙土、石块像长了腿,自动的流到坝顶上。坝上坝下到处是人,汽车、推土机在匆忙中奔跑。
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他被这劳动场景激动了。这个地方,他并不陌生。这里是作为军事重地留在他的记忆里的。九年前,他曾经为了攻取这一带山岭,又要保全这里的古陵(就是十三陵)而焦虑过∶
他不止一次地在作战地图上审视过它,在望远镜里观察过这里的每一个山头,至今,对面那几个山头的标高他还依稀记得。但是,现在变了,作为战场的一切特点都变了,当年敌军构就的防御工事早已被山洪冲平,那依山筑成的小长城也只成了一条白的痕迹,连那座小山头也被削下了半截填到大坝上了。几年来,他每次看到过去战斗、驻扎过的地方在建设,总是抑制不住地涌起一种胜利和幸福的激情;而现在,他又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来到这里,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所有的疲劳、酷热全都忘记了。
他俩悄悄地把行李放好,走向前去。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他俩便每人抓起一只,用手提起土来。
将军刚提了几筐,就听见有人喊他∶"喂,老同志,怎么还是个'单干'户呀?"
将军被这个友好的玩笑逗笑了,抬头一看,原来说话的是个年轻的战士。青年战士说∶"来,咱俩组织个互动组好不好?""好。"将军高兴地回答。
他们一口气干了三个多小时。
直到这时,他觉得实在有些累了。本来,像这样的劳动,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新课,28
年前,他已经是水口山矿上的一个有着三年工龄的矿工了,砸石头、挑矿砂,他什么活没干过?更不要说参加红军以后那些艰苦的战斗生活了。但这毕竟是多年以前的事了,这会一连抬了三个钟头的砂土,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体力是不比以前了,腰上的伤口隐隐作痛。在1935
年东渡黄河的战斗里,被阎锡山的队伍打断了一条肋骨。他把腰眼贴在沙土上烙着。那沙土被太
阳晒得滚烫,烫得伤口热乎乎的,十分舒服。
忽然一场雨,震击得人们手忙脚乱,就在这时,呼隆呼隆,空斗车开进了装料台。"得马上装料才行。"将军四下里望了望,提高了声音喊道∶"同志们,走哇!"
说完,他一躬腰走出了草棚,钻到暴风雨里去了。
这句话像一道命令,人们都站起来了,一个,二个,三个……跑进风雨里。他们哄笑着,叫嚷着,跟在将军后面向装料台奔去。将军一边跑,一边回头看看,这情形很使他兴奋。"有多少年没有这样做了?"他暗暗问自己,脑子里忽然浮上了另一幅情景∶那是在草地上,也是这么个暴风雨的傍晚,被疲劳寒冷和饥饿折磨得衰弱无力的战士们直往草丛里钻。但是天黑之前找不到干些的地方宿营,摸黑在烂泥里钻是很危险的。当时,他也是这么喊了一声,队伍又前进了。
将军和小李跑到装料台边,抓起铁锹,装了满满一筐沙,便抬起来紧跑。正跑着,迎面两个人跑过来,走到前面一把抓住了将军的扁担梢,喘呼呼地说∶"首长……这活你……"
将军一定神,才看清那人臂上的红袖章,他随手拨开他的手说∶"在这里我是战士,你才是首长哩。我有个意见∶
赶快把大家组织一下,要特别注意安全!"
"对。"分队长无可奈何松开手,他走到小李身边,伸手挽住小李的肩膀,低声说∶"将军年岁大,又负过伤,你可得留心照顾着点……"
"将军!"小李不由得惊叫起来。这情况太意外了,他分不出自己是由于感动还是由于紧张,只觉得自己的心跳得很急,眼里像灌了雨水,有点发涩。他连忙放下扁担,走到将军面前,结结巴巴地说,"将军同志,我不知道是…"
"嗨,你这小鬼。"将军爱抚地把手搭在他肩上,顺手轻轻地推了他一把,说道,"快,快掌好舵,我这火车头要开啦!"说罢,他弯腰抄起扁担,搁在肩上。
小李激动地抓起启担,望着将军那花白的头发怔了一霎∶雨水混着汗水,正从那发梢上急急地流下来。他深深地吸了口气,趁势悄悄地把筐绳又往后挪了半尺。
这回,将军却没有发觉。他一手扶肩,一手甩开,挺直了腰,迈开大步向前走去。他走得那么稳健,又那么豪迈。当他带着他的连队走过荒无人烟的大草地时,当他带着他的团队通过日寇的封锁线时,当他带着他的师跨进"天下第一关"时,他也是这样走着的。
(有删改)
(注)原文发表于
1958年
8月号《北京文艺》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他们来到劳动现场,"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说明来这里参加劳动的人非常多,突出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们拼搏奉献的精神风貌。
B.小李初见将军时说的"怎么还是个'单干'户呀""咱俩组织个互动组好不好"中"'单干'户"与"互动组"既形象幽默,又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
C.当小李知道他的搭档是将军后,他"心跳得很急",而且说话也"结结巴巴",这表明他对将军参加劳动感到十分意外,也写出了他的恐慌与担忧。
D."小李……望着将军那花白的头发……雨水混着汗水……流下来"这一句从小李的视角来侧面刻画将军的形象,体现了小说以简驭繁的高超艺术表现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普通劳动者"为标题,表明了全文的描写对象,即从普通劳动者的角度来塑造劳动现场中的人物形象,主题集中而明确。
B.
