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16《阿房宫赋》《六国论》课件(67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语文16《阿房宫赋》《六国论》课件(67张)

资源简介

(共67张PPT)
16 阿房宫赋 
六国论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阿房宫(
)(
)
囷囷焉(
)    
廊腰缦回(
)
梳晓鬟(
)
不霁何虹(
)
高低冥迷(
)
杳不知(
)
妃嫔媵嫱(
)(
)(
)辇来于秦(
)
辘辘远听(
)
尽态极妍(
)
鼎铛玉石(
)
剽掠(
)(
)
逦迤(
)(
)
架梁之椽(
)
锱铢(
)(
)
直栏横槛(
)
管弦呕哑(
)(
)
赂秦(
)
六国互丧(
)
日削月割(
)
暴霜露(
)
革灭殆尽(
)
洎牧以谗诛(
)
ē
pánɡ
qūn
màn
huán

mínɡ
yǎo
pín
yìnɡ
qiánɡ
niǎn

yán
chēnɡ
piāo
lüè


chuán

zhū
jiàn
ōu


sànɡ
xuē

dài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六王毕,四海一      一:__________________
(2)直走咸阳   
走:_____
(3)辇来于秦   
辇: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心:__________
(5)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____________
(6)使六国各爱其人
 
使:__________ 爱:_____
数词用作动词,统一
通达
名词作状语,乘坐辇车
心意,意愿
怎么,为什么
假使,如果
爱护








(7)族秦者秦也
 
族:________________
(8)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_________
(9)谁得而族灭也
 
得:_____
(10)赂秦而力亏
亏:__________
(11)暴秦之欲无厌
欲:_____
(1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_____
(13)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___________
(14)始速祸焉
 
速:_____
名词作动词,灭族
依次传递
能够
减损,削弱
欲望
断定
亲附、亲近
招致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而”的用法与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为(  )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C.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D.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解析】选B。该项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其他三项都是顺承关系。




4.下列对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妃嫔媵嫱:在文中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各有等级,其中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人。
B.王子皇孙:在文中指六国王侯的儿子、孙子。古代也说“公子王孙”。
C.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D.燕赵、韩魏、齐楚: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被秦国灭掉的六国。
【解析】选B。王子皇孙,在文中指的是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
5.根据对文章的初步理解,用文中的话填空。
(1)《阿房宫赋》开篇的“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气势。?
(2)《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阿房宫中的建筑既各依地势而有不同,又相互呼应,成为一个整体。?
(3)《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论点。?
(4)《六国论》中,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六王毕 四海一 (2)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3)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4)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文本研读探究
【本文研读】




(一)阅读第1、2段,完成以下问题。
六王毕,四海一(①_____),蜀山兀,阿房出(②________________)。覆压
三百余里,隔离天日(③_________)。骊山北构而西折(④_________),直走咸
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⑤_________),钩心斗角(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盘盘焉,囷囷
(⑦_______________)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⑧_________),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1)
统一
出现,意思是建成
遮蔽天日
折而向西
各随地形
指屋角相对,好像兵戈相斗
曲折回旋的样子
分辨不清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
(⑨___________),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
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⑩___________)远听,杳不知其所之
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_____)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
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_____)
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
甚惜。(2)
明亮的样子
车行的声音
久立
堆叠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下列对第1、2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开篇先用四个三字短句领起,音节紧凑,气势不凡,既写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
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
B.在具体描绘阿房宫时,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其中借助神奇瑰丽的想象虚
写了楼阁、廊檐;又细致入微地实写了长桥与复道等。
C.第二段借助宫人的梳妆打扮以及宫女的凄惨生活,既表现了宫女命运的悲惨,
也揭示了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
D.第二段最后由写人被欺辱转而写物被践踏:原来六国珍藏的玉石金鼎,像土
块、铁锅一样堆弃着,“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解析】选B。“借助神奇瑰丽的想象虚写了楼阁、廊檐;又细致入微地实写了长桥与复道等”的表述不正确,应该是“细致入微地实写了楼阁、廊檐;又借助神奇瑰丽的想象虚写了长桥与复道等”。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人们在台上唱歌,歌声响起,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和暖;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一天里边,一座宫殿中间,气候却不一样。
(2)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丢弃得到处都是,秦人看起来,也并不觉得可惜。
4.这一部分对阿房宫极尽铺陈描写之能事,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铺陈阿房宫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教训、讽喻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阅读第3、4段,完成以下问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
磷,多于在庾(①_____)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
(②_____)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
夫之心,日益骄固。⑴戍卒叫,函谷举(③_____),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谷仓
九州
攻占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④_____)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⑵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
哀后人也。
灭族

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6.下列对第3、4段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先以“嗟乎”发出感叹,对比人心事理,指出“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进而
质问。
B.六组“……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
来的深重灾难。
C.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
D.作者用“后人”的委婉称谓,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意味
深长。
【解析】选D。不是“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是“秦国”。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横顽固。
(2)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就依次传递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
8.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在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作者用“可怜”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于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作者目睹现实,感慨万千。“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
六 国 论
(一)阅读第1、2段,完成以下问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
六国互丧(①_________),率(②__________)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1)
相继灭亡
全都,一概



