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6 《阿房宫赋》《六国论》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6 《阿房宫赋》《六国论》课件

资源简介

第八单元 
16 阿房宫赋 *六国论
1.细读课文,总结作者的观点及论述的思路。
2.思考作者撰文反思历史的现实针对性,领会其中所表现的古代士人家国天下的情怀。
1.理解《阿房宫赋》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
2.鉴赏《六国论》论证结构,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感受文章的雄辩力量和充沛气势。
预习| 语言构建与运用
作者简介
生不逢时,半生荒凉——杜牧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称他为“杜樊川”。京兆杜氏自魏晋以来就是名门世族,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
杜牧在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在江西、淮南等地军府任幕僚多年。后任黄州、池州、湖州等地刺史。在地方任职时,改革弊政,成绩卓著。最后官至中书舍人。杜牧的文学创作中,诗歌的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比,因而称他为“小杜”;和李商隐齐名,他们又有“小李杜”之称。
行者与学者——苏洵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因其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眉州眉山(现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散文家。27岁始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祐元年(1056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权书》等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到欧阳修的赏识,由此声名大振。后人因其二子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风度。著有《嘉祐集》十五卷。
写作背景
《阿房宫赋》:杜牧所处的时代,唐王朝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且藩镇跋扈,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但唐敬宗李湛好游猎,喜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对于这一切,杜牧既愤慨又痛心。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指出:“宝历(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六国论》: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动词,统一 
阿房宫赋
一词多义
数量词,一把 
副词,一旦 
副词,全、都 
形容词,专一 
第一,表序数
动词,让 
连词,假使 
名词,使者
动词,喜爱 
动词,爱护 
动词,吝惜
动词,灭族 
名词,类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句末语气词 
代词,哪里 
兼词,相当于“于此”
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常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天气冷暖、雨雪阴晴。
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收集,保藏。

苦心经营积累的金玉珠宝等物。
筹划、组织并管理。指商业、服务业出售某类商品或提供某方面的服务。
本为事物的精华部分,此比喻金玉珠宝等物。
精华,出类拔萃的人。

可惜。
使人怜悯。
奏乐 
成为焦土 
灭族
向北;向西 
像蜂房,像水涡 
乘辇车
统一

指金玉珠宝之物

以……为鉴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
2.省略句
(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       )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       )
(3)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       )
(4)谁得而族灭也
(       )
省略谓语“有”,应为“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
省略介词“于”,即“长桥卧(于)波”
省略介词“于”,应为“剽掠(于)其人”
省略宾语“秦国”,应为“谁得而族灭(秦)也”
“也”表示判断
应为“于南亩之农夫多”

应为“秦人不暇哀自”

“举”表示“被攻占”
3.状语后置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       )
4.宾语前置
秦人不暇自哀 (       )
5.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 (       )
同“曝”,暴露
代词,有人 
副词,或许 
副词,有时
动词,亲附、亲近 
介词,跟,同,表示比较的对象 
介词,和 
连词,和,同
动词,同“曝”,读pù,暴露 
形容词,读bào,凶暴
名词,兵器,武器 
名词,军队 
名词,战争,武力
动词,作为 
动词,治理 
介词,替,给 
动词,表判断,是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转折,但是 
连词,表修饰 
连词,因而
助词,的 
代词,指代“金银珠宝” 
助词,补充音节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动词,到
那实际情况。
实际上。

泛指祖辈、父辈。
父亲的父亲。
这样,以后。
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灭亡。
翻倒。
没有出发。
不可以。

智慧与力量。
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旧事。
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

可以凭借。
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坚持正义 
侍奉 
以礼相待
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按道理,从道理上讲 
?在……之后 
向西
攻战的方法

