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通用版专题四 地壳的运动规律(课件+训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通用版专题四 地壳的运动规律(课件+训练)

资源简介

第一部分 专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
(2019·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调研)下图为“我国新疆天山西段伊犁谷地内霍尔果斯(80°29′E,44°14′N)境内某低山丘陵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不同时期形成的同类型岩层采用同一图例表达)”。据图回答1~3题。
1.上图中甲、乙、丙、丁四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C )
A.背斜、向斜、地堑、断层
B.向斜、向斜、地垒、断层
C.背斜、向斜、背斜、断层
D.向斜、向斜、背斜、断层
2.M附近的岩层接近垂直方向,并与两侧的岩石存在明显的不连续性,原因可能是( D )
A.外力侵蚀 B.外力沉积
C.岩浆活动 D.地壳运动
3.从图中侵蚀面的走向及其与各岩层的切割情况判断,该侵蚀面的形成原因可能是( A )
A.冰川侵蚀 B.流水侵蚀
C.流水溶蚀 D.风力侵蚀
[解析] 第1题,乙处没有侵蚀面,并且岩层向下弯曲,判断乙处为向斜;旁边的甲地必然为背斜;既然甲地为背斜,因为背斜处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所以得知古沉积岩1比较老;而丙地中间也为古沉积岩1,所以丙地也是中间老,两翼新,所以丙地也是背斜。丁处岩层断裂,且有明显的位移,所以丁为断层。符合以上分析的只有C,所以A、B、D错误,故选C。第2题,M处是典型的断层,由于地壳的强烈挤压,导致岩层不能承受地壳运动的力,而发生断裂,导致岩石方向发生变化,并与两侧的岩石不连续。故选D。外力侵蚀和外力沉积,不会改变岩层的方向,故A、B错误,排除A、B。岩浆活动会破坏岩层的完整性,不会改变岩层的方向,故C不对,排除C。第3题,该地位置在新疆天山西段,这里流水作用微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侵蚀面多沟谷,而不是平直面,所以B、C排除。风力侵蚀的侵蚀面不会向一侧倾斜,且丙处如果遭受风力侵蚀,其北侧的乙处应该会有风力沉积物的堆积,所以该侵蚀面的形成原因不是风力侵蚀。故D错。该侵蚀面南高北低,侵蚀面较为平直,推测为冰川移动过程中侵蚀所致。故选A。
(2019·湖南长沙一中模拟)善卷洞是著名石灰岩溶洞,位于江苏省宜兴城西南约25千米的祝陵村螺岩山上。面积约为5 000平方米,长约800米,全洞分上、中、下、水四层洞穴组成。洞洞奇异而相通, 最奇的是下洞和水洞。水洞长120米,游人多以洞中泛舟为一乐事。入口在中洞,中洞的狮象大场是一个面积达1 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厅,高达7米的钟乳石笋兀立洞口,名抵柱峰。据此完成4~6题。
4.溶洞内石钟乳、石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C )
A.流水溶蚀 B.风化作用
C.流水沉积 D.流水搬运
5.每一层石灰岩洞穴形成时( D )
A.地壳持续上升 B.地壳间歇性上升
C.地壳持续下降 D.地壳稳定
6.善卷洞的四层洞穴形成,经历了几次地壳运动( A )
A.三次上升运动 B.四次上升运动
C.三次下降运动 D.四次下降运动
[解析] 第4题,石钟乳和石笋是石灰岩地区含有碳酸氢钙的水滴在一起,形成碳酸钙沉积,故C正确。石灰岩在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溶洞,流水溶蚀形成溶洞,与石钟乳的形成无关,A错误。风化作用与喀斯特地貌成因关系很小,B不选。流水搬运作用主要是搬运物质,题目以物质沉积为主,D不符合题意。第5题,石灰岩洞穴是石灰岩被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出现不同层次的洞穴,说明每一层洞穴被溶蚀期间地壳稳定,没有受外界干扰而中断,D正确。若同层洞穴形成期间地壳运动活跃,石灰岩溶蚀过程被中断,又重新溶蚀,便无法形成连续的洞穴层,故A、B、C不选。第6题,善卷洞形成过程中若没有发生地壳运动,石灰岩被溶蚀后只形成一层洞穴。入口在中洞,最下面是水洞,上洞的规模最大,形成时间最长,说明经历了地壳抬升,流水往地势更低的地区溶蚀。目前洞穴分四层,说明地壳抬升了三次,A正确。地壳下降,流水继续往低处溶蚀,则洞穴不会分层,排除C、D。
(2019·山西平遥中学期中)下图为“某县1963年设县开始到1975年时的城市简图”。读图完成7~8题。
7.将县设置在该地区的原因是( D )
A.该地为水陆交通枢纽的地区
B.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C.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D.地形平坦、水运便利、有充足的水源
8.该地的水运码头十分优良,几十年来没有淤积现象,其原因可能是( A )
A.处于河流的凹岸,河水冲刷严重
B.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流向右偏,冲刷北岸所致
