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体系建构和答题模板归纳)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年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体系建构和答题模板归纳)

资源简介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体系建构和答题模板归纳
(2020年1月最新版)




《生活与哲学》答题模板: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归纳

一、唯物论(又叫“辩证”唯物论,对应4.5课)
唯物论共有6个哲学原理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
4.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6.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
7.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
1.世界物质性原理
[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 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一方面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4.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5.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质世界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①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②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
[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7.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②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附:“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实”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是什么)
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即主观要符合客观)
2.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为什么)
①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根本出发点、根本立足点。
②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怎样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怎么做)
①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规律结合起来。
第二部分:认识论(又叫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应6课)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
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原理 ★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实践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认识。
★2.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原理]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②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③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要在具体条件和范围内认识和把握真理,要随过程的推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对应第3单元)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联系 观和 发展 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矛盾 观,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 普遍 性和 特殊性 性辩证关系原理。
(一)唯物辩证法联系观:(5个)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5.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原理(系统优化的方法)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地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事物之间都是有条件地联系着的,无条件的联系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①含义不同。②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③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④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原理(系统优化的方法)
[原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唯物辩证法发展观:(4个)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2.发展的实质原理
3.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4.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方法论]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原理
[原理]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3.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或: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4.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
[原理]①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①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坚持适度原则
(三)唯物辩证法矛盾观:(8个)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统一观点)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7.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8.重点论和两点论性统一原理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统一观点)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对立,又要看到事物之间的统一,善于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②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为特殊性。
[方法论]①我们必须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②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我们既要善于抓住重点,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7.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我们看问题时既要抓主流,又不能忽视支流。
★8.重点论和两点论性统一原理
[原理]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分析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分析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谓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四)唯物辩证法创新观:(3个)
★1.辩证否定观原理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原理(创新的作用)
★1.辩证否定观原理
[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原理]①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②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③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④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方法论]①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原理(创新的作用)
[原理]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第四部分: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10个)
