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成长类型作文审题与立意 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专题:成长类型作文审题与立意 导学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成长类型作文审题与立意
审题,就是审清题目,明确要求。审题是写作不可缺少的第一步,是在动笔写作之前,要先认真阅读、深入思考、反复推敲材料和要求,以求理解材料和要求的含义,确定写作内容和主题,确定写作方法的过程。
审题
一、为什么要审题
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一般分为四个等次,根据评分标准:
(一)写作范围符合写作材料的要求,......可以评54分以上直至满分;
写作范围符合写作材料的要求,......可以评45分至53分;
写作范围基本符合写作材料的要求,......可以评36分至44分;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评36分以下:①写作范围不符合要求,完全脱离材料,......
可知,一类、二类文章的首要标准就是写作范围符合写作材料的要求。这就需要认真审题,恰当立意,才能确保不跑题,不偏题。
二、审题范围及方法
1、审材料
第一、限制性的词语
限制性词语往往限定了作文的场景、时间等,如果写的不是材料中限定场景、时间等,那么写作范围就不符合材料的要求。
例题:2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学校刚刚开展了一次研学旅行活动。返校以后,同学们在学校网页的“微博墙”上纷纷留言:
甲:研学旅行,让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发现了不一样的他们……
乙:研学旅行,打乱了我的学习计划,也耗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丙:下一次参加研学旅行,我不仅自己,也会倡议同学们要这样做……
“微博墙”上的留言唤起了你在研学旅行中的哪些经历、体验和感受,请写一篇文章表达出来。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也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解析:本题材料中限定了“你在研学旅行中的哪些经历、体验和感受”,限定了写作范围是“研学旅行”,人称是第一人称。
第二、反复出现的词语
反复出现的词语往往点明了作文的主题
例题:2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人"字由一撇一捺构成,左边的一撇是人的躯体,右边的一捺则是支撑整个人格大厦的支点———精神。我们不能没有精神的支点,没有精神的支点,一切都会倒塌。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也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词有“人”和“精神的支点”,“精神的支点”是指对事物的发展起支撑或关键作用的东西,主要是无形的、非物质的,如精神、信念、勇气、亲情等等,也可以是具体的人,如父母、老师、朋友等。一般来说精神上的支点应该是在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起到很大的正面影响的、支撑着我们朝着积极、健康向上的因素。
第三、解释性的句子
解释性句子能帮助理解材料中比较难懂的内容。
例题:27.大作文(60分)
“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这是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的诗句。诗人告诉我们: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当越过坎坷,蓦然回首时,你往往会发现,那些过去了的都已成为人生宝贵的财富,成为你“亲切的怀念”。
同学们,你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吧?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与大家分享。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紧扣材料主题,内容具体充实;③有真情实感;④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⑤不少于600字;⑥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解析:诗歌语言比较精炼。“诗人告诉我们......”是对材料中普希金诗句“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的解释,能帮助我们理解诗句内容,把握住材料主题。
第四、关键性的词语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正确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例题:2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人的一生有多长?有一首“莲花落”的歌词写道:“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今七十不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已在睡中过,算来仅有廿五年……”民国时期,此歌颇为流行。它把短暂的人生“计算”得一清二楚了。人生有效的作为时间,只有区区二十五年。
清代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你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经历,可以阐述道理,还可以……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自身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不要套作,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解析:材料一的关键性的词语“短暂”,材料二的关键性词语“奋斗”把握这两个关键性的词语,写作范围符合材料要求。
审要求
作文要求规定了文体、字数、人称等等,对作文要求一定要认真审题。注意审出文体、内容、范围、人称、立意等方面的内容。
例题:
春节拜新年,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明月……一个个传统节日,荡漾着两千年不曾间断的精神涟漪,连系着泱泱华夏的繁衍生息,演绎着中华民族的文明。