小说的多个细节描写突出了劳动场景的火热与繁忙,突出了人们劳动时的热情与积极,氛围变得越来越热烈,情节也不断向前发展。
C.小说对分队长这个人物着墨不多,通过"抓""松"两个动作以及他的两句话,就把他坚持工作原则又关心将军的形象刻画出来了。
D.小说语言优美,特别是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文言语、口头语结合使用,使小说语言生动形象,极具可读性与感染力。
8.小说开头对劳动场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9.小说在当前的水库建设描写中穿插了哪些对革命战争的回忆?为什么要这样写?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幼善骑射好吹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①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继元②既降,帝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兵马都部署。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主将成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潘美为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以王佚护其军。诸军连拔云、应、寰、朔四州。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护之。时契丹复陷寰州,业谓美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佚曰∶
"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业曰∶
"不可,此必败之势也。"
佚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将行,谓美曰∶
"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侯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佚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使人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至谷口,望见无人,即附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逐为契丹所擒,其子廷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节选自《宋史·杨业传》
【注】①刘崇∶
后汉的开国帝王。②继元∶
后汉末代帝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杨业/并州太原人/幼善骑射好政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
B.杨业/并州太原人/幼善骑射/好政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
C.杨业/并州太原人/幼善骑射好吹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
D.杨业/并州太原人/幼善骑射/好政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
A."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庙号,开国皇帝庙号通常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庙号多为太宗。
B."麾下",将旗之下。代指部下,也可用来作为对将帅的敬称。
C."雍熙"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D."自寅至巳",古代常以干支纪年纪月纪日,这里是用天干纪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业年少有为,英勇无敌。他二十岁就开始在后汉任保卫指挥使,凭借骁勇闻名,连续升迁至节度使,多次立下战功,被人称赞为"无敌"。
B.杨业声名远播,得到重用。他在后汉时名声已经传到宋朝,投降后宋朝皇帝召见他,让他担任要职,因为他熟悉边关事务,又调往代州任职。
C.杨业善于指挥,威震边关。契丹进入雁门关,他率军从小路绕到契丹侧翼,大败契丹,此后契丹人看到他的军旗就带兵离开,不敢与他作战。
D.杨业忠心耿耿,一心报国。契丹攻陷寰州,他反对与契丹作战,王佚怀疑他另有图谋,他为表明清白与勇敢,决定出战,兵败被俘,绝食而死。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2)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
14.杨业最后一战为什么失败?请简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漂泊西南,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春岸"两句用罗列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成句的手法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
B.杜甫的《登高》和《南征》都写了景,但作用不同,前者借凄清萧索之景抒诗人悲凉愁苦之情,后者以乐景衬哀情,抒情极为沉痛。
C."君恩北望心"一句,道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的情怀。
D."老病南征日"和"百年多病独登台"
情感一致,因病而不能上战场,都表达了一种无力报国的悲哀。
16.本诗尾联说"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出了哪些"苦"?请联系全诗概括并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共
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诗句中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想象从侧面烘托箫声悲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11分)
公园里也有很多暴走的人,不过像我们一样慢慢走着的人更多。我们—是的,那些不知名的陌生的慢走者,其实也是我们,慢慢地走着,常常你落到我后面,我落到你后面,好像在比较着谁更慢似的。这感觉,真好。
树叶红的红,黄的黄,有的处于黄绿之间,映着蓝天,缤纷耀眼。黄昏时分,夕阳西下,太阳给树叶们镀了一层金,那颜色更是好看得不真实。"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1)就是如此吧?不,可以把"山山"改一下,叫"叶叶唯落晖"
有时候我会觉得恍惚,似乎这些树叶是一夜之间被染成这样的。(2)可是,怎么可能呢?每一片叶子,都是一天又一天,由春天,到夏天,再到秋天,慢慢儿地,才能变成这样的啊。
它们这么慢,我们欣赏的时候,怎么好意思快呢?