(一)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6.改革的含义、根本目的、意义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1)历史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有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②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①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①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③调整、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和要素,推动社会发展。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的意识形态。(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①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②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方法论]①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调整、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环节与要素,以适应、巩固与服务于经济基础。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原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方法论]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原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改革的含义、根本目的、意义
含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意义: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二)价值观、人生观
★7.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8.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
★9.价值选择与价值判断
10.人生价值的实现(怎样实现人生价值)
★7.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②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一个人走什么样的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8.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
[原理]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9.价值选择与价值判断
(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要求我们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要求我们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10.人生价值的实现(怎样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这要求我们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一、审题
1. 审范围:——答题范围
(1)唯物论(探索世界):物质 意识 规律 主观能动性
(2)认识论(追求真理):实践 认识 真理
(3)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联系 发展 矛盾 创新
(4)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社会存在(意识)人民群众 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与改革有关??价值观(人的价值;价值观导向;价值判断与选择;价值创造与实现)
(5)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注意抓住范围:(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定要注意范围,留意书单元标题、课时标题,每框或者更小的标题,如第六课“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各自范围是什么。
2. 审设问方式:设问是答清思路关键所在。——可以一般分为以下几种设问方式。
(1)哲学依据=哲学道理=哲学观点=哲学原理。答案结构:原理+方法+材料分析
(2)哲学启示=措施=建议=如何做=怎样做。答案结构:(动词)方法论+材料分析
(3)为什么=原因=理由=必要性=意义。答案结构:原理+方法+材料分析(原因意义)?有几个写几个,做到条理清楚
二、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要在材料中找原理(学会抓关键句,抓关键句中的关键词)万一不行,利用板块记忆的方式进行罗列,最接近的用上。
三、学会抓关键词
这是判断哲学原理的关键所在。
四、要学会找关联性原理
(1)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生——联系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观的导向;
(4)发展具有普遍性——辩证否定观;
(5)一分为二——主流与支流(矛盾的主次方面);
(6)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方法。
一、(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关键词:物质意识 规律 主观能动性
1.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人、政府或国家)根据(针对)××(客观情况)制定××(政策、方案)。
2.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制定的政策(方案)起到效果了(产生影响了)。
3. 规律具有客观性,要坚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人(经过努力)成功完成××;人做什么事情失败了,或者受到惩罚。
4. 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要重视精神的力量。——如弘扬某种精神等。
5. 人能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目标蓝图、预测、计划、行动步骤等。
6. 人在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和条件,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如兴修水利等。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世界) 关键词:实践 认识 真理
1.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强调实践的计划步骤/阶段特点等。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经历过××事情(实践)才第一次懂得了什么道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经过××事情(实践),以前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发展)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经过××事情(实践),已有的认识得到了证实。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为了解决××问题,国家出台××政策措施(政策措施出台后,有利于解决××问题)。
3.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指导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在××的指导下,做××事情。
4.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以前怎样,现在怎样;甲地怎样,乙地怎样等。
5.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以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而且是正确的),后来,随着实践的发展,又形成了新的正确理论。
三、(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关键词:联系 发展 矛盾 创新
(一)联系(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1.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影响了(导致了)××。比如:“美国金融危机殃及中国”“欧债危机影响世界”。
2. 联系具有客观性,我们要从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虽然承认××与××之间的联系,但这种联系是本来不存在的。比如:“吉祥数”。
3. 联系的多样性,我们要全面认识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仅承认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且看到了多个事物对一个事物的影响(或一事物对多个事物产生了影响)。
4.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人力利用某种条件加深了联系,如网络、交通等。
5. 整体与部分
(1)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我们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材料有整体也有部分,如结构调整、各个环节等。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部分,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整体,统筹全局。——(材料强调整体)
