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教学目标 必备知识: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表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因 关键能力:掌握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的方法论要求;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方法论要求;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够分清主次,一分为二。 二、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我国发展成就和问题,坚持和贯彻国家统一决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重点决策 科学精神:运用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分析现实问题;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运用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及原理和方法论分析现实问题,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 公共参与:在统一要求或指导下进行个人参与活动。抓住参与中的主要问题,结合自身与社会实际进行公共参与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难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课前准备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爱因斯坦创立的光量子学说一发表,就在科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朋友问他:“光究竟是什么?是波还是微粒?要知道,两者不能并存,不是这个,就是那个!”爱因斯坦听后,激动地说:“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为什么不可以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呢?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自然界喜欢矛盾。” 爱因斯坦对光的看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点拨:爱因斯坦对光的看法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见点、。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炕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国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哲学上讲的“矛盾”含义,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新课讲授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探究一:从前有个人因事要请客,准备挤些牛奶下来,用于招待。转而一想:现在离请客还有一段时间,如果每天预先把牛奶挤下来,积多了,不便保存,容易变质,不如就利用牛肚皮暂时储藏一下吧,到请客时再次挤出来,又多又新鲜,岂不更妙。主意打定,主人便把母牛和那只还在吃奶的小牛隔离开来,牛奶也不挤了。请客的一天到了,客人们纷纷光临。主人把母牛牵出来派用场,却什么也挤不出来,牛奶全部干掉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点拨:本想得到又多又新鲜的牛奶,但结果却是一点牛奶也没有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人只看到了牛奶容易变质、不易保存这一面,而没有看到牛奶不挤要干掉的另一面。任何事物自身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也就是矛盾。 矛盾的含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探究二: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蒙,守其辱。”“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孙武说:“乱生于治,怯生于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善恶、有无、难易、长短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 荣辱、强弱、祸福、治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 点拨:善恶、有无、难易、长短等之所以相互依存,是因为它们都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荣辱、强弱、祸福、治乱等之所以能够相互转化,是因为矛盾的双方相互渗遗、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老子》一书自成体系、哲理充盈,在宇宙论、辩证思维、政治智慧、人生哲学、认识论等方面均有深刻、精到的阐述和论证。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大哲学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影响可谓至巨且深。老子思想体糸中的有关辨证思维和“道”论之间的矛盾存在问题明确地出现在《老子》第二章中。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悉、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表面看来,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遗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矛盾的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探究三:◆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以上说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生活中与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 点拨:“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说不同的事物或元素的和谐配合,才能生成万物,如果一切趋同,没有差别,就趋于灭亡,难以为继。这说明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惫思是说君子之间的交往,虽然观点、不同,各抗已见,但心是相通的,相互之间是和谐的;小人在交往时,见风使舵,人云亦云,表面看是和睦的,但实际上是貌合神离,人和心不和。这也强调了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生活中与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矛盾最多的人,是因为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怯,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如果双方没有联系,毫不相干,那就根本“斗”不起来。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的对立统一性原理的方法论 坚持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片面的观点和一点论。 矛盾问题的精髓 探究四:《锁箱捆笼》 从前有个富翁担心自己的财产被盗,便请人做了许多藤箱、木柜、竹笼,把所有的金银细软都装在里头,又把每一只箱笼柜盒都用坚固的铁锁锁得紧紧的,用结实的麻绳捆得死死的。乡里人都觉得这个老头聪明。然而有一天,一群小偷溜进了富翁的房间,把箱笼柜盒背的背、挑的挑,席卷而去,决无漏物之虞。富翁的聪明之举,实为强盗偷窃带来了方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点拨: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富人为了防止财产被盗,做了锁箱捆笼的工作,但同时也为强盗偷窃带来了方便。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工作中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探究五:鲁国有个叫公孙绰的人,他对人们说:“我能够起死回生。”有人问他:“你用什么方法呢?”他回答说:“我平时能治疗半身不遂的病。现在我只要加倍用药,不就可以起死回生了吗?” 点拨: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首先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原因就在这里。公孙绰不懂得这一点,闹了个大笑话:半身不遂和死人完全是两回事啊! 矛盾的特殊性 含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现: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探究六: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国王不信,派卫士和宫女到御花园中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总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不同的地方。莱布尼茨又说: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国王又派卫士和宫女去找,结果找来的树叶总是具有共同性。 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点拨:故事主要体现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怯相互联结。一方面,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个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怯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怯,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探究七:资本主义制度所包含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所共有的东西,对于资本主义来说,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资本主义的这种矛盾,乃是阶级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对于一般阶级社会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来说,这是矛盾的特殊性。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什么范围是普遍性矛盾,在什么范围是特殊性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请你列举实际生活中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之间相互转化的例子。 