在徐州吃饭,也是要慢慢地,因为着实好吃。好吃的东西,可不就是要慢慢地吃?烙馍卷馓子,羊方藏鱼,蛙鱼,杂拌,把子肉,羊角蜜,蜜三刀,笋干,辣汤,面疙瘩小面鱼汤……无论是软软的,脆脆的,还是筋道的,酥嫩的,都是香的。香和香不同,各有各的香。想要细细领略,只能在舌尖上,一口一口地,慢慢儿去品。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终于考上大学啦!我终于考上大学啦——!"他兴奋地大叫着。
B.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C.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D."可怜的妈妈,"箍桶匠说,"你不知道我多爱你。——还有你,我的儿!
19.文中标有(1)(2)的两个问句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在徐州吃饭时因为着实好吃总是慢慢地吃。"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从种子到种业,我国迈出向现代种业发展转型升级。②目前,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正在全国全面实施。③农业种质资源是保护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④是种业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⑤如今,我国粮食总产量已连续五年站稳1.3万亿斤的台阶。⑥远缘杂交、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的应用,⑦推动农作物品种完成
7-9次更新换代的完成,⑧增产幅度均超过
10%。⑨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持续保持在大约
96%以上。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
个字。(5
分)
2020

5月
28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简称《民法典》)。《民法典》自
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很多人很疑惑,为啥《民法典》要叫"法典"?因为它很牛,只有高度集中化、系统化,组合搭配成体系的法律,才配叫"典"。从前维权打官司,靠的都是一部部"散装"的民法,而《民法典》自1954
年开始起草,到2020
年通过,花了整整
66
年的时间,把我们之前一部部"散装"民法强势整合成一部完整的法律。《民法典》几乎可以说指导了我们人生的每一步,从胎儿出生,到物业费收缴、遗体捐赠、离婚纠纷,再到签合同、开公司、借贷负债等等,每个行为都能在里面找到相应措施,360°无死角罩着百姓的生活。
四、写作(60分)
23.请以"平凡的坚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恩施州教学联盟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语文答案
1.B

A项,“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错误,由材料一第一段“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可知,“它”应是“家国天下”,而不是“国”,缩小了范围。C项,“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误,由材料二第三段“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可知,作者只是说他们的愿望“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但这些愿望并非空想,不可践行,说法绝对。D项,“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错误,由材料三“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分析可知,文中是说“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而不是“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于文无据。故选B。)
2.
A
(“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错误,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是为了证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的观点。故选A。)
3.D
(材料三的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D
项,“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分析的是如何治理国家的道理,故不能证明“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的观点。故选D。)
4.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运用引证法加以分析论证;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引证和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每点2分)
5.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每点3分)
6.C
(“也写出了他的恐慌与担忧”错,依据文本“小李不由得惊叫起来。这情况太意外了,他分不出自己是由于感动还是由于紧张,只觉得自己的心跳得很急”,可知当小李知道将军参加劳动时,感动意外,内心是感动、激动,甚至有一丝紧张,并非恐慌与担忧,选文曲解文意。故选C。)
7.D
(“文言语”错,文本中“一条巨蟒似的卷扬机趴在大坝上”运用了比喻,“一口气”“摸黑”“可得留心”等处运用口语,没有运用文言语,选项于文无据。故选D。)
8.①渲染劳动场面忙碌的氛围,为将军参加劳动提供环境背景;②引出下文,为下文将军回忆九年前的情形以及他们找不到工具等情节铺垫。(每点2分)
9.第一问:①攻取山岭,保全古陵;②战斗中负伤;③带领战士们过草地。(2分。每点1分,答两点即可得2分)