(3)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发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要求我们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达到最大发挥。——(材料强调部分)
(4)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要求我们注意事物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材料强调结构或优化组合)
6. 必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着眼于事物的整体。
(2)注意遵循事物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3)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4)用综合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整体,又要统筹全局,优化组合。
(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二)
7.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我们要坚持发展的观点。——现在的客观情况(认识)与过去相比进步了(深化了)。
8.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发展过程不平坦、很艰难、有波折,当与过去相比,事物还是向前发展的。
9. 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事物一直在变化、在进步,但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来源:学§科§网Z§X§X§K]
10.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国家扶持与艰苦奋斗等
(三)矛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1.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材料中出现反义词。
12.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反义词之间出现了转化。
13.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要承认和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解决矛盾。——害怕问题,掩饰问题等。
14.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一刀切,根据事物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
15.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既具备同类事物的共同点,又具备自身特有的东西。比如:国庆游行江苏彩车“吉祥如意”、新疆彩车“天山祝福”既体现了中国元素(例如:红色)又体现了各省特有的人文景观(扬州五亭桥)。
16. 主次矛盾
(1)主要矛盾与次要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善于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住关键。——要做好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有好多任务要完成,其中一件做重要(这一件做不好,其他事情的解决也会受到影响)。比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牵牛要牵牛鼻子;当务之急、关键是等词眼。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既要抓住主要矛盾,也不可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材料强调细节或强调两手都要抓等。
17. 主次方面
(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在认识或评价某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好的一面,但是一个方面是主要的。比如: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利大于弊;总的来说等。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分清主流和支流,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材料强调次要方面。
(四)创新
18. 辩证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发展的环节。
(2)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因素,保留合理因素,增添新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因素。
(3)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扬弃、在什么的基础上推出,自主创新等。
如辩证否定观作为答案要点之一,该原理可简化成: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扬弃、在什么的基础上推出,自主创新等。
创新的作用:(说明为何创新以及体现了创新的什么作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历史唯物论(唯物史观/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关键词:社会存在(意识)人民群众 社会基本矛盾、改革 价值观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客观的事件,才有了与之相应的社会思想;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件发生了变化,社会思想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比如:很多新的网络用语的出现,“楼脆脆”“欺实马”等流行语。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双重性)——在某种社会思想的指导下,社会发生了客观的变化。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要求通过改革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动力)——改革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改革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改革
4.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5.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强调价值观带来的结果,如科学发展观,生态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人生观。
6.要形成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1)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作出的。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说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
7.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①人的价值在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责任的与贡献。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②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③必须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实现人生的价值。
8. 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的原理: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手段。

【生活与哲学关键词的罗列、整合与运用】
一、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运动与静止)
(1)物质决定意识:?根据……,??调查,??由……情况得出,?国情之类的,??面对、应对,?立足???客观分析
(2)意识的能动作用:方法、措施、战略、精神、思想、法则、规定、立志、建议/方案的制定与指导。法律的颁布、计划制定、思考研究论证、设计、预见能体现意识特点;目标、计划、政策指导体现反作用
整合拓展:这些词语在唯物论里面就是意识;在认识论是认识或者真理;在历史唯物主义里面就是社会意识或者价值观
(3)按规律办事与实事求是,必由之路,法则,环境与人,科学,高效,价值规律,经济规律(科学发展观类经济问题),事半功倍;自然灾害周期性,因地制宜,模式,走道路……按……方式,顺势而为、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4)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的想、做、精神状态):艰苦奋斗,拼搏,下决心,改革,改变。破解,信心,转型,努力,遏制、加强、增加、实行、抑制、研究决定、远见、为了……而举办……,?决心,致力于,自主研发,尽力,全力抓好。推断,调控,开创了……为了……争取……措施,创造机会/模式,调整,改进,引导
二、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
(1)实践决定认识:调研 改革开放中形成、实验研究、临床应用后总结,试点,实际,认识工具的发展推动进一步认识,与时俱进,经多年实践得出结论,经过……艰苦探索,下基层,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调查研究,把产品拿到……(试验),经验证明,获取,勤劳,……铸就了……精神,
