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诗歌鉴赏专项试卷 28首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诗歌鉴赏专项试卷 28首 含解析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二轮诗歌鉴赏专项试卷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1.阅读下面这首南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除 夜①
徐 铉
寒灯耿耿漏迟迟,送故迎新了不欺。
往事并随残历日,春风宁识旧容仪。
预惭岁酒难先饮,更对乡傩②羡小儿。
吟罢明朝赠知己,便须题作去年诗。
(注)①除夜:除夕夜。②乡傩:乡间驱除疫神的祭祀。汉代官中傩祭,以十岁至十二岁小儿百二十人为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寒夜已深、灯光明死、旧年将过、新年将至的景况。
B.颔联将“往事”“春风”并提,揭示了往岁将逝,新春到来乃自然规律。
C.在辞旧迎新之际,诗人内心非常复杂,眼前之景、过去之事有机融合。
D.全诗情感真挚淳厚,表达含蓄蕴藉,语言华美富赡,手法多样而又得体。
(2)从全诗看,表达了哪些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永遇乐·落日熔金①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②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③ , 簇带争济楚④。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①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在临安度元宵节时写的作品。②次第:顷刻,转眼。③雪柳: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④簇带争济楚:簇带、济楚均为宋时方言。簇带即密集插戴着的首饰,济楚指整齐、漂亮。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意境开阔,色彩绚丽,这正是欢度佳节的大好天气。
B.“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两句视听结合,点出时令是初春,也引出“春意知几许”一问。
C.上阕结尾写“酒朋诗侣”以“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感谢之情。
D.作者在下阕中将浅显平易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增加了全词的艺术感染力。
(2)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词人在情感表达上使用了哪些手法使词作如此动人?请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子瞻題郭熙画秋山①
黄庭坚
黄州逐客未赐环② , 江南江北饱看山。
玉堂③卧对郭画,发兴已在青林间。
郭熙官画但荒远,短纸曲折开秋晚。
江村烟外雨脚明,归雁行边余叠巘。
坐思黄柑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随阳。
注释:①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任翰林学上时,见郭熙《秋山》图,因作七古《郭熙画平远山水》,诗人依苏轼原韵和作一诗。②环:同“还”。③天堂:翰林院代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未从苏轼观画写起,荡开笔墨从子瞻贬黄州写起,时空转换大开大合。
B.苏轼观看郭熙的《秋山》图,意兴焕发,神驰魄动,仿佛置身于青林之间。
C.《秋山》图幅虽然短小,但笔致曲折,所画之景荒旷杳远,让人心生悲凉。
D.因想到洞庭湖边霜降,柑橘渐黄,怅恨自己不能像逐暖的鸿雁,飞到南方。
(2)诗歌的第七、八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隐居士
谢逸①
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
家藏玉唾②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
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
襄阳耆旧节独苦,只有庞公③不入州。
[注]①谢逸:字无逸,屡举进士不第,隐居乡间,博学工文辞。②玉唾:珍贵的书籍。③庞公:即庞德公,后汉隐士,其事迹载于《襄阳耆旧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以隐居明志,在选择住所方面,只求有幽静的树林水塘,就心满意足。
B.颔联写先生藏书之富、读书之勤及治学之久,表达了诗人的钦佩与感叹之情。
C.先生在四海之内所谓的“相知”,志趣实则与先生不同,谁也没有被先生垂青。
D.先生生不逢时,高卧庵中,虽然头发变白,却内心藏着一段人世报国激情。
(2)尾联是如何表达对“先生”的赞美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①
春风倚棹阖闾②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诗歌开头写诗人与好友在苏州城外偶然相遇,稍作停留,时值初春,二人携手谈笑。
B.诗歌调动各种感官,既从视觉,又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使得景物描写富有层次感。
C.颈联实写薄暮夕阳,孤帆远去,碧草如茵,绵延万里,寓情于景,表达朋友之间的真情。
D.诗中的“景语”把情、景、事展现在读者眼前,寄托了与友人相遇而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2)比较本诗的尾联与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两句,请简要分析两位主人公的个人经历和情志方面的异同。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林景思
尤 袤
二年无德及斯民,独喜从游得此君。
囊乏一钱穷到骨,胸蟠千古气凌云。
论交却恨相逢晚,别袂真成不忍分。
后夜相思眇①空阔,尺书应许雁知闻。
【注释】①眇,同“渺”。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说自己为官一任没有什么政绩,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林景思。
B.颔联先写林的穷困再写其胸襟,用先贬后褒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钦佩之情。
C.颈联诗人感慨与林景思相见恨晚,充分表达了对林景思人格和才学的赞美。
D.这首诗从交游相识写到相知恨晚,然后写到相别不舍,最后抒发相思之悲。
(2)诗歌最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苦? 雨
王安石
灵场①奔走尚无功,去马来车道不通。
风助乱云阴更密,水争高岸气尤雄。
平时沟洫今多废,下户京囷②久已空。
肉食自嗟何所报,古人忧国愿年丰。
(注)①灵场:祭祀仙灵神鬼的坛场。②京囷(qūn):储粮圆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总领全诗,其中“雨”字点明了写作对象,“苦”字透露了作者的感情。
B.第二句借道路不通表现雨之大,点明了首句中“奔走尚无功”的具体原因。
C.颔联写景,以风吹云乱、水冲堤岸写下雨之况,同时引出了沟洫多废的内容。
D.诗中的“古人”一词指的是古代忧国的圣贤之人,但其实也是指作者自己。
(2)请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态。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齢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这首诗“凉”表面写________,更写出内心的感情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阙题①
刘昚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②昚(shèn):谨慎,慎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一幅云雾缭绕、山高路陡、溪水潺流的风景画,使人领略到一种“世外桃源”般的韵致。
B.溪水悠长,春色悠长,作者将“春”与“青溪”作比,化虚为实,将抽象的春意描写得形象生动。
