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必修下册 15.《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课件94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2021学年统编版必修下册 15.《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课件94张

资源简介

(共94张PPT)
15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我的自读必备】
一、走近作者
一代名相——魏征
  生平: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河北)人。唐代
政治家。隋末参加李密的瓦岗军起义。后归唐被太子李建
成看重,任太子洗马。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喜他直率,擢为谏议大夫。辅佐唐太
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历任尚书左丞、秘书监、侍中,监修梁、陈、
齐、隋史,撰写了部分序论和总论,又总编历代君王乃至辅臣和各级官吏修身、
治国、平天下的教科书《群书治要》,书成,进官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贞观十
七年(643)病逝,李世民追赠魏征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
初读强基·自主学习
成就:魏征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是古今谏臣典范。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征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难以企及的。
代表作品:《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总论等。
礼贵从宜,事难泥古——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
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进士。嘉祐
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
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
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
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
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被罢免。第二年又出
任宰相;熙宁九年请辞,在江宁(今南京)居住。被封为舒国公,后被改封荆,世称
荆公。死后封号为“文”。
 
成就:
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他的诗文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桂枝香·金陵怀古》颇有名。
代表作品:《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二、探寻背景
高瞻远瞩谏太宗居安思危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
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
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
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
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
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
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于是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
对反对派有理有利有节的回击
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马上遭到保守派的猛烈抨击和极力阻挠。第二年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司马光接连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与王介甫书》,攻击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则写了这篇名文一一批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三、相关链接
1.“疏”,即奏疏,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2.“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的信。
【我的自读达标】
1.《谏太宗十思疏》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王安石实施变法时,朝野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天下——“怨谤”;众——“汹汹然”。(2)司马光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3.王安石是如何解释司马光所说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几方面的事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
精读析文·合作学习
《谏太宗十思疏》
一、借助注释,口译课文第1、2
自然段,并完成下列题目
  臣闻求木之长(___________________)者,必固(___________)其根本;欲流
之远者,必浚(_________)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1)源不深而望流
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
),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
)乎!人君当神
器(
)之重,居域中(
)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生长。这里指长得好
使……稳固
疏通水道
极愚昧无知的人。这
里用作谦辞
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
指帝位
天地间
喜庆,
福禄
凡百元首,承天景(
)命,莫不殷忧(
)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
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2)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
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
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行路(_____)。(3)虽董(
)之以严刑,振(
)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载舟覆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宜深慎;(4)奔车朽索,其可
忽乎!

















深深忧虑
看不起别人
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至亲。
路人


同“震”,威吓
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1段提出了全文的论点:人君责任重大,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B.第1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则国家不可长治久安。
C.第2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马上得天下”,但不能“马上治天下”。
D.第2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民心向背的巨大力量。
【解析】选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主要是为了说明历代帝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原因,也就是“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要守天下就得“恭俭下人”。
3.这两段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
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
(2)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
易守住天下困难吗?
(3)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
人。
(4)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人民(心怀怨恨);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
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二、借助注释,口译课文第3自然段,并完成下列题目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
)则思知止以安人
(
),念高危则思谦冲(___)而自牧(___),(1)惧满溢则思江海下
(
)百川,乐盘游(游乐。这里指田猎)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
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
]则思虚心
以纳下,想谗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思正身以黜(__________)恶,
(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_____)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3)



















建造,兴建
安民,使百姓安宁


居于……之下
谨慎地把事情做完
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
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排斥,罢免
指《尚书·皋陶谟》所讲的九种品德
选拔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
)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
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献出
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

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知足”“知止”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本分,勤于政事,不要劳民伤财。
B.作为一名君主,对臣民进行奖赏和刑罚的时候,都不能从个人的喜好和怨怒出发。
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讲的是“用人”“纳谏”策略,即任人唯贤和择善而从。
D.“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也是治理国家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选A。这两条是戒奢侈。
7.本段的“十思”与中心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十思”,涉及的方面比较广,细究起来,涉及欲望、行为、品质、纳言、赏罚等各个方面,但是,所有这些,都与“积德义”有关,是“积德义”的具体作法。“总此十思,弘兹九德”是对“十思”的总结。只有积了“德义”,才能达到理想的政治境界:“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2)考虑到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就想到使自己的品德端正来斥退奸恶小人。
(3)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
《答司马谏议书》
一、借助注释,口译课文第1、2
自然段,并完成下列题目
  某启:昨日蒙教[
],窃(_____)以为与君实游处(___
____________)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___________)多异故也。
(1)虽欲强聒(
),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
实视遇(
)厚,于反覆(
)不宜卤莽(
),故今具道
(
)所以,冀(
)君实或见恕也。
