(2)认识的反作用:理论推动,科学发展观指导,认识导致,经验策略、政策、方针指引,发扬……精神,在……的指引下,计划指导取得成效
整合:该原理可以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互相替代
(3)真理的特点:不是终极真理,认识变化发展,进一步认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原先认为……后来认为……,不断探索研究……,认识突破转变
(4)认识反复性与无限性:多次认识,认识失败,认识成功,最初……,接下来、随着……深入;解放思想;……年后认识……(时间变化),不断改进,逐渐完善,与时俱进,经过分析,提出不同认识,冲破,打破旧理论(如相对论的提出);过去……现在……,很久以来,人们认为……;但目前人们认识到……;曲折,上升。
三、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创新)
(一)联系:?
(1)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衍生品,合作伙伴,效应,造成、带动……,关系到,影响,在……条件下作用突出,合作,交流,……之间,人与自然,促进合作,引起,制约,产生,带来,经济链条,与…相关,产业链条,由于……原因,相结合。客观性往往从方面命题如臆造联系、违背客观联系受惩罚。多样性更强时间地点条件改变导致的不同的结果
(2)整体与部分及系统优化:团队合作,一体化,大局,总工作,党中央领导,中央与地方。国家与地方;团队与个人,服从指挥,关键地方,重要部分,体系,全局,系统工程???协调,因地制宜,优势组合,统筹,结构性调整,项目、工作分配,内部调整,优化,组合,顺序(两个要素之间有关联时也可但要一大一小范围)
(二)发展:
(1)发展普遍性:创新,长远,前进,进步,深化,探索,前景,预期,改革,新模式,最终,发展,向前,调整,变化,……之初……后来,新时期,不断,解放思想,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
(2)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情况复杂、反复探索,挫折,艰难,曲折,突破,克服了,阴碍,徘徊,成功,跌倒,重复,前景好,趋势好,困难,起伏低谷,民族分裂分子破坏。
(3)量变与质变:抓住机遇,飞跃,积累,逐步,过度,突破,适度,抓住时机,悄然中,转折,蜕变,无数次;几年来,渐渐,具体数量词,减排目标,把握,努力,积累,飞跃,一个新台阶。
(4)辩证否定:创新、新问题、新方法、突破,解放思想,改革,自主品牌、打破旧思维、批判继承、体制改革、自我完善、变革、怀疑、否定、新模式、继承……发展……,创业 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
(三)矛盾:
(1)矛盾普遍性“种种问题”、“然而”“存在问题”一方面……另一方面……、同时,既要又要,仍在危险,虽然……但是,一分为二,让……是不可能的,尽管
整合:两个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为矛盾 三个以上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为联系
(2)矛盾特殊性:国情比较,根据……(因XXX: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面对、针对、区别、不同、多样、特点(特色)、“与……相比……”?“从……到……”(不同阶段不同特点)、当前,自身、本地、极少数、专门、专长、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共性与个性,相同点与不同点,试点、XX试点,试点,推广,举一反三,“一般号召、个别对待”,“典型”经验,普遍理论与和具体实际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借鉴指导,中央与地方。
(4)矛主、矛次(主次方面):总体,基本方面,主流,主体,方向,性质,形势,利弊,大局,机遇与挑战,大于、大局,机遇和挑战,着力……优势劣势,局限性,利弊、主导、多数、九个指头、主要,基本上,辩别,倾向于,及对互联网等的评价“一味推崇,坚决反对”(反例)
(5)主矛、次矛:重点、关键、核心、突破口、中心、主线、重中之重、第一要务,最重要环节,首要,放在首位,高度重视,最重要的是;统筹,眉毛胡子一把抓,一个好汉三个邦;一个篱巴三个桩“两手抓”,牵牛要牵牛鼻子,首先,
整合:主次矛盾 是解决问题 不同于矛盾主次方面,干事情 与矛盾主次方面不能同时存在一道题的答案里,把握不准就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四、历史唯物主义:
(一)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反作用)、广泛调研,深入论证,科学发展观,党的政策,针对中国国情……宗教神学,我国现阶段存在着的落后,腐朽思想,政策,措施。
(2)两个基本规律:“改革”,制度改革,上层建筑变革,生产力发展→所有制、分配制度完善,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经济体制改革,文化社会体制改革,土地流转制度变革(经济制度多为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政治体制 制度的多为上层建筑 如一根三基、)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农民”“民生”“征求群众意见”“农民首创”,社保,医保,农民工,工人,公民,提升全民的XXX意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社会保障,以人为本(整合:解决民生 发展民主的问题)
(二)价值观,人生观:?
(1)价值观导向作用:淡泊名利,偷菜,地震捐款,范跑跑,英雄人物,三聚氰氨,就业观,消费观,科学发展观,诚信,教育,引导,某官员好/坏行为,有的人认为……而有的人则认为……,拾金不昧,以人为本的理念,思想、观念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多和社会意识反作用同时存在
(2)人生价值观:贡献,索取,劳动,集体主义,投身社会与为人民服务、“社会效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赞赏,荣誉,“勇挑重担,刻苦攻关”,“勤奋学习,不断钻研”:实现人生价值,英雄人物的事迹
整合:好人问题 能人问题(好人干好事,社会对他也好)
(3)价值判断选择:选择了……的道路,有人认为……,为人民服务,有“人民群众”的关键词的,
整合:一个理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述(社会历史性),不同人就某一个问题的不同利益诉求(主体性)对社会、他人好(正确性)

专题五 期末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9年2月18日晚,中央电视台播出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都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坚定的道德信念、忠诚的爱国之心和忘我的奉献精神。这表明(  )
A.理想信念对先进人物的成长起决定作用
B.世界观是人们自觉形成的哲学理论体系
C.世界观对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答案】C
【解析】感动中国人物之所以能作出突出贡献就是因为其受到“崇高的社会理想、坚定的道德信念”等的激励,这体现了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C符合题意。A观点错误,理想信念作为意识不能起决定作用。B混淆了世界观与哲学的区别,观点错误。材料是在强调世界观对方法论的决定作用,没有强调方法论反映世界观,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2.2018年8月13日,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大会围绕“学以成人”的主题,着重开拓人的多重维度,以哲学的智慧探究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这说明哲学(  )
A.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决定历史的进程
B.能为“成人”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推动具体科学的发展
D.是“科学之科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答案】B
【解析】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并不能决定历史的进程,A夸大了哲学的作用,说法错误;C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并不是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也不可能取代具体科学,D错误。“本届大会围绕‘学以成人’的主题,着重开拓人的多重维度,以哲学的智慧探究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说明哲学能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B正确入选。
3.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写道:“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诗句蕴含的哲理是(  )
A.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答案】C
【解析】“凤去台空江自流”是说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晋代衣冠成古丘”是说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C符合题意。A、B说的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的关系,与题意不符。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说法错误。
4.下列观点与叔本华的“世界不过是意志的表象”的哲学派别相一致的是(  )
①“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影子”(柏拉图) 
②“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张衡) 