点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范围内是共性、普遍性,但进入整个人类社会,就转化为个性、特殊性。这是由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恨性决定的,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亦然。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 如动物概念,动物相对于生物来说是矛盾的特殊性,动物相对于鸡、狗、牛、羊等来说就是矛的普遍性。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场合相互转化。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场合则是普遍性。 (2)方法论。 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现实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努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探究八: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毛泽东全面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后认为,虽然攻打锦州比攻打长春、沈阳要困难得多,但先攻占锦州是夺取这一战役胜利的关键。 因为锦州是东北通向关内的咽喉,是东北敌人撤回关内的唯一陆路通道,这里的敌人消灭了,就可以把东北的大门堵死,关起门来歼灭东北的国民党军队。辽沈战役的胜利证明,这一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毛泽东提出先攻占锦州战略决策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结合生活事例,谈谈你在面对复杂事物时是如何分析和解决矛盾的。 点拨: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牙盾,其中必有一种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牙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則是次要矛盾。在辽沈战役中,毛泽东全面分析故我及方存在的矛盾,作出了先欢占州的战略决策,一举夺得辽沈战役的重大胜利,这是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典范。 先抓住关键,群决主要矛盾,然后解决次要矛盾。 1.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 主要矛盾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丛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②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第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主次矛盾是相对而存在的,没有主要矛盾也就无所谓什么次要矛盾,反之同理。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而次要矛盾的变化也影响着主要矛盾。 第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主次矛盾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事物发展阶段的推移,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有两种情形:一是主要矛盾解决,其余的某个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二是主要矛盾没有解决,但是出现新的条件,迫使主要矛盾成为次要矛盾,新出现的问题成为主要矛盾。 ③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抓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探究九: 蔷薇花总是有刺; 我相信,天上可爱的天使,他 们也决不会没有瑕疵。 天幕上最光洁的星辰, 要是伤了风,也会堕入凡尘 最好的苹果酒常带木桶的味道, 太阳里也有黑点可以看到 ◎以上诗句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同学、老师、家长和自己?请结合实际谈炎谈你的想法。 点拨:诗句说明了每一矛盾中都存在主次两方面,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金无是赤,人无完人”说明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应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我们对待同学、老师、家长和自己都应该既看到长处,又看到不足,不能片面地评价一个人。 (2)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 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一方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②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看回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着重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主流(矛盾主要方面),但又不可忽视支流(矛盾的次要方面)。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 ①理论依据。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②坚持两点论。 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③坚持重点论。 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④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探究十: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中有位裁缝名气很响,他裁制的衣服,长短肥瘦,无不合体。一次,御史大夫请他去裁制一件朝服。裁缝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问:“请教老爷,您当官当了多少年了?”御史大夫很奇怪:“你量体裁衣就够了,还要问这些干什么?”裁缝回答说:“年青相公初任高职,意高气盛,走路时挺胸凸肚,裁衣要后短前长;做官有了一定年资,意气微平,衣服应前后一般长短;当官年久而将迁退,则内心悒郁不振,走路时低头弯腰,做的衣服就应前短后长。所以,我如果不问明做官的年资,怎么能裁出称心合体的衣服来呢?” 从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示? 点拨:矛盾具有特殊性,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只有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这位裁缝之所以名响京城,是与他能出色地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分来开的。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依据:矛盾的特殊性。 (3)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意义: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世界上一切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因为各种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离开了对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就无法区分事物,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我们认识矛盾的目的是正确解决矛盾。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决定了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相同。只有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结束新课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也是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否承认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所在。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能够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理解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能够认同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明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明确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知道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也能够正确理解德治和法治的对立统一关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学会了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身边的现象,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学会了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七、板书设计 原理 方法论 1625600136525 同一性与斗争性 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14801851358901215390287020843280267970矛盾的普遍性 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1341120135255 相互联结 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 1467485140335矛盾的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24409027622514427201016003019425127635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主次矛盾 矛盾主次方面 八、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同步课时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