承蒙您赐教(指来信)
私下

游共处,交往
方法、主张
语声嘈杂
看待,对待
书信往返
傲慢无礼
详细说明
希望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___________),(2)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
)
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
)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不为侵官;举(
)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
理财,不为征利;辟(
)邪说,难(
)壬人(
),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
)前(
)知其如此也。













名义和实际
怨恨,指责
修订
负有
专责的官吏
施行
批驳
排斥
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

本来
预先

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1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
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B.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开始不屑于辩解,就没有回复。后来想到不可鲁莽失
礼,才写了本文,表达了一种坚持改革的信心。
C.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五事。
D.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
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解析】选B。B项,分析有误。不是没有回复,而是简单地做了回复。
11.从第2段看,司马光的信是如何指责王安石的?王安石又是如何一一反驳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略。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同游共处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商讨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我们)所坚持的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的缘故啊。
(2)大概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
二、借助注释,口译课文第3、4自然段,并完成下列题目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
)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
)之,则众何为而不
汹汹然(
)?盘庚之迁,胥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
]而后动,是(
)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
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
)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
  无由会晤,不任(_____)区区向往之至!(2)



















顾念,忧虑
抵制,斗争
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
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计划
考虑到
(事情)适宜
认为正确
施加恩惠


领教
不胜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对“怨谤”的来历做了一针见血的分析,揭示其精神面貌和思想实质。
B.本文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
C.本文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
D.本文作者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但又注意分寸,既表明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解析】选C。“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错误,应是说明不能因怨者而放弃改革。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仅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
(2)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16.第3段中作者重点批驳了对方的什么观点?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重点批驳了“(变法)以致天下怨谤”这个观点。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抓住了对方的主要观点并彻底驳倒,对方其他的细枝末节的指责就不攻自破了。这样写言简意明,要言不烦,不枝不蔓。
研读提能·探究学习
【我理解我鉴赏】
1.《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
【明确】(1)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树木、流水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接受。(2)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治”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这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作“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的劝谏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本文意在劝谏唐太宗“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为达到此目的,作者反复申述论说。先以比喻推理出之,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深入浅出;继以历史经验证之,说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向背和政权安危,振聋发聩;再以具体做法结之,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语重心长。全文思路严谨,论证有力,令人信服。
3.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明确】
答案:人 “习于苟且” 士大夫 “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 “欲变此”
阶 层
表 现