③“心(良知)之发动而为意(意识),意之所在便是物(事)”(王阳明) 
④“一个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贝克莱)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C
【解析】叔本华的“世界不过是意志的表象”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影子”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排除①;“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排除②;③④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选C。
5.2018年是《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170周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更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这说明(  )
①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②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 
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创新的过程 
④马克思主义因具有科学的精神内核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更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6.腐乳又被称为“中国奶酪”,传统中医认为腐乳性味甘、温,具有活血化瘀、健脾消食等作用。现代营养学证明,豆腐在经过发酵后会得到更多有利于消化吸收的氨基酸、烟酸、钙等物质,尤其是经过发酵后还能得到一般植物性食品没有的维生素。从哲学角度看,这体现出(  )
①腐乳的自然性质是其具备特定营养的物质性基础
②腐乳的营养成分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提升
③人们研发的特殊工艺是腐乳获得相应营养的源泉
④现代营养学的研究提高了对腐乳营养价值的认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腐乳所具备的营养价值是以腐乳的物质特性为基础的,而不是由人们的工艺技术决定的,①正确。腐乳的营养成分是客观的,不会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也不会因特殊工艺的提升而增加,②③说法错误。现代营养学的研究使人们提高了对腐乳营养价值的认可,④符合题意。
7.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哲学智慧。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
①揠苗助长——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照本宣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户枢不蠹——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④掩耳盗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揠苗助长”比喻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①符合题意;“户枢不蠹”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容易受侵蚀,表明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③符合题意;“照本宣科”比喻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②观点错误;“掩耳盗铃”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④观点错误。答案选B。
8.“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要引导规范和约束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行为,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度有序利用资源,优化资源开发利用结构,深入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提高国土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和水平。”这是基于(  )
①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②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③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我们正确对待自然的前提
④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会随人的意识而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要引导规范和约束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行为,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度有序利用资源,优化资源开发利用结构,这是因为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①②符合题意;尊重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是我们正确对待自然的前提,③说法错误;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④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
9.右图是某同学在听课后整理的知识体系。下列说法所蕴含的哲学观点与这个体系相对应的正确顺序是(  )

①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②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
③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④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③—②—④—① D.④—③—②—①
【答案】C
【解析】“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指做任何事情,如果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劳而无功,对应规律是客观的;“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强调物质是运动的;“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说明世界是物质的;“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强调运动是有规律的,所以排序为③—②—④—①。答案选C。
10.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是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这个现象的存在,科学家至今仍未能完全破解。比如,早在抗菌素发明以前,医生们就常常给病人服用一些明知无用的粉末,有的甚至还平安地渡过了诸如鼠疫、猩红热等“鬼门关”。这一事例告诉我们(  )
A.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B.发挥主体因素的调适功能是疾病治疗的重要方面
C.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物质世界总会存在人们无法认知的领域与现象
【答案】B
【解析】“安慰剂效应”说明的是人的心理作用的重要性,告诉我们人们可以利用这一心理,帮助我们取得成功。这体现了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符合题意;物质决定意识,精神的力量不能派生出物质的力量,A说法错误;C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属于不可知论,说法错误。
11.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执行中科院海洋先导科技专项活动中,船上搭载的“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携带我国自主研发的拉曼光谱探针,在我国南海海域首次发现了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并证实其为天然气水合物。这说明了(  )
①实践具有能动性  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船上搭载的‘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携带我国自主研发的拉曼光谱探针,在我国南海海域首次发现了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并证实其为天然气水合物”说明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③符合题意;②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12.苏轼初读王安石的诗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很不以为然:菊花敢与秋霜鏖战,显然只枯不落。于是,他随手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待调任黄州后,苏轼偶入菊园,只见满地金黄、枝头无一朵枯花,顿觉汗颜。由此可见(  )