秦以(③______)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
者,其实(④_________)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
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⑤_____)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⑥_____)霜露,
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⑦_____),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⑧___
________)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
火不灭。”此言得之。(2)
用,凭
它实际上
本来
暴露
满足

定,确定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
下列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1段中的“或曰”二字意味丰富,指明两种观点,为后面的2、3两段展开阐
释起到了引领作用。
B.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
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C.作者对六国的开国祖辈的辛苦努力做了形象的描绘,目的是突出他们勇于创
业不畏艰难的精神。
D.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
造成颠覆的下场。
【解析】选C。该项中的“目的是突出他们勇于创业不畏艰难的精神”表述错误,其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强调后代子孙“如弃草芥”地败坏自己祖先国土的痛惜,进一步指出“赂秦而力亏”的道理。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2)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4.文章第1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第1段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并从“赂”与“不赂”两方面加以简要论证,提出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正面申说赂秦必亡;第二个分论点以问答的形式加以申说,指出“不赂者”因“赂者”而亡。为全篇论述举纲张目。
(二)阅读第3~5段,完成以下问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①_____),何哉?与(②__________)嬴而不
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③___________),能
守其土,义(④_________)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
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1)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
却之。洎(⑤________)牧以谗(⑥_____)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
燕赵处秦革灭殆(⑦_____)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
(⑧_____)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⑨__________),存亡之理(⑩__________),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灭亡
亲附,亲近
长远的谋略
坚持正义
及,等到
谗言
假使
天数,命运
天数,命运













将要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__________)天下之奇
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
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
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
礼遇,对待
旧事



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对燕、赵两国,有赞扬,有批评。赞扬“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批评燕
用刺客计,赵错杀良将。
B.作者批评的燕、赵失误的计策并不是此两国破亡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C.“呜呼”和“悲夫”两语在文中各领出一层意思。“呜呼”,惜其有良策而
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D.文末的“天下之大”是指六国诸侯的联合力量,如果他们不赂秦,就可以战
而胜之,避免相继灭亡的命运。
【解析】选D。“天下之大”指的是“北宋王朝”。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2)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8.课文最后一段,用了比较法,比较的内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最后一段有两组比较,第一组是明比,将“六国”与“秦”比,结果是秦强而六国弱,但六国当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第二组比较是将“宋朝”与“契丹、西夏”比,是暗比。作者所处的宋代,正逢契丹、西夏等外患骚扰,宋朝统治者不是坚决抵御,而是割地赔款,然而从力量的比较上,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边境小国的契丹、西夏,宋朝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
【重点探究】
1.《古文观止》的编者曾对《阿房宫赋》这样评论:“起四语,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以后纵心溢志写尽,真突兀可喜。”请你谈谈对该语句的理解。
【点拨】(1)开头两句,形似泛泛叙事,实则为下文伏脉:“六王”为何会“毕”?“四海”为何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开始总结历史教训的。(2)后两句,说伐尽蜀山林木,才将阿房宫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规模浩大,蕴含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滥用民力,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于此作者已有暗示。(3)起首四句,不仅气魄宏大,且含意深广,耐人寻味;从语言上看,两两对偶,各各押韵(全押仄声韵),音调急促有力,确系“突兀可喜”。
2.如何理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点拨】杜牧针对唐朝国势衰微、内政腐败、外敌入侵的形势,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富国强兵。然而当朝统治者沉溺声色,荒淫无度。“秦人不暇自哀”这句话似哀鸣的警钟,给治国者以启发和警示,在文末也有提示并升华主旨的作用。
3.有人说,《六国论》的论证虽然周密,但第三段中论证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够妥当。这样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为什么?
【点拨】不会。这一观点,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情
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令人难以置信。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
的必然。只不过“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
必然的趋势当作或然的情况来论述,这在逻辑上讲不通,是违反客观实际的。
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
不终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
当然,这是作者受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的结果。前人论史实,看法不一定正
确,论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本文能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论证,持之有故,言
之成理。这就是说,作者能根据其写作意图,提出论点,进行自圆其说的论证。
况且,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行讽诫,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劝说。因此,本文虽有不妥之处,但论证说理纵横恣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政论佳作。
4.《阿房宫赋》与《六国论》两篇文章在表达的情感、阐明的道理以及主要的阐释方法上有哪些异同?
【点拨】(1)二者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朝要引以为戒。(2)《阿房宫赋》用赋体的形式来写,把阿房宫作为秦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3)《六国论》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诸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4)两篇文本在写法上都运用了“赋”的形式以及对比手法,使得说理形象,对比鲜明,论证深入。
【素养践行】
铭记历史 懂得珍惜
  《阿房宫赋》中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借助《阿房宫赋》提醒人们应当珍惜曾经的拥有。《六国论》中也说,面对祖辈们打造的业绩,“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又说“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借助《六国论》不仅告诉我们应该铭记历史,还告诉我们要懂得珍惜曾经的拥有。
【运用方向】
欲明大道必先知史 责任担当 家国情怀 以史为鉴