4.王安石说给司马光回信的原因是“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有没有其他原因?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有其他原因。王安石实行新法后,保守派的领袖司马光竭力反对,他除多次力谏神宗废除新法外,还一再写信给王安石,指摘他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要他改弦易辙,放弃新法。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指摘,做了斩钉截铁的答复。
【我实践我飞跃】
1.《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在论证上各有怎样的特点?
我的思考: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谏太宗十思疏》用类比入手;正反论述,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
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使说理更透彻。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浚源”,再
从反面论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2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
的反复论述;第3段贯串“十思”的本能欲望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
特点;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
力。(2)《答司马谏议书》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其反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
一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个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
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
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擅于用排比、反语驳斥对方。
2.某班排座位,班主任老师把前两排留给了成绩提高较快的学生。请你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表达得体;200个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认为,绝不能按“分”排位。一次考试能说明一时的问题,但不起决定作用。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只要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作风扎实,三年后鹿死谁手,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扎实的学习作风、积极的学习态度,离不开良好的班风、饱满的学习情绪。只有大家都自觉、主动学习了,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和动力,把分数好的放一起、分数差的放一起,这无疑是在分数上歧视学生。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
固本浚源
居安思危
总此十思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总结历史
引出警告
十思
善始实繁
克终盖寡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五戒
奢侈、骄躁、纵欲、轻信、不公
知足、知止、谦冲、容纳、节制、慎始、虚心、正身、不谬赏、不滥刑
源不深,流不远
根不固,木不长
德不厚,国不理
答司马谏议书
答司马谏议书
交代写信的原因和目的
驳斥谬论
分析原因
驳侵官
驳生事
驳征利
驳拒谏
表明坚持改革、不为流俗所动的决心
书信常规的结尾
受命于人主
议修于朝廷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
辟邪说
难壬人
群读培优·拓展学习
包拯传(节选)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
  除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召权知开封府。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
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
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
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
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
  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
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
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六十,且无子,非邀福者。”帝喜
曰:“徐当议之。”请裁抑内侍,减节冗费,条责诸路监司,御史府得自举属官,
减一岁休暇日,事皆施行。
  迁礼部侍郎,辞不受,寻以疾卒,年六十四。赠礼部尚书,谥孝肃。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陈良翰传(节选)
  陈良翰,字邦彦,台州临海人。蚤孤,事母孝。资庄重,为文恢博有气。中绍兴五年进士第。知温州瑞安县。俗号强梗,吏治尚严。良翰独抚以宽,催租不下文符,但揭示名物,民竞乐输。听讼咸得其情。或问何术,良翰曰:“无术,第公此心如虚堂悬镜耳。”殿中侍御使吴芾荐为检法官,迁监察御使。孝宗初元,金主褒新立,求和,而中原旧人多求归。诏问何以处此,良翰言:“议和,复纳降,皆非是。必定计自治,而和不和,任之乃可。”张浚军淮、泗以规进取,而议者争献防江策,良翰言:“当固藩篱,专委任。今舍淮防江,却地夺便,朝廷过听,使督府不得专阃外事,误矣。”
  金再移书求故疆,良翰言:“中原皆吾故土,况唐、邓、海、泗又金渝盟后以兵取之,安得以故疆为言而归之?”朝廷遣史正志至建康,与张浚议事乖牾,良翰劾之,上曰:“正志亦无罪。”良翰言:“陛下使浚守淮,则任浚为重,一郎官为轻,且正志居中,浚必为去就。”上悟,出正志为福建漕运。杨存中为御营使,总殿前军,良翰言:“存中久擅兵柄,太上皇罢就第,奈何复假使名?宜慎履霜之戒。”疏三上,存中竟罢。良翰在谏省,成恭皇后受册,官内外亲属二十五人,良翰论其冗,诏减七人。进给事中。改礼部侍郎,不拜。召为太子詹事,既见,上属以调护之责。一日,召对选德殿,出手书唐太宗与魏征论仁德功利之说,俾极陈今日所未至者。良翰退,上疏。上为之嘉叹,诏兼侍讲。未几,以疾告老。卒,年六十五。光宗立,特谥献肃。
【培优训练】
1.(审美鉴赏与创造)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良翰德才兼备,精于吏治。他孝顺母亲,稳重端庄,做文章恢宏博大有气概;他在吏治尚严的瑞安任知县时,用宽松的政令安抚百姓,成效显著。
B.陈良翰洞悉时局,富有见地。对如何处理金主求和、中原旧人求归一事,他认为关键在于谋求自治;他认为金主写信索要故土是无理要求,不应归还。
C.包拯忠于职守,心系朝廷。任河北都转运使时,他询问皇帝迟迟未立太子的原因,引起皇帝的怀疑,之后皇帝理解他是为国家长远考虑,表态将慢慢商议此事。
D.包拯家风朴实淳正,不尚奢华。他要求后代子孙当官决不能贪污,否则不允许回老家,去世后也不能葬入家族墓地;他在地位显贵时,衣食用具依然如布衣时一样。
【解析】选C。C项,包拯是在任谏议大夫时“询问皇帝迟迟未立太子的原因”。
