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初中教育集团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阶段性测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初中教育集团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阶段性测试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初中教育集团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阶段性测试试卷
一、单选题。(共40分)
1.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和土壤 B.气候和资源 C.河流和交通 D.宗教和习俗
2.澳大利亚养羊业发达的自然条件是(  )
①大部分土地属于干旱地
②地势平坦开阔
③草原面积广
④气候湿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2021七下·杭州期中)下列关于印第安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印第安人的主要粮食
②羊驼是山区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③美利奴羊毛质地轻柔,纤维细长,保暖性强,有“纤维上帝”之美誉
④印第安人创造了古老灿烂的印加文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旅游业给瑞士带来了财富,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所以瑞士人对________厚爱有加(  )
A.旅游设施 B.冰川快车 C.生态环境 D.河流湖泊
5.日本许多渔民改变了过去只捕不养的习惯,转而大力发展人工养殖,建设“海洋牧场”的主要原因是(  )
A.捕捞技术高度发达 B.生活习惯发生变化
C.渔业资源比较丰富 D.远洋捕捞受到限制
6.下列图片反映了湄公河平原生产特色的是(  )
A. B.
C. D.
7.(2018八上·诸暨期末)“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材料反映我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人才选拔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度
8.(2019八上·江山期中)与以下示意图中“①”朝代相关的史实是(  )
A.北魏改革,民族交融 B.定都建康,开发江南
C.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D.崇文抑武,高度集权
9.“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郭沫若对哪位著名诗人的评价(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清照
10.(2018八上·岱山期中)玄奘西游印度和鉴真东渡日本的共同历史功绩是(  )
A.促使道教向世界的传播 B.见证了开元盛世的文化繁荣
C.促进了农牧文化的交融 D.推动了中外民族文化的交流
11.(2021七下·杭州期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
A.宋辽对抗 B.南宋与金对峙
C.宋金合议 D.北宋与金对峙
12.(2021七下·杭州期中)唐朝时有一位家住杭州的读书人,决定到长安游历并求取功名。他首先乘船沿大运河北上,到长江前途经的这一段运河名为(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江南河 D.邗沟
13.(2021七下·杭州期中)下列对南宋与金的和议表述错误的是 (  )
A.南宋是在大败金军的情况同金议和的
B.金向南宋称臣
C.南宋给金岁币
D.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分界限
14.(2021七下·杭州期中)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第形成。下列古诗词中的“胡”所指第少数民族分别是(  )
唐诗 宋词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满江红》 岳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A.匈奴、契丹 B.匈奴、女真 C.吐蕃、女真 D.吐蕃、契丹
15.(2021七下·杭州期中)苏辙《栾城集》有这样的描述:“(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藩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宋辽和平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辽国国力衰退 B.宋辽边境互通贸易
C.宋收复了失地 D.宋辽签订澶渊之盟
16.(2021七下·杭州期中)观察下图《契丹货币》与《西夏货币》,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契丹与西夏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B.契丹与西夏效仿中原制度建立官制
C.契丹与西夏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D.契丹与西夏都与北宋订立了和约
17.(2021七下·杭州期中)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言说:“臣之于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  )
A.王安石对科举制进行了改革
B.王安石变法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王安石变法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18.(2021七下·杭州期中)两宋时期造船业水平很高的城市不包括(  )
A.广州 B.泉州 C.大都 D.明州
19.(2021七下·杭州期中)下列有关我国经济重心的变迁说法正确的是(  )
A.秦汉时期,长江流域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B.经济重心南移的最主要原因是南方气候适宜农业发展
C.唐朝初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0.(2021七下·杭州期中)近代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黄巢渡过长江四次,黄河两次。这位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流寇发现唐帝国中有无数的罐隙可供他自由来去。各处地方官员只顾本区的安全,从未构成一种有效的战略将他网罗。”这说明 (  )
A.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形成
B.黄巢起义军灭亡了唐朝
C.黄巢起义军战斗力极强
D.藩镇割据局面有利于黄巢起义军的发展
二、简答题(共60分)
21.(2021七下·杭州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中国与巴勒斯坦合作的不断深入,两国拟在瓜达尔港和中国西部经济特区喀什之间修建一条铁路。中巴铁路建设分短、中、长三期计划,预计2030年完成。
材料二:巴基斯坦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炎热干燥,年平均降雨量不到250毫米,是全球水资源最为紧张的36个国家之一。巴基斯坦以农业经济为主,盛产水果,素有“东方水果篮”之称。
(1)我国进口的石油大多来自西亚的   及其沿岸地区,瓜达尔港南临   海,石油如果运到瓜达尔港再由中巴铁路输往中国,可以不必经过东南亚的重要航道   海峡,路程可大大缩短。
(2)中巴铁路走向大致为   。中巴铁路在中国境内会经过哪两座大型山脉从而增加修建难度?