C.“闲门”乃少有人出入的清静之门,门朝山路,柳掩书斋,颈联暗示主人的孤寂落寞、高雅脱俗。
D.日光朗照,深柳掩映,清幽的光亮散落衣裳,尾联光与形的明暗对比凸显出深幽恬静的意境
(2)本诗的颔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耿拾遗①归上都
刘长卿②
若为天畔独归秦,对水看山欲暮春。
穷海别离无限路,隔河征战几归人。
长安万里传双泪,建德千峰寄一身。
想到邮亭愁驻马,不堪西望见风尘。
[注]①耿拾遗,即耿浦,宝应二年进士。大历初由周至尉入为左拾遗。曾奉诏使往江淮一 带充括图书(替皇家收集遗籍,保存前贤文献)。还朝时,刘长卿作此诗相送。②刘长卿约于肃 宗大历十年贬任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畔”点出秦地之遥,“欲暮春”交代送别时间,“独”字写旅途孤单,“若为”透露牵挂之意。
B.颔联上句呼应首联中的“田畔”,再次强调路途遥远;下句写诗人渴望和频繁征战的战士一起回到家乡。
C.“隔河征战几归人”呼应首句“独归”,强调“独归”之难,暗含担忧、劝阻,又含有艳羡之意,言简意赅。
D.尾联上句想象友人在邮亭停息而生愁绪,表达挂念之意;下句写自己不忍西望烽烟四起的景象,抒发伤乱之情。
(2)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①
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②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 ①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司马之时。元九,即诗人元稹,曾任过监察御史,当时元稹被贬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府士曹参军。 ②郢:今湖北荆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璧竹鞭是用深林中绿如碧玉的竹子制作的,异常珍贵,作者十分喜爱。
B.颔联写出作者打开信封后心情非常欣喜,很想去观赏生长碧竹的巴山冰雪美景。
C.尾联用竹鞭“策马”“敲镫”等动作,传达诗人对未来的憧憬,丰富了诗的意蕴。
D.全诗运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写竹鞭,酬友人,抒己志,感情真挚。
(2)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苏颋
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睛日柳含烟。
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
细草偏承回辇处,飞花故落奉觞前。
宸游对此欢无极,鸟弄歌声杂管弦。
[注]①应制:应皇帝之命而作的诗文。②宸游:帝王巡游。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随驾来到望春宫,奉命应和皇帝诗作,“幸”表明诗人感到幸运。
B.首联写春光可爱,天气晴朗,恰好出游,点题处显出诗人才思。
C.颔联写从望春宫眺望,终南山尽收眼前,皇家气派尽显。
D.这是一首盛世颂歌,洋溢着政治清明的气氛,情调自然欢畅。
(2)本诗是一首奉和应制诗,但写得饶有“诗趣”,请从修辞手法角度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辛弃疾在淳熙十二年(1185)前后,约为45岁,贬官为民,闲居带湖。
(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四句描绘夜宿王氏茅屋中的实景,声色形神兼绘,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B.“鼠”是“饥”的,可见这里已经长时间断了“烟火”;蝙蝠翻舞,形象逼真地写出了眼中所见。屋外狂风暴雨,窗纸破烂,瑟瑟自语,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耳中所闻。
C.下片抒写词人心理活动和无限感慨。动物猖獗,秋风凉薄,不能安然人睡,浮想联翩,焦急万分,怎不更加衰老呢?
D.本词语言平淡,纯用白描,笔墨干练,真切自然,别具一格,生动感人。
(2)本词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思?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表示了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失望,并透露出对客居京华的懊悔。
B.颔联是传诵名句,小楼听雨,深巷卖花,生动贴切地表现了江南农村的早春景色,诗境优美,韵味隽永。
C.全诗将日常生活写得很有情趣,章法极为谨严,表现了诗人闲居自遣和对于官场生活冷淡的心情。
D.“客京华”“听春雨”“晴窗”“清明”等字样都紧扣了诗题“临安春雨初霁”。
(2)请简要概括末句“犹及清明可到家”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夜与故人偶集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蛩。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偶集”是指与朋友偶然相会,太过意外以致怀疑是在梦里,这充分表现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B.一轮圆月高挂天空,城池笼罩在重重的夜色之中,诗的首联描绘了诗人客居途中所见的画面。
C.凄紧的秋风吹得树枝飘摇,惊动了栖息的乌鹊。这与辛弃疾诗句“明月别枝惊鹊”的内涵相一致。
D.尾联中的“畏”字运用得当,流露出诗人怕夜短天明、晨钟报晓,自己就要和友人分别的心理。
(2)题目中“客”的心理在颈联中是如何体现的?请加以分析。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人日①两首(其二)
杜甫
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
樽前柏叶②休随酒,胜里金花③巧耐寒。
佩剑冲星聊暂拔,匣琴流水自须弹。
早春重引江湖兴,直道无忧行路难。
(注)①人日:旧时节日,即农历正月初七。杜甫当时正要离开夔州,赴江陵。②柏叶:古时习俗,将柏叶浸酒,元旦饮用。③胜里金花:指当时妇女头上的花形金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世同庆人日,诗人随习俗和大家谈笑度过初七,开篇“一谈一笑”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B.“无忧”是这首诗的主旋律,诗人因早春到来尽情欢娱,但其间也流露出人生艰难的感慨。
C.颈联运用夸张手法,写诗人剑气冲天,琴声如流水一般动听,以此表现自己的抱负和才能。
D.诗中“看”寒”“弹”“难”押韵,朗朗上口,使诗句富有音乐美,也增添了作品的抒彩。
(2)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的最后两句与李白的《行路难》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琵琶亭
祖无择①
晚泊湓江半客舟,琵琶亭下动闲愁。
《霓裳》《绿腰》②杳何许,枫叶荻花空自秋。
贾傅有才悲鵩鸟③ , 楚骚终古怨灵修④。
莫言司马青衫湿,今日行人亦涕流。
(注)①祖无择 (1011—1084)北宋人,他先期是著名的公卿,后因小错被罗列成罪而遭弃用,从此一蹶不振。②《绿腰》:即《六幺》。③《鵩鸟赋》:系贾谊谪居长沙时所作。④灵修:指君主,屈原《离骚》里有“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之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是写诗人一行夜晚乘船来到湓江,驻足琵琶亭下,诗人浮想联翩,心中升起了一缕愁绪。
B.白居易当年请琵琶女弹奏的乐曲今已杳无声息,只有江边景色依旧,给人昔盛今衰的感觉。
C.“枫叶荻花空自秋”中的“空”字,是“徒然、白白地”的意思,传达出诗人寂寥落寞的情绪。
D.颈联运用典故,以古自况,借政治家贾谊、文学家屈原的遭遇,来表明自己的处境和心志。
(2)作者为何会想到“司马青衫湿”的诗句?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仲兄来为母民寿言归有作
孙应时
潇潇雨作对休声① , 小语灯前睡不成。
诗礼一庭真自乐,江山千里若为情。
远来正觉亲颜喜,别去其如心事惊。
孟氏小园②能辨否,径须归共白鸥盟③。
(注)①休声:赞美声。②孟氏小园:出自杜甫《孟氏》“孟氏好兄弟,养亲唯小园。”意思是姓孟的一对好兄弟,在家里供养亲人。③白鸥盟:据《列子·黄帝篇》载,相传海上有位喜好鸥鸟的人,每天早晨必在海上与鸥鸟相游处,后遂以与鸥鸟为友比喻隐居生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用“潇潇”风雨营造氛围,奠定了全诗凄凉伤感的基调。