2.(思维发展与提升)包拯为什么“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包拯向皇帝上书魏征的三篇奏疏,是希望皇帝把它们作为座右铭,拿来借鉴自勉。
3.(思维发展与提升)陈良翰为何深受皇上倚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陈良翰为官公正,从国家大局出发,建言献策;皇上托付他调教辅助太子之责,又让他陈述当今不足,他的上疏令皇上赞赏不已。
4.(思维发展与提升)包拯和陈良翰在谏言方面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都正直无私,敢于直谏。包拯敢于向皇帝上书魏征的三篇奏疏,还多次议论斥责受宠信的权臣,劝谏天子要爱惜人才,避免大兴土木等。陈良翰在担任谏官时,敢于直言成恭皇后的亲属封官太多。
附【译文】
包拯传(节选)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
知县。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包拯说:“你只管回
家,把牛杀掉卖了。”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道:“你为
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惊恐认罪。移任端州
知州,升为殿中丞。端州这地方出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
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包拯命令工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
一年过去,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
  (包拯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多次议论和斥责受宠信的权臣,请求朝廷废止所有内授官职等不正当的恩宠。又罗列上陈唐代魏征的三篇奏疏,希望皇帝把它们当作座右铭和借鉴。又上章陈述天子应当明智地听取和采纳臣下的意见,辨清结党营私的人,爱惜有才能的人,不能坚持先入为主的主观意见,一共是七件事;又请求去除刻薄的风气,抑制投机取巧的人,端正刑典,明确禁令,不要轻易大兴土木,禁止妖妄荒诞的事情。朝廷大多实施推行了这些意见。
  (包拯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们
把看到包拯的笑比作黄河水变清一样难,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
待制”。京城称他说:“关节不到,有阎王爷包公。”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
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
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朝中官员和势家贵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
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
毁掉。
  升任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上奏说:“太子空缺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很担忧,陛下长时间犹豫不决,这是为什么?”仁宗说:“你想立谁为太子呢?”包拯说:“微臣我没什么才能而担任朝廷官职,之所以请求皇上预立太子,是为国家长远着想,陛下问我想让谁做太子,这是怀疑我啊。我已年届六十,又没有儿子,并不是谋求好处的人。”皇帝高兴地说:“我会慢慢考虑这件事的。”包拯请求裁减内廷侍臣的人数,减少和节约浩大的开支,分条要求各路监司,御史府可以自行任用属官,减少每年的休假日期,这些事情都得到了实行。
  升为礼部侍郎,包拯推辞不受。不久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朝廷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为“孝肃”。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官吏行政苛刻,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但衣服、器物、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许回老家,死后不许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陈良翰传(节选)
  陈良翰,字邦彦,台州临海人。他很早就没了父亲,很孝顺母亲。陈良翰天
性端庄稳重,做文章恢宏博大有气概。绍兴五年进士及第。任温州瑞安县知
县。瑞安民风以骄横跋扈闻名,官吏治理政事崇尚严厉。陈良翰偏偏用宽厚的
办法安抚当地的百姓,催租不下文书,只把需要缴纳的物品的名目公布给大家看,
百姓争着高高兴兴地交纳。判决诉讼都能查得实情。有人问他用的是什么方法,
陈良翰说:“没什么方法,只不过我使自己的心保持公正,好像空堂上悬挂明镜
一样能洞察一切罢了。”殿中侍御史吴芾举荐他为检法官,后又升为监察御
史。孝宗初立,金国的君主完颜褒新登上君位,请求讲和,中原地区原来的宋人很多请求南归。皇帝问如何处理此事,
陈良翰进言:“与金议和,又接受那些曾经投降金国的人,都是不对的。一定要制订计划让国家自然安治,而议和成不成,随它去好了。”张浚驻军在淮水、泗水一带谋划进攻,而议论的人争着进献防守长江的计策,陈良翰进言:“应当巩固国家的屏障,有专一的委任。如今舍弃淮河防守长江,是放弃土地舍弃便利条件,朝廷过分决断,使得军事督府不能够专心统兵在外(抵御外敌),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金国第二次送信要求得到原来的疆土,陈良翰上言:“中原地区全都是
我们原来的国土,何况唐州、邓州、海州、泗州又是金国违背盟约后用武
力夺取的,怎么能用旧有的疆土为借口要求他们归还呢?”朝廷派遣史正
志到建康,和张浚议事意见不合。陈良翰弹劾他,皇上说:“史正志也没有
罪过。”陈良翰进言:“陛下派张浚守卫淮河,那就应主要依靠张浚,一名
郎官无足轻重,而且(如果)史正志还在朝中,张浚必然会离开(不担任官职)。”
皇上醒悟,派遣史正志出朝为福建转运使。杨存中任御营使,统率殿前军队,
陈良翰进言:“杨存中长期把持军权,太上皇罢免他回府居住,怎能再次任命
他?应当谨记踩到霜上知道坚冰将至的古训。”奏疏上了三次,杨存中终于被
罢免。陈良翰任谏官时,成恭皇后接受册封,她父母亲戚有二十五人被授予官
职,陈良翰议论说授官太多,皇上下诏减少七人。升为给事中。改官礼部侍郎,
不到任。召为太子詹事,觐见之后,皇上把调教辅助太子的责任托付给他。一
天,皇上召他在选德殿觐见,拿出亲手书写的唐太宗和魏征谈论仁德功利的对
话,让他尽情陈述现在没有做到的事情。陈良翰退下来,上奏疏。皇上对他的
奏疏嘉赏感叹,下诏让他兼任侍讲。不久,陈良翰因病请求退休。去世时六十
五岁。光宗登基后,特赐谥号为“献肃”。
十六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45分钟 52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评价(33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黜:罢免 
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对待
C.举先王之政
举:施行
D.信者效其终
效:献出
【解析】选A。黜:排斥。
课时素养评价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去国怀乡
B.居域中之大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承天景命
赢粮而景从
D.克终者盖寡
如其克谐
【解析】选D。A项,国家/国都。B项,处在/停留。C项,大/古“影”字。D项,能
够。








