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安徽省各地
2020-2021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返照
杜甫
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衰年肺病唯高枕①
,绝塞②愁时早闭门。
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③实有未招魂。
[注]①高枕:杨雄《解嘲》:“世治则庸夫高枕而有余。”②③绝塞、南方:均指夔州。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交代时间、地点和天气,运用互文手法写白帝城黄昏时雨过天晴。
B.
诗题为“返照”,诗中仅第三句写返照,此诗只是拈二字为题,不是专咏“返照”。
C.
石壁倒映江中,归云缭绕树间,诗中有画,此情境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D.
诗人年老多病,夔州天气不好之时,只有早点关门睡觉,高枕则无忧。
15.
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第一问:前一句运用借喻(比喻),后一句用典。
第二问:①表达了诗人担心所居之地会发生战乱,不可久留的忧国伤时之情;②表达了诗人因夔州遭受侵扰而产生的思归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项,“夔州天气不好之时”和“高枕则无忧”分析有误,“愁时”是忧虑时代、国家,第七句“不可久留豺虎乱”中的“乱”字,已经暗示了时局动荡不安,“愁时”也就与天气无关;“高枕”用典,诗人反其意而用之,自比庸夫,也是发牢骚而已,并不是真的“高枕”就可以“无忧”了。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该题题干有两问,第一问涉及表达技巧,前一句中有“豺虎乱”,显然是比喻说法;后一句中有“招魂”,考生应该可以联想到屈原的《招魂》,可知是用典。第二问是关于思想感情的,两句内容不同,情感应该也不大一样,结合诗句及诗人自身分析。“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实有未招魂”意为夔州时局不稳,即将有豺虎作乱,这个地方不可久留,一心想回北方去而未能成行。夔州时局不稳,即将有豺虎作乱,这也是作者所担心而北归的原因,也是作者忧国伤时的表现所在;尾句作者借用宋玉《招魂》中的“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兮”,当时屈原被放逐江南,形容憔悴,宋玉以此诗来振奋屈原的精神,作者想到这些,用来形容自己,所以说南方确实还有一个未招的旅魂,用以表达自己想回北方的意志。综合以上分析,整理即可得出答案。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阚疃金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诗词鉴赏(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晚泊盱眙

常建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
乡国云宵外,谁堪羁旅情。
15.
第二联上下两句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字?请简要分析。
16.
最后一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结合全诗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15.
“久”,漫漫长夜,久久不能入睡,没有睡着的诗人,无奈地听着潮水拍打水岸的声音。
“寒”,秋夜凄寒,诗人展转翻覆,难以入睡。默默望着一轮寒月在城头洒下一片凄清的余辉。
“侵”“近”也可,结合诗的意境,言之有理也可。
16.
思念家乡,孤独失意。首联写夜泊淮水,秋气萧森,冷霜飞降,夜水清寒,景中无不透露清迥孤寒,奠定全诗冷色调。颔联、颈联写夜阑人静,洪波涌起,潮声拍岸;月色泛清辉,秋霜闪银光。沙洲上,雁已沉睡,馆驿的旅客却未能成眠。辗转反侧之际,一声鸡啼,愈感凄清。如此幽独清冷的意境,引起诗人孤孑清寥的凄凉感受,联想到自己孤篷漂泊,仕途失意,不禁触悲于怀,一声鸡鸣,不可遏止的家园之思,在尾联顺势跌出,情景交融。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炼字,要求分析第二联上下两句最精炼传神字,首先从应该找形容词,句中这两个字为“久”“寒”,然后分析“久”表示久久不能入睡,,“寒”字突出秋夜凄寒,诗人展转翻覆,难以入睡。表达自己的孤独苦闷和思乡之情。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境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诗眼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分析最后一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从诗句“乡国云宵外,谁堪羁旅情”看表达的是“思念家乡,孤独失意”,然后结合全诗进行分析:首联写夜泊淮水,秋气萧森,冷霜飞降,夜水清寒,景中无不透露清迥孤寒,奠定全诗冷色调;颔联和颈联创设幽独清冷的意境,引起诗人孤孑清寥的凄凉感受,尾联顺势跌出,直接表达情感。
安徽省郎溪中学、泾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暮登北楼
王武陵
秋满空山悲客心,山楼晴望散幽襟。
一川红树迎霜老,数曲清溪绕寺深。
寒气急催遥塞雁,夕风高送远城砧。
三年海上音书绝,乡国萧条惟梦寻。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交代登楼的缘由。满山秋色使客居他乡的游子触景伤怀,诗人登楼望远,排遣心中的
郁结情绪。
B.颔联描绘登楼所见。层林尽染,秋霜中满山火红的枫叶映入眼帘;曲水回环,澄静的小溪
环绕着山寺。
C.颈联抒发登楼所见所感。秋暮天寒,塞雁急飞,楼高风冷,“远城砧”使人联想到李颀诗句
“御苑砧声向晚多”。
D.尾联寓情于景,韵味悠长。多年漂泊在外,家乡的音讯断绝,萧瑟破败的家园也只能在梦中找寻。
15.请简要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6
分)
【答案】
14.D
“寓情于景
”有误,尾联重在叙述和抒情。
15.作者在首联表达了多年羁旅漂泊的孤寂之愁、悲秋之感;转而在颔联抒发了在绚烂秋景中享受的片刻宁静;最后在颈、尾联表达了对家乡的无尽思念和归梦难圆的感伤。(6分,每点2分)?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答张十一功曹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贫笞竞长纤纤笋,脚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③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本诗作于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一起被贬。张十一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此诗作
答。②踯躅:植物名,即羊踯躅,杜鹃花的别名。③“未”字领起“报”与“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两句形成鲜明对比: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纵情山水的畅快心情;
而猴猿啼鸣,则传递出人烟稀少的空寂。
B.颔联是两组近景特写,嫩笋争相滋长、羊踯躅随处绽放的景色为空旷的村野点缀了些许鲜
艳、明快的颜色,增添了些许春天的生气。
C.颔联“竞”“闲”对仗工稳,传神生动。“竞”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托写出来。
D.尾联写得委婉曲折,韵味醇厚,并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看罢张十一的来诗后顿觉
白发加半,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之中。
15.中国古典诗歌有“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请据此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6分)
【答案】
14.A
解析:A.