使……退却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保全 
坚持到底
“非”表否定判断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2.省略句
(1)暴霜露(       )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       )
3.状语后置
赵尝五战于秦(       )
省略介词“于”,应为“暴(于)霜露”
省略主语“诸侯”“秦”,应为“(诸侯)奉之弥繁,(秦)侵之愈急”
应为“赵尝于秦五战”
探究| 思维发展与提升
阿房宫赋
结构图解
?
主旨探微
《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的过程,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亡国的历史教训,警醒唐王朝统治者应充分认识到,荒淫无度必然导致民怨沸腾,国亡族灭,表现出了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文本特色
1.想象、比喻与夸张
阿房宫毁于战火,其形制如何,早已无人能够说清,《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也不详细。这给写“阿房宫”造成了困难,但却给作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杜牧在这篇赋中,艺术地再造了阿房宫。无论是对楼阁廊檐的工笔细刻,还是对长桥复道的泼墨挥洒,都是出自想象。这些奇特的想象不但不给人以造作之感,反而能带动人沿着他开辟的路径走下去,在头脑中活现当年这座宫殿的盛况。这种效果的取得,和本文运用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有直接关系。
2.描写、铺排与议论
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做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这固然是赋体的传统写法,但值得称道的是杜牧没有像编类书一样堆砌相同词语,而是写得不繁缛冗杂,恰到好处。
3.骈句散行,错落有致
本文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大量使用单句散行,增强表现力。如在用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六个四字句后,接以“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个散行的长句。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
六国论
结构图解
主旨探微
《六国论》借古讽今,通过评论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讽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能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
文本特色
1.语言生动形象
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2.饱含感情
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充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3.修辞手法的运用
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欧阳修语)。全文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任务一】思考作者撰文反思历史的现实针对性,领会其中所表现的古代士人家国天下的情怀。
活动1 《阿房宫赋》中运用暗喻和夸张的写作手法达到教化意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提示]作者景情结合夹叙夹议。他写出宫室营建的壮丽和美女珍宝之多,比如写宫女“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那些皇宫中的美女打开梳妆的镜子,如明星闪闪,不可胜数;她们泼掉的洗脸水,使渭河上面涨起了一层油腻。在用暗喻的同时,也在夸张,如“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从以上两点,我们就可以感受到秦朝统治者纸醉金迷、腐朽堕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由此导致的暴取民财和灭国亡身是必然的。