①认识受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 ②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③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具有反复性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由于苏轼没有见过落地的秋菊,所以他认为王安石的诗句有误,当他偶入菊园时才知道自己的认识有误,这表明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具有反复性的过程,认识受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故①④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不能说“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材料没有强调真理的条件性,③不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B。
13.2019年春节期间,全国部分地区喜降瑞雪。“瑞雪兆丰年”,与此观点体现哲理一致的是(  )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C.乌鸦报丧,喜鹊报喜 D.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答案】A
【解析】“瑞雪兆丰年”从哲学角度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A正确且符合题意;B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C是主观臆造联系,违背联系的客观性,D割裂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违背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哲学原理,不符合题意,故B、C、D均应排除。本题答案选A。
14.漫画《躲雨》蕴含的哲学智慧是(  )

A.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B.要果断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飞跃
C.要善于在矛盾同一性中把握斗争性
D.要学会统筹全局,实现最优目标
【答案】D
【解析】漫画《躲雨》中的父亲做到了统筹全局,从三人的对立中把握统一,最终使三人都没有淋雨,这告诉我们要立足整体、学会统筹考虑,实现最优目标,要善于在矛盾的斗争性中把握矛盾的同一性,D正确且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与漫画寓意不符合,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15.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从辩证法发展观角度看,这表明(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事物由量变到质变飞跃的客观条件 
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 
③应坚信新事物前途是光明的,还要做好应对困难的准备 
④中国共产党把握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主观条件,不是客观条件,①不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这表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②正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表明应坚信新事物前途是光明的,还要做好应对困难的准备,③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是唯物史观,不属于辩证法发展观的范畴,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
16.我国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同时其风险也随之增加,但从长期来看,它不断衍生新的业态和服务,增进普惠金融活力,在全球领域内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这表明(  )
①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②事物是运动变化的,都具有优点和缺点 
③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④矛盾双方相对应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不能简单的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优点和缺点,②错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不可以相互转化,③错误。①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答案选B。
17.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社会极其关注,我国将这项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格局中进行全面、系统、明确地部署。这样做的哲学依据是(  )
A.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系统优化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C.抓住主流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D.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答案】D
【解析】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A错误;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B错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C错误;“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我国将这项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格局中进行全面、系统、明确地部署”这是因为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D正确。
18.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①辩证否定是对旧事物的否定和对新事物的肯定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促进旧事物消亡,新事物产生的根本途径 
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在新事物中保留着旧事物 
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C
【解析】题干强调创新是因为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促进旧事物消亡,新事物产生的根本途径,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②④正确;①错误,辩证否定不论是对旧事物,还是对新事物,都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不是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在新事物中保留着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成分,而不是保留旧事物。
19.2018年2月,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新版《快递封装用品》系列国家标准,根据减量化、绿色化、可循环的要求,对旧版标准进行了五方面修改,并对标准相关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弥补了旧版国标绿色环保内容的不足。这一修改(  )
①是坚持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结果 ②是在实践基础上对旧版标准辩证否定的结果 
③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的结果  ④是对旧版标准肯定理解的同时对其颠覆性突破的结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新版《快递封装用品》系列国家标准”是在实践基础上对旧版标准辩证否定的结果,是坚持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结果,①②符合题意;③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排除;④中“颠覆性突破”的说法错误,不符合辩证的否定观,排除。故选A。
20.目前中国的铁路技术装备已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但是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到,国外铁路制造商的核心技术不可小觑,甚至在许多地方还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同时世界各国国情不同,要想取得铁路建设的主动权,还需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不断改进完善我们的技术和装备。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材料启示我们,发展中国铁路技术装备需要(  )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充分发挥正确意识对铁路制造的指导作用 ④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属于唯物论的角度,并不是从辩证法角度来看的,①不选;“需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说明发展中国铁路技术装备需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正确;充分发挥正确意识的作用,这是从唯物论的角度看问题,不是从辩证法的角度看问题,③不选;“需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不断改进完善我们的技术和装备”说明发展中国铁路技术装备需要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④正确。
