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通用版微专题(8份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通用版微专题(8份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17张PPT。第一部分专题一 地图与地球运动规律专题整合突破微专题一 地理位置 ——建体系、宏观掌控 (2018·北京卷)2018年4月,川藏铁路成都至雅安段开始铺轨。读下图,回答第1~3题。 考 题 调 研 ——研真题、明确考向
1.与成都相比,拉萨(  )
A.日出早,白昼长 B.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C.海拔高,日照强 D.大气逆辐射强
[解析] C对:拉萨位于青藏高原,与成都相比,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日照强。A错:两地纬度相差不大,但成都的位置更靠东侧,因而成都日出早。B错:拉萨和成都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且拉萨纬度相对较低,故正午太阳高度角稍大。D错:拉萨比成都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大气逆辐射弱。C2.图示区域(  )
A.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 B.河流的流向自西向东
C.自然景观为高寒荒漠 D.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
[解析] D对:图示区域包括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和四川盆地的一部分,其中青藏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四川盆地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横断山脉为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A错:图中的青藏高原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的,属于消亡边界。B错:图中显示河流大部分顺地势向东南方向流。C错:青藏高原以高寒荒漠景观为主,但东部的横断山脉和四川盆地以森林景观为主。D3.川藏铁路开通后,能够(  )
①缓解青藏铁路运输压力 ②改善西藏物资供应
③消除区域内灾害的影响 ④促进地域文化交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①对:目前进藏的铁路只有青藏铁路,川藏铁路开通后,会减轻前者的运输压力。②对:无论青藏铁路还是川藏铁路,其主要作用之一都是改善西藏物资供应。③错:铁路开通可以提高救灾应急水平,进而减轻灾害的影响,但不可能消除区域内灾害的影响。④对:铁路开通后,可以促进中东部地区与西藏的文化交流。B1.地理位置描述的分析思路 归 纳 拓 展 ——巧归纳、知识延伸 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区域气候
(1)根据纬度位置,大致判断区域所处的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初步明确气温状况。
(2)结合海陆位置,判断区域所处的大气环流形势(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季节移动、季风环流),以及距海远近,进而确定其所属的气候类型,明确其降水状况。例如40°~60°N大陆西岸,受西风带控制,盛行西风从海洋上带来湿润气流,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再如信风带的大陆西岸属离岸风,降水较少;而大陆东岸为迎岸风,带来较多降水。(3)在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地形、洋流等因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而明确区域的气候特征是分析水文、植被、人口、城市、农业生产等地理要素的前提。
(4)气候类型的分布主要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描述。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纬25°~35°大陆东部等。(2019·内蒙古赤峰二中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随着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的落成和“世界第八大奇迹”——棕榈岛工程的兴建,迪拜造就了一个个“地理奇迹”。
材料一 迪拜地理位置示意图。 新 题 再 练 ——练好题、备考通关 材料二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阿联酋馆景观图。
材料三 迪拜人口结构是约17%的人口为阿联酋公民,约83%为外国移民,其中印度人占40%、巴基斯坦人占15%、孟加拉人占10%,其他占18%。
材料四 “刚踏下飞机,一整片的绿就劈头盖脸地向你涌来,到处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城市的天空格外的蔚蓝和清澈,朵朵的白云都可以看得格外清晰。”
(1)据材料一指出从地理位置上迪拜为什么被誉为“中东的新加坡”?
(2)上海世博会阿联酋馆直观地反映了本国自然环境的特点,请描述迪拜自然环境的特征。
(3)近年来迪拜加快炼铝工业的发展,逐步成为中东地区最主要的生产中心。试分析其大力发展炼铝工业的区位优势条件。
[答案] (1)迪拜位于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的咽喉(中东石油海上运输咽喉霍尔木兹海峡的咽喉);地处亚、非、欧三洲航空交通枢纽。
(2)自然环境整体以干旱为主要特征: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地表水稀少;地貌以风沙地貌为主,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植被稀少以耐旱植被为主;土地荒漠化严重。