B.“小语灯前睡不成”描绘了兄弟俩长夜无眠,倾心交谈的情景。
C.颔联概括了家人团聚时吟诗作赋、其乐融融的情形。
D.“亲颜喜”写出了眼前的欢乐,“心事惊”写出了别后的思念。
(2)请结合尾联的含义分析尾联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0.古代诗歌阅读
游月陂bēi!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己随秋气改,一褥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白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注]月陂(bēi):水泊名。因形如刀,故名月陂,遗地在;洛阳洛水之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首联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天高气炎。月明如水的秋天夜晚,诗人登上月陂堤岸,东走西游,悠然四顾。
B.秋气萧瑟,万物改颜,这是不以人的意儿为传称的。但当人阅对鼎不之气,却斟上一杯美酒,乐在其中。
C.尾联写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悟,诗人认为人世间有些事信,说不上有什么来由,繁杂而无头绪,无力计较。
D.本诗写“静观自得”,在诗人的笔下,月陂堤内外,骨致宜人,休现了诗人所追求的清静自如的理想境界。
(2)诗歌的颈联广受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2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淮上①喜会梁州②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逄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③。
注释:①淮上:淮水边,今江苏淮阴一带。②梁州:指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市。③淮上有秋山:诗人曾有《登楼》诗云:“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淮上偶遇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诗题说“喜会"故人,表现了故人相遇的喜悦,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诗的开头,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相逢的乐事,试图从甜蜜的回忆中得到慰藉,结果反而引起岁月蹉跎的悲伤。
C.颈联出写到这次相会的“欢笑”之态。久别重逢,他们像十年前那样,开怀畅饮,然而喜悦是表面的,十年漂泊,两鬓萧疏,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
D.尾联以反诘作转,以景色作结。不归去是因为“淮上有秋山”,诗人耽玩留恋于秋光中的满山红树,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2)汉代苏武李陵河梁送别,李陵《与苏武诗三首》有“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苏武《诗四首》有“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请结合诗意赏析本诗颔联。
2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湖。
中发雪争出,钝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此诗为王安石为其父亲扫墓时所写。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王辰寒食”,既点明时间,又寄托诗人的情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外
B.首联,颔联分别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修强手法形象生动,增强了感染力。
C.颈联中“雪发”与“朱颜”在色彩上的对比,蕴含着诗人对年岁的无限的感慨。
D.尾联诗人在“轩冕”与“渔樵”的对比中,明确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河满子.湖州作寄益守冯当世①
苏轼
见说岷峨凄怆,旋闻江汉澄清。但觉秋来归梦好,西南自有长域。东府②三人最少,西山八国③初平。
莫负花溪级赏,何始药市银行。试问当护人在否,空教是处闲名。唱若于渊新曲④ , 应须分外合情。
[注1①冯京:字当世,时任益州(今或都)知府,平息当地老人动乱。②东府:看代常管政务的中共们下所在。每当世曾任参知改事。③西山八国:成都平原以苦银江上海诸先部落的统称。④子这新曲:西汉三州利主王襄为数化百姓,请王子渊作诗教人传唱。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见说"“旋闻”两句,写出了曾经动荡不安的益州如今呈现出安定太平的景象。
B.西南已经安定,又有长城险关,词人无需为家乡安危忧虑.故而感觉”秋来归梦好”。
C.下阅谈及“花溪”“药市”以及卓文君当垆卖酒的故事.展现出特色鲜明的地方风情。
D.“莫负”与“何妨”、“试问”与“空教”两两呼应.使作品气韵流转生动.读来流畅轻快。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各题。
江亭晚望题书斋
陈季卿
立向江亭满目愁,十年前事信悠悠。
田园已逐浮云散,乡里半随逝水流。
川上莫逄诸钓叟,浦边难得旧沙鸥。
不缘齿发未迟暮,吟对远山堪白头。
[注]陈季卿家住江南,离开家里已经十年了,去考进士,立志考不中不回家。因为一直没考中,就滞留在京城,靠卖字维持衣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总领全诗,先用“江亭”点明“晚望”地点,以引发诗人对十年前事的感慨。
B.中间两联由实及虚,由眼前的江亭晚望之景物自然联想起故土的钓叟、沙鸥。??
C.尾联用词精准,如“堪”,能忍受。作者直接胸臆,坦言能够承受内心的愁苦。
D.全诗情感表达复杂,格律谨严,对仗I整,典型地体现出了七言律诗的风格。
(2)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满目之“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5.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唐代诗歌,回答后面各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完全正确的项是( ???)
A.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
B.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虚写早闻洞庭盛名,实写今日终于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达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
C.领联是说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开,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短短十个字,写出了洞庭湖壮丽生动的图景。
D.尾联写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来止息,写“我”凭栏眺望之所感。“凭轩”句与题目“登楼”遥相呼应,收束全诗,从而使全诗浑然体。
(2)除了颈联,还有哪联是抒情诗句,此句饱含着诗人怎样丰富的情感?
2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怀旧
杜甫
地下苏司业① , 情亲独有君。
那因丧乱后,便有死生分。
老罢知明镜,悲来望白云②。
自从失词伯,不复更论文。
【注释】①苏司业:指作者朋友苏源明,司业为学官名。②望白云:陶渊明曾写《停云》诗思念好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下”二字点明好友已经去世:着一“独”字,则体现出二人交情之深无可替代。
B.颔联写出诗人不愿接受阴阳相隔的残酷现实,悲痛可见;再与首联相应,愈显悲痛。
C.自照镜衰老己至,望白云悲从中来:颈联极具画面感与感染力,孤独伤感之意尽现。
D.整首诗紧紧围绕题目“怀旧”展开,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人及自我感伤之情。
(2)诗人在后两联中是如何表达悲痛之情的?