21.由一些群众挨冻换来的蓝天白云,没有人可以安心享受。针对一些地方在治理大气污染过程中的急功近利行为,环保部下发特急文件,要求北方地区坚持以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为第一原则,对煤改气、煤改电没有完工的项目或地方,应允许群众继续燃煤取暖。这样做(  )
①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②能妥善解决经济与环境的矛盾 
③利于协调群众不同方面的利益 ④发挥了价值观对人生的导向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要求北方地区坚持以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为第一原则”这样做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①正确;这样做“能妥善解决经济与环境的矛盾”说法过于绝对,②不选;“对煤改气、煤改电没有完工的项目或地方,应允许群众继续燃煤取暖”这样做有利于协调群众不同方面的利益,③正确;价值观对人生的导向作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
22.人生需要抉择,更需要努力和奋斗,下列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人生历程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重要性 ②人们的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基础上作出的 
③价值选择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④取得人生成就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学问是苦根上长出的甜果,说明人生需要抉择,在处于某种境遇中需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并为之努力奋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故①④符合题意;②错误,人们的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价值选择;③错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23.中共中央组织部摄制的系列微视频《两学一做·榜样》讲述了各行各业有代表性的优秀共产党员事迹。视频中践行合格的榜样都是在检视初心中出发,在坚守初心中淬炼,在践行初心中涅槃。不忘初心如“子罕辞宝”千金不易,更如“家传至宝”需传承发扬。由此可见(  )
①实现人生价值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②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③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④价值观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题干围绕优秀共产党员的社会价值,没有涉及个人价值,②排除。题干围绕优秀共产党员的社会价值,没有强调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③排除。“视频中践行合格的榜样都是在检视初心中出发,在坚守初心中淬炼,在践行初心中涅槃”强调了榜样们不忘初心,体现了人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作用,①④正确入选。答案选B。
24.孙影,一个普通的辽源女孩,抛弃高薪工作单身前往贵州大山深处支教,用柔弱的双肩为山里的孩子担起沉甸甸的梦想。有人叫她“最美女支教老师”,也有人叫她“撵不走的支教钉子户”。她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让更多的孩子可以走出大山,去完成他们的理想。她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
①实现人生价值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艰苦的社会环境方显人生价值 
③个人理想应该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④要在社会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艰苦的社会环境方显人生价值”的说法过于绝对,②说法错误;“要在社会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的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内容无关,④不符合题意;①③正确切题;本题选A。
25.2018年,以“中国脊梁 强国一代”为主题的“中国梦·大国工匠”公益大讲堂全国巡讲活动展开。“做一个匠人,在坚守中修一类匠心,怀揣一个梦想,在平凡中抒写峥嵘,是他们共同的特点。”这种共同的特点给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启示是(  )
①坚定理想信念,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②做到持之以恒,在拼搏中走向成功 
③立足基层实践,只论奉献不求回报 ④利用社会条件,全面提高自身才能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我国的大国工匠,在坚守中修一类匠心,怀揣一个梦想,在平凡中抒写峥嵘,这说明他们有坚定理想信念,作出了正确的价值选择,他们持之以恒,在拼搏中走向了成功,故①②正确;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只论奉献不求回报”的表述不正确,故③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利用社会条件,全面提高自身才能,故④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工智能是未来智能社会的基础支撑。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正由听从简单指令向拟人智能方向不断“进化”。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服务机器人,人工智能+特种机器人,人工智能+家居,人工智能+工厂,人工智能+手术,人工智能+无人超市……从“互联网+”到“智能+”,人工智能默默地填充改变着人类的学习娱乐和生产生活。
(1)有人认为,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将会全面超越甚至取代人类智慧。结合材料,运用“把握思维的奥妙”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5分)
(2)某班同学就“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否可控”展开辩论,如果你作为辩论的一方(正反方都可),结合所学相关知识,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5分)
【答案】(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工智能不会全面超越和取代人类智慧。(1分)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而人工智能只是人类意识的产物,不可能取代和超过人类智慧。(2分)②人类智慧表现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类意识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等特点,不能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以说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存在着鸿沟。认为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智慧的观点,是对意识本质和能动作用的歪曲理解。(2分)
(2)正方观点: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可控的。(1分)
主要理由: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不断提高科技水平,防范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各种风险。人类可以通过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促进智能机器人市场的健康发展,以造福人类。(4分)
反方观点: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不可控的。(1分)
主要理由: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对智能机器人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导致风险不可控。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等固有的弊端,市场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往往做出违背道德和违反法律的行为,导致风险不可控。(4分)
【解析】第(1)问,可运用“把握思维的奥妙”相关知识,从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等方面,说明人工智能只是人类意识的产物,是对人类智慧的模拟,本身不具备意识和思维,因此不可能取代和超过人类智慧,该观点是对意识本质和能动作用的歪曲理解。第(2)问,针对本题所辩论的观点,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理由都非常重要,可用同一知识的正反两个方面陈说理由。