(3)石油资源丰富;火力发电廉价;海洋运输方便,进口铝土,出口铝材;铝材市场广大。[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亚的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同时也考查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工业区位因素。本题难度适中。(1)由图可知,迪拜位于霍尔木兹海峡的咽喉(或中东石油海上运输航线的咽喉);地处亚、非、欧三洲航空交通枢纽;迪拜具有与新加坡相似的地理位置,所以迪拜才能被誉为“中东的新加坡”。(2) 根据自然环境整体性,结合我国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整体性案例可分析此题。阿联酋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特征导致该地区地表水缺乏,河流稀少;植被稀少,以耐旱植物为主;沙漠广布,以风沙地貌为主(或土地荒漠化严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 从迪拜人口结构可以看出,约83%为外国移民,主要原因是迪拜石油资源丰富;开采及加工石油需要大量劳动力,且工资较高;当地缺乏劳动力(或当地人口较少);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附近邻国大量的劳工迁入。课件15张PPT。第一部分专题一 地图与地球运动规律专题整合突破微专题二 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季节变化 ——建体系、宏观掌控 (2018·湖南长沙市雅礼中学、河南省实验中学联考)拉斯曼丘陵位于南极大陆边缘,面积约40平方千米,是南极大陆为数不多的绿洲之一。受来自大陆冰盖的下降风影响,常年盛行东南风,8级以上大风天数达174天,极大风速为43.6米/秒,但并没有形成显著的风力地貌。 考 题 调 研 ——研真题、明确考向 下图中a图为“拉斯曼丘陵的位置示意图”,b图为“丘陵局部地区景观图”,c图为“拉斯曼丘陵地区各月和每小时的强风频率分布图(南极中山站数据)”。读图完成1~3题。C
1. 作为南极大陆为数不多的绿洲,下列推测与拉斯曼丘陵的自然环境特征相符的是(  )
A.稀疏灌丛分布,风力作用强
B.冰川作用强,多曲折幽深的峡湾
C.暖季苔藓地衣生长旺盛,流水作用弱
D.海浪作用强,沿海陡崖沙滩交错分布2.关于拉斯曼丘陵地区强风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春季至夏季频率变大,夏季至秋季频率变小
B.春季至夏季频率变小,夏季至秋季频率变大
C.夏季强风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
D.冬季和春季7~12时常出现强风
3.拉斯曼丘陵地区常年风力强劲,风力地貌却不明显,其原因可能是(  )
①冰川侵蚀了风力地貌 ②风力变率大
③地表碎屑物少 ④地表被积雪覆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BD[解析] 第1题,该区域为南极高寒地区的大陆边缘,常年受极地东风影响。故风力、冰川、海浪作用明显,水体主要以固态形式存在,流水作用在该地区表现较弱,气候严寒干燥,无法发育灌丛植被,短暂的暖季苔原植被(苔藓、地衣)生长迅速、旺盛,南极大陆由巨厚现代冰川覆盖,基底陆地很少出露,故峡湾、海岸地貌难以形成,所以C正确。第2题,从图中可知,南半球春季至夏季(9月至次年2月)强风频率变小,南半球夏季至秋季(12月至次年5月)强风频率变大。南半球冬季强风频率最高,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冬季14~20时常出现强风,所以B正确。第3题,拉斯曼丘陵地区虽然风力强度大,稳定性高,但是由于地表松散物质(沉积和风力碎屑)稀少,加之积雪的覆盖,使地表裸露时间短暂,大大限制了风力作用的进程,故风力地貌不明显,所以D正确。1.地球运动规律的季节变化 归 纳 拓 展 ——巧归纳、知识延伸 2.自然地理现象的季节变化3.地理事物和现象季节变化的因果链(2019·江西上饶 “山江湖”协作体期中联考)2018 年9月16日,一年一度的世界奇观“卧佛含丹”在广东肇庆(23.5°N,112°E)星湖景区上演,“卧佛含丹”天象奇观最神奇的时间在下午 18:00~18:30(传说有缘人才有机会看到),如图是一摄影师在日落时分迅速拍下的这一美丽壮观的景象,并在第一时间通过微信朋友圈分享了这一奇观。据此完成(1)~(2)题。 新 题 再 练 ——练好题、备考通关 (1)摄影师拍摄该照片时他影子的朝向(  )
A.东北 B.东南
C.西南 D.西北
(2)摄影师通过微信发朋友圈时,下列说法不可信的是(  )
A.德干高原昼夜几乎等长
B.莫斯科此时树影一天中较短
C.悉尼正值春季
D.其伦敦的朋友正在下班的路上BD[解析] (1)由材料可知,拍摄时间为9月16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全球各地有昼夜交替地区太阳东北升、西北落,而图示景象要在日落时分才能拍到,说明此时太阳位于摄影师西北方向,影子朝向东南,故选B。(2)摄影师发朋友圈时,为9月16日,接近秋分日,德干高原昼夜几乎等长,A对。莫斯科位于东三区,比北京时间晚5小时,大约为地方时13时左右,树影接近最短,B对。此时为北半球秋季,悉尼位于南半球,为春季,C对。伦敦比北京时间晚8小时,为上午10点左右,此时正是上班时间,D错。故选D。课件17张PPT。第一部分专题二 大气的运动规律专题整合突破微专题三 风向判读及风力大小 ——建体系、宏观掌控 (2018·全国Ⅱ)恩克斯堡岛图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2017年2月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据此完成下题。 考 题 调 研 ——研真题、明确考向
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迎风飘扬。推测红旗常年飘扬的主要方向是(  )
A.东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北方向
[解析] 由图可知,恩克斯堡岛位于75°S附近,即位于极地东风带内,常年盛行东南风,因此红旗常年飘扬的主要方向是西北方向。故选D。D1.风的形成
(1)高空风与近地面风:高空风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与等压线有一个30°~45°的夹角;试题没特别说明一般当近地面的风来处理;各类等压线图中凡涉及风向问题,一般通过作图方法解决。
(2)海陆风与季风:海陆风反映的是海陆之间风向的日变化;季风反映的是海陆之间风向的季节变化,都与海、陆两者的气温差异进而导致气压差异有关。成因都是海陆间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 归 纳 拓 展 ——巧归纳、知识延伸 (3)山谷风:白天山坡增温快,暖空气膨胀上升,与山顶相同高度的山谷上空,因离地较远,空气增温较少,谷地上空空气收缩下沉,垂直方向的气流导致山坡与山谷近地面和高空出现气压差,从而在近地面形成由谷底吹向山坡的风即谷风;夜晚山坡降温快,同高度的谷地上空,空气因离地面较远,降温较少,山顶空气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压,冷空气下沉使空气密度加大,顺山坡流入谷地,谷底的空气被迫抬升,并从上面向山顶上空流去,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谷地,称为山风。
(4)城市风:城市由于热岛效应,气温高于郊区,导致近地面城市气压低于郊区,故风由郊区流向城市,形成城市风,城市风一直由郊区流向城市,它的强弱取决于城郊的气温差异大小。
(5)狭管风(效应):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狭谷地形时,风速加大。城市狭管效应指城市高层建筑物间距小,导致风力增加。因此建筑布局可加大楼间距或让楼间走廊与城市主导风向偏离一些。