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重的晚唐时期,从青年起就关心国事,虽然仕宦生涯不得意,但挽救危亡、恢复唐王朝繁荣昌盛的理想从未从他心中消弭,他时刻保持清醒的批判态度,用他的文笔隐寓着针对晚唐皇帝荒淫享受,纵情声色,重用宦官,政治腐败,加重赋敛,广修宫室寺庙等种种情况的批判:统治者如果不珍爱民众,前哀不鉴后哀不暇,最终都免不了灭亡的历史败局。
活动2 一个曾经破灭的六国有何可论之处呢?请结合《六国论》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借古讽今值得一论。作者详细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对历史事件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而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重新审视,讽喻当时的统治者应该如何处理自己所面对的国际事务。北宋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这样的集权统治虽然避开了唐朝藩镇割据的重演,虽然吸取了五代军人乱政的教训,但它也使宋朝的军事力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在当时的国际环境里,宋朝一直都是一个处于劣势的国家,不仅打不过西夏,而且也战胜不了契丹。于是,宋朝的统治者不得不委曲求全,通过向各个国家纳供来维持自己那份屈辱的地位。
(2)针砭时弊值得一论。虽然宋朝与六国所处的时代不同,但它们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北宋与西夏的妥协,北宋与契丹的求和与六国贿秦具有本质上的相同之处。大量物资的输出不仅伤害了自己国家的实力,而且也使当朝的官员内部出现了主战派与主和派的区分。这两派在极力说服对方的过程中也与六国之间的关系一样出现了裂痕。于是,针对这种现象,作者苏洵再次用六国破灭的原因来警示统治阶级。
【任务二】感受赋和论的文体特点,体会作者灌注其中的感情与气势。
活动1 结合《阿房宫赋》的文本内容,谈谈文章如何体现赋的文体特点。
[提示](1)整齐和谐之美。“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连续六个排比句,一气呵成,句句蝉联,又句句夸张,蝉联中有夸张的形象,而这些夸张的形象构成了句式的蝉联,句句相接,环环相扣,似大河狂涛,奔涌而至。字字列举秦皇耗费民资之多,句句暗陈人民饱受灾难之深。
(2)抑扬跌宕之美。运用了大量的双声、叠韵词以及双声兼叠韵的词,如:“地势”“五步”“蜀山”“参差”“逦迤”“精英”等,全文共计三十多组。声母的特点是短促,韵母的特点是舒长,声音的组合含有相同或相似的语音成分,或促节,或荡漾,或兼而有之,使得音节更富于起伏变化。
(3)悠扬回环之美。“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这里除了用虚词“也”谐和音律外,“荧”“镜”同属“根”韵;“鬟”“兰”同属“山”韵;“过”“所”同属“波”韵。这种韵法,一方面虚词“也”作为单音字重复使用,给读者以声韵的变化色调匀整感,另一方面,拖长虚词“也”的韵脚的语音吟诵,可以收到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特殊效果。
活动2 《六国论》语言论辩性、说理性,足以体现苏洵的文风特征,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1)故用设问,立论周密。在《六国论》一文中,作者在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弊在赂秦”之后就故意用了一个设问句:“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这一疑问也正是别人的疑问,所以作者在别人未问之前自己首先发问,并给了一个明确答复:“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使文章的立论更完备,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苏洵往往在提出自己的论点之后能从细小处入手,自觉地替别人提出疑问并加以回答,以消除人们的疑惑,也使自己的论点更完美周全。