(3)巴基斯坦发展农业经济最大的制约因素是什么?联系《干旱的宝地》的相关知识,给巴基斯坦发展农业提两条宝贵的建议。
22.(2021七下·杭州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安第斯山区北段气候植被垂直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在安第斯山区发展农业很困难,植物产量相当低。水源供给不足,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比较干旱,季节性降雨雨量很少,并且没有规律;海拔高的平原地区气候寒冷,庄稼经常受到霜冻;地势崎岖不平,土壤发育不良;即便有肥沃的谷地,也都十分狭小。
(1)从材料一看,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是怎样变化的?
(2)“在安第斯山区发展农业很困难,植物产量相当低。”安第斯山区的农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主要的农作物有哪些?
(3)“海拔高的平原地区气候寒冷,庄稼经常受到霜冻。”高海拔地区的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当地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的? 其中蕴含了哪些道理?
23.(2018八上·浙江期中)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探究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材料二: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这与春秋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的什么主张一致?
(2)唐朝经济繁荣,农业发展很快。请你说出当时便于耕作的生产工具的名称及农业政策。
(3)唐朝时期,国家体制进行了创新,下图的政治体制称为什么?并说明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概括两点唐朝繁荣发展的原因。
24.(2021七下·杭州期中)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不同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分析探究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蕃会盟碑,公元823年立,至今仍巍然矗立在拉萨大昭寺前。碑文中说,松赞干布于贞观年间迎娶文成公主……景龙年间,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患难相恤,暴掠不作,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
材料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1)依据材料一,归纳唐蕃友好交往的方式。具体包括的史实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的是北宋和哪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盟约?这个盟约名称是什么?带来了什么影响?
(3)依据材料,我国古代各民族的发展与交融,留给我们什么历史启示?
25.(2021七下·杭州期中)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王朝,每一个王朝,远远望去,似乎都有一种专属的美感。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产生了“朝代粉”这样一个群体。其中,很多人对宋朝一往情深,成了“宋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家万里中原土,换得钱塘十顷湖。
——清朝黄任《西湖杂书》
材料二:在这“一幅画”的作者笔下,“官衙门口士卒慵懒,城门口无士兵把守,外来的驼队进出自由,城墙多年失修”。
材料三:赵宋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成为一软弱的朝代……(它所面对的少数民族政权)这种半汉化国家的组织能力,比汉和唐对抗的单纯游牧民族要厉害多了。那些单纯的游牧民族所恃,不过是疾风迅雷的冲锋力量。
——《中国大历史》
(1)材料一中北宋和南宋的建立者分别是谁?其都城分别位于今天的哪个省?
(2)从材料二可见,北宋当时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3)从材料三中可见,作为宋王朝对手的少数民族政权,呈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4)你认为“朝代粉”应该恪守什么样的底线?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威尼斯——水上都市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威尼斯是意大利东北部城市,亚得里亚海威尼斯湾西北岸重要港口.建于离岸4公里的海边浅水滩上,平均水深1.5米.由铁路、公路、桥与陆地相连.由118个小岛组成,并以177条水道、401座桥梁连成一体,以舟相通,有“水上都市”、“百岛城”、“桥城”之称.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河流和交通。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 威尼斯是意大利东北部城市.威尼斯因“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美誉,享有“水城”“水上都市”“百岛城”等美称.威尼斯的水孕育了现在的威尼斯,成就了现在的威尼斯。但是,威尼斯也因为这水将会被淹没。威尼斯的水每年都在上涨,可以想到以后这美丽的威尼斯也将不复存在了。
2.【答案】A
【知识点】澳大利亚草原——现代化牧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澳大利亚的地形很有特色。东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澳大利亚农牧业发达,素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之称。澳大利亚养羊业发达的自然条件是大部分属于旱地,草场资源丰富,草原面积广,地势平坦开阔。气候湿热不利于养羊业的发展。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澳大利亚联邦,简称“澳大利亚”。其领土面积7692024平方公里,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四面环海,是世界上唯一国土覆盖一整个大陆的国家,因此也称“澳洲”。澳大利亚的地形很有特色。东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澳大利亚农牧业发达,素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之称。农牧业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国。
3.【答案】D
【知识点】智利——安第斯山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第安人主要饲养的是羊驼和骆马,不是美利奴羊,其他说法正确。①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印第安人的主要粮食,②羊驼是山区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④印第安人创造了古老灿烂的印加文明,①②④,正确。③美利奴羊毛质地轻柔,纤维细长,保暖性强,有“纤维上帝”之美誉,不符合印第安人的生活特点。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山上和山下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安第斯山区居民在高海拔地区以放牧驯养的羊驼和骆马为生,低海拔的山坡上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生活上靠山吃山,自给自足。
4.【答案】C
【知识点】瑞士——阿尔卑斯山脉
【解析】【分析】 旅游业给瑞士带来了财富,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所以瑞士人对生态环境厚爱有加。 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旅游业给瑞士带来的影响很大,既有利又有弊。瑞士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瑞士的自然风光十分迷人,瑞士因此有了“世界公园”、“世界花园”之称。具体措施有:1)严格立法保护环境。早在19世纪,瑞士就制定了森林法,保障森林资源的养护和合理开发;2)修建了阿尔卑斯山区自然保护区,这里禁止打猎、伐木、放牧、采花,为许多濒危动物提供了安全的生存地。
5.【答案】D
【知识点】日本——耕海牧渔
【解析】【分析】 日本许多渔民改变了过去只捕不养的习惯,转而大力发展人工养殖,建设“海洋牧场”的主要原因是远洋捕捞受到限制。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根据教材内容可知,影响日本渔业捕捞的因素有填海造陆和经济发展破坏了鱼类生长和繁殖的场所,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污染了沿海水质,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重视,使日本渔民只能在本国范围内捕鱼,建设“海洋牧场”。
6.【答案】A
【知识点】湄南河平原
【解析】【分析】湄公河平原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雨热同期,适宜种植水稻;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不同地区的生活特点。
7.【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