(6)焚风:是指当气流经过山脉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气温升高,湿度减小。焚风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从山上沿山坡向下吹。可以促进春雪消融,作物早熟;也易引起森林火灾,干旱等自然灾害。2.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风与气候:
风带和季风作为大气环流因素影响气候的形成。如终年受盛行西风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季节性受盛行西风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的“冬雨”;在季风环流的影响下,形成了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离岸风与向岸风对降水的影响较大。如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就是向岸风形成地形雨,低纬信风从较低纬度的海洋吹向较高纬度的陆地,高温湿润。相应的,离岸风由于从陆地吹向海洋,气流较为干燥。(2)风与地貌:
风成地貌在气候干旱的地方表现明显。主要的风蚀地貌有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城堡和雅丹地貌;主要的风积地貌有沙丘、沙垄、黄土高原。风力作用强的地区,相应的流水作用就较弱,但沿海地区除外。
(3)风与洋流:
风对洋流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风海流是在盛行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如低纬信风作用下形成了南北赤道暖流,北半球盛行西风作用下形成了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南半球在盛行西风作用下形成了西风漂流(寒流);北印度洋由于海域面积小,形成了季风型洋流:另外,离岸风对洋流也有影响,如南美低纬度大陆西部海域,东南信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海水在离岸风的作用下向西北运动,深层海水来补偿,形成上升流。(4)风与生物:
旗形树的形成与风有关,树木的枝叶只生长在树干的一侧,远看就像一面旗子插在地上,在盛吹定向强风的地方(如高山和海岸边),树木向风面由于受风的袭击而损坏,或者过度蒸发而死亡,因此向风面不长枝条;而背风面因受风的影响较小。旗形树不仅木材质量较差,而且因枝叶稀疏,光合作用的总面积较小;所以树木的生长也很缓慢。另外。风有利于花粉的传播和消散,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当风速和风力超过一定限度时(如台风),就会形成风灾,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我国北方初春(3月)的倒春寒,就是受较强冷空气影响,产生农作物冻害。风力较大的地方,往往植被比较矮小。冬季风或寒冷气流对生物往往产生冻害。
(5)风能:
风能是由太阳辐射能引起的。其优点有:清洁;可再生;储量巨大;分布广泛。缺点有:大规模开发会对自然环境景观造成破坏;发电不稳定;密度低;地区差异大。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三北”(东北、西北和华北)主要是受冬季风影响;东南沿海和附近岛屿主要受海陆风和夏季风影响。
(6)城市规划:
风对大气污染物既有稀释作用,又有输送扩散作用。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布局要考虑当地主导风向或盛行风向。如南亚地区夏季吹西南风,冬季吹东北风。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与主导风向相垂直的远郊,即西北或东南方向。再如,伦敦终年吹西南风,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即东北方向。当然也可布局在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远郊,即西北或东南方向。(2019·全国大联考第三次)下图为“某月某海域海浪高度等值线(单位:米)分布图”。2016年,世界气象组织在该海域测得19米海浪波高,成为新世界纪录。据此回答(1)~(2)题。 新 题 再 练 ——练好题、备考通关 (1)图中M、N、P、Q四地(  )
A.P地浪高可能为5米
B.Q地风向为西南风
C.N地风力小于M处
D.N地洋流方向改变
(2)推测图示月份最可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CA
[解析] (1)读图可知,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P地浪高应该为2~4米,A错;Q地风向应为西北风,B错;N地虽然等值线密集,但是等值线数值小于M地,即海浪高度小于M地,因此风力小于M地,C对;海浪不会改变N地洋流的固定流向,D错。故选C。(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大西洋海域冬季海浪较大,夏季海浪较小;根据材料可知,海浪波高最高纪录为19米,此时该海域海浪最高16~18米,应处于海浪较高的季节,最可能是1月。故选A。课件22张PPT。第一部分专题二 大气的运动规律专题整合突破微专题四 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建体系、宏观掌控 (2018·江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为“陕西省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及部分城市年均降水量图”。 考 题 调 研 ——研真题、明确考向 材料二 陕西省可以划分为陕南、关中和陕北三大地理单元。图2为“陕西省沿109°E经线地形剖面示意图”。材料三 太白山是秦岭最高峰,海拔3 767米,其南北坡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图3为“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逐月变化图”。(1)比较冬、夏季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七月,在关中地区出现高温中心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 ℃等温线沿晋陕边界向北凸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
(3)从地形、植被等方面分析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的自然景观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的农业发展方向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夏季,北坡大于南坡;冬季,南坡大于北坡。 