2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黃庭坚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①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注释】①山矾,别名郑花、芸香、七里香,春桂,花小洁白玲珑,香气袭人,人们采摘郑花不惜借用矾石把服装染黄,黄庭坚因其名太俗,改为山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用洛神的形象来写水仙花,化静为动,把水仙花的姿态写得非常动人。
B.诗的颔联进一步把花人格化,表现出花有一种“楚楚可怜”之态,使人为之愁绝。
C.诗中用水仙花的清香洁白来自况,表达了诗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高品质。
D.诗中前两联重在描写,后两联融描写、议论和抒情于一体:前后意境、笔调不同。
(2)纪昀《书山谷集后》说黄庭坚的这首七言语:“离奇孤矫,骨瘦而韵远,格高而力壮。”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格高而力壮”的理解。
28.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中玉水仙花二首
黄庭坚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
暗香已压酴醾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淤泥解作白莲藕,粪壤能开黄玉花。
可惜国香天不管,随缘流落小民家。
(注)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黄庭坚结束了在四川的六年贬谪生活,出三峡在荆州(今湖北江陵)住了一段时间,本诗作于此时。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第二句诗人不作直接描写,连用两个比喻,表现水仙特有的晶莹澄澈之美
B.第一首诗中“暗香已压酴醾倒”一句气魄惊人,突出了水仙花生长繁密茂盛的特点。
C.第二首诗从淤泥中之莲藕写到粪壤中之水仙,再到“流落小民家”的感慨,意蕴丰富。
D.这两首诗意境风韵兼备,不仅赋形写真,而且传神写意形神俱佳,可谓咏水仙的佳作。
(2)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部分
一、诗歌鉴赏
1.【答案】 (1)
⑵ ①“送故迎新了不欺”“往事并随残历日”表现了诗人对新旧交替、岁月流逝的无奈之情;②“更对乡傩羡小儿”表现了诗人对“小儿”的羡慕之情;③“预惭岁酒难先饮”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年岁已老的不安。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2.【答案】 (1)
⑵ ①反衬(对比)。词人以早春晴日元宵佳节的欢快反衬她避难江南的悲苦心境,以友人香车宝马相召反衬自己忧心忡忡,回忆南渡前在中州元宵节与闺友华服同游的热闹场景反衬自己“如今憔悴,风鬟霜鬓”的凄凉境况,更以他人“笑语”反衬自身落寞,强化了浓厚的昔盛今衰之感和家国身世之悲。②虚实结合。词人上阕写佳节气象和婉拒友人相召为实写,下阕回忆昔日中州元宵节出游场景为虚写,眼下辗转天涯,憔悴衰老,无心收拾,不愿出游为实写。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的意境,深化了乱离漂泊的寂寞愁苦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3.【答案】 (1)
⑵ 描绘了一幅淡远、飘渺的秋山图。作用:①交代苏轼观画兴致勃发的原因;②为下文思归之情作铺垫。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景物形象、作用的能力。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有单个景物的,也有多个景物的,有的还会考查多个意象组成的画面或意境。在筛选出景物形象的基础上,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或者对某种意境特点的概括能力。答题步骤:①抓住诗中的重要景物,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力求优美;②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或氛围的特点;③根据意境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4.【答案】 (1)
⑵ ①作者运用庞公不入州门的典故,赞扬庞公清操自励,旨在借此歌颂“先生”如同庞公,是真正的隐士,并以此自励。②拿襄阳耆旧来相比,别人借隐居之名,以猎取名望,为延誉出山作准备,先生却独如庞公,始终不入州门,写庞公正是以古喻今,衬托“先生”孤高独行的风格。作者运用衬托的手法进一步赞美先生的风格和节操。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5.【答案】 (1)
⑵ 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不同点:①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②刘诗用“青袍误儒生”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6.【答案】 (1)B
⑵ ①反衬:“眇空阔”用环境的空阔反衬自己的渺小,借此表达离别后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悲。②用典:“尺书”—句诗人化用“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了对林景思的思念。
【点评】⑴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⑵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分析形象要立足文本,抓住诗句进行分析。
7.【答案】 (1)B
(2)①久雨成灾,沟渠崩坏,洪水汹涌,百姓吃穿无着,大地主大官僚们平时只顾榨取民财,根本不管水利,更不顾国家人民的贫困,此时他们拿不出一点办法,却还奔走灵场去祈求天晴。这不由激起王安石满腔愤慨,促使他提笔写下这首诗,对这伙人进行了尖锐的嘲讽,同时倾诉自己郁积已久的变革愿望。②诗人知道贫穷百姓的粮仓久已成空,这表现了诗人对百姓艰难生活的关切。③虽然希望百姓获得好的收成,但久雨伤农,诗人作为官员无能为力,这表现了他的内疚。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B.错在“借道路不通表现雨之大”“点明了首句中‘奔走尚无功’的具体原因”。第二句指出到灵场去祷告的队伍络绎不绝,车来马往,道路为之阻塞,但是没有用,雨照样下个不停。诗人在这里是借道路不通嘲讽大地主大官僚们平时只顾榨取民财,根本不管水利,更不顾国家人民的贫困,直等到自然灾害威胁到他们的利益时,才急急忙忙乞求于神灵,可笑至极,自然是“无功”而返。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灵场奔走尚无功,去马来车道不通”,官僚豪富们冒着大雨坐车骑马,来来往往到灵场祈求天晴,以至灵场附近的道路都阻塞不通。他们如此忙碌,如此虔敬,该会感动老天爷了吧?但却是:“风助乱云阴更密,水争高岸气尤雄”,阴云更浓,水势更猛,这些描写把祈求天晴、死抱“天命观”的虔信者的愚蠢暴露无遗!北宋的大地主大官僚们平时只顾榨取民财,根本不管水利,更不顾国家人民的贫困,直等到自然灾害威胁到他们的利益时,才急急忙忙乞求于神灵,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天命”上;而事实却往往给他们以响亮的耳光。王安石在这里把批判的笔锋直指大地主大官僚和他们所遵奉的“天命论”,锋芒毕露,击中要害!王安石满腔愤慨,促使他提笔写下这首诗,对这伙人进行了尖锐的嘲讽,同时倾诉自已郁积已久的变革愿望。“平时沟洫今多废,下户京囷久已空”,写出在久雨成灾的情况下,不兴修水利,不储备粮食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诗人知道贫穷百姓的粮仓久已成空,一个“久”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焦急,写出了诗人对国家、对民众的深切关怀和忧虑,也勾起了他希望变革的思想。“肉食自嗟何所报,古人忧国愿年丰”,“古人”一词指的是古代忧国的圣贤之人,但其实也是指作者自己。作者希望百姓获得好的收成,但久雨伤农,“何所报”,诗人作为官员无能为力,“自嗟”,表现了他的内疚。他的变革抱负一直不能实现,他因此发出嗟叹,惭愧自己对国家和民众没做出什么贡献,把自己急于变革的抱负又一次借题倾诉出来。
故答案为:⑴B;
⑵ ①久雨成灾,沟渠崩坏,洪水汹涌,百姓吃穿无着,大地主大官僚们平时只顾榨取民财,根本不管水利,更不顾国家人民的贫困,此时他们拿不出一点办法,却还奔走灵场去祈求天晴。这不由激起王安石满腔愤慨,促使他提笔写下这首诗,对这伙人进行了尖锐的嘲讽,同时倾诉自己郁积已久的变革愿望。②诗人知道贫穷百姓的粮仓久已成空,这表现了诗人对百姓艰难生活的关切。③虽然希望百姓获得好的收成,但久雨伤农,诗人作为官员无能为力,这表现了他的内疚。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8.【答案】 (1)A
(2)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分析】(1)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由此可见,选项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①“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
故答案为:⑴A;
⑵ 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9.【答案】 ①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②凄凉伤感。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本能力。要从诗歌题目到注释到作者,整体理解分析诗歌情感。这首诗的“凉”一语双关,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此时因朋友分离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
故答案为:①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②凄凉伤感。
【点评】本题考查把握诗歌词语意思、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10.【答案】 (1)C
(2)①从视觉角度描写落花流水,从嗅觉角度描写水中花草,表现出环境的幽美。②“至”“随”二字将落花人格化,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态美,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整个山林的春意盎然,激发了读者的想象。③表现诗人享受自然、悠然自适的喜悦心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孤寂落寞”错误,“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意思是“闲静的荆门面对蜿蜒的山路,柳荫深处蕴藏着读书的斋堂”,展现出的应为“淡泊宁静”。故选C。