“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纵情山水的畅快心情”错,春山明净,春江空阔,传
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
15.“怨而不怒”是指心有不满但能节制住它的情感,不使之发展成为愤怒,是中国古诗抒发情感讲求节制有度的一种
传统。诗人称贬谪之地为“死所”,是“送生涯”的“炎瘴”之地,蕴含诗人因直言进谏而被贬的愤怨不平,以及回归
无望的悲慨沉痛。但是诗人的哀怨情感节制有度,以“莫令”劝解自己和友人不要在“炎瘴”之地沉沦下去,并憧憬未
来建功立业以“报君恩”,让本应浓重的愤怨显得敦厚平和。(6分,意思对即可)
安徽省肥东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夜①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②终黄土,人事音书漫③寂寥。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句“催短景”与“景翳翳以将入”中的“景”字都是“日光”的意思。
B.第四句说霜雪停后天空澄澈,仰视银河群星,星斗摇动,照射着三峡。
C.第五句意思是说,因长久征战,百姓的哭声传彻四野,暗示战事惨烈。
D.第六句“夷歌”指少数民族歌谣,作者多处听到渔夫樵子唱的“夷歌”。
15.本诗抒发多重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诗人要表达哪些思想情感。(6
分)
【答案】
14.B.“仰视银河群星,星斗摇动,照射着三峡”有误,这句诗是说雨后天空无尘,天上银河
显得格外澄澈,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
15.①第一句中的“催”字写出时光流逝,进而抒发光阴荏苒,岁序逼人的无奈伤感。
②首联叙写冬夜寒景,环境寒怆,抒发作者沦落“天涯”的思乡之愁苦心情。第六句中的“夷
歌”再次回扣作者身处“天涯”之意,作者客居他乡。
③二三两联中的“鼓角”、“五更”、“声悲壮”表明了兵戈未息、战争频繁不断,抒发作者对
于时局动荡不安的悲痛的情感。拂晓之时听到千家的恸哭,哭声传遍四野,对战乱中人民的
抱有同情之心,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④尾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奸都同归
于尽,眼前的朋友的音书消息、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抒发作者悲愤感伤的情绪。16、
安徽省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江行寄远【注】
李 白
刳木出吴楚,危槎百余尺。
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
别时酒犹在,已为异乡客。
思君不可得,愁见江水碧。
【注】 此诗是诗人早年出蜀舟行途中寄给蜀中友人的作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紧扣题目中的“江行”,直叙出行的方式,乘坐孤舟,沿江而下。
B.二、三联围绕“远”字,写舟行迅疾,与故乡渐行渐远,离愁愈来愈浓。
C.“片”字富有表现力,写出了小舟在浩渺的大江上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D.诗的末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青碧透寒的江水也有浓浓的思乡之情和愁苦之意。
15、诗中“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与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轻舟已过万重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试比较分析。(6分)
【答案】
14、【答案】 C
解析 C项,“写出了小舟在浩渺的大江上乘风破浪,扬帆远航”说法错误,应为“写出了一叶孤舟在烟波浩渺的大江上的渺小、无依”。
15、【答案】 ①“轻舟已过万重山”是以舟行之“轻”之“快”,写诗人内心的兴奋与快意。②“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却相反,行舟愈是“轻快”,内心愈发“沉重”——旦暮之间,故土已远在千里之外,故人已杳无踪影,离愁乡思油然而生。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及情感比较。作答时先分别思考所给诗句的情感,然后再将诗句的情感放一起进行比较。诗中“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意思是说西来的疾风吹动着顺水东去的船帆,一日的航程就有千里之远。这两句诗写了舟行迅疾,与故乡渐行渐远,离愁愈来愈浓。一个“片”字也写出了一叶孤舟在烟波浩渺的大江上的渺小、无依。而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给船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轻舟进入坦途,这是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这一句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兴奋与快意。
安徽省宣城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攲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③。
[注]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②攲:倚、依。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14.
下列对本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
“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
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
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华丽,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
15.
作者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恨”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4.
D
15.
(1)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到行踪。(2)书信渐渐减少,最后书信不通,音讯全无。(3)希望入梦,梦中寻找,可是“梦又不成”,灯花燃尽,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
【解析】
【14题详解】
D项,“语言华丽,情感奔放”有误,从诗歌的表述来看,语言浅白,情感朴实。
【15题详解】“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意思是“离别后不知你的行程远近,进入眼帘的都是凄凉景象,心内都是烦闷”,写出了离别后主人公不知心上人在何处,到哪儿去的担心和忧愁。
“渐行渐远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意思是“你越走越远,渐渐断了书信;水面宽阔,鱼儿深藏,到何处去寻问你的音讯”,可以看出分别之后,不知心上人的行踪,书信全无,这让诗中的主人公有一种欲诉无人听的愁苦。
诗句“故攲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田”意思是“故意斜倚着单枕想到梦中将你寻觅,可惜梦没有做成,灯芯也化为灰烬”可以看出,女主人中收不到心上人的书信倍感苦闷,想通过做梦的方式让情人入梦,但是也做不到,更让主人公更加苦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