海拔较低;处于夏季风背风坡,有焚风效应 地形 陕南:山地、谷地为主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垂直分异);关中:平原(盆地)为主  温带落叶阔叶林;陕北:黄土高原为主  温带草原(森林草原) 
陕南:农林结合(水田农业和林业结合);关中:种植业为主(旱作为主);陕北:农林牧结合 [解析] (1)读图可知,冬季太白山南坡等温线密度大于北坡,夏季太白山南坡等温线密度小于北坡,由此可以判断出冬、夏季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差异。(2)读图可知,关中地区地处渭河平原,地势较低,夏季处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因此气温较高;24 ℃等温线向北凸出,说明该地气温较两侧高,原因是该地处于黄河河谷地带,地势低。(3)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陕西以秦岭为界,北部和中部是温带季风气候,主要植被为温带草原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形主要包括黄土高原和渭河平原;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形以山地和谷地为主。(4)渭河平原主要以种植业为主;黄土高原水资源较短缺,靠近内蒙古高原,应该农、林、牧相结合;南部以山地、谷地为主,应该农、林、牧相结合。气候对主要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影响
1.对地形地貌 归 纳 拓 展 ——巧归纳、知识延伸 2.对水文5.对城市和居民区的影响
6.不同气候类型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气候环境影响建筑风格,建筑风格反映气候特点,并与环境达到协调或一致。
(1)温度对建筑的影响
气温高的地方一般墙壁较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较厚。有些地方为了抵御寒冷,将房子埋在土里,如中国陕北窑洞(保温作用好)。
(2)降水对建筑的影响
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屋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泄水和减少屋顶积雪。 降雨少的地区(如我国西北),屋顶一般较平,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屋顶极少用瓦。 降水多的地方,植被繁盛,建筑材料多为竹木;降水少的地方,植被稀疏,建筑多用土石;降雪量大的地方,雪甚至也是建筑材料,如爱斯基摩人的雪屋。(3)光照对建筑的影响
室内光照能杀死细菌或抑制细菌发育,满足人体生理需要,改善居室微小气候。从采光方面考虑,房屋建筑需注重三个方面:采光面积、楼间距、朝向。 气温高的地方,往往窗户较小或出檐深远以避免阳光直射。吐鲁番地区的房屋窗户很小,既可以避免灼热的阳光,又可以防止风沙侵袭。傣族民居出檐深远,一个目的是为了避雨,另一个目的是遮阳。楼间距应从满足底楼的光照考虑。光照也是影响房屋朝向的因素之一。为了抵御寒冷,我国北方的房屋朝向多采取南向,以便冬季的阳光射入室内。南方,特别是沿海地区的房屋多采用南向或东南向,以接受夏季凉爽的海风。
(4)风对建筑的影响
防风是房屋的一大功能,尤其是在台风肆虐的地区。我国台湾兰屿岛,距台风源地近,台风强度大,破坏性极强,岛上居民营造了一种“地窖式”民居。我国冬季屡屡有寒潮侵袭(多西北风),避风就是为了避寒,朝北的一面墙往往不开窗户,院落布局非常紧凑。(2019·四川内江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乌拉尔高压脊稳定,青海省东南部出现西风带南北糟、高原低压、孟加拉湾风暴等降水天气系统,黄河上游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多4.6倍,青海南部牧区玉树州等地共有12次明显降雪过程,多次降雪接近历史极值。右图示意青海省东南部区域。 新 题 再 练 ——练好题、备考通关 (1)简述该时段青海省东南部地区降雪异常偏多的原因。
(2)推测地表大量积雪对牧草生长的有利影响。
(3)地表积雪过深对牲畜的不利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答案] (1)距南部(印度洋)水汽源地较近,多种降水天气系统的影响;入冬以来,乌拉尔高压脊长期维持少动,西北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该地区交汇,造成暴雪天气;该区域地形、地势复杂;降雪次数多,时间长。
(2)地表积雪对牧草越冬起到保温和防御作用;旱季融雪量大,可增加土壤水分;促进牧草返青,生长期长,产草量多;牧草枯黄期可能会推迟。(3)影响:较厚的积雪掩埋牧草,牲畜可采食草量减少(吃草困难),无法放牧;积雪厚会增加牲畜采食行走难度,加大体能消耗,消耗的体能超过进食补充的能量,出现大批牲畜死亡。 措施: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及时掌握天气情况;及时做好牲畜防寒保暖工作,在降雪来临前及时做好饲草料储备。
[解析] (1)本题考查影响降雪(降水)因素,可以从大气环流、下垫面(地形、海陆位置)等角度进行分析,根据材料和图示进行分析,可知青海省东南部地区降雪次数多,时间长,降雪量大;青海省东南部地区距南部(印度洋)水汽源地较近,印度洋风暴带来丰富的水汽;入冬以来,青海省东南部地区出现西风带南北槽、高原低压、孟加拉湾风暴等降水天气系统,多种降水天气系统的影响,降雪量大;入冬以来,乌拉尔高压脊长期维持少动,西北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该地区交汇,形成锋面,造成暴雪天气;该区域地形、地势复杂;(2)推测地表大量积雪对牧草生长的有利影响,可以从保温和防寒、增加水分等方面分析,即地表积雪对牧草越冬起到保温和防御作用;积雪融化能改善土壤水分,促进牧草返青,生长期长,产草量多;牧草枯黄期可能会推迟。(3)地表积雪过深对牲畜的不利影响:较厚的积雪掩埋牧草,牲畜食物来源减少,越冬困难;积雪厚度增加会增加牲畜采食的空间范围和行走的难度及严寒的气候环境可能会出现死亡;采取措施可以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及时掌握天气情况;及时做好牲畜防寒保暖工作,在降雪来临前及时做好饲草料储备。课件15张PPT。第一部分专题三 水体运动规律专题整合突破微专题五 湖泊与环境 ——建体系、宏观掌控 (2018·全国Ⅲ)贝加尔湖(如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1~3题。 考 题 调 研 ——研真题、明确考向
1.贝加尔湖形成于(  )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