C.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流向左偏,冲刷北岸所致
D.该河段位于三峡峡谷地区,水流湍急
[解析] 第7题,由图中信息东至武汉西至宜昌可知,该县位于长江中游平原,地形平坦、水运便利、有充足的水源,有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D正确;这里不是水陆交通线交汇点,不是水陆交通枢纽的地区,A错;没有丰富的能源、石油资源,B、C错。第8题,读图可知,该地的水运码头位于长江北岸,属于河流的凹岸,在惯性作用下,河水冲刷严重,没有大量泥沙沉积,A正确;该地位于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河水侵蚀凸岸,C错;该地位于弯曲河段,主要考虑惯性作用,在惯性作用下,河水冲刷凹岸,B错;该河段位于三峡下游,水流平缓,D错。
二、综合题
9.(2019·重庆大学城一中月考)北京市海淀区凤凰岭自然风景区是典型的花岗岩地貌,最高海拔1 250米,奇山、怪石、林海……为其奇妙的天然景观,享有“京西小黄山”之美誉。读“凤凰岭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凤凰岭地貌形成的主要内外力作用。
(2)简述凤凰岭风景区地貌形成的过程。
[答案] (1)内力作用:岩浆活动、地壳抬升;外力作用:风化、(流水、风力)侵蚀作用。
(2)岩浆侵入到古老的沉积地层中,随着温度和压力的改变,岩浆冷却凝结形成花岗岩体,在经历地壳多次抬升过程中,覆盖在岩体上的沉积层不断被风化、剥蚀,直到花岗岩体露出地表,形成花岗岩山峰,继续经受风化、剥蚀,逐渐形成花岗岩地貌。
[解析] (1)由材料可知,凤凰岭地貌是花岗岩地貌,是由岩浆冷凝形成的,然后由于地壳抬升,以外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典型的奇山、怪石地貌。既有内力作用,又有外力作用。(2)凤凰岭地貌形成过程主要从地质作用先后进行叙述。岩浆侵入到古老的沉积地层中,随着温度和压力的改变,岩浆冷却凝结形成花岗岩体,在经历地壳多次抬升过程中,覆盖在岩体上的沉积层不断被风化、剥蚀,直到花岗岩体露出地表,形成花岗岩山峰,继续经受风化、侵蚀,逐渐形成花岗岩地貌。 “球体”是一种典型的球状风化壳,是典型的风化地貌。
第一部分 专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
(2019·四川成都七中三诊)汤泉乡地处河北省遵化市西北部,地热资源丰富。下图为“汤泉地热地质剖面图”,片麻岩具有暗色与浅色矿物相间呈定向或条带状断续排列的片麻状构造特征,呈变晶结构。读图完成1~2题。
1.温泉疗养院适合建在( C )
A.①点 B.②点
C.③点 D.④点
2.根据材料,判断P处岩石所属的类型和特点是( D )
A.沉积岩层理发育 B.变质岩致密
C.喷出岩多气孔 D.变质岩多裂隙
[解析] 第1题,关键词是温泉,由此可推地热是选址的关键,读图可知地下等温线向上突出位置地热富集,同样深处地热更丰富。这里地热的导体主要是水,因该处多断层,岩石破碎多裂隙,成为地下水良好的通道和储水岩层,地表水下渗形成地下径流,地下水受到外岩的加热,将热量向上传导,导致地下等温线发生弯曲。C正确。第2题,由图可知P处为片麻岩,是由岩浆岩或沉积岩经深变质作用而成的岩石,从地热富集可反推该处多断层,岩石破碎多裂隙。D正确。
(2019·广东二模)下图示意意大利南部沿海某地等高线分布,该地地表分布有三种不同的岩层,其分布范围分别是M、N、P。经观测发现,该三处岩层在形成时间上连续,且岩层年龄为M3.图示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处于( C )
A.背斜顶部 B.向斜槽部
C.向斜右翼 D.背斜右翼
4.①处地貌的形成原因最可能是( D )
A.处于断裂带,岩石破碎
B.向斜槽部地势凹陷
C.夏季汛期流水侵蚀严重
D.地表岩层差异侵蚀
[解析] 第3题,岩层年龄为M(2019·河南焦作模拟)河南焦作云台山的红石峡谷是我国北方地区少有的丹霞地貌峡谷景观,该地区的岩石是在距今12亿年前后形成的。读“红石峡谷横剖面示意图”,完成5~7题。
5.距今12亿年前后红石峡谷岩层形成时期的环境比现代更为( B )
A.冷湿 B.暖湿
C.冷干 D.暖干
6.图示砂砾石层( C )
A.质地坚硬 B.比石英砂岩形成早
C.颗粒大小不均 D.是本地岩层风化而成
7.红石峡谷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A )
A.沉积作用→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B.地壳抬升→流水侵蚀→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地壳下降→海水侵蚀
D.地壳下降→岩浆侵入→海水侵蚀
[解析] 第5题,该地区的岩石为沉积岩,表明该地区形成时期的环境是湿润的;由于该地区为丹霞地貌,岩层为红色,这是在温暖湿润环境下氧化形成的,故选B。第6题,砂砾层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其形成年代较晚,质地较为疏松,A、D错;颗粒大小与峡谷的水流大小有关,因此砂砾石层的颗粒大小不均,C对;由图可知,砂砾石层位于石英砂岩上面,则砂砾石层比石英砂岩形成晚,B错。故选C。第7题,结合材料可知,红石峡谷为丹霞地貌峡谷景观,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该地区地势低洼,地表物质聚集并下沉,形成深厚的沉积岩层;然后地壳抬升,岩层上升出露地表形成山地;最后经流水不断侵蚀,形成了现在的峡谷地貌。故选A。