第二问:①把当前的水库建设与过去的革命战争联系起来写,既表现出老一辈革命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以贯之的奋斗精神,又突出这种精神在新社会新一代中得到了传承与发扬,这就深化了作品主题。②现实与过往交替出现,使将军普通劳动者的身份与战争年代将军形象相互映衬,体现了人物永葆革命本色的宝贵精神,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感人,更有立体感。(答出1点2分,两点4分)
B
D
(应为地支纪时)
12.C(“他率军从小路绕到契丹侧翼”错误,“背击之”是从背后攻打他们。)
13.(1)您一向被人称为‘无敌’,怎么现在遇到敌人却逗留徘徊不与交战呢,莫非您还有其他的意图吗?(素、逗挠、他志各1分,大意1分)
(2)太宗皇帝待我恩重,指望可以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却反而被奸臣逼迫出兵,致使军队惨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遇、为…所、败绩各1分,大意1分)
14.①契丹新胜,气势旺盛;②时机不利,冒险出征;③没有后援,势单力孤。(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杨业是并州太原人,少年时善于骑马射箭,喜爱打猎。每次打猎,所得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杨业曾对他的同伴说:“我以后当将军领兵打仗,也会像(打猎时)用鹰犬去追逐野鸡和兔子一样。”他二十岁开始侍奉北汉皇帝刘崇,担任保卫指挥使,并凭勇猛矫健而闻名。经过多次提升以后,出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多次立下战功,所到的地方每战必胜,北汉人都称他为“杨无敌”。宋太宗亲征北汉至太原,平日早就听说杨业的名声。刘继元投降后,宋太宗召见杨业,十分高兴,让杨业担任右领军卫大将军。加授杨业郑州刺史之职。宋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富有经验,又升任他为代州兵马都部署。契丹军队侵入雁门关,杨业率领部下数千骑兵从小路到到雁门关的北口,由北向南从契丹军队的背后发动攻击契丹,契丹军队被打得大败。从此,契丹军队一看见杨业的军旗,就立即退兵逃走。戍守边关的主将大多嫉妒杨业,有人偷偷上诽谤他的奏章,说杨业的短处,皇帝看后都不过问。雍熙三年,宋军向北大举进发,任用潘美担任行营都部署,命令杨业为潘美的副手,让王侁担任护军。各路大军接连攻克云州、应州、寰州、朔州四个州。不久,宋太宗下诏书,要将云、应、寰、朔四州的居民迁往内地,命令潘美等人护送这些居民。这时,契丹重新攻陷寰州。杨业对潘美等人说:“现在辽国军队士气更加旺盛,不能同他们交战。”王侁说:“领数万精兵而像这样畏惧懦弱。只管进军到雁门北川中间,击鼓进军。”杨业说:“不可以这样,这是一定失败的阵势。”
王侁说:“您一向被人称为‘杨无敌’,怎么现在遇到敌人却逗留徘徊不与交战呢,莫非您还有其他的意图吗?”杨业说:“我并非贪生怕死,只因为现在时机对我方不利,白白牺牲士兵而不能立功。现在您拿不愿牺牲来责备我,那我就在你们之前先出战。”临出兵前,杨业对潘美说:“这次出兵必定失败。”于是,杨业指着(代州西北的)陈家谷口说:“请各位将军在这里埋伏下步兵和弓箭手,分成左右两翼准备支援。等我战败退到这里时,你们就用伏兵从左右两边夹击敌军救援我,不然的话,只怕我会全军覆没。”潘美就与王侁带领部下士兵在陈家谷口排好阵式。从寅时一直守到巳时,王侁派人登上高台瞭望前面战场,以为契丹军队被杨业打败逃走,就想与杨业争功,马上带领军队离开陈家谷口。潘美不能阻挡,于是他(带领军队)沿着交河向西南前进了二十里。不久,听到了杨业兵败的消息,潘美立即指挥军队退却。杨业奋力战斗,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果然他到达了谷口。望见谷口无救兵,就捶胸悲恸,只能接着率部下兵士奋力作战。受伤达几十处,士兵们也几乎全部战死,杨业还亲手斩杀了百十来个敌人。后来因为战马受了重伤,无法前进,于是被契丹军队俘虏。他的儿子杨延玉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杨业于是仰天长叹道:“太宗皇帝待我恩重,指望可以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却反而被奸臣逼迫出兵,致使军队惨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于是绝食三天而死。
15.
D
(错在“都表达了一种无力报国的悲哀”,表达的是老病孤独、颠沛漂泊的悲哀。)
16.
①羁旅漂泊之苦。“偷生”两句表达了诗人躲避战乱,远离家乡,长年颠沛流离,偷生落泪之悲苦。②年老体病之苦。“老病”一句表现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衡湘之苦。③无人赏识之苦。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不被理解赏识之苦。(每点2分)
17.
①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③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8.B
(文中破折号起补充说明的作用。A项,表示声音延长。B项,起补充说明的作用。C项,表示语意转折。D项,表示说话中断或间顿。故选B。)
19.句(1)是设问,引发读者思考,引出“叶叶唯落晖”的美景。句(2)是反问,推翻“一夜之间被染成这样的”想法,强调“慢慢儿”的渐变过程,语气强烈,观点突出。(每点2分)
20.①原句把“因为着实好吃”后置,在强调“慢慢”的同时突出了“着实好吃”,与下文“好吃的东西”联系紧密,语意连贯。②原句更口语化,句式简短,和整个文段的语言风格更协调,更和谐。(每点2分)
21.①成分残缺,“升级”后加上“的步伐”。③搭配不当,改“保护”为“保障”。⑦句式杂糅,去掉后面的“的完成”。⑨成分赘余,删除“大约”。
22.①2020年5月28日,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被审议通过,③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④将全方位指导百姓生活。(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超出字数要求酌情扣分。)
23.提示:作为命题作文,立意指向明确,中心词是“坚守”,不能偏离;修饰语为“平凡”,须注意突出。可以写记叙类文章,写一个人或一类人均可;也可写议论类文章,须观点明确,结构清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阅卷标准同高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