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教案

资源简介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本课共三个子目,即:“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和“瓜分中国狂潮”,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过程及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此后,实业救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各种救亡图存的抗争活动迅速高涨,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甲午中日战争无疑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三国干涉还辽和“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等基本史实。
2.通过研读教材和史料,理解《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我国民族危机加剧、“瓜分”中国狂潮之间的关系;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3.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
《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材料:
晚年的冰心,系于她的人生经历、民族情感与父辈的仇恨,打算撰写一部记实性的长篇之作,书名就叫《甲午战争》。为此,老人多次提笔,“可是,她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不是因为老,因为病,“而是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此时的冰心,一边哭,一边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真可恨!真可恨!”
——-《冰心的遗憾》
教师:为什么冰心老人会因为。这场中日战争是如何拉开序幕的?双方进行了怎样的较量?结果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进入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本课,既可以使课堂活动生动、活泼,又能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中日之间的差距,为下面的讲解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
1.“大陆政策”
教师讲述:19世纪日本间谍在中国进行秘密活动,实际上与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密切相关。这一政策随着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的不断增强而趋于成熟,并在甲午战争中得以实施。
展示材料:
明治政府刚一建立,就认定“强兵为富国之本”,穷兵黩武,并制定了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的所谓“大陆政策”:第一步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最后独占亚洲,称霸世界。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教师:根据材料指出,日本制定“大陆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最终目标是独占亚洲,称霸世界。核心是征服中国。
展示图片:
教师: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也开始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之路,并“大陆政策”定为其基本国策,而侵略中国则是其实现称霸世界野心的必然战略步骤。
2.导火线
教师:日本在通过明治维新不断积蓄力量的同时,一直在寻找侵略中国的借口和时机。
展示材料:
根据今日之形势,日清冲突已不可避免,而早日开战对我有利。开战的口实,除朝鲜自主问题外,别无其他借口。自主问题光明正大,亦可对列国充分显示我国之义举。清国虽地域辽阔,然从近年来之陆海军备看,徒具其表,实则极不完备,不足为惧。
——杉村濬《明治二十七八年在韩苦心录》
教师:结合教材和上述材料,思考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
学生回答:朝鲜东学党起义。
3.战争经过
(1)战争爆发
展示图片:
教师:1894年7月,日本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的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正式挑起了侵华战争。针对日本的蓄意进攻,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2)主要战役
教师:早在宣战之前,日本战时大本营已制定好侵略中国的作战计划,而仓促应战的清政府,却拿不出一个明确而有力的作战方针。日本主动进攻,清政府被动防守,战火从朝鲜战场逐渐转移到了国内。
展示图片:
教师:结合上面的地图,请同学们按时间顺序说出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主要战役的名称、主要人物和结果。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894年9月,平壤战役,左宝贵殉国,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1894年,黄海大战,邓世昌牺牲,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最终日军夺取黄海制海权。
1894年10-11月,辽东战役,徐邦道奋勇抗敌,但最终败退,日本占领九连城、大连、旅顺等地,并在旅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1895年初,威海卫战役,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展示材料:
5个多小时的激战,不仅决定了北洋水师和日本舰队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战争全局。说的远一点,它同时又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里中日关系的格局;把37年之后“九·一八”的炮声看做黄海海面炮声的历史回响并不为过。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教师: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决战是哪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有何重要意义?
学生回答:黄海海战。此次海战,北洋舰队损失较大,日军趁机夺去了制海权。不仅决定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全局,也决定了此后几十年的中日关系格局。
教师: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来远受重伤,死伤官兵约600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伤,伤亡239人。
展示图片:
展示图片:
教师:2014年,考古人员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命名为“丹东一号”。2015年11月4日,国家文物局确认丹东一号为甲午中日战争中沉没的战舰"致远舰",将进行整体打捞。
(3)战争暴行
教师:黄海大战可以说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决战。它不仅决定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全局,也决定了此后几十年的中日关系格局。除了,发动战争,日军还有哪些暴行呢?
展示图片:
展示材料:
英国人艾伦曾亲眼见过日军在旅顺的大屠杀,在他的《旅顺落难记》里有这样一段:
十来个日本兵捉了许多逃难的人,有的砍下一只手,有的割下一只耳,有的剁下一只脚,有的砍下一个头,我所见的,无论男女老幼,没有饶过一个。所过街道,死尸堆积有几尺高,那男女老幼死得奇形怪状,没有相同的。在一个钱铺里,看见地板上铺满了死尸。当中男的也有,女的也有,小孩也有,亦有开膛破肚的,亦有斩做两段的。那柜台旁边还有一个大钉子钉着一个几个月的小孩,地板上的血,足有三寸厚,死尸重重叠叠堆了起来,零零落落的手到处都有。”
【畅所欲言】尽管清军百病缠身,但战场上依然涌现出不少铮铮铁骨的民族英雄。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被哪一位英雄所打动?从他身上,你感受到了哪些精神品质?