(2019·河南普通高中毕业班模拟)下图示意浙江兰溪某喀斯特溶洞断面。该溶洞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在不同高度分布着三层水平溶洞,水平溶洞存在规模差异。据此完成8~9题。
8.该地下河水量最大的时期为( A )
A.①形成时期 B.②形成时期
C.③形成时期 D.④形成时期
9.推测该溶洞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D )
A.持续下降 B.持续上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上升
[解析] 第8题,读图可知①形成时期是该区域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早期阶段,可知该时期该区域的喀斯特地貌还不是太典型,地表水的下渗量还不是太大,读图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②③④时期该区域的喀斯特地貌进一步发育,这三个阶段地表水的下渗量要比①时期大得多,因此可知该地下河水量最大的时期为①形成时期,可知B、C、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为A项。第9题,读图可知该区域的溶洞从右向左依次降低呈阶梯状分布,可知这种溶洞阶地是由于地壳上升,流水的溶蚀与侵蚀共同作用形成的,读图可知图中溶洞从右向左共有三个层级,因此可推测该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上升,可知A、B、C错误,因此本题答案为D项。
(2019·广东肇庆第三次统一检测)帕图斯湖(下图)为一潟湖,与大西洋之间有一北宽南窄的沙坝,湖泊南端有宽约1.6千米的水道连通大西洋。据此完成10~11题。
10.形成沙坝的外力作用是( B )
A.流水堆积 B.海水堆积
C.风力堆积 D.风化作用
11.导致沙坝海岸线平直的原因主要是( A )
A.洋流的作用 B.地处断层面
C.人工修整 D.东北信风的影响
[解析] 第10题,读图可知,图中的帕图斯湖为潟湖,原为大西洋的一部分,由于海潮上涨时速度慢,泥沙平行于海岸堆积,形成高出海水面的离岸坝,坝体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半封闭或封闭式的潟湖,所以沙坝形成的外力作用为海水堆积,流水堆积一般在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为三角洲,A错。风力堆积地貌一般为沙垄、沙丘,C错。风化作用是在外力作用下,将物质破碎为碎屑物的过程,不会形成沙坝,D错。故选B。第11题,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沙坝外侧有巴西暖流流经,在洋流作用下,使得海岸线平直,A对。沙坝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断层属于内力作用,B错。沙坝海岸线形态是自然形成的,C错。该处位于南半球,东北信风位于北半球,D错。故选A。
二、综合题
12.(2019·福建泉州质量检测)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桌山位于南非开普敦附近,主峰海拔1 087米,山顶如削平的桌面,被称作“上帝的餐桌”。桌山是地质历史浅海海底断裂后整体上升形成,山体由石灰岩(沉积岩)构成。山顶溪湖绝迹,植被低矮稀少,景象荒芜。夏季在海陆风的作用下,晴天时山顶常有大片云团环绕,被称为“上帝的桌布”。下左图为桌山位置示意图,下右图为桌山景观。
(1)描述桌山主峰“桌面”形成的地质过程。
(2)石灰岩受流水溶蚀,常发育成峰丛、溶洞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桌山年降水量多达1500毫米,喀斯特地貌却发育很差,分析其气候原因。
(3)夏季是开普敦欣赏和拍摄“上帝桌布”的最佳季节,分析其原因。
(4)“上帝的桌布”通常只环绕在桌山顶上,受山坡气流的影响,不会蔓延到山下,分析其原因。
[答案] (1)(在地质历史时期)在海底形成平坦的沉积岩;沉积岩断裂整体抬升后内部裂隙较少顶部平坦;顶部受外力作用(风化和风力侵蚀)进一步被削平为“桌面”。
(2)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量大,(开普敦西临海面,)但风力大;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气温高;全年蒸发旺盛,山顶积水少,不利于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发育。
(3)夏季昼夜温差较大,利于形成海陆风;白天海风带来的水汽易在桌山形成云雾,较弱的风力(和高空下沉气流)利于云雾长时间停留在山顶;开普敦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天多,光线好。
(4)桌山四周陡峭,在迎风一侧受陡崖阻碍,气流迅速上升,形成云雾并扩散到山顶(云团不易下沉);背风一侧沿陡峭山坡下沉的云团快速升温,云滴蒸发,云团易消散。