(2)善用夸张,感染力强。比如作者在论证“赂秦而力亏”这一分论点的时候,就把历史上发生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历史事实缩小到一两天之内:“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这种夸张的说法突出了割城数量的众多和次数的频繁,同时也说明了苟且偷安者狼狈的窘态和一时的安宁。
(3)巧用比喻,说理透彻。比如文章有这样一段引文:“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苏洵引用苏代的话比喻三国企图用割让土地的办法制止秦国的入侵,必然会导致六国的灭亡。这种善打比方的说理形象生动,具体感人,易打动人、说服人。再比如“如弃草芥”“秦人食之不得下咽”等,都是以形象的比喻说理,既表现了六国子孙割地态度的轻率,也包含了作者鲜明的憎恨感情。
(4)对比鲜明,论证有力。作者在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时便以概括的事实,对比的方法,说明了赂秦求和的危害。通过“秦之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而亡”的比较,特别是两个“百倍”的比较,令人触目惊心。由此作者推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的结论。这便有力地证明了六国灭亡并不是“兵不利,战不善”,而是“弊在赂秦”矣。再比如作者通过六国祖先创业时的艰辛与其子孙割地赂秦的草率比较,有力地证明了割地赂秦是悖情背理的,是有辱于其先祖的。鲜明的对比论证使文章更加有理有据。
【答案】D 
【解析】A.“抱薪救火”的“薪”应读xīn。B.“暴霜露”的“暴”应读pù。C.“为国者”的“为”应读wéi。
【答案】B 
【解析】抱:环绕。
【答案】B 
【解析】B.连词,表承接。
【答案】B 
【解析】例句:名词作动词。A.名词作状语。B.名词作动词。C.名词作状语。D.动词作名词。
5.下列句子中,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A 
【解析】B、C、D均为被动句。A.状语后置句。
扩展| 审美鉴赏与创造
课内素材
杜牧通过对阿房宫的描写,揭示了秦朝自取灭亡的重要原因。文章既深刻抨击了秦王朝的荒淫腐朽、贪婪挥霍和鱼肉人民的行径,也有力地讽劝了唐王朝的统治者,对后人有警示作用。“族秦者秦也”,秦国统一天下后,觉得自己强大无比,可以高枕无忧了,殊不知接下来面对的敌人会是自己。“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因此,成功之后,常怀居安思危之心,才会更长久地拥有成功。
【适用话题】“得民心者得天下”“居安思危”等。
课外素材
据统计,每年约有8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全部加起来可以绕地球420圈,而超过50种鱼类正在食用塑料垃圾。每年至少10亿个海洋生物因塑料制品而失去生命!我们对塑料垃圾的随手一丢,其实就是谋杀。那些扔进海洋的塑料垃圾需要400年的时间才能降解。如果不做出改变,对于海洋生物来说,死亡灭绝就是它们唯一的结局!
维也纳大学的研究员指出,估计全球一半以上人口体内都能找到——塑料微粒!你以为自己很安全,实际上你和那些海洋生物一样,只不过,它们体内是整块的塑料,而你的体内是塑料微粒!
“对于我们的地球来说,最大的威胁,就是相信会有别人来拯救它。”谁也不能拯救我们的家园,除了我们自己!打赢这场战争一定是艰难且漫长的,但是我们责无旁贷!
【适用话题】“环境现状”“拯救地球”“危机”等。
导读:王朝更迭亦何多,代代重复唱挽歌。这是中国历史的最大不幸。阿房宫的焚烧只不过是一个历史的缩影,时至今日仍被后人指责。“成由勤俭败由奢”应成为永远的警世之言。秦始皇父子修建阿房宫,成了历史的笑柄,这样的笑柄,今天当然不会重演。但是我们应当高度警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的教训,后人应永铭于心!
寂寞阿房宫
吴馥香
深秋的午后,头顶猎猎西风,越关山万里来到西安城郊的阿房宫旧址。
重建后具体而微的阿房宫前殿呈现在眼前。旅人依稀,空阔依旧,耳畔回响着杜牧之赋的声音,愤激而悲凉。大殿门前,分列兀立两旁的,是秦王嬴政为巩固中央集权“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的十二金人铜像吧?眼前之景失却了想象中的叱咤威严。
披一身清凉的余晖,我游移挪步之间飘来荡去的是秦时的风,和着大殿内丝丝而来的鼓乐笙歌,驻足在墙两旁秦末战争大幅图景前的我,回望秦的盛极衰极,一时之间,竟是满眼岑寂了。
