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 14《驿路梨花》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下册 14《驿路梨花》学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
2021.
3
第四单元
15.
驿路梨花
七年级

姓名:
【教师寄语】永远向雷锋学习,争做美德少年!积聚正能量,共筑中国梦。
【预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
2.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人的写作方法。
3.
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学习优秀人物,向雷锋学习。
【预习重点】
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人的写作方法。
【预习任务】
一、资料助读:
1.背景介绍
2.作者简介
1.背景资料:《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情之所钟,使我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也就写得很快,一个下午就完成了这篇《驿路梨花》。我这篇对善良、朴实、美好歌颂的《驿路梨花》,也是让人们用过去与“文革”对比,以鞭笞丑恶。
2.作者名片: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1950年毕业于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1949年参军,历任云南军区文化部编辑,昆明军区创作员、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理事、名誉委员,云南作协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
3.知识衔接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二、基础积累:根据要求掌握下列词语
1.重点字(
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并注意字形

太阳寨(
)撵

)走
扛(

驿(
)路
迷茫(

陡峭(



露宿(
)(

竹篾


简陋(

悠(
)闲
休憩(

晶莹

)(

折损(
)哀(
)牢山
火塘(

麂(
)子
菌(
)子
喷(
)香

惚(

2.
重点成语(理解词义)
陡峭:
修葺:
修长:
恍惚:
折损:
简陋:
悠闲:
迷茫:
香气四溢: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1-8):
第二部分(8-36):
第三部分(37):
2.
弄清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一群哈呢小姑娘
解放军叔叔
梨花姑娘
四、细读课文,探究文本。(请读课文,不读课文不会回答问题。)
1.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
写了几次误会?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找出文中运用悬念之处,体会其妙处。
3.
“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再想一想,用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②、“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③、“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④、“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愡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⑤、“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4.课文主题是什么?
五、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1.文章开头连用“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用“陡峭、茂密”两个形容词,表现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2.读下列句子划线的词,体会其表达作用。
(1)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2)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六、再读课文,探究写法.
1.顺序中有插叙。
本文以“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从“我”和老余第一天傍晚投宿到第二天早晨,其间运用插叙两次追溯往事:一是借瑶族老人之口讲哈尼族姑娘梨花帮助过路人;二是借梨花的妹妹之口讲解解放军建造茅屋及梨花照料小茅屋。把十几年的事情浓缩在一晚一晨之间,既丰富了情节内容,突出了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又使全文波澜起伏,结构紧凑,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2、巧设悬念。
作者在行文构思上巧设悬念,以“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悬念,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同时也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3、间接描写。
文中的人物梨花姑娘和解放军战士并没有出场,但其形象却突出鲜明,作者巧妙地通过写景、写物、写其他人,间接突出表现其美好的形象。
七、预习质疑: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或者疑惑的地方?
八、拓展阅读:
(一)记叙的顺序
1.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
头有尾,脉络清晰。
2.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全文从整体上按照时间的先后记述了“我”和老余从夕阳西下到第二天早上一连串的经历,这是顺序的记叙顺序。在“我们”投宿在小屋的所见所闻当中,通过瑶族老人的讲述交代了老人在山中迷路奇遇小屋的过程以及关于小屋的主人是梨花的传说;又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讲述揭示了小屋的来历和小屋主人是谁的谜底,这两段内容是插叙的记叙顺序。
(二)雷锋名言
1、是光荣的战士,还是可耻的逃兵,那就要看你在困难面前有没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了。
2、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3、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
4、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
5、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
毛病。
6、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
7、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8、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9、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10、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
答案
教师寄语】永远向雷锋学习,争做美德少年!积聚正能量,共筑中国梦。
【预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
2.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人的写作方法。
3.
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学习优秀人物,向雷锋学习。
【预习重点】
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人的写作方法。
【预习任务】
一、资料助读:
1.背景介绍
2.作者简介
1.背景资料:《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情之所钟,使我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也就写得很快,一个下午就完成了这篇《驿路梨花》。我这篇对善良、朴实、美好歌颂的《驿路梨花》,也是让人们用过去与“文革”对比,以鞭笞丑恶。
2.作者名片: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1950年毕业于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1949年参军,历任云南军区文化部编辑,昆明军区创作员、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理事、名誉委员,云南作协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
3.知识衔接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二、基础积累:根据要求掌握下列词语
1.重点字(
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并注意字形