  《六国论》评论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讽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要为契丹、西夏“积威之所劫”,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
【运用方向】
自强者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对外妥协是自取灭亡
【主题阅读】




  尊重历史,倡导以史为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代史学著作浩如烟海,体现了凝重的历史反思。这些思考凝聚了先人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腐化不体恤民意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警告。苏洵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并借古讽今“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他们借古讽今,警示后代应以史为鉴。
阅读鉴赏延伸
★文化传承
  1.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诗经·荡》
  2.历史会重演。
——修昔底德
  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李世民
  4.历史是生活的教师。
——克罗齐
  5.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习近平
★践行楷模
日本民众:以史为鉴,才能赢得尊重
  2017年9月22日,旧金山市华裔和韩裔团体将一座“慰安妇”雕像赠予旧金山市政府。日本大阪市市长吉村洋文向美国旧金山市市长伦敦·布里德发去公函,抗议旧金山市设立的“慰安妇”纪念雕像,并威胁将取消与旧金山市持续60年的姊妹城市关系。不少日本民众对于大阪市市长的这一做法表示强烈抗议和不满,要求他正视历史。
  包括松冈环在内的日本民众对于大阪市市长的错误历史观表示强烈抗议。“吉村洋文的历史观是错误的。就‘慰安妇’雕像一事向旧金山市市长发去公函,此举百害而无一利。我对他的行为感到怒不可遏。”家住大阪市的日本民间团体负责人伊关要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吉村洋文没有资格代表大阪市,作为一名大阪市人为拥有这样一名市长感到羞愧。吉村洋文应该认真学习历史,尤其日本曾经对亚洲各国的侵略和殖民等历史。”作为一名曾经亲耳听到多位参加侵华战争老兵讲述“慰安妇”历史的调查者,日本“铭心会”会长松冈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做出如是表示。家住大阪市的日本民间团体负责人伊关要说:“我将一直抗议下去,直至大阪市政府正视那段不光彩历史”“不管日本中央政府,还是包括大阪市在内的日本各地方政府,唯有彻底清算那段侵略和殖民历史,以史为鉴,才能赢得尊重,日本也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类文欣赏】
莫向光阴惰寸功
张 硕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无论从心理感知方面,还是外在体验方面,时间都是人的生命尺度,其宝贵程度不言自明。昨日之日不可留,如何把握好当下、为未来筑路才是真问题。
晚唐诗人杜荀鹤在《题弟侄书堂》中有言:“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意思是,年轻时勤奋努力必将终身受益,切莫懒惰懈怠、虚度光阴。此言是对弟侄的劝诫,饱含了深沉的人生感悟。
时间沙漏永续流淌,从孔子“使民以时”、荀子“应时而使之”等不难看出古人对四时永恒运转、昼夜不断交替的朴素认知。俗话说,“一年四季春为首”,春天意味着起点、成长和希望。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之时,“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我们的干劲应该“燃起来”。
然而,这个知易行难、似简实深的道理却常为人们所忽视。面对时不我待的现实,许多人掉转朝向求“安逸”,对困难低头,向挫折妥协。胡适曾在《归国杂感》中说,“我回中国所见的怪现状,最普通的是‘时间不值钱’”,对国人当时虚掷光阴的状态提出批评。若始终抱着时间可以周而复始的想法,认为世事总有重新来过的一天,如此循环往复“明日复明日”,又怎能不落个“万事成蹉跎”的遗憾结局。
对比观之,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历时19载,为早日完工,他用圆木做了一个名为“警枕”的枕头,圆木易滚动,稍微动一下,枕头就会翻滚。司马光惊醒后立即起床书写,所以不会因睡得太久而耽误了时间。对于今天许许多多的“拖延癌患者”来说,这样的“警枕”胜过一百次“自我检讨”。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称,“因为失掉了现在,也就没有了未来”,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与其总是“不知今夕何夕”的心有戚戚,不如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奋斗,活成“不一样的烟火”。
时间是常量,也是变量,因为它会给奋斗者带来更多机会、更多回报。回望改革开放走过的雄关漫道,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奋斗”是不变的铿锵旋律。但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如何把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变为“实景”?如何充分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如何让广大干部在担当作为上奋勇争先?破解诸多难题的关键,在于落实,在于奋斗,在于“今日事今日毕”,在于“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春华秋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奋斗,难免遭遇各种问题,一路离不开勤勉惜时的坚持。越是清澈的水面越能反射满天霞光,越珍惜时间、努力奋斗的人越能体会拼搏的快慰、奋进的力量。“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是奋斗者应有的英勇和坚毅;“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是奋斗者应有的自信与希望。奋斗如同奔向白昼的旅行,哪怕难免遭遇至暗时刻,只要披荆斩棘、不断求索,你我未来之梦必会成为现实。
(选自2019年2月27日的《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赏析】本文摆事实、讲道理,论证了珍惜时间,把握当下,实现梦想的观点。结构上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主体部分,既有历史的回顾与典例的结合,又有联系社会与自身实际的论证,可谓厚重而深刻。文章引用丰富,极好地增强了论证的力量和阅读的兴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