27.(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10月末对许多人来说是饱含哀伤、追忆与思考的一段时间。金庸的离开带走了许多人的武侠梦,微信朋友圈无数人都在回忆童年;李咏的病逝引发了许多人对健康的思考。我们悼念逝者,除了思考生命、死亡的哲学命题,更多的是追思名人个体的存在对于时代与社会的意义。但对其中的有些人来说,名人的离开却恰好成了可以大做文章的“噱头”,甚至成为某些公司市场营销的最佳包装,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着缅怀的名义蹭热度、刷流量、搞营销,这不是尊重,更不是纪念。缅怀纪念与商业利用同在,当我们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用网络平台给逝者送行时,也不得不警惕有人在对生命亵渎。
结合材料,运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相关知识,分析微信朋友圈“缅怀纪念与商业利用同在”的现象。
【答案】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要求我们抓住主流。微信朋友圈悼念金庸等逝者,除了思考生命、死亡的哲学命题,更多的是追思名人个体的存在对于时代与社会的意义,主流是积极的。(3分)②矛盾的次要方面虽然处于被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又不忽视它的影响。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着缅怀的名义蹭热度、刷流量、搞营销等。因此,当我们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用网络平台给逝者送行时,也不得不警惕有人在对生命亵渎。(3分)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我们要理性而全面分析“缅怀纪念与商业利用同在”带来的社会影响,分清主次,积极引导大众自觉抵制传媒的不利影响。(3分)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两点论和重点论,属于基础知识考查,回答时注意结合材料,从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等方面组织答案即可。
28.(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物不是尘封的古董。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材料一 央视推出的文博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迎合了观众对好故事、高颜值、正能量的要求,获得如潮好评。节目整合全国顶级文博资源,携手故宫博物院等9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融合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戏剧等多种艺术形态,开创了“纪录式综艺语态”,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对一件件国宝级文物“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的生动叙述,打动了无数人的心,让很多观众感叹:中国文物很丰富,中国文化有内涵。
《国家宝藏》节目的开播,让“博物馆”一夜之间成为“网红”,“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成热门,“夜宿博物馆”等主题游格外受到亲子家庭的青睐。
材料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简单地靠几档综艺类节目就能完成的,需要打一场持久战。既要形成文化传承接力,又要适时抓住契机,唤醒潜藏在大众血脉中的传统文化基因,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说明在传承历史文化中如何让“文物活起来”。(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的状态的哲理,简要说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需要打持久战”。(7分)
【答案】(1)①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顺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密切公众与文物的联系,让文物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2分)②根据人与文化的固有联系,以“纪录式综艺语态”传播文物知识及其价值,拉近公众与文物的距离。(2分)③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利用我国文物资源丰富、民众文化需求旺盛等有利条件,激活文物价值,传承文化血脉。(2分)
(2)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分)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重视量的积累。要形成文化传承接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创造条件。(2分)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积极促成质变。要抓住契机,激活沉睡的传统文化基因,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传下去。(2分)③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发展。(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等知识点的把握。第(1)问,具体可从联系是普遍的,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联系具有多样性,从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的角度回答即可。注意结合材料,理论联系实际。第(2)问,具体可从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角度回答即可。注意结合材料,理论联系实际。
29.(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少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材料二 党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改革开放之初,经济比较落后,只重视经济建设,忽视了环境保护,提出“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到了本世纪初,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环境的保护。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十九大上又提出了坚持新发展理念,多次强调绿色发展,强化了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治理力度。
(1)结合材料一,请从价值观的角度分析这一论述对人们开发利用自然的启示。(8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有关哲学知识分析党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关系的认识过程。(10分)
【答案】(1)在开发利用自然时坚持正确价值观导向作用,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4分)在开发利用自然时,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遵循自然规律,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从而避免对大自然的伤害,也避免了伤及我们自身。(4分)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党对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4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我国的国情发生了变化,党对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关系的认识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4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当时的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2分)
【解析】第(1)问,明确要求调用“价值观”的知识,包括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属于中观切口的启示类主观题。首先分析“这一论述”指的是什么,然后与价值观的知识对接,分析应该怎样坚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据材料一可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即坚持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尊重生态发展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2)问,设问的关键词是“认识过程”,据此结合材料二可知,从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九大,随着国情的变化,党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而“认识”在不同的哲学范畴中所属的术语不同,在唯物论中,可以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分析;在认识论中,可以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和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分析;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可以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分析;在价值观中,可以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分析。



思维导图

原理归纳

答题方法解析

关键词总结

单元测试



35 / 3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