3.下列各句中“而”字表并列关系的一项是
(  )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B.而况于明哲乎
C.慎始而敬终
D.垂拱而治
【解析】选C。A项,转折关系,却。B项,递进关系,何况。D项,修饰关系。
4.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
B.“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C.“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这句表明王安石对当时人苟且偷安,士大夫墨守成规、附和世俗的不满。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歉意。
【解析】选D。“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歉意”分析有误。“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大意是表达一种想念和仰慕之情。
5.名句默写。(6分)
(1)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为论证的立足点,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帝王们有很多开始时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
(3)《答司马谏议书》中,司马光指责王安石变法为“生事”,王安石对此进行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2)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3)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5分)
译文: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5分)
译文: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害怕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
(2)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同游共处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商讨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的缘故啊。
7.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古代“书”和“信”是有区别的:“书”指书信;①____________。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自可断来信”中的“信”,就是说媒的使者。书信在长期写作的过程中,②________________。如上下款的称呼怎么写,开头结尾的致敬祝颂之词怎么写,如何写抬头,哪里有空格等。上款写受书人,下款写作书人,为明清以来常见的格式;但汉魏六朝的书札,③____________。《报任安书》的开头“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就是这样。?
【解析】本题所给语段主要讲的是古代“书”“信”的区别、书信的格式、明清以来书信和汉魏六朝书札的区别。通读语段,可知第①处的句子和前一句是并列关系,前一句解释了“书”,此处肯定解释“信”,根据后面举的例子,可以确定“信”的古代含义应该指“使者”。第②处后面有“如”,说明该处是总括句,下一句是解释句,解释的是书信的格式。由此可以确定第②处当是说书信有固定的格式。第③处和后面的例子与分号前的句子形成对立关系,说明汉魏六朝的书札格式和明清以来的格式是不同的,具体的不同之处就在“先写作书人,后列受书人”或“开头就写明作书人和受书人”。
答案:①“信”指使者 ②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格式 ③却先写作书人,后列受书人
二、阅读鉴赏能力评价(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2题。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
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驲至黎阳。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
勣得书,遂定计归。
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①引为洗
马。征见秦王②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
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
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
是。帝谓彦博行让征。征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
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
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传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
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