【解析】【分析】“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它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激发了士子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AB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科举制是题干材料反映的我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人才选拔制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为依托,考查科举制的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科举制的创立完善、内容、特点以及影响。
8.【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隋朝灭亡之后,李渊建立了唐朝,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出现了繁荣的景象,称为“贞观之治”。后来唐玄宗时期达到鼎盛,称为“开元盛世”。
A项北魏改革,民族交融是在南北朝时期,不符合题意;
B项定都建康,开发江南是在东晋时,不符合题意;
C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符合题意;
D项崇文抑武,高度集权的是宋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社会发展的知识点,要求具备记忆知识、分析图片的能力。图示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示意图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示意图确定正确答案。
9.【答案】B
【知识点】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
【解析】【分析】“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郭沫若对杜甫的评价。杜甫是唐朝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感情真挚,笔触细腻,风格雄浑,语言精练凝重,有的气魄雄浑,有的沉郁悲怆,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被后人尊为“诗圣”。
A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杜甫是题干郭沫若评价的著名诗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代诗人杜甫的相关知识。"诗中圣哲”是解题的关键。杜甫是唐朝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
10.【答案】D
【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玄奘和鉴真都是以僧人的身份出国,都是历经磨难、九死一生,他们都对唐朝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流做出贡献,都促进了两国的佛教发展,推动了中外民族文化的交流。
ABC三项的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项推动了中外民族文化的交流是玄奘西游印度和鉴真东渡日本的共同历史功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玄奘西游印度和鉴真东渡日本的共同历史功绩及学生的比较能力。
11.【答案】B
【知识点】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想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故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南宋与金对峙。
ACD三项都不是题干诗反映的时代背景,不符合题意;
B项南宋与金对峙应该是题干诗反映的时代背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南宋与金的对峙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与识记南宋偏安江南的相关史实,知道1141年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形成了南宋与金对峙的局面。
12.【答案】C
【知识点】隋的兴亡
【解析】【分析】隋朝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读书人从余杭到长安需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其中到长江前途经的是江南河。
A项永济渠从余杭乘船去长安不会经过,不符合题意;
BD两项过了长江后经过,不符合题意;
C项江南河到长江前途经,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朝大运河及学生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地图信息,掌握运河的河段名称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3.【答案】B
【知识点】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1141年岳飞被害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ACD三项表述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B项金向南宋称臣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南宋与金的对峙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金与南宋议和的相关史实。
14.【答案】B
【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描写的是秦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入侵;“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描写的是南宋时期抗击女真族的战争。
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匈奴、女真分别是题干古诗词中的“胡”所指的少数民族,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B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宋朝的少数民族政权的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5.【答案】D
【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
【解析】【分析】由材料“(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藩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可知,宋辽和平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宋辽和平局面的出现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关键信息是“(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藩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16.【答案】A
【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
【解析】【分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都是仿照中原汉族王朝的圆形方孔铜钱铸造的,这说明契丹和西夏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A项契丹与西夏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是根据题干图片可以得出的结论,符合题意;
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注意对图片的解读,识记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17.【答案】D
【知识点】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解析】【分析】由“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得知这是由于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司马光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代表人物。
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
18.【答案】C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两宋时期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ABD三项都是两宋时期造船业水平很高的城市,不符合题意;
C项大都不是两宋时期造船业水平很高的城市,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知道两宋时期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
19.【答案】D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再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ABC三项说法都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理解并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史实。
