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课件(共29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课件(共29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少年正是读书时
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

1.阅读柱形图表,能够将图形信息进行准确的文字表述。
2.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差距,分析原因,制定相应措施。积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仔细聆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3.收集整理关于读书的名言、故事、读书方法等。
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教师: 谈话法、因势利导法等;
学生: 问卷调查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
1. 学生调查同龄人的读书情况,填写语文书88页调查问卷,并作统计;
2. 同学之间找差距,发现自身的不足;
3. 搜集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经验和趣闻轶事。
活动方法
课前准备
活动过程
导语设计:
比较失恋的两种情形:
第一种人:在心里千万遍呼喊:蓝瘦,香茹!
第二种人:引诗云: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说说你欣赏哪种人,理由。
活动一:分析柱状图
活动一:分析柱状图
学生:用文字概括出“资料一”两个统计图的信息,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图形、数字、文字及之间的关系,捕捉信息,发现问题。
结论:9-13岁未成年人在阅读率指标和人均阅读量指标两方面都远远高于18—70岁成人,可见9-13岁的未成年人比18-70岁的成年人更喜爱读书。
活动一:分析柱状图
设计意图:为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打下基础,懂得读图技巧,学会将数字及图形转变为文字的表述。
活动二:调查问卷
学生:汇报自己的调查情况,统计结果,你得出的结论。
(参与人数、单选和多选的数据统计、图书名称,还要作概括性陈述)。
教师:指导学生作统计的方法:用表格梳理再作数据总结。书名统计以画正字的方法,简单明了。概括性陈述要与读书主题密切联系。
设计意图:从调查问卷的统计与总结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辩能力。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教师:作补充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进学解》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荀况 《荀子·劝学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臧克家
活动三:名人论读书
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 ——苏霍姆林斯基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新注》
学生:齐读,作摘录。
活动三:名人论读书
设计意图:从名家言论中认识读书的重要性,在思想上要求自己多读书;积累写作素材。
韩愈的提要钩玄法:唐代大学问家韩愈在谈到读书问题时,曾说过一句名言:“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后人将他的话概括为“提要钩玄”读书法。
陆游的有的放矢法:“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这是宋代大文学家,杰出诗人陆游读书生活的自我写照。他终生酷爱读书,以书为伴,与书为伍。不过,他读书虽多,却多而不杂,多而不乱。他读书都是有的放矢的。
朱熹的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活动四:名人读书法
活动四:名人读书法
毛泽东的四多法: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他的写作多表现在作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作批注以及写读书日记、在原书上改错纠谬。
华罗庚的“厚薄”法: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活动四:名人读书法
韩愈的“提要钩玄法” ;
陆游的“有的放矢法”;
朱熹的“三到法”;
毛泽东的“四多法”;
华罗庚的“厚薄法”;
……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体验存在感和成功感,然后及时介绍名人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模仿和创造。
活动五:名人读书故事
学生:讲自己收集的名人读书故事;
教师:作补充,回顾经典。
1.韦编三绝: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研读《易》,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时间一长,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后人常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2.车胤囊萤:我国晋代有个清贫好学的车胤,从小爱读书,但他家里很穷,点不起灯,于是,他就用很薄的纱布,做了个小口袋,把萤火虫捉来放在里面,晚上便利用闪闪荧光来勤奋读书。
孙康映雪:晋代孙康因为家贫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他觉得非常可惜,白白地浪费光阴。一天,外面下起了很大的雪,半夜梦醒,见一丝亮光从窗缝里钻进来,原来是大雪映出来的,他起身对着亮光看起书来。经过他夜夜刻苦努力,终于成为饱学之士。
活动五:名人读书故事
3.悬梁刺股: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后来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4.鲁迅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买了几本书、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放一颗辣椒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活动五:名人读书故事
活动五:名人读书故事
5.张广厚吃书: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6.高尔基救书: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活动六:讨论
小组内讨论:找出大家课外阅读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
问题:读书量少,不想读,每天读书时间短……
原因:贪玩,懒惰,不爱读书,其它事情挤占了读书时间,没有读书的氛围……
解决办法:制定读书计划,与家人、朋友一起读书……
结束语:一个人的少年时代,是最佳的读书时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曾经写下这样一首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让我们及时把自己投入到书籍之中,不断充实自己,为即将展开的更加绚丽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吧。
作业:
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读书计划。
1.认识读书的重要意义,提高阅读兴趣。
2.找出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通过好书推荐,让学生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
3.学会有选择地读书,提高阅读品位,善于总结和分享。?
4.在辩论中锻炼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预期成效: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
第二课时
教师:讲述法、示例法、归纳法等;
学生:诵读法、倾听法、合作探究法等。
1. 摘录一段自己喜欢的文字,配乐朗诵;
2. 精选读过的一本好书,准备作推荐。
(可语言描述,可图片展示,也可PPT)
活动方法
课前准备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因势进行情感渗透和价值观教育。
活动过程
导语设计:
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后,出示: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鲁迅为摘掉“东亚病夫”帽子而学医,为唤醒麻木愚昧民众而从文;林语堂读书为摆脱俗气。所以苏轼才会发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感慨。
教师:范读。《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活动一:做一个幸福的阅读者
教师:范读。
学生:深情诵读自己精选的文段(鼓励配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诵读中尝到“语文的味道”,获得幸福和满足。
活动一:做一个幸福的阅读者
活动二:悦读与思辩
选择流行还是经典?
有人认为,应该多读流行作品。流行作品用的是现代生活中鲜活的语言,反映的是当代人的思想感情,读起来轻松省力,有兴趣,吸收快。而经典名著往往艰深难懂,离现实生活较远,因此少读为妙。

也有人认为应该多读经典名著。名著是经时间筛选留下的硕果,是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它们和一般作品在文化品位上是不相等的,它们好像军事上的制高点,占领了它,其他就不在话下。读名著,有以一当十的价值。名著为很多人反复阅读,已成为当代人共同的文化素养,不了解名著,就会在文化沟通中产生严重障碍。
读文还是读图??
有人说,我们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鼓吹这种时尚的人认为,图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读图的好处多多。
对这种风尚持批评态度的人不少,他们认为绝大多数人,尤其是中学生,应该以读文为主,读图只能放在第二位;把大量时间耗在读图上,将造成全民阅读水平的低下,得不偿失。
活动二:悦读与思辩
读电子书还是读纸质书?
电子书具有便携、环保、信息量大、适于保存、可更新等诸多优势。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它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它最大的缺点是没有了阅读纸质图书的愉悦感,会带给人们视觉疲劳和心理上的疲劳。
活动二:悦读与思辩
纸质书有电子书所不能取代的优点。闲暇的时候拿着一本书来读,手指触碰书页的那种感觉是电子书所替代不了的。我们还可以在咖啡屋等休闲场所,翻开一本纸质书来打发休闲时光,那种惬意无可取代。
1.老师出示发言要求:
(1)吐词清楚,连贯流畅;
(2)语言生动幽默或准确严谨;
(3)对书的内容介绍全面;
(4)能调动听者的阅读欲望。
2.先在8人小组内作推荐。
3.全班交流,限定3人。
活动三:好书推荐
作业:
1.修改推荐内容,制作好书推荐卡。
2.为推进全民阅读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结束语:
冰心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同学们,让我们趁青春年少,好好读读书。把读书变成一种情调,把读书变成一种氛围,让读书成为一种美好的生活状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