(2)本体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诗的颔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然后理解颔联的意思,分析颔联写了什么,使用什么技巧,达到什么效果。“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意思是“不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前一句写“落花”,这是视觉所见,后一句写流水以及流水中的花香,这是嗅觉所闻,同时要特别注意“至”字和“随”字,它们赋予落花以人的动作,又暗示诗人也正在行动之中,从中可以体味出诗人遥想青溪上游一片繁花似锦的神情,此时,水面上漂浮着花瓣,流水也散发出香气,芬芳的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诗人完全被青溪春色吸引住了。他悠然自适,丝毫没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伤情调。他沿着青溪远远地走了一段路,还是不时地看到落花飘洒在青溪中,于是不期而然地感觉到流水也是香的了,表现出诗人的悠然闲适的心境。
故答案为:⑴C;
⑵ ①从视觉角度描写落花流水,从嗅觉角度描写水中花草,表现出环境的幽美。②“至”“随”二字将落花人格化,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态美,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整个山林的春意盎然,激发了读者的想象。③表现诗人享受自然、悠然自适的喜悦心情。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11.【答案】 (1)B
(2)①颈联上下句对仗工整,将“长安”(京都)与“建德”(贬所)并置,内蕴深沉;“传双泪”与“寄一身”相映相照,感情沉痛。②上句写自己每回忆起万里之外的京都长安而不禁老泪纵横,下句写自己流寓于建德千峰间的孤独和凄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B. “下句写诗人渴望和频繁征战的战士一起回到家乡”,这一理解与原诗语意不合,颔联下句“隔河征战几归人”的意思是频繁征战的战士没有几个人能活着回来,表现了对战争中战士的同情。
(2)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和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长安万里传双泪,建德千峰寄一身”对仗工整,“长安”“建德”地名相对;“万里”“千峰”数量词相对;“传双泪”“寄一身”相对;前两组词语表现了距离之远、路途之险,第三组“双”与“一”相对,表现了孤独之情;出句想到长安,勾起无限的思乡之情,不禁泪流满面;对句自己在万里之外、千峰之间,孑然一身,孤独无依,表现了无限孤寂之情。
故答案为:⑴B;
⑵ ①颈联上下句对仗工整,将“长安”(京都)与“建德”(贬所)并置,内蕴深沉;“传双泪”与“寄一身”相映相照,感情沉痛。②上句写自己每回忆起万里之外的京都长安而不禁老泪纵横,下句写自己流寓于建德千峰间的孤独和凄凉。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2.【答案】 (1)B
(2)①运用拟人手法,把竹鞭人格化,赞美了竹鞭具有正直和经历寒冬却不屈服的品性。②借物喻人,用竹鞭喻人、喻己,借竹鞭的意志品格,来赞美元稹的刚正不阿、坚贞不屈的品性,也表明自己的人格节操。③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竹鞭生长环境的描写,引起下文希望结束贬谪生活,共同回到京城长安的心愿;使诗歌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解析】【分析】(1)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很想去观赏生长碧竹的巴山冰雪美景”错误。颔联“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的意思是,我一打开郢客的缄封之后,立刻想到冰冻巴山雪深深。目睹竹鞭而展开联想,写出了制鞭之竹在“巴山冰雪”中傲然挺立的景象。然而,这绝不是单纯地为写竹而写竹,而是以竹喻人。
(2)本题要求赏析颈联的精妙之处。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表达的意思是,鞭上节,节节怀着端直性,遍体露青犹有岁寒后凋心。“本怀端直性”“犹有岁寒心”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了鞭竹子以人的性格品质,“端直”“岁寒心”两个词赞美了竹鞭正直、傲寒、不屈的品格。整体上,这两句诗是借用竹鞭喻人,实际上是借竹鞭这种美好的品性来赞美元九,即元稹的刚直、不屈的品性,同时也表明自己的人格节操。此处的竹鞭具有比喻意义,运用以物喻人的手法。在结构上,这联诗写竹鞭傲寒、不屈的品性照应颔联描写的恶劣环境,同时又引出后面表达希望一起回到京城的内容。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故答案为:⑴B
⑵ ①运用拟人手法,把竹鞭人格化,赞美了竹鞭具有正直和经历寒冬却不屈服的品性。②借物喻人,用竹鞭喻人、喻己,借竹鞭的意志品格,来赞美元稹的刚正不阿、坚贞不屈的品性,也表明自己的人格节操。③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竹鞭生长环境的描写,引起下文希望结束贬谪生活,共同回到京城长安的心愿;使诗歌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切分关键信息,最后分析概括,得出答案。
13.【答案】 (1)A
(2)①双关:“东望望春”,既说“向东眺望望春宫”,又谓“向东眺望,望见春光”,语意双关。②比喻:以“细草”自比,以“飞花”喻歌姬舞女,渲染出一派君,欢宴的游春气氛。
【解析】【分析】(1)A. “‘幸’表明诗人感到幸运”错,这里的“幸”是指皇帝到某处,题目中“幸望春宫”指的是皇帝到望春宫。故A项错。
(2)“东望望春”字面意思是“向东望到望春宫”,根据题目中的“春日”和诗中的“睛日柳含烟”“飞花”可知,此处“东望”看到的还有无限的春光。故此处运用的是双关手法。“细草偏承回辇处,飞花故落奉觞前”,运用比喻手法,诗人巧妙地就“望春”做文章,用花草作比喻,既切题,又得体。“回辇处”即谓进望春宫,“奉觞前”是说饮宴和祝酒。“细草”是自比,见得轻微:“飞花”则喻歌姬舞女,显出花容娇姿;而“偏承”点出“独蒙恩遇”之意,“故落”点明“故意求宠”之态。细草以清德独承,飞花恃美色故落,臣、姬有别,德、色殊遇,以见自重,以颂圣明。其取喻用词,各有分寸,生动妥帖,不乞不谀,而又渲染出一派君臣欢宴的游春气氛。
故答案为:⑴A
⑵ ①双关:“东望望春”,既说“向东眺望望春宫”,又谓“向东眺望,望见春光”,语意双关。②比喻:以“细草”自比,以“飞花”喻歌姬舞女,渲染出一派君,欢宴的游春气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要求“请从修辞手法角度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要从诗中找到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进行分析。
14.【答案】 (1)B
(2)诗人用饥鼠,蝙蝠,风雨,窗纸等意象,描写了一幅萧瑟破败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终老时却落得罢官闲居,壮志未酬的辛酸;他半夜惊觉,梦中和现实落差之大,表现出诗人志在千里的理想和崇高的报国热情。
【解析】【分析】(1)A项,“声色形神兼绘”错。这四句写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并没有描绘色彩。C项,“动物猖獗,秋风凉薄,不能安然人睡”错。由“眼前万里江山”可知,作者不能入睡的原因是忧虑国事,而非“动物猖獗,秋风凉薄”。D项,“纯用白描”错。如“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运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并非白描。
(2)“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描绘的是萧瑟的自然画面,表现出萧瑟破败的意境。“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突出诗人为国事操劳但没有落得个好的下场;“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两句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崇高理想和报国情怀。
故答案为:⑴B
⑵ 诗人用饥鼠,蝙蝠,风雨,窗纸等意象,描写了一幅萧瑟破败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终老时却落得罢官闲居,壮志未酬的辛酸;他半夜惊觉,梦中和现实落差之大,表现出诗人志在千里的理想和崇高的报国热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主要集中在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的考查。
⑵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关键词“意境”“情思”“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手法,具体分析情感。
15.【答案】 (1)B
(2)①京都春光正好,诗人重被起用却急于回家赶上清明节,②表明他持守清洁而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的态度,③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
【解析】【分析】(1)B.不是“江南农村”,应是江南市镇;不是“早春”,应是暮春。
(2)“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句意: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这两句诗。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谓“人间天堂”的江南临安久留。诗人应召入京,却只匆匆一过,便拂袖而去。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临安城虽然春色明媚,但官僚们偏安一隅,忘报国仇,粉饰太平。作者是时刻清醒的,他在表面的升平气象和繁荣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的昏聩,想到了自己未酬的壮志。因此,诗歌末句表明他持守清洁而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的态度,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
故答案为:⑴B
⑵ ①京都春光正好,诗人重被起用却急于回家赶上清明节,②表明他持守清洁而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的态度,③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