太阳寨(zhài)撵

niǎn
)走
扛(káng

驿(

)路
迷茫(máng)
陡峭(dǒu)(qiào)露宿(

)(sù)
竹篾
(miè

简陋(
lòu

悠(yōu)闲
休憩(qì)
晶莹
(jīng)(
yíng)
折损(sǔn)哀(
āi)牢山
火塘(táng)
麂(

)子
菌(jùn)子
喷(pèn)香

惚(huǎng
hū)
2.
重点成语(理解词义)
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修葺:指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修长:
长,修也是长的意思。
恍惚:神志不清,看得不真切。
折损:这里指对方礼节过重,自己承受不起。简陋:房屋设备简单粗陋,不完备。
悠闲:闲适自得。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梨树林中的小茅屋。
第二部分(8-36):写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了“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37):热情赞美雷锋将神和助人为乐的品质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发扬广大。
2.
弄清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一群哈呢小姑娘
解放军叔叔
梨花姑娘
明确:文中出现的人物都可以算是小茅屋的主人。
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呢小姑娘(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受益之后,送来同样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余(修茸)小茅屋,我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四、细读课文,探究文本。(请读课文,不读课文不会回答问题。)
1.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
写了几次误会?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第一次误会:“我”和老余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屋主人,于是“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可是瑶族老人说他不是主人,而是过路人。
(2)第二次误会:“我”、老余和瑶族老人正在修茸房屋时,看
见了梨树丛中的一群哈尼小姑娘。“我”想:她一定是梨花。可小姑娘说
她也不是小屋主人,小姑娘还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原来是十
几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修建了小茅屋,小姑娘的姐姐

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管小茅屋。
好处:两次误会的描写,给文章设置了强烈的悬念,也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找出文中运用悬念之处,体会其妙处。
答案:悬念一:第4段,下文老余的话,情绪发生了变化,也产生了疑问:有了梨花就会有地方住宿,可是屋里漆黑,没灯也没人,这是什么人的屋子呢?
悬念二:瑶族老人讲述自己的经历,悬念产生:究竟谁是小屋的主人呢?
悬念三;29、30段,当我们争着感谢小姑娘时,遭到拒绝,产生疑问,解放军为什么要盖这个小茅屋呢?进而点明文章主旨: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叔叔教我们这样做的。
3.
“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再想一想,用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②“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③“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④“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愡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
⑤“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章主题。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4.课文主题是什么?
通过记叙发生在云南哀牢深处一个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五、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1.文章开头连用“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用“陡峭、茂密”两个形容词,表现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作者由近及远,写出了山之高,之大,之多,山的险峻。着意渲染我和老余找不到住处的着急心情。这些都为后文写发现小茅屋做铺垫。
2.读下列句子划线的词,体会其表达作用。
(1)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答:用“好大”“一座挨一座”
“迷茫”三个词,生动地写出了山的高、大、多的特点,衬托“我们”焦急的心情,为后面写到天黑后找不到住处这个情节作铺垫。
(2)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答:“厚厚”“满”“粗大”写出了小茅屋虽然简陋,但准备很精细,从侧面表现了主人的热情、周到、细致,赞美了小屋主人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
六、再读课文,探究写法.
1.顺序中有插叙。
本文以“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从“我”和老余第一天傍晚投宿到第二天早晨,其间运用插叙两次追溯往事:一是借瑶族老人之口讲哈尼族姑娘梨花帮助过路人;二是借梨花的妹妹之口讲解解放军建造茅屋及梨花照料小茅屋。把十几年的事情浓缩在一晚一晨之间,既丰富了情节内容,突出了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又使全文波澜起伏,结构紧凑,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2、巧设悬念。
作者在行文构思上巧设悬念,以“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悬念,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同时也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3、间接描写。
文中的人物梨花姑娘和解放军战士并没有出场,但其形象却突出鲜明,作者巧妙地通过写景、写物、写其他人,间接突出表现其美好的形象。
七、预习质疑: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或者疑惑的地方?
八、拓展阅读:
(一)记叙的顺序
1.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2.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全文从整体上按照时间的先后记述了“我”和老余从夕阳西下到第二天早上一连串的经历,这是顺序的记叙顺序。在“我们”投宿在小屋的所见所闻当中,通过瑶族老人的讲述交代了老人在山中迷路奇遇小屋的过程以及关于小屋的主人是梨花的传说;又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讲述揭示了小屋的来历和小屋主人是谁的谜底,这两段内容是插叙的记叙顺序。
(二)雷锋名言
1、是光荣的战士,还是可耻的逃兵,那就要看你在困难面前有没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了。
2、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3、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
4、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
5、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
毛病。
6、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
7、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8、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9、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10、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