[解析] 读图可知,贝加尔湖比较狭长,而且与东部山地落差较大,结合题干信息“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可推断出贝加尔湖是构造湖,是地壳断裂下陷集水形成的。A
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解析] C对:由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该地区地壳还在不断下沉,湖盆加深。A错: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处于内陆,降水稀少。B错:入湖径流增多只会导致湖泊水量增多,与贝加尔湖湖水深度关系不大。D错:入湖泥沙增多会导致湖水深度变浅。C
3.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湖面蒸发弱 B.湖泊面积大
C.湖水盐度低 D.湖水深度大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水量巨大,再加上该地区降水稀少,水循环不活跃,因此更新缓慢。故选D。D1.湖泊的成因及特征 归 纳 拓 展 ——巧归纳、知识延伸 2.湖泊水文特征的影响因素
(1)水量:气候(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支流及流域面积、生产生活用水、冰雪总量、积雪总量。
(2)水位:补给类型。
(3)结冰期:气温、湖床深浅、盐度高低、地形、地质条件。
(4)盐度:气候、河流(流入、流出)、生产、生活用水、湖泊封闭程度。
(5)泥沙:周围地形、气候、河流、湖床深浅。
(6)生物:气温、饵料、水域面积、封闭程度、人类活动影响、地形。3.湖泊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关系4.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影响及对策:(2019·湖北武汉武昌调研)下图示意R河流域,R河最终注入L湖。L湖后期因面积缩小一分为二。据此回答(1)~(2)题。 新 题 再 练 ——练好题、备考通关 (1)L湖“一分为二”的原因不包括(  )
A.人类过度引用河水 B.流域内蒸发量增大
C.源头冰川融水增加 D.湖泊中部地势较高
(2)L湖萎缩对周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为(  )
A.农业灌溉水源减少
B.空气水汽含量增加
C.当地气温日趋升高
D.土地的荒漠化加剧CD[解析] (1)本题考查湖泊水量变化的原因,L湖“一分为二”说明湖泊水量减少,面积萎缩,结合选项,人类过度引用河水、流域内蒸发量增大、湖泊中部地势较高都会造成湖泊一分为二,A、B、D错误;而源头冰川融水增加会增加湖泊的水量,湖泊水位上升,不会造成一分为二, C正确,故选C。(2)据材料分析,L湖萎缩,说明水量减少,会导致农业灌溉水源减少,但不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A错;湖泊面积减少,导致蒸发量减少,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B错;当地气温的变化与气候变化一致,C错;当地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面积萎缩会加剧当地土地的荒漠化,D正确。课件20张PPT。第一部分专题四 地壳的运动规律专题整合突破微专题六 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建体系、宏观掌控 (2018·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考 题 调 研 ——研真题、明确考向 [答案] 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解析]  本题以某区域的交通和城镇分布图为背景,要求考生从地图中获取关键信息,结合地形对交通线路和聚落的影响等地理知识概括、分析地理问题,考查考生的地理问题诊断能力。设问点落脚放在“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考生需重点关注地图中的等高线、河流、城镇等能够说明地形特征的信息。地形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
1.地形对气候影响
地形不仅影响宏观气候,也影响局部小气候。地形对宏观气候的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
(1)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如青藏高原、天山山脉由于海拔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 归 纳 拓 展 ——巧归纳、知识延伸 (2)导致非地带性气候区形成的原因之一,如位于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本应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是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气流对流运动减弱,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本应该是热带草原气候,但是由于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加上沿海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最终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3)雨影效应,如南美洲地处安第斯山脉背风坡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干旱环境的形成。
(4)影响大气环流,如北美西部南北向的落基山脉阻挡了西风深入;北美中央大平原贯穿南北利于冷空气南下和暖空气北上,而中国东西向的阴山、秦岭、南岭等对冬季风的阻挡明显。(5)在干旱地区山地易形成“雨极”,如我国祁连山、天山降水多于周围地区,是西北地区的“雨极”。
地形对局部小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影响局部气温。海拔影响气温,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体的坡向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同一海拔,山体阳坡气温高于阴坡;同一海拔,迎风坡气温低于背风坡(焚风效应)。河谷地形影响气温,一般而言,河谷地形水汽较多且不利于散热,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