[解析] (1)本题应从桌山的主峰像“桌面”一样平坦的特点是如何形成进行分析。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根据材料可知,桌山山体由石灰岩(沉积岩)构成,在地质历史时期,海底沉积物形成沉积岩,在内力作用下,海底断裂抬升,外力作用又将其不断削平,最终形成平坦的“桌面”。(2)石灰岩发生流水溶蚀需要地区湿润,根据材料,桌山降水量大但喀斯特地貌发育很差,说明该区积水少,没有促使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据图可知,该区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量大,但由于面临海洋,风力大,蒸发强;夏季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因此其全年蒸发旺盛,山顶积水少,不利喀斯特地貌发育。(3)结合材料的信息“夏季在海陆风的作用下,晴天时山顶常有大片云团环绕”,可以得出“上帝桌布”形成与海陆风有关。当地是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高控制,昼夜温差大,晴天多,风力弱。夏季昼夜温差大,海陆热力差异显著,形成海陆风;白天海风带来丰富的水汽形成云雾;且该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小,利于云雾长时间停留;高温少雨的天气使得该区晴天多,光线充足,适宜观赏和拍摄。(4)结合设问可知答题时要注意抓住“受山坡气流的影响”这一关键信息进行分析。云团之所以环绕山顶,是由于在迎风坡一侧,水汽在爬升的过程中遇冷凝结,促使云雾扩散不易下沉;而背风坡一侧由于气流在下沉的过程中增温,水汽蒸发,因此云团消散。
13.(2019·福建南安市侨光中第四次阶段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省宁陕县位于秦岭中段南麓,下图示意该县部分地区地形分布(图2)。县城北侧的城隍庙(图1)建在长安河的江心洲上。历史上,该县城及周边地区常遭洪水袭击。1926年7月,该县大雨连绵七天七夜,老城区东城墙被冲塌数处,致使民房和良田被淹,损失惨重,而城隍庙却安然无恙,其主要原因是西河道东、西两侧水位差异高达数米。

(1)分析宁陕县城易遭洪水袭击的原因。
(2)绘制1926年7月洪灾发生时图1中西河道的剖面示意图(含水位线及河床地形)。
(3)解释1926年7月洪灾发生时西河道东、西两侧水位差异明显的原因。
(4)指出1926年7月洪灾发生时江心洲两侧的东、西河道中水量较小的河道,并说明判断理由。
[答案] (1) 所在区域(位于秦岭南麓,)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且强度大;地势起伏大,汇水速度快;县城地势较低洼,且多条河流在此交汇。
(2)画出水位线(靠城墙一侧水位较高,以致于冲毁城墙)及河床地形(因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床呈不对称的V字形,且靠城墙一侧较深)即可。见下图所示,仅供参考。
(3)降雨量大且历时长,长安河流量大。河道弯曲度大,东侧为凸岸,西侧为凹岸;与东侧相比,西侧流速较快,水位迅速上涨,明显高于东侧。
(4)东河道。理由:东河道较窄;东河道(位于凸岸,)水深较浅 城隍庙未受洪水影响,说明东河道水位较低。
[解析] (1)陕西省宁陕县位于秦岭中段南麓,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图中显示有多条河流交汇,水量大,地势低平,排水慢,故易发洪水。(2)画出水位线(靠城墙一侧水位较高,以致于冲毁城墙)及河床地形(因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床呈不对称的V字形,且靠城墙一侧较深)即可。(3)西河道东、西两侧水位差异明显的原因可从图中看出一个是凹岸,一个是凸岸,水流速度和地转偏向力都不同。(4)可从河道位置、形态和深浅分析,另可从城隍庙未被冲毁来推测。
课件41张PPT。第一部分专题四 地壳的运动规律专题整合突破(2019·陕西安康二模)崮,是一种四周陡峭、山顶较平的山,属于地貌形态中的“桌形山”或“方山”。高度在10至100 m之间。下图为山东枣庄市抱犊崮。抱犊崮是国家级森林地质公园,丰富的地质岩层记载着华北寒武纪十几亿年的地质史,大量的生物化石诉说着远古的繁盛,擎天一柱一指峰展示了造物主的鬼斧神工,美丽的石钟乳令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被誉为“天下第一崮”。读图,完成1~2题。 考 题 调 研 ——研真题、明确考向 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构造学说1.构成抱犊崮的岩石属于(  )
A.石灰岩 B.页岩
C.花岗岩 D.大理岩
2.抱犊崮的形成过程是(  )
A.流水沉积-外力侵蚀-隆起抬升
B.海水沉积-隆起抬升-外力侵蚀
C.隆起抬升-流水沉积-外力侵蚀
D.外力侵蚀-海水沉积-隆起抬升AB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地有美丽的石钟乳,石钟乳属于石灰岩在流水侵蚀后形成的沉积地貌,因此,选A。第2题,石灰岩的形成是古代珊瑚遗体堆积形成的,说明过去该地为海洋,有大量珊瑚虫存在,为海洋沉积地貌,后来随着地壳抬升,隆起出露地表,后随着外力侵蚀形成四周陡峭、山顶较平的山,故选B。1.运用综合思维掌握地壳物质循环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核 心 突 破 ——讲要点、突破核心
判读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基本步骤