从大殿门前拾级而上,让万人仰视的是一尊高大的铜像,威严雄伟,右臂缓举,一副招抚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气势。这是中国第一位登上九五至尊宝座的皇帝,雄心勃勃、渴望嬴姓千代万代而为君的始皇帝,可是,代表他美好心愿的名字没有给他带来好运道和好开端,这是始皇帝的寂寞和悲哀。
“堆出于岸,流必湍之”“前鉴不远,覆车继轨”。个体的声音再强,场面再大,所得再多,若狂妄自傲,所为不合常情常理,只有自灭。自诩为太阳的尼采终究疯了;“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的西班牙帝国,终是日落西山;早被历史吞没的夏桀曾言:“天上有太阳,正像我有百姓一样,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对待一切狂妄,历史皆以嘲讽作答。
斜阳静静,我在这位功过让后人评说的秦始皇铜像前沉思……一系列守业、固权、防民的措施,可谓登峰造极、无以复加,国人绷紧的神经无力承受高压的奴役,独夫之心装不下天下万民,漠然对待挣扎在社会最底层、只有苦力的付出却没有生活的保障、缺失家庭温暖和人文关怀的人民群众,“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历史让阿房宫做证,苦极、闷极、怨极、怒极的天下万民,终从沉默中爆发出“亦能覆舟”的力量!
如长江黄河奔腾之水决堤,一段刀光剑影、杀声震天的战争过后,声势浩大的秦王朝突兀沉寂,消失得无声无息了!轰轰烈烈尚在营造中的阿房宫也如昙花一现,只以短暂的存在结束了它的生命历程。这里不眠的山做证,楚人的一把大火熊熊燃烧,三个月后,阿房宫归于尘土,一切复归寂寞……
穿透岁月的风尘,历史的辩证法又一次放射出夺目的光芒:生前叫得最嚣的暴君,身后一定最是寂寞。
暴政和奢靡这一对孪生兄弟,皆属于以牺牲民生为代价的饱盈私欲者,历史给了什么答案呢?秦前,夏桀被放逐而死,商纣自焚而亡,这些暴虐之君没有给秦二世以足够的警示,鹿台酒池肉林的豪奢未曾让秦始皇有丝毫的警觉——秦君自毙,历史必然。
花自飘零水自流。荡舟兰池宫,清水幽幽,池气氤氲,不由我痴想,始皇寝宫那些“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佳丽,她们是怎样天天为寂寞的长蛇所吞噬?“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批如花般娇艳、美胜天仙的女子,一批“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女子,一切美丽的容颜都是良辰好景虚设,热闹的身后是难言的孤寂,漫长的等待中销蚀了多少青春的姿容,一片祥和的歌舞声里埋葬了多少空等的芳心!她们是阿房宫真正意义上的牺牲品,两千余年啊,后宫三千的寂寞有谁知有谁怜?
西施与范蠡的故事若不是传说,真是应该庆幸的。
所幸,今天的时代没有后宫三千。
却担心,谁人在心中高筑阿房宫。
(有删改)
【赏析】作者从重建的阿房宫前殿、阿房宫大殿门前的始皇帝铜像写起,告诉读者若狂妄自傲,所为不合常情常理,只有自灭。联系历史,深刻地阐释了统治者心中若无百姓,只有消失、沉寂的道理。结尾点题警示,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文中大量化用诗词典故,使文章大放异彩,增加了可读性。
从阿房宫到圆明园
安立志
历史上,传统的说法是,中国曾经建了三个超级皇家花园,最早的是秦代的阿房宫,最晚的是清代的圆明园,中期的是北宋的万岁山。
三个超级皇家花园的结局如何呢?
北宋的万岁山建成不久,就在导致北宋灭亡的靖康之变中被拆除,园中花石成为抵挡女真骑兵攻城的檑木砲石。目前的万岁山,在开封市北郊,荒凉、萧条,被当地打造成了人气不高的“大宋武侠城”。
秦代的阿房宫同样短命,“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田野考古说,当地并未发现焦土层,疑为阿房宫并未竣工。杜牧的《阿房宫赋》,乃文学虚构而已)。然而,今日的阿房宫突然再引人注目,当地拟投入380亿重建阿房宫。这个宏伟计划惊动了习近平总书记,他迅即做出重要批示:“阿房宫只能宣扬封建奢靡之风,重建无文化价值。”阿房宫重建计划无疾而终。
清代的圆明园也毁于一把大火,不过这把大火是来自外寇。在圆明园被毁的154年里,屡经劫掠,废墟瓦砾。
但近几年总有一些人跃跃欲试,屡倡重建。据“百度”透露,当地已经不声不响地重建了许多奢华建筑。我以为,有阿房宫这面镜子,有总书记的重要批示,重建圆明园最好还是打住。
有人讲,重建圆明园是传承中华民族曾经的辉煌。一些人极力渲染这座康熙动工、历经六帝、长达150余年的“万园之园”如何“规模之宏敞、丘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如何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如何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但这些人偏离了劳动人民的立场,观察事物的角度发生位移。这些曾经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其实是专供帝王将相寻欢作乐之地。