②影响局部降水(地形雨)。就同一山体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先增加后递减,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山腰;山体的迎风坡降水远远大于背风坡。地形雨的形成对山体高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要求相对高度高于500米;就同一地区不同山体而言,海拔高的山体降水量较多。
③影响风速。山脉与风向大致垂直,可降低风速;山脉与风向平行,对风速削弱作用较弱;山脉隘口可增加风速(狭管效应)。2.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气候是河流之父,地形是河流之母”,地形对河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地形影响河流流向,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流。
(2)地形影响河流的流域面积和水系形状,如秦岭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界线,南岭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分界线;盆地多为向心状水系,平原多树枝状水系(羽毛状水系)。
(3)地形影响河流的流速,一般而言,山区河流流速较快,平原区河流流速较慢。(4)地形影响河流的航运条件,一般而言,平原、盆地地形河流航运条件较好,山地、丘陵河流航运条件较差。
(5)地形影响河流的水能状况,一般而言,平原、盆地内部水能较贫乏,山地、丘陵、盆地、高原边缘处水能较丰富。3.地形对植被、土壤、地质灾害的影响
山地的坡向影响植被分布,阳坡一般为喜阳植被,如马尾松;阴坡一般为喜阴植被,如冷杉。山地海拔也影响植被分布,如珠穆朗玛峰南坡从山麓到山顶植被由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甸草原→荒漠。在植被一定的情况下,山地、丘陵等地形区水土流失较严重,土壤肥力会逐渐下降;平原区泥沙会逐渐沉积,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滑坡、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与地形关系密切。山地,丘陵多滑坡、泥石流,陡崖、块状山,坡度较大的山地多塌方。4.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地形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平原区适合发展种植业,丘陵、山地因坡度大小和海拔高低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坡度小于25°可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发展林业或养殖业;从山麓到山顶可依次发展种植业→果园→毛竹(或经济林)→薪柴林→原始林(或次生林)。
(2)地形影响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平原区机械化水平就较高,山区机械化水平较低。5.地形对交通运输等工程建设的影响
(1)影响交通运输线的走向与形状,丘陵山地交通运输线一般分布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形态上一般呈“之”字形,平原地区交通运输线呈网状分布。
(2)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山区交通运输方式多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3)影响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一般而言,平原地区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低于山区。
(4)影响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山区交通网密度小,平原区密度大。
(5)位于大地形单元交界处易形成交通要道,如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交通联系几乎都要经过河西走廊,大型山脉的垭口也易形成交通要道,如中尼公路、中巴公路就经过多个垭口。6.地形对人口,聚落的影响
地形影响人口的分布,一般而言,海拔越高,人口数量越少,密度越小,热带地区人口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平原、盆地、丘陵的人口密度较大,山区、高原的人口密度较小。
地形影响聚落形态,平原地区多为群居式,聚落规模较大,呈带状(河流较多的平原区)和多边形(河流较少的平原区);山区聚落多为散居式,聚落规模较小,多分布于河流阶地、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河谷。地形影响聚落分布,平原区是聚落分布的理想场所,聚落较多;山区聚落较少,多分布于地势较低的河谷。(2019·四川攀枝花第三次统考)元谋干热河谷地处金沙江南岸攀西大裂谷中,谷内年均温约21 ℃,年均降水量约623.9 mm,年蒸发量却高达3 507 mm,是典型的“热坝”地区。土桥是元谋干热河谷内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之一,主要由黏土、粉砂、细砂和中砂组成,直立性强。 新 题 再 练 ——练好题、备考通关 元谋土桥一般发育于冲沟沟底,是由于沟底地下通道扩展导致局部塌陷,或陷穴扩展使陷穴间地变窄,其残存的保留原始沟底地面的部分形成了天然桥的形态,土桥的洞高普遍大于洞宽。下图示意冲沟上游横剖面。据此完成(1)~(2)题。(1)土桥的洞高普遍大于洞宽,其主要原因是(  )
A.地震频发,土桥中部易断裂
B.土桥土层节理发育,易崩塌
C.雨季冲沟流水冲刷土桥顶部
D.冲沟内流水的下蚀作用强烈
(2)元谋干热河谷气候对当地产生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
A.气候干燥,风化作用强烈
B.年均温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C.降水稀少,水土流失很轻