16.【答案】 (1)C
(2)[
【解析】【分析】(1)C.“这与辛弃疾诗句‘明月别枝惊鹊’的内涵相一致”错误,“风枝惊暗鹊”描写秋风飒飒,惊飞了树枝梢头栖宿的乌鹊的景象,萧瑟肃杀。“明月别枝惊鹊”描写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意境清幽。二者内涵不同。故选C。
(2)“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蛩”描绘秋风飒飒,惊飞了树枝梢头栖宿的乌鹊,玉露冷冷,秋草里寒虫唧唧地啼泣着。第三联所写的“惊暗鹊”、“泣寒虫”,固切时序写秋景,实寓有怀乡的悲凉况味。“惊”、“泣”二字,含意深刻,描写乌鹊因风而惊,寒蛩因寒而泣,象征诗人的漂泊不定,如虫鸟惊、泣,写尽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诗人借用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通过这一典故,写诗人如同空中飘飞的乌鹊,绕着树枝一遍又一遍地飞来飞去,却没有可以栖息的树枝,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客居中的辛酸之情。
故答案为:⑴C
⑵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秋风中树枝飘摇,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季霜露很重,覆盖了深草中涕泣的寒虫,萧瑟肃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生活的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用典,该句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含义深刻,写出自己与故友分别之苦,表现了诗人客居中的辛酸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和诗句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该题更侧重关键词、描写人物的方法和情感的考查。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以上几方面进行总结,达到熟能生巧。
⑵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17.【答案】 (1)C
(2)[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写诗人剑气冲天”错误,颈联“佩剑冲星聊暂拔,匣琴流水自须弹”的意思是:腰间的佩剑暂且不用拔出来,来欣赏如流水一般动听的琴声吧。所以此处没有“剑气冲天”。C项解说错误。故选C。
(2)本题考查把握诗词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分清楚词句中哪些是写景、哪些是写情;其次要结合整首词弄明白作者的感情是什么,进而分析归纳诗人的思想情感。文章尾联提及“早春重引江湖兴,直道无忧行路难”,对于作者来说,他的“江湖兴”就是他对理想的追求,他的抱负;“无忧行路难”,可见他对前途的乐观精神。其次,作者又强调“直道”,指正道。所以杜诗更在意坚持自己的正直理念。而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更有一种自信。所以两首诗的相同之处:都表现了诗人对理想抱负的执着追求和对前途的乐观精神。不同之处:李诗更强调自己坚信总有一天能到达理想的彼岸;杜诗更强调坚持自己的正直理念,走人生正道。
故答案为:⑴C
⑵ 相同之处: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理想抱负的执着追求和对前途的乐观精神。
不同之处:李诗更强调自己坚信总有一天能到达理想的彼岸;杜诗更强调坚持自己的正直理念,走人生正道。
【点评】⑴该题为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该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18.【答案】 (1)B
(2)[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B. “昔盛今衰”错,通过上下文来看,意在表明景色依旧,古今相同。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以及概括思想感情的能力。因为这里是作者晚泊湓江之舟,琵琶亭下引发了与白居易同样的愁绪。怀古伤今,自然想到了“《霓裳》《绿腰》”,“枫叶荻花”,想到了“司马青衫湿”,可见白居易当年被贬,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琵琶行》,作者此时的境遇与心情与当年的白居易十分相近。 “动闲愁”,直抒胸臆,表达了如白居易般被朝廷弃用、无缘仕途的落寞伤感之情;“贾傅有才悲鵩鸟,楚骚终古怨灵修”,使用典故,借古伤今,明写贾谊和屈原的怀才不遇仕途不顺,暗写自己不被重用、赏识,壮志难酬。“莫言司马青衫湿,今日行人亦涕流”,化用白居易诗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苦闷责怨之情。
故答案为:⑴B
⑵ 因为白居易当年被贬,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琵琶行》;作者此时的境遇与心情与当年的白居易十分相近。表达了诗人被朝廷弃用、无缘仕途的落寞伤感之情;也隐含着诗人怀才不遇、不被赏识的苦闷责怨之情。
【点评】⑴该题为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该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19.【答案】 (1)A
(2)[
【解析】【分析】(1)A.“奠定了全诗凄凉伤感的基调”说法错误,“真自乐”“亲颜喜”可见“全诗凄凉伤感的基调”分析错误,应该是高兴愉悦。故选A。
(2)诗句“孟氏小园能辨否”运用典故,“孟氏好兄弟,养亲唯小园。”意思是姓孟的一对好兄弟,在家里供养亲人。表达了诗人希望与仲兄一起归家供养双亲,共享天伦的渴望。诗句“径须归共白鸥盟”化用典故,相传海上有位喜好鸥鸟的人,每天早晨必在海上与鸥鸟相游处,后遂以与鸥鸟为友比喻隐居生活。不知仲兄能否与我一起隐居,跟孟氏兄弟一样,供奉双亲。
故答案为:⑴A
⑵ 不知仲兄能否与我一起隐居,跟孟氏兄弟一样,供奉双亲。尾联化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希望与仲兄一起归家供养双亲,共享天伦的渴望。
【点评】⑴该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和诗句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该题更侧重关键词、描写人物的方法和情感的考查。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以上几方面进行总结,达到熟能生巧。
⑵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20.【答案】 (1)C
(2)融情于景,水里的云影悠闲地相互照映,诗人将内心平静安闲的情绪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以动衬静,林中泉水在静谧中淙淙流淌,凸显出月夜的宁静: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自在), 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如从意象选择、意境营造等角度回答也可得分)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无力计较”错误。诗歌尾联“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写出了作者认为人世间有些事,说不上有什么来由。繁杂而无头绪,不值得去认真计较。“足”是值得的意思,因此不是“无力计较”,而是作者认为不值得去认真计较。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明确该题考查的是“炼句”题,“炼句”题,要从两方面来考虑:①意象或手法,也就是诗句本身入手;②分析句子在结构和情感上的作用。
从抒情手法角度分析:颈联“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中的“闲”“静”二字写自己心境的从容自得。明明是自己心境“闲”“静”,作者却觉得仿佛大自然界的万物也是闲”“静”的。蓝天白云倒映于绿水碧波之中,是因为“闲”,淙淙的泉流之响,是因为树木的幽静,融情于景。
从写景手法角度分析:“泉声静自来”可直译为“泉声自静来”,是“鸟鸣山更幽”的逆向思维。以动衬静,林中泉水在静谧中淙淙流淌,更能凸显出月夜的宁静。
从情感角度分析:作者观水面闲云之影、听林下流泉之声,不同于俗人为名利奔走,因事务而缠身。从而表达了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自在),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
故答案为:⑴C;
⑵ 融情于景,水里的云影悠闲地相互照映,诗人将内心平静安闲的情绪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以动衬静,林中泉水在静谧中淙淙流淌,凸显出月夜的宁静: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自在), 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21.【答案】 (1)A
(2)①别后人世沧桑,千种风情,不知从何说起,十年的时间如流水转瞬即逝。②“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流水”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诗人在“一别”“十年”之前冠以“浮云”“流水”,意境空灵。③诗中“浮云”“流水”不是实写,都是虚拟的景物,借以抒发一别十年的感伤之情。
【解析】【分析】(1) A. “表现了故人相遇的喜悦”错,诗题虽为“喜会”故人,但诗中“曾为客”,?每醉还“情如旧”,表达的却是思念旧日情景,悲喜交集的情感。
(2)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此诗写作者在淮水边重逢阔别十年的梁州老朋友的喜悦之情,颇有感慨。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颔联统包了分别十年繁复的世事人情;颈联和末联写重逢情景。写相聚、痛饮和欢笑,写环境、形貌和心思,是诗的主体。 翻译:我俩曾一同客居在江汉,每次相逢定要酣醉而还。自从离别后飘游如云浮,十年岁月宛如大江流水。今日相见我们欢笑如故,我们已两鬓斑白发稀疏。你问我为何不返回家乡,只因贪恋淮上美丽秋山。 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表现的时间最长。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杂。这里却只用了十个字,便把这一切表现出来了。这两句用的是流水对,自然流畅,洗练概括。别后人世沧桑,千种风情,不知从何说起,诗人只在“一别”、“十年”之前冠以“浮云”、“流水”,便表现出来了。?