(1)突破识图关键。先确定岩浆与岩浆岩。 由于生成岩浆岩的只有岩浆,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岩浆岩。
(2)尝试代入验证。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3)避开重置陷阱
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以下需要同学们注意:
①有的图中把岩浆岩分成两类——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而有的图形只表示为岩浆岩;②在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有的示意图强调了沉积物这个环节,而有的则没有;③有的示意图中只有变质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而有的示意图认为各岩石都可以重熔再生成岩浆。2.板块构造理论(2019·北京西城二模)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平行于大陆—大洋边界﹐宽几十至几百千米。根据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读 “大陆边缘类型示意图”,回答(1)~(2)题。 新 题 再 练 ——练好题、备考通关
(1)图中(  )
A.①是岩浆发源地 B.②是岩石圈
C.a是板块生长边界 D.b是稳定型大陆边缘
(2)示意图中的大陆是(  )
A.亚欧大陆 B.非洲大陆
C.澳大利亚大陆 D.美洲大陆DD[解析] (1)图中①位于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地带,并没有进入软流层,不会是岩浆的源地,A错;②位于大洋板块,属于地壳,地壳属于岩石圈的一部分,B错;a为海沟,属于板块的消亡边界,C错;b位于板块内部,地壳较为稳定,属于稳定型大陆边缘,据此分析选D。(2)图中大陆的西海岸是海沟,为消亡边界,结合六大板块图可知,亚欧大陆的东侧是消亡边界,非洲大陆西侧及澳大利亚大陆的西侧均与图示不符合,只有美洲大陆西海岸处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符合图示信息,据此分析选D。(2019·江苏卷)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读图回答1~2题。 考 题 调 研 ——研真题、明确考向 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1.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  )
A.沉积物变化 B.古气候变化
C.古环境变化 D.构造运动变化
[解析] 图中M为岩层的分界面,其下侧为向斜,向斜是岩层受挤压力作用的结果,为地质构造,N处为岩层层面,所以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构造运动变化。D2.该区域(  )
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 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
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 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
[解析] 向斜构造是岩层受水平挤压作用的结果,岩层受挤压之后高低起伏,从图中可以看出右侧背斜与中间向斜相比缺少部分岩层,可判断是乙形成后受外力侵蚀作用的结果;甲在抬升之后持续接受沉积;乙位于甲的下面,形成时间早;丙是地表沟谷,不位于斜坡上,主要是受流水等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C1.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方法与技巧
地质构造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判读时先要分清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断分析: 核 心 突 破 ——讲要点、突破核心 2.地质构造的应用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实践意义,具体如下图所示:(2019·河南名校联盟调研)重庆地区地下热水资源比较丰富。碳酸盐岩出露区接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沿岩层深循环,获得来自深处的热流加热后上升,汇集到碳酸盐岩出露区地形低处形成温泉,下图示意某地温泉水体流动情况。据此完成(1)~(2)题。 新 题 再 练 ——练好题、备考通关 (1)能够示意图中虚线处岩层走向的是(  )A
(2)在花溪河温泉处打井开采地下热水,最可能改变地下水的(  )
A.流向  B.温度   
C.性质    D.流速