D.泥沙沉积层厚,土桥规模较大BC[解析] (1)土桥是元谋干热河谷内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之一,土层的直立性强。土桥的洞高普遍大于洞宽,其主要原因是土桥土层节理发育,易崩塌,B对。它是流水侵蚀形成,地震不是主要因素,A错。元谋土桥一般发育于冲沟沟底,是由于沟底地下通道扩展导致局部塌陷,或陷穴扩展,保留原始沟底地面的部分形成了天然桥的形态,C错。冲沟内流水的下蚀作用强烈不是土桥的主要成因,D错。(2)元谋干热河谷气候对当地产生的影响, 使气候干燥,风化作用强烈,A正确。年均温高,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有机质含量少,B正确。降水量600多毫米,降水稀少说法不对,且土层易被侵蚀,水土流失严重,C错误,符合题意。泥沙沉积层厚,土桥规模较大,D正确。故选C。课件17张PPT。第一部分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专题整合突破微专题七 植被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建体系、宏观掌控 (2018·海南)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考 题 调 研 ——研真题、明确考向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答案] (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解析]  本题以黄土高原部分区域的基本地理信息为背景,考查考生综合运用相关地理基本知识、原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考生完成本题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区域地理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从图文资料中获取地理信息,进行推理、分析的能力。(1)容易题。考生需关注文字信息中已表明,“小老头树”分布于降水量低于400毫米的地区,且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再结合区域风大(主要是冬春季节)的特征即可。(2)中等难度。考生需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思维,从植被生长不良作为突破口切入。(3)容易题。考生可从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作答。1.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归 纳 拓 展 ——巧归纳、知识延伸 2.陆生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生存空间:①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环境多样,适宜生存的空间大;②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③长期与大陆分离,环境封闭,物种独特。
(2)气候:①纬度(海拔)低,水热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②纬度(海拔)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③冬季(终年)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3)环境:①生态环境发生改变,食物来源减少,饮用水短缺,生存空间减小;②全球气候变化,草地退化,生存环境改变;③生态良好,环境污染少。
(4)天敌:①缺少××××,天敌少;②受到××××天敌威胁。
(5)人类活动:①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强度小,干扰少;②森林、草原减少,污染加剧,食物减少,栖息环境遭破坏。3.水生动物(鱼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生存空间:①湖面(海域)广阔,生存空间大;②跨度大(流程长),水域环境多样,种类繁多;③河湖(海)相连,有利于×××洄游产卵。
(2)气候:①纬度低,水温高,生长速度快;②纬度高,水温低,生长速度慢;③水温适宜,利于产卵、繁殖;④水域浅(纬度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
(3)水文:①盐度高(低),适宜咸水(淡水)鱼类生存;②纬度(海拔)高,水温低,适宜冷水性鱼类生长;③结冰期长,存活率低;④水质好。
(4)食物:①多条河流入海(湖)/寒暖流交汇(上升流/水温变化明显)底层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②水草丰美/其他鱼类为×××提供充足饵料。
(5)天敌:缺少天敌制约,繁殖速度快,种群密度大。
(6)人类活动:水质下降,污染加重;过度捕捞。(2019·广东广州、深圳、惠州市学调资源中心联考)菲氏叶猴是亚洲疣猴,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物种,在我国仅分布于怒江以西一带,毛色灰黑,以植物为食,与其他热带猴类种群相比,食谱庞杂(其他猴类如金丝猴一般只食用果实),甚至可以食用树皮。据此回答(1)~(3)题。
(1)菲氏叶猴相比其他热带猴种,通常有多达十几只猴的大猴群,主要原因是菲氏叶猴(  )
A.领地意识不强
B.生性温和,物种内部矛盾小
C.生活空间大,可容纳的菲氏叶猴多
D.栖息地位置优越,植物茂盛 新 题 再 练 ——练好题、备考通关 A(2)在我国,研究和拍摄菲氏叶猴“绝非易事”,根据材料可推测这一现象最有可能是因为(  )
A.毛色灰黑,隐蔽性强 B.深入森林,人迹罕至
C.山高谷深,难以进入 D.猴群警戒,行踪不定
(3)川金丝猴的主要栖息地在川藏海拔 2 000m 的山区,推测我国的川金丝猴与菲氏叶猴栖息地的树种分别是(  )
A.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针叶林;热带季雨林
C.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 D.针阔混交林;热带季雨林CC[解析] (1)菲式叶猴与其他热带猴类种群相比,食谱庞杂,甚至可以食用树皮,其活动范围随当地栖息条件的适宜程度而变化,条件优越的,面积就小些,适应能力强,对所占地盘并无强烈的占有欲,故通常有多达十几只猴的大猴群,A正确。(2)菲氏叶猴在我国仅分布于怒江以西一带,为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纵列分布,故研究和拍摄难度大,C正确。毛色灰黑,隐蔽性强、深入森林,人迹罕至和猴群警戒,行踪不定是猴群的一般规律,不是研究和拍摄难度大的原因。(3)川金丝猴一般只食用果实,且主要栖息地在川藏海拔2 000 m 的山区,故森林能够提供充足的果实,应是针阔混交林。菲氏叶猴属热带猴类,故其应生活在低海拔地区,怒江以西低海拔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常绿阔叶林。C正确。课件18张PPT。第一部分专题七 农业生产活动专题整合突破微专题八 气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建体系、宏观掌控 (2019·湖南长沙一中模拟)马铃薯是喜冷凉的作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新鲜马铃薯的需求越来越大。西南地区马铃薯生产最大的特点是全年生产、全年供应。读西南地区马铃薯周年生产表,完成1~3题。 考 题 调 研 ——研真题、明确考向 1.西南地区每个季节都有当地时鲜马铃薯上市,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B.光热充足,降水丰富
C.国内市场需求量大,政策支持
D.种植经验丰富,技术成熟
2.西南地区种植小春马铃薯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A.洪涝 B.土壤