请任选一个传统节日,自拟题目,结合生活经历,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作文题目中必须包含我国一个民族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腊八等等;2.叙事感情真挚、朴实、自然;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4.避开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解析:从要求中审出了如下几个方面①作文类型:记叙文;②写作人称:第一人称;③写作范围:我国传统节日;④写作内容:传统节日发生的事情;⑤主题:由在某个节日里发生的事情,升华到对节日的感受与思考。
立意
立意就是确立最主要的思想内容,也就是确立主题。立意有时跟审题同步进行,有时在审题之后再立意。
一、立意原则
1、立意要明确、深刻、健康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在文章中的情感指向要明确,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思考要深刻,内容要健康,积极向上。
如“温暖的时刻”这个题目,我们在立意时应考虑:温暖不仅是身体的,也应该是心灵的,如果将重点放在前者就会流于表面,使文章立意肤浅;如果放在后者,立意才深刻。
2、立意要反映时代社会的风貌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社会生活内容,有着代表当时人民利益的具体独特的东西。这些东西反映到文章中来,就形成这一时代文章的新的主题以及有别于其他时代的新特点。我们要和时代紧紧联结在一起,文章才会有新意。
3、立意要歌颂真、善、美。
文为心声。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作文立意时,一定要歌颂宣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来表现自己正确的三观。
二、立意技巧
1、留心生活,以小见大法
以小见大,是指在写作的过程中对所刻画的形象进行取舍、浓缩、强调,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在作文时,我们常常选取的是小角度,叙述的是小事情,描写的是小场景,刻画的是普通人物,但这并不是决定我们写出的文章立意必然肤浅。善文者,虽然选取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却能表现出大的思想、意义。中考作文中,我们不妨从小事情、小场景、小角度、普通人物来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
2、善于类推,由此及彼
由此及彼,即运用发散思维,由此物联想到彼物。针对此类立意的文章,作者可以通过横向组合的方式展开笔墨,在横向拓宽中表达主旨,
3、关注热点,由浅入深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时,要聚集生活热点,揭示生活中具有普遍性及时代性的社会问题,由浅入深地探求问题产生的原因,从现象出发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向或结果。
4、展开联想,由实到虚
由实到虚,是指从眼前实在的事物、景象或具体的事情写起,水到渠成地揭示其寓意。此类立意的文章不仅要描述所选对象的表象,而且要揭示其蕴含的精神实质,即由对现实中某一事物的描述联想到与之相关的虚拟内容。由实到虚能使立意更加深远。
小试牛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群同学在讨论“写作要不要说真话,抒真情”的问题,一位同学说:“写作应该说真话,抒真情,因为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真正打动人。”另一位同学说:“可我们的经历太简单,从学校到家庭,两点一线,如果总是说真话抒真情,就有可能千篇一律,写不出新意。”还有一位同学说:“我写作的时候就经常虚构,虚构出来的文章,有时候得分也蛮高的。”
对这个问题,你有怎样的体会或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④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600字。
审题:这是一篇材料作文。仔细分析材料,确定此题的中心话题是“写作要不要说真话,抒真情”,三位同学围绕此话题展开讨论,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材料中对这三种观点未置褒贬。暗示考生无论站在哪个同学的角度去写,都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当然,考生围绕这个话题也可以对以上观点进行综合或提出自己的观点。
立意:如果要写成记叙文,考生在选定一种观点或提出自己的观点后,就要从自己的生活中去选材。比如可以写一次作文训练中“我”说真话,抒真情,作文得到了语文老师的高度肯定,也可以写作文训练你发现某个作文题目不好下笔,你另辟蹊径,采用托物言志、时空穿梭等方法来写,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甚至还可以这样提炼主旨:通过此次作文训练,我明白了,写作文不是简单地复述生活,而应该追求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但要高于生活的真实等等。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写,文章的主旨应该要比材料中的原话更深刻,更有创意。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学校要求同学们将社会实践活动等材料上传到“综合素质评价”网络平台上,初三学生王晓阳正准备自己动手上传,妈妈却说:“听说这些材料关系到中考录取,很重要的,这些事还是要你爸爸替你做,这样我们会更放心一些。”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不要套作,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审题:该题为材料作文。中心话题是“独立”。属于成长类作文。面对上传综合素质评价这个实践,面对有代际关系的至爱亲情,学生要勇于独立,积极承担。引发出去如实现梦想、振奋精神、奋斗历程、磨难意识、坚韧品质、人格精神等关键词,直指青少年的品德修养和精神世界。
立意:这则以“独立”为话题的文题,怎样把它写得深刻不俗呢?从王晓阳角度,提炼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主旨;从家长角度,提炼出“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从“综合素质评价”这件事的角度,提炼出“我们应当真实”。如此培养孩子担当责任、回归权利、实现价值,养成独立做事、独立思考的品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