为了建造这座园林不知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沾染了多少黎民血泪。这些建筑物如果说展现了什么智慧的话,那是封建帝王穷奢极欲的智慧;如果说体现了什么结晶的话,那是劳动人民的血泪结晶。这种同样体现“封建奢靡之风”的东西,有什么值得重建或再现的意义?
有人说,重建圆明园是为了不忘国耻,重建爱国情怀。但圆明园作为清朝皇族的游乐之地,而被西方强盗焚毁,其体现的更多是“皇耻”——西方列强倚仗武力野蛮侵略自不待言,咸丰皇帝在与列强交涉时,昧于世界大势与外交礼仪,为争得外夷跪拜的面子,拒绝外国“公使驻京”,丢掉了割地赔款的里子,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割让九龙于英国;咸丰皇帝为了保住大清主权的面子,拒绝外国“内河通商”,却丢掉了黑龙江、乌苏里江两条内河的里子,沙俄借机侵占了我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约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人们不解的是,“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历史悲凉,似乎不足以忆起国耻;毁灭罪证,文过饰非的现代豪华,方能抚平历史创伤?中国近代史国耻累累,遗址遍地,原不需重建圆明园以纪念之。
如何处理前代留下的豪华、奢侈的建筑物,对新朝领导人的执政智慧与政治胸怀也是考验。秦王李世民率兵攻下洛阳,看到隋炀帝修造的奢华宫殿发出喟叹:“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遂命撤端门楼,焚乾阳殿,毁则天门。李世民栉风沐雨,积劳成疾,“针石屡加,腠理犹滞”。考虑到已是皇帝的李世民健康堪虞,工作人员建议“请建离宫”。李世民竟因“爱一夫之力,惜十家之产,深闭固据,未肯俯从”。不过,他倒是采取了一项折中办法,他认为,“随(隋)氏旧宫,营于曩代,弃之则可惜,毁之则重劳”,于是要求对隋炀帝的仁寿宫加以整理与维修,既可废物利用,亦免暴殄天物,从而成就了一篇著名的《九成宫醴泉铭》。
阿房宫是秦代的圆明园,圆明园是清代的阿房宫。习总书记在中纪委十八届二次会议上讲话,专门引用杜牧《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兴亡成败,殷鉴不远!
【赏析】从阿房宫到万岁山,再到圆明园,都是深刻教训,作者着重写圆明园,而圆明园背后是国耻,它是封建帝王穷奢极欲的象征,在此作者态度坚定地表明反对重建圆明园。文章结尾,把阿房宫与圆明园紧密结合在一起,借用《阿房宫赋》中语句进行警醒,发人深思。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不能再重蹈覆辙。
推荐阅读:
《阿房宫别成了折腾宫》张丽
《切勿重蹈“阿房宫”》冯奎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意动用法
考点链接
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法或评价。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事物去看待,评价。
意动用法是古汉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内容包括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或“感到……”等。如《阿房宫赋》中的“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中的“鉴”就是动词的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鉴”。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命题者通常不设置直接考查意动用法的题目,而是以翻译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典题在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选自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好赶上社会动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抓住。