故答案为:⑴A;
⑵ ①别后人世沧桑,千种风情,不知从何说起,十年的时间如流水转瞬即逝。②“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流水”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诗人在“一别”“十年”之前冠以“浮云”“流水”,意境空灵。③诗中“浮云”“流水”不是实写,都是虚拟的景物,借以抒发一别十年的感伤之情。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22.【答案】 (1)B
(2)①客思之愁。首联用“千万条”“杨柳”来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之愁。②寒食之哀。颔联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祭奠父亲时的哀伤心情。③过早衰老之伤。颈联在白发与朱颜的对比中,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伤感。④为官不快之叹。尾联写诗人未感到为官的快乐,只求终老山林,过隐逸生活。
【解析】【分析】 (1)B.“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有误,这里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
(2)“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结合“杨柳”“客”分析,抒发思乡之情;“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结合注释“此诗是作者寒食节在为父亲扫墓时所写”分析可知,抒发哀悼之痛。“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作者用“雪”与“朱”两个颇具色彩的字极其生动而且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头发与容颜因操劳过度而出现的未老先衰的状况。“雪”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自己虽然身居官位,却丝毫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乐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至于才过而立之年就华发早生、苍颜毕现,世事实在是太艰难了。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
故答案为:⑴B;
⑵ ①客思之愁。首联用“千万条”“杨柳”来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之愁。②寒食之哀。颔联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祭奠父亲时的哀伤心情。③过早衰老之伤。颈联在白发与朱颜的对比中,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伤感。④为官不快之叹。尾联写诗人未感到为官的快乐,只求终老山林,过隐逸生活。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23.【答案】 (1)B
(2)①对友人才干卓越、文治武功的赞美与称颂;②对友人迅速平定叛乱,使家乡恢复安宁的激动与欣喜;③对家乡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的热爱与自豪。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又有长城险关”错,“长城”喻指国家所倚赖的能臣良将。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上片主要写冯京守成都时的事功。“西南自有长城”意思是,幸亏你在西南布防,筑起长城坚如铁壁铜墙。写友人冯京守成都,功绩显著,表达对友人的赞美与称颂。“西山八国初平”而今西南蛮荒地区,平叛后已是一片和平景象。对友人迅速平定叛乱,使家乡恢复安宁的激动与欣喜之情。下片主要叙述西蜀的风土人情。“莫负花溪纵赏,何妨药市微行”切莫辜负花溪好风景,你尽可以游赏寄兴,表达出对家乡风光的喜爱;“何妨药市微行”成都的药市买卖好兴隆,何妨逛逛药市,微服出行,“试问当垆人在否,空教是处闻名”探问一下昔日当垆的卓文君,而今还在吗?表达出对家乡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的自豪之感。
故答案为:⑴B;
⑵ ①对友人才干卓越、文治武功的赞美与称颂;②对友人迅速平定叛乱,使家乡恢复安宁的激动与欣喜;③对家乡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的热爱与自豪。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4.【答案】 (1)C
(2)①滞留京城十年,靠卖字维持衣食,诗人感叹事业一事无成之愁;②远离故土多年,山川田园历历在目,诗人充满思乡之愁;③岁月流逝,徒增白发,诗人叹息岁月无情之愁。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艺术和情感的能力。C项错在“坦言能够承受内心的愁苦”的赏析。“堪”,实为反语,意为哪能够承受内心的愁苦。
⑵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理解诗歌的情感需要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关键语句。如从诗歌注释和“十年前事信悠悠”句中,可概括出诗人感叹事业无成之愁;从中间四句看到的景色中可概括出诗人充满思乡之愁;从“迟暮”“白头”等词语中可概括出诗人叹息岁月无情之愁。
故答案为:⑴C;
⑵ ①滞留京城十年,靠卖字维持衣食,诗人感叹事业一事无成之愁;②远离故土多年,山川田园历历在目,诗人充满思乡之愁;③岁月流逝,徒增白发,诗人叹息岁月无情之愁。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5.【答案】 (1)B
(2)抒情诗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戎马关山北”五字,体现出诗人胸中装有黎民社稷,无比宽广的襟怀。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解析】【分析】(1)B项,第一处“今昔对照”扩大了时空领域,第二处“表达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错误。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的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的凄伤之情。所以不是简单的喜所能概括的。
(2)尾联“戎马关山北”,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优虑。“凭轩涕泗流”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故答案为:⑴B
⑵ 抒情诗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戎马关山北”五字,体现出诗人胸中装有黎民社稷,无比宽广的襟怀。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26.【答案】 (1)D
(2)①直抒胸臆,颈联用“老”和“悲”直言自己的衰老现状和悲伤心情,直接表达自伤与伤人之情;②化用典故,“望白云”化用陶渊明《停云》诗中的思友之意,委婉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⑧叙事抒情,尾联“复”后再用“更”,说明自己不再谈诗论文,强调失去这位文辞之伯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之大、悲痛之深。