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
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
职,帝不肯。征恳请,数却愈牢。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
失。
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
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
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注】①隐太子:李建成。②秦王:李世民。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B.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C.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D.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解析】选C。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叛徒”做前句的状语,后面断开;“卒”是最终的意思,表时间的推移,前面断开。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钜鹿县男,属男爵,是古代五爵的最末等。秦以后的爵位不具备行政职能,主
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B.顿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
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在面见君王时,行顿首礼既是表尊敬,也有请罪之
意。
C.尚书省,官僚机构名,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
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D.特进,官名。始设于西汉末年,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之下。
东汉至南北朝仅为加官,无实职,隋唐以后为散官。
【解析】选B。稽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顿首,指磕头。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征极具才华。他对各种书籍、学问都能融会贯通。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
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于是催人召来魏征,魏征进献十条计策劝说李密,只是
未被采用。
B.魏征眼光过人。他给当时李密部下李勣写信并成功劝其归附于唐,理由主要
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自身处必争之地,处境危险。
C.魏征直言敢言。在唐初权力斗争中,李世民最终获胜。他责备魏征事先离间
他们兄弟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D.魏征执法公允,为官清廉。他虽不熟悉律法,却能坚持原则,按实情处理,大家
都心悦诚服。虽身居高位,住宅却连正室都没有,还是太宗用建自己小殿的材料
为他建造正室。
【解析】选A。“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理解有误,原文是“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帝谓彦博行让征。(4分)
译文: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4分)
译文: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身边近臣有人诋毁魏征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去审问此事,结果不是这样。太宗还是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征。
(2)忠贞的臣子,自己灾祸缠身被杀,使君主陷于昏暴,国破家亡,仅取得空的名声。
12.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魏征有远见?(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征与书曰:“……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②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
附【译文】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县人。幼丧双亲,落魄失意,扔下产业而不经营,
胸怀大志,学贯古今。
  隋末大乱,假托出家做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让魏征典掌文
书。李密接到元宝藏的书信,总说写得好,后来闻知是魏征所写,立即召他前
来。魏征向李密献上十条计策,李密没有采用。后来随同李密来到京师,很长时
间也没出名。魏征便请求去安抚山东地区,朝廷升任他为秘书丞,他便驾乘驿车
急驰至黎阳。当时李勣还在为李密防守,魏征写信给他说:“当初魏公因叛乱起
兵,振臂大呼,聚众数十万人,声威震动半个天下,但一失败就不能振作,最终
归附唐朝,就是知道天下已有所归的缘故。如今您处在兵家必争之地,不早点图谋自全的办法,大势一去就不可挽回!”李勣收到信,就决定归附唐朝。
  时逢窦建德攻陷黎阳,抓获魏征,伪朝任他为起居舍人。建德失败后,与裴矩西行入关,隐太子引荐他任太子洗马。魏征见秦王功高,暗地劝说隐太子早定对策。太子失败后,秦王责备魏征说:“你为什么让我们兄弟互相争斗?”魏征回答说:“太子早些听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事了。”秦王器重他敢于直言,没有怨恨之意。
  秦王即帝位后,拜魏征为谏议大夫,封为钜鹿县男。身边近臣有人诋毁魏征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去审问此事,结果不是这样。太宗还是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征。魏征觐见太宗,叩头说:“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太宗说:“忠臣、良臣有差别吗?”魏征说:“稷、契、咎陶是良臣,龙逢、比干是忠臣。良臣,自身得美名,君主受显号,子孙世代相承,福庆传之无穷;忠贞的臣子,自己灾祸缠身被杀,使君主陷于昏暴,国破家亡,仅取得空的名声。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太宗说:“好。”
  贞观三年,魏征以秘书监身份参预朝政。贞观七年,任侍中。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魏征平时不熟悉法律,只凭原则照实处理,人人都心悦诚服。进封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因多病提出辞职,太宗不答应。魏征恳切请求,多次推辞,退意更坚。太宗便改任他为特进,知门下省事,下诏朝廷规章、国家制度,由他参议得失。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魏征家里原本没有正室,太宗命令停建小殿,用这些材料为他建造正室,仅用五天完工。赐给魏征素褥布被,以遵从他的意愿。命令中郎将在他家值宿,有动静随时奏闻,所赐药品、膳食不计其数,宫中出使的人络绎不绝。太宗亲临探望病情,屏退左右,交谈一整天才回宫中。
【高分策略】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