他的论说初听似乎与大家的看法相违背,但听到最后,大家就会认为他的观点是对的。

沉迷于阅读古文,乐于听闻不同的言论。
【解析】翻译时要尽量直译,要字字落实。(1)会:恰好,适逢。为……所:表被动。(2)诡:违背、违反。是:意动用法,认为……正确。这里的“是”后面有宾语“之”,翻译出来有“认为……怎么样”“以……为……”等意思,即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是”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所以“是”为意动用法。(3)淫:沉溺。甘:乐于。
【参考译文】
王充,是会稽郡上虞县人,字仲任。祖上曾从军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郡阳亭侯。才一年因变乱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在那里落了户,以种地养蚕为业。曾祖父王勇好意气用事,结果跟很多人都合不来。在灾荒年头,还拦路杀伤过路人,因此仇人众多。正好赶上社会动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抓住,(于是)祖父王汎领着全家肩挑车载家当,准备到会稽郡去安家,(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下来,以经商为业。
(祖父)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诵,王诵就是王充的父亲。王家祖祖辈辈好意气用事,到了王蒙、王诵就更严重了,所以王蒙、王诵在钱唐县又仗着自己的勇力欺凌别人。后来,又与土豪丁伯等人结下了怨仇,王家全家只得又搬到上虞县居住。
建武三年(319年),王充出生。(王充)小时候,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闹。小伙伴们都喜欢捉鸟、捕蝉、猜钱、爬树,只有王充不愿玩这些。王诵对此感到惊奇。
(王充)六岁时,家里就教他认字写字,(王充)恭厚、友爱、孝顺,很懂礼貌,庄重寡言,有成年人的气派。父亲没有打过他,母亲没有责备过他,乡邻没有指责过他。(王充)八岁进书馆学习,书馆里的小孩子有一百多人,都因为有过失而脱去衣服受责打,或者因为字写得难看而被鞭打。(只有)王充的书法日见进步,又没有什么过失。学完了识字书写课程,就离开了教写字的老师,去学习《论语》《尚书》,每天能背诵一千字。读通了经书,品德也修养好了,(王充)就又辞别经师而去自己专门研究,(王充)一写出文章,就得到许多人的好评。
所读的书也一天比一天多。(王充)才能虽高但不喜欢随便写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喜好与人谈论对答。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说话。他的论说初听似乎与大家的看法相违背,但听到最后,大家就会认为他的观点是对的。(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行事为人和侍奉尊长也是如此。王充不图在社会上出名,不为个人的利害去求见长官。经常说别人的长处,很少说别人的缺点。能够原谅别人的大错,也惋惜别人细小的过失。喜欢隐蔽自己的才能,不喜欢自我炫耀。
尽力把修养操行作为做人的根本,而羞于靠才能来沽名钓誉。众人聚会坐在一起,不问到自己便不说话;被长官接见时,不问到自己就不作声。受到污蔑中伤也不愿自我辩解,官位不升迁也不怀恨。穷得连蔽身的简陋住宅都没有,但心情比王公大人还要舒畅;卑贱得连斗石的俸禄都没有,而心情却与吃万钟俸禄的人差不多。做了官不格外高兴,丢了官也不特别悔恨。处在逸乐之中时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处在贫苦的时候也不降低自己的气节。沉迷于阅读古文,乐于听闻不同的言论。当时流行的书籍和世俗传说,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王充)于是就深居简出,考查论证它们的虚实真伪。
王充为人清高稳重,结交朋友很注意选择,从不随便与人结交。结识的人地位虽卑微,年纪虽轻,但只要他的品行不同于世俗,就一定和他交朋友。王充喜欢结交一些有才能有道德的人,不喜欢滥交一些庸俗之辈。因此,有些庸俗之辈就抓住王充一些微小的过失,匿名攻击陷害他,但王充始终不去辩白,也并不因此而怨恨那些人。
技法攻略
1.凡是动宾式,其中的动宾之间不是一般的支配关系,而是含有“认为它怎样”的意思,这就是意动用法。
2.一个句子的语法结构是动宾式,如果按照这种结构顺序翻译下去,既不合情理,又难以理解;而如果按照兼语的方式去翻译,很合乎句子的本来意思,那么,这就是意动用法。
3.在古代汉语中,代词是不能被形容词修饰的。如果代词前面出现形容词,就一定是形容词的活用。而这样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果是主观上认为怎么样的就是意动用法。
积累| 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常识】

“赋”是一种文学性很强的文体。它是在《诗经》铺陈言志的手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赋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铺采摛文”就是铺陈文采辞藻,极力渲染夸张,这是其在形式上的特点;“体物写志”就是咏物说理,即通过对山水、风物、宫苑、鸟兽乃至车旗仪仗、音乐舞蹈等事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意图,这是其内容上的特点。铺陈摛文是手段,体物写志是目的。
【国学经典】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
[明理知义]孔子说:“不去培养品德,不去讲习学问,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去追随,有缺点而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成长启示]人们在犯了错误以后,只要能够及时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就能从中获得不小的利益。而且,犯了一次小错,若是能够亡羊补牢,也算为时未晚。
文白对译
阿房宫赋
杜 牧
六国论
苏 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