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维护秩序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维护秩序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框《维护秩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八年级上册教材的主题是社会生活,在前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之后,本单元介绍的是“遵守社会规则”。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框《维护秩序》从感受生活中的秩序导入,领悟“生活—秩序—规则”的逻辑线索,即“社会生活有秩序”,有秩序才有美好生活;而良好的秩序又需要规则,“维护秩序靠规则”。这一框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到规则不是外在强制的结果,而是我们享受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从而为下一框的教学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儿童向成人转变,实现社会化,就需要了解、学习、掌握、遵守社会规则。学生对“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观点是认同的,也知道社会运行要有各种各样的规则,这是本课教学的重要学情基础。因此,弄清楚学生在规则问题上的疑惑点,就成为本课教学的突破点和生长点。学生的规则意识是朴素、肤浅的。教材中关于社会秩序的作用、社会规则是如何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规则与自由的关系等,都是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认同规则的价值。遵守规则是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社会,心中有国家的具体体现,明白这一点,学生就会了解,遵守规则,既是现实的需要,又是崇高的品行。
【课程标准】“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和维护社会规则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规则的社会功能具有高度认同感,认同社会生活、社会秩序和社会规则三者密不可分。
2.体认不同社会成员都有自己生存发展的正当需要,有换位思考,推进及人之心,认同要通过制定和遵守合理规则,妥善处理好彼此间的利益关系。能力目标能够从不同主体利益关系及其正当性、合理性的角度,分析社会秩序、社会规则问题。
知识目标
1.了解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理解社会秩序是社会正常运行和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2.了解社会规则的主要类型,理解社会规则是如何维系社会秩序的。
【教学重难点】“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社会规则维系社会秩序”。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方法】
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设计适切的引导性问题,通过师生交流引导学生在感悟体验中内化理念,落实行动。学法:以合作探究法为主、以自主学习、活动参与为辅。
【教学准备】
教师:
(1)分析课标、精读教材,提炼教学的主要问题。
(2)搜集、整理针对性的时政要闻、典型案例,设计教学活动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广泛搜集社会生活中体现“生活—秩序—规则”逻辑的事例,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
【教学工具】多媒体手段教学
【教学环境】学校录播室
【教学设计理念】
这一框从感受生活中的秩序导入,领悟“生活—秩序—规则”的逻辑线索,教学内容虽然不多,但是要想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到规则不是外在强制的结果,而是我们享受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理论难度较大,教学必须以学生视角,变抽象为具体,变呆板为生动,以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生活—秩序—规则”意识的觉醒,并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以守规则公民的素养做到行为自律,为法治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循环播放图片《井然有序的社会生活场景》配音乐(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最近网上疯传的一段视频,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还被当成了中高考的作文素材,到底主人公做了什么事情?请大家认真观看。播放视频《主动让路》学生观看后思考:看到这样的场景,自己的心情怎样?为什么?如果我在其中会怎样做?师:我们都希望生活在良好的社会秩序中,而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形成要靠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新课——《维护秩序》。设计意图:本活动选取时事热点,从生活情境出发:消防车出警遭遇早高峰,上百位车主自觉地把车停在一边主动为消防车让道,为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引导学生感受心中有他人、集体、国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懂让、愿让,行动井然有序,整齐划一,自觉维护社会秩序的意义。让学生受到浸润式教育,触动心灵,激发探究欲望,以便于更好的展开有关教学内容。
(二)合作探究交流分享
目标活动一:知悉——
社会生活有秩序1、社会秩序的含义及种类活动
1:请“运用你的经验”谈谈你遇到过的良好社会秩序?思考: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学生谈自己的认识。
生:讨论后果。(对个人、对社会)严重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冲击了香港社会的正常运行。
师生交流展示结论:
(1)从社会层面: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2)从个人层面,人民安居乐业需要社会秩序师:展示图片点拨学生达成共识:国泰民安,正是由于良好的秩序较好地处理了我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我的生存与发展才得以保障,这体现了个人,集体、社会利益的根本一致性。教师举自己的境遇加以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剧表演“放学的校门口交通乱象”、扩展到整个社会混乱,比如“港乱”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混乱无序”带来的问题,从反面解释“社会正常运行、人民安居乐业需要秩序”国泰才民安的道理,理解社会秩序的意义。
目标活动二:体味-----维护秩序靠规则
1.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师:我们的校门口是如何做到有序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学校安排不同年级分时段放学,设定专门的停车区、接送等待区,家长遵守交通规则、在路边等候孩子......)
师生交流:学生们有序按照指定的路线排队出校门、距离一米、戴口罩等做法有何意义?
教师适时点拨并展示结论: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人们都有快速办完事情、获得安全和保护的需要,同时又想对他人的安全和隐私表示尊重,关键他们也不知道到底怎样做合适,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安排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如何作为社会一员享有权利,承担责任,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从而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创设情境,以小见大,通过相关问题的思考、畅谈,让学生感受社会规则是如何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让社会生活各方面各有所处于有序状态的。体现了新课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2.社会规则的形成及种类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学生们谈到的在“校门口”遵守的这些规则大多是学校的纪律,请思考:材料中有哪些规则?(展示材料及问题)
?在发生重大灾难时,人们往往遵循“妇弱优先,壮者靠后”的规则有序撤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法。
?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利益,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居民合法权益,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国安法》。学生思考并回答师适时引导:规则是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听取综合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达成了共识、认为比较合理并愿意约定共同遵守)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成)进一步分析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主要是纪律、道德、法律等(种类)。
师点拨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港乱的核心问题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反华势力、台独、港独势力要把香港作为搞乱中国的最前沿阵地。內忧招来外患,我们全国各族人民要团结起来,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警惕,遵守规则、维护好国家秩序,安全和利益,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活动
3、讨论:一天的活动分别遵守了哪些规则。学生可以从家里、上学路上、学校里分别列举,增强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设计意图:设置这一活动旨在帮助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思考该怎样正确对待规则,进而拓展视野,观察生活中其他遵守规则的实例,促使学生见贤思齐。
3、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师:播放视频:《疫情期间男子干扰医疗秩序被行拘》学生思考并分析:公安部门为什么对刘某某的处罚?其主要目的是什么?是强制性的还是非强制性的?教师适时点拨并展示结论。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社会规则明确了当有人破坏秩序时该如何处罚,从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既有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性措施,也有道德、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疫情期间男子干扰医疗秩序被行拘》典型事例、讨论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感受社会规则如何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三)、小结:请同学们梳理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细数学生的收获,夯实知识,明白有秩序才有美好生活;而良好的秩序又需要规则。
目标活动三践行----维护秩序守规则
社会规则与秩序的关系
(1)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2)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处罚
强制性措施:法律、纪律
非强制性手段:道德、风俗等
(四)、拓展空间师:
小调查:搜集调查社会生活中不遵守规则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写一份调查报告。
维护秩序、遵守规则需要每个人的自觉,因此我们要管好自己,社会上还存在不遵守规则的现象我们也不能坐视不管......
(五):情感升华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2)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莱蒙特 
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人人有责
设计意图:“拓展空间”“情感升华”两个栏目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反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规则不是外在强制的结果,而是我们享受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引导学生增强规则意识、社会责任感,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体现思品课的学科特点,将知、情、意、行有机统一、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