C.光照 D.霜冻
3.大春马铃薯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的(  )
A.低热河谷地带 B.四川盆地
C.高海拔地区 D.中低海拔地区ADC[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得知西南地区马铃薯全年生产、供应,说明区域内不同地区全年都有马铃薯成熟上市。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山地垂直气候类型多样,适合不同种类马铃薯生长,A正确。西南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区,夏秋季降水丰富,并不是年雨型气候,B错误。国内市场需求量大,与种植规模有关,但与作物品种多样关系不大,C不选。西南地区经济落后,种植技术较落后,D不符。第2题,小春马铃薯主要在2~4月种植,西南冬春季节容易受冷空气侵袭,可能受霜冻影响,D正确。西南地区冬春季降水少,地形崎岖,不易出现洪涝,A错误。土壤不会出现季节性变化,B不选。光照不是多种马铃薯种植的关键因素,C不选。第3题,根据图示得知大春马铃薯主要在4~9月生长,西南地区此时热量充足,降水较多,最适宜马铃薯生长。马铃薯喜冷凉,夏季的低热河谷和盆地,气温过高,不适宜马铃薯生长,A、B不选。大春马铃薯生长期间高海拔地区气候较凉爽,适宜其种植,C正确。中低海拔区此时气温偏高,不适宜马铃薯生长,D不选。1.气温影响农作物的分布 、品质
(1)气温高——生长周期短——上市时间早——价格高。
(2)气温低——生长周期长——上市晚——品质好——价格高。
(3)昼夜温差大——品质好。
2.温度高低对农作物的影响
农作物生长的三基点温度指农作物生长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时,农作物生长发育停止,在最适温度时,农作物生长速度最快。 归 纳 拓 展 ——巧归纳、知识延伸 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时再升高或降低,农作物开始出现伤害甚至致死。
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播种期一般不要盲目提前,因为在气温低于农作物生长最低温度时播种最易引起烂种,烂秧,提前播种反而造成减产(温室栽培的农作物除外)。采用地膜或薄膜覆盖的可适当提前,因为薄膜或地膜覆盖可提高一定的温度。8月份农作物正处在灌浆乳熟干物质积累阶段,需温度高,阳光充足的天气,低温易造成籽粒不饱满或空壳而减产。3.昼夜温差高低对农作物的影响
农作物白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同时进行,夜间只进行呼吸作用。
在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生长越旺盛,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也就越旺盛。白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同时进行,因此,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白天温度越高越好,而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温度越高,呼吸作用越强,消耗的有机物质就越多,而温度越低,呼吸作用越弱,消耗的有机物质就越少,因此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晚上温度越低越好。这就是为什么昼夜温差愈大(白天高、晚上低),农作物产量增高,品质提高的原理。4.农业措施对温度的调控
在农业生产中常采用栽培措施调节土温与气温,以保证作物生长的适宜温度条件。常用的措施有灌溉、松土或镇压、垄作或沟种等,它们通过改变热量平衡与土壤热特性(如热容量与导热率等)来调节土温和气温。
(1)灌溉对土温的影响
浇水除直接影响温度的高低外,还可缓和温度变化。如冬灌可以稳定地温,防止越冬作物受害。(2)松土与镇压对土温的影响
锄地(松土)对土温的影响。锄地的作用是综合的,可有增温、保墒、通气及一系列生理生态效应。镇压的作用与锄地相反,它能增加土壤容重,减少土壤孔隙,增加表层土壤水分,从而使土壤热容、热导率都有增加。
(3)垄作对土温的影响
垄作对土温的影响在一年的温暖季节,垄作可以提高土壤表层温度,有利于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并加大温度日较差。(4)覆盖与土壤温度
地膜覆盖栽培是用很薄的塑料薄膜紧贴地面进行的覆盖栽培,它是现代农业生产中最简单有效的增产措施之一。地膜覆盖具有协调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养分、减轻土壤盐渍化等多种作用,因此有缩短作物苗期、促进生长发育、提高开花结果、增加产量等效果。
玉米秸秆覆盖麦田,冬季的保温作用有利于冬小麦安全越冬,春季降温作用,则推迟冬小麦返青生长,延长小麦生育期。玉米田中秸秆覆盖可以有效平抑地温的变化,降低地温的日振幅,缓和昼夜温差,避免了地温的剧烈变化,能有效缓解地温激变对作物根部产生的伤害。(2019·辽宁大连模拟)荔枝属亚热带水果,对气候非常敏感,尤其冬季不耐冰雪霜冻。我国荔枝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和广西。经专家考证,“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荔枝却产自于北纬28°的合江县。合江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的长江、赤水河、习水河三江交汇处,是我国荔枝晚熟基地,也是我国种植荔枝纬度最高的地区。据此完成(1)~(2)题。 新 题 再 练 ——练好题、备考通关 (1)合江县成为我国种植荔枝北界的自然原因是(  )
A.多紫色土,土壤深厚肥沃
B.于三江交汇处,水源充足
C.夏季光热充足,降水集中
D.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小
(2)合江荔枝售价比其他产地高2~3倍,其原因可能是(  )
A.纬度高,成熟晚 B.劳动力成本高
C.光照好,质量高 D.土地成本高DA[解析] (1)荔枝种植最北界的原因,主要考虑热量条件,再结合材料“冬季不耐冰雪霜冻”可知,荔枝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冬季的低温,由于合江县地处四川盆地边缘,北部有秦岭大巴山地阻挡冬季冷空气的入侵,使这里较同纬度其他地区温暖,故自然原因是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小,D正确,故选D。(2)合江县较其他产地纬度高,荔枝生长周期较长,晚熟上市较晚,可以错峰销售,获得较高的市场价格,故售价比其他产地高,A正确;合江县廉价劳动力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B错误;地处四川盆地边缘河谷,光照条件较差,C错误;合江县经济欠发达,土地成本较低,D错误。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