[解析] (1)根据材料中“沿岩层深循环”且从图中地下水流向可以看出虚线内岩层的倾斜方向,故正确答案选择A。(2)开采地下热水,加剧了温泉出露的速度,因此最可能改变地下水的流速。故正确答案选择D。D(2018·全国Ⅰ)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1~3题。 考 题 调 研 ——研真题、明确考向 外力作用与地貌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解析] A对:图示河流有四级阶地,对应T0、T1、T2、T3四个平坦面,平坦面上的沉积物源于河流携带的砾石。由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因此砾石还会继续在此沉积(或堆积),T0的面积仍在扩大。B、C、D错:由于T1、T2、T3平坦面位置高于洪水期河流水面,所以砾石无法在此沉积。A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解析] 河流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通常,流速大,沉积物颗粒较大;流速小,沉积物颗粒较小。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说明T3时期沉积物颗粒最大,河流流速最快。故选A。A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解析] 根据河流阶地的形成原理可知,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地壳抬升运动;而且图示河岸坡度陡缓相间分布,据此可以推测该区域经历了间歇性抬升。故选D。D1.着眼于区域认知,掌握外力作用的分布规律
流水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除此以外在河流流经地区、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且多暴雨的地区,流水作用也很典型;风力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的内陆地区。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核 心 突 破 ——讲要点、突破核心 (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3)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①主要的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②主要的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2.运用综合思维能力突破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堆积作用。
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2019·西藏昌都四中月考)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的泥沙等物质在出山口处铺散沉积下来,形成扇形堆积体——冲积扇。冲积扇在平面上呈扇形,可分为扇顶、扇中、扇缘三部分,扇顶伸向谷口;在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下面左图为干旱区冲积扇平面示意图,右图为湿润区冲积扇平面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新 题 再 练 ——练好题、备考通关 (1)干旱区冲积扇形态较湿润区冲积扇形态显著的原因是(  )
A.干旱区人类活动少、开发少
B.干旱区流水作用弱
C.湿润区河流落差小
D.湿润区冲积扇面积小
(2)干旱区绿洲易出现在(  )
A.冲积扇扇缘 B.冲积扇扇中
C.冲积扇扇顶 D.山谷中
(3)横断山脉冲积扇易发生(  )
A.渍涝 B.台风灾害
C.旱灾 D.泥石流灾害BAD
[解析] (1)干旱区河流水量较少,流出山口之后,河流一般也比较短小,流水对地表的侵蚀作用较弱,碎屑物质不会被搬运很远;而湿润区相反,所以干旱区冲积扇形态较湿润区冲积扇形态显著的原因是干旱区流水作用弱,故选B。冲积扇最主要的形成原因是自然原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故A错。河流落差主要受地形影响,所以湿润地区不一定落差小,故C错。湿润区河流流量大,长度较长,所以冲积扇的面积会较大一些,故D错。(2)在干旱区,土壤条件和水源条件较好的地方有利于形成绿洲。在冲积扇的形成过程中颗粒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所以冲积扇扇缘的颗粒最小。河流从山口流出,顺着地势流往地势最低的冲积扇扇缘位置,所以扇缘位置,土壤条件和水源条件都较好,最容易出现绿洲。扇中,扇顶,山谷中都不具备形成绿洲的两个条件,所以B、C、D错误,A正确。(3)横断山脉地处山区,地形坡度大,不易发生渍涝,故A错。横断山脉距离沿海较远,不容易受到台风的影响,故B错。该地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不易发生旱灾,故C错。该地地形坡度大,山体中碎屑物质多,降水多,强度大,所以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故D对。随堂练、即时巩固课时练、素能强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