【解析】【分析】(1)D.“委婉含蓄”错。颈联直抒胸臆,颈联用“老”和“悲”直言自己的衰老现状和悲伤心情,直接表达自伤与伤人之情。
(2)颈联,“老罢知明镜,悲来望白云”,写自己面对明镜看到自己容颜,知道老之将至,感到孤独伤感;抬头望向天空飘浮的白云,想到好友已经去世,不禁悲从中来。诗人用“老”和“悲”直抒胸臆,直接抒发面对自己的衰老现状时的悲伤心情,直接表达的既是自伤之情,也是伤人之情。“望白云”化用陶渊明《停云》诗中的思友的典故,委婉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尾联,“自从失词伯,不复更论文”,叙事抒情,“复”后再用“更”,说明自己不再谈诗论文,强调失去这位文辞之伯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之大、悲痛之深。
故答案为:⑴D
⑵ ①直抒胸臆,颈联用“老”和“悲”直言自己的衰老现状和悲伤心情,直接表达自伤与伤人之情;②化用典故,“望白云”化用陶渊明《停云》诗中的思友之意,委婉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⑧叙事抒情,尾联“复”后再用“更”,说明自己不再谈诗论文,强调失去这位文辞之伯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之大、悲痛之深。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27.【答案】 (1)C
(2)①“山矾是弟梅是兄”句把水仙花男性化了,大谈“兄弟”,可谓粗扩,富有阳刚之气;②诗的最后,写诗人出门后对着横在面前的大江大笑,意境浩瀚壮阔,一扫前面的缠绵繾绻。这些都体现了此诗“格高而力壮”的特点。
【解析】【分析】(1)C.“表达了诗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高品质”理解错误,本诗前面四句,是扣住水仙本身的描写;下面四句,从水仙引来山矾、梅花,并牵涉到诗人本身,作旁伸横出的议论和抒情,意境和笔调都来个大的变换。“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上句仍从水仙说,用“倾城”美人比喻花的清香洁白的芳韵;下句则拿山矾、梅花来比较,说水仙在梅花之下而居山矾之上。表面上,前五句都用美女形容水仙,写得那样幽细秀美,第六句忽作粗犷之笔,把三种花都男性化了,大谈“兄弟”问题;前后不统一,不调和,几乎有点滑稽。实际上,作者正是有意在这种出人意外的地方,表现他写诗的随意所适,抒写自由。这一句,作者有意使读者惊讶于诗句的粗犷,惊讶于与前面描写格调的不统一,不调和,还是第一步;作者还有意要把这种情况引向前进。最后两句:“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被花恼,不是真正“恼花”,恼花是来自爱花,欣赏太久,感到寂寞难受。诗说赏花之后,想散散心,换换眼界,故走出门外。“表达了诗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高品质”无中生有。
(2)诗篇开头两句用洛神的形象来写水仙,把植立盆中不动的花朵,写成“轻盈”慢步的仙子,化静为动,化物为人,凌空取神,把水仙的姿态写得非常动人。这两句直呼“凌波仙子”,未写到花。下面两句就由洛神转到花,点出洛神是用以比花。上两句写姿态,这两句写心灵,进一步把花人格化,表现作者对花有深情,表现出它有一种“楚楚可怜”之态,像美人心中带有“断肠魂”一样,使人为之“愁绝”。前面四句,是扣住水仙本身的描写,体现了“骨瘦而韵远”。
下面四句,从水仙引来山矾、梅花,并牵涉到诗人本身,作旁伸横出的议论和抒情,意境和笔调都来个大的变换。“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上句仍从水仙说,用“倾城”美人比喻花的清香洁白的芳韵;下句则拿山矾、梅花来比较,说水仙在梅花之下而居山矾之上。表面上,前五句都用美女形容水仙,写得那样幽细秀美,第六句忽作粗犷之笔,把三种花都男性化了,大谈“兄弟”问题,可谓粗扩,富有阳刚之气,体现了本诗“格高而力壮”的特点;最后两句,作者所写出门后对之欣赏而“一笑”的,却是“横”在面前的“大江”。这个形象,和前面所写的水仙形象相比,“大”得惊人,“壮阔”得惊人;诗笔和前面相比,也是“横”得惊人,“粗犷”得惊人。这两句诗,不但形象、笔调和前面的显得不统一,不调和,而且转接也很奇突。最后两句写诗人出门后对着横在面前的大江大笑,意境浩瀚壮阔,一扫前面的缠绵繾绻,也体现了本诗“格高而力壮”的特点。”这一首诗,从整体看,是“离奇孤矫”。
故答案为:⑴C
⑵ ①“山矾是弟梅是兄”句把水仙花男性化了,大谈“兄弟”,可谓粗扩,富有阳刚之气;②诗的最后,写诗人出门后对着横在面前的大江大笑,意境浩瀚壮阔,一扫前面的缠绵繾绻。这些都体现了此诗“格高而力壮”的特点。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首先要理解题干中所给的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切忌脱离题干盲目分析。
28.【答案】 (1)B
(2)①第一首诗表现水仙花的精神与性格,突出水仙花雅淡清高、幽香柔美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水仙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②第二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水仙花境遇的同情和惋惜,并以水仙花自况,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流露出内心的不平之气。诗人自己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却长期贬谪,其仕途之坎坷更为可惜。(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B.“突出水仙花生长繁密茂盛的特点”错误,应该突出“水仙花幽香沁鼻”。
(2)“借水开花”,写水仙从水写起,恰恰是抓住了它的特征,传达出清雅高洁的神韵。第二句,诗人不作直接描写,而是连用两个比喻,说水仙花骨如沉香肌如玉(水沉即沉香木),写出了水仙特有的晶莹澄澈之美。第三句紧承上句,补写了水仙的芳香。“压倒”一词用得有力,气魄惊人,幽香沁鼻。“只比寒梅无好枝”,正道出了两者品格之异。诗人不写两花之同,只写其异,目的是在对比之中显示水仙柔弱的性格,或者叫阴柔之美。第一首诗用比喻和对比手法刻画了水仙花的精神与性格。诗人所要刻画的不是水仙的绰约仙姿,所以少有形象的描写;他要表现的是水仙特有的性格,因此突出了幽香与柔美。表达了诗人对水仙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第二首诗黄庭坚以久沉下僚的积怨来写妍丽出众而不为人知的民间美女,笔端充满了感情、流露着不平之气。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比喻:雪白莲藕出于淤泥,黄玉之花生于粪壤;由此引出以下二句:如此国色天姿的美女,却流落在小民之家。“可惜”二字饱含了诗人无限的感慨。“闲静妍美、绰有态度”的佳人流落在闾阎细民之家,其身世也是令人惋惜的。诗人自己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却长期贬谪在四川、荆南一带,其仕途之坎坷更为可惜。结句“随缘”二字,显出诗人无可奈何之情:沦落天涯,韶华似水,一切都随机缘而来。“国香”,既指名花,又指佳丽,同时也是诗人自喻。总之,第二首诗写水仙花不为世俗爱惜,流落民家,表明了诗人对“流落”贫寒之家的美女的同情,也寄寓自己身世之感。
故答案为:⑴B
⑵ ①第一首诗表现水仙花的精神与性格,突出水仙花雅淡清高、幽香柔美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水仙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②第二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水仙花境遇的同情和惋惜,并以水仙花自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