20.【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这位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流寇发现唐帝国中有无数的罅隙可供他自由来去。各处地方官员只顾本区的安全,从未构成一种有效的战略将他网罗”表明唐朝时期藩镇割据局面有利于黄巢起义军的发展,各藩镇之间没有相互配合。
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藩镇割据局面有利于黄巢起义军的发展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安史之乱的影响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安史之乱的过程和影响,知道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21.【答案】(1)波斯湾;阿拉伯海;马六甲
(2)东北-西南走向;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
(3)水资源缺乏。制定法律法规,加强管理,严格保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实施各种开源、节流措施;发展节水农业或开发节水作物和附加值高端作物等。
【知识点】中东石油宝库;以色列节水王国
【解析】【分析】(1)、我国进口的石油大多来自西亚的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瓜达尔港南临阿拉伯 海,石油如果运到瓜达尔港再由中巴铁路输往中国,可以不必经过东南亚的重要航道马六甲海峡,路程可大大缩短。
(2)、据图分析,采用一般定向法,中巴铁路走向大致为东北--西南走向。中巴铁路在中国境内会经过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从而增加修建难度。
(3)、巴基斯坦地区气候干旱,发展农业经济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水资源短缺。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巴基斯坦发展农业提出的建议:制定法律法规,加强管理,严格保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实施各种开源、节流措施;发展节水农业或开发节水作物和附加值高端作物等。
【点评】以色列发展绿洲农业的举措, 可供其他干旱地区(比如我国西北新疆等地区)借鉴的措施有:①采用喷灌和滴灌技术,科技兴农;②加强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完善并落实水资源使用制度;③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选种合适的农作物(耐早、附加值高);④节约、保护水资源。
22.【答案】(1)热带雨林——草地和林地——草地——高山森林——高山草地——雪地。
(2)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农作物有玉米、马铃薯、小麦、大麦。
(3)在高海拔的干寒草原地带,发展畜牧业,以放牧驯养羊驼和骆马为生。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来源。
道理:印第安人充分掌握了安第斯山区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趋利避害,使自然环境有利于人类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知识点】智利——安第斯山脉
【解析】【分析】(1)、从材料一看,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依次是:热带雨林——草地和林地——草地——高山森林——高山草地——雪地。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第斯山区的农业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农作物有玉米、马铃薯、小麦、大麦。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度安人在高海拔的干寒草原地带,发展畜牧业,以放牧驯养羊驼和骆马为生。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来源。
道理:印第安人充分掌握了安第斯山区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趋利避害,使自然环境有利于人类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点评】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约6℃。同时山区地形对降水也有一定的影响。山区的印第安人在低海拔的山坡上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在山区的高海拔处,由于雨水较少,又极为寒冷,因而形成广阔的干寒草原地带,居民以放牧驯养的羊驼和骆马为生。
23.【答案】(1)以民为本的思想;民贵君轻思想。
(2)曲辕犁;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和劳役。
(3)三省六部制;三省共同商议国家的政事,提高了行政效率,它们之间各有分工,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4)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大都重视发展生产;重视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等。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主张以民为本的思想,这与春秋战国时期民贵君轻思想一致。(2)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经济繁荣,农业发展很快,当时唐朝的农民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进步,同时国家和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和劳役,制定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3)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国家体制进行了创新,图片描述的是唐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共同商议国家的政事,提高了行政效率,它们之间各有分工,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4)根据上述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繁荣发展的原因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大都重视发展生产;重视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友好;开放的对外政。
故答案为:(1)以民为本的思想;民贵君轻思想。
(2)曲辕犁;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和劳役。
(3)三省六部制;三省共同商议国家的政事,提高了行政效率,它们之间各有分工,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4)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大都重视发展生产;重视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的政治、经济、繁荣发展的原因等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4.【答案】(1)会盟和和亲。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任选两个)
(2)契丹族。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的发展。
(3)处理民族关系要本着开明、平等的态度。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有合作也有矛盾,但总的来说,以和平发展为主。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融与发展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
【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
【解析】【分析】(1)由材料“唐蕃会盟碑”“松赞干布于贞观年间迎娶文成公主……景龙年间,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可得出唐蕃友好交往的方式主要是会盟和和亲。相关史实是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和唐蕃会盟。(2)由材料“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可见反映的是北宋和契丹族政权之间的盟约。公元1004年,宋辽大战再次爆发,宋军取胜后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故材料反映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后,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融合,双方互市。
(3)从唐蕃关系的处理来看,处理民族关系,要本着开明、平等的态度。从“澶渊之盟”维持宋辽百年相对和平来看,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有合作也有矛盾,但总的来说,以和平发展为