学生回答略。
展示图片:
教师总结:左宝贵、邓世昌等。忠勇无畏、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爱国精神等。
教师:甲午战争是从朝鲜开始并逐渐转移到中国战场的。朝鲜战场主要有两场战役:丰岛海战和平壤战役。中国战场主要包括三大战役:黄海大战、辽东半岛战役和威海卫战役,而黄海大战是此次战争中具有决战性质的战役,它决定了整场战争的胜败。尽管有爱国将领的奋勇杀敌,但北洋舰队最终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而告终。
4.战败原因
教师:战争结束后,中国为何会败给蕞尔小国日本成为无数志士反思的第一个问题。此后一百多年,国人对甲午战败原因的思考从未停止,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出发进行探讨,得出了许多的认识和结论。
展示图表:《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的舰船实力对比表》
展示材料:
材料一:日本当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主义意识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处于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舆日本一国的战争。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1894年正值慈禧六十大寿,清政府在一年前就开始筹办盛大庆典,庞大开支除要各级官员捐纳外,还提用户部饷需与边防经费,甚至挪用海军军费。11月7日寿辰恰好是日军攻陷大连之日,重镇失守,慈禧太后却照样在宫中升殿受贺,大宴群臣,还让皇帝与大臣陪坐听戏三日,不问国事。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两次中日战争比较研究》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说一说甲午战败的原因。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双方实力差距不大,日军略占优势。(2)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迅速提升,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3)统治集团腐朽不堪,消极避战。
教师:这次战争败给小国日本,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在反思中国战败原因的基础上中华民族开始觉醒。正如梁启超所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视频和文字多种形式、多角度呈现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使学生清晰明了的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同时,小栏目的设置可以整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过渡:甲午战争的惨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又带来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随着北洋舰队的覆没,日本进一步逼降清政府。1895年初,李鸿章租乘德国“公义”号商船东渡马关,被迫与日本谈判,并最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1.《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展示图片: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2.《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师:《马关条约》使中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教师:《马关条约》中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而今天中国同样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这二者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清政府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是被迫的,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而今天我国的招商引资,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是主动的,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
【知识拓展】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
展示图片:
展示材料:
抗击日军50000余人
台湾居民与日军战斗100余次
抗击日本3个近代化师团和1支海军舰队
打死打伤32000余人
据不完全统计,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50年间,毫无人性的日本侵略者残忍杀害了约数十万台湾民众,平均每6个台湾人中就有一人死于国难。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主动阅读教材,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了解《辛丑条约》的相关内容和影响。关于“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的内容,以知识拓展形式呈现,通过数据来展示台湾人民做出的巨大牺牲,再次明确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过渡:《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牵动着列强的神经。清政府原以为可利用列强制约日本,促使其放弃对中国的领土要求。却没想到不久竟传来三国干涉归还辽东半岛,不包括台湾的消息。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
展示材料:
《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利益。三国向日本提出照会,并以武力威胁日本放弃占领辽东半岛。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向清政府勒索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中国近现代史》
教师: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日本同意归还辽东半岛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三国在华的侵略利益。条件:清政府向日本支付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教师: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并不是它们突然变得对中国友善、同情起来,而是它们出于各自利益的需要,为争夺中国而与日本发生的一次正面冲突。其本质上依然是对中国的侵略。此后,三国争相要求清政府给予“回报”。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瓜分狂潮。
2.瓜分中国狂潮
教师:1897年冬,德国借口传教士在山东被杀,派军舰强占胶州湾,并于次年强行“租借”胶州湾,把山东变成德国的“势力范围”。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竞相效仿,逐渐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列强通过抢夺利权、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等。主要国家及“势力范围”:德国——山东,沙俄——长城以北以及新疆,法国——广东、广西、云南,英国——长江流域,日本——福建。
展示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指出德国、沙俄、法国、英国、日本在《时局图》上分别对应的是什么?图片下端的那些摇旗呐喊的怪兽有何寓意?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是何表现?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德国——香肠,沙俄——熊,法国——蛙,英国——犬,日本——太阳。
教师:《时局图》中那个不在中国领土却盘旋在我国疆域边缘的鹰代表的是谁?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美国。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正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但美国和其他列强一样有着侵略中国的野心。
过渡:为了实现其侵略中国的野心,在各国“势力范围”已经划定的情况下,1899年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3.“门户开放”政策
展示图片:
教师: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展示材料:
美国政府的政策乃是寻求一种解决办法,使中国获得永久安全与和平,保全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维护各友邦受条约与国际法所保障的一切权利,并保护全世界在中华帝国境内平等公正贸易的原则。
教师: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了“保全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不是。材料中美国“维护各友邦受条约与国际法所保障的一切权利”,事实上就等于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因而,所谓的“保全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只是维护中国在形式上的完整,而不是真正的完整。
教师:维护中国形式上的完整,有利于缓和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同时消弭中国的反抗。而“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为了避免被其他国家从“势力范围”内排挤出去,而提出的一项新的政策,这项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其政策得到其他列强的同意,表明列强在实际上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了。
(设计意图)本目主要从三国干涉还辽、列强瓜分中国和“门户开放”政策三个方来阐述《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通过史料和图片来进行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
课堂小结
黄海海面的隆隆炮声已经远去了,这场日本以朝鲜东学党起义为契机而蓄谋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留下的创伤和反思却始终被历史铭记。消极避战、落后挨打、腐败误国无一不刺激着先进中国人的觉醒。此后,实业救国、变法改良、革命救国的形势逐渐高涨。
今天,我们有幸生活在日益强大的当代中国,在加强中外友好交流的同时,不要忘却那段屈辱的历史,以史为鉴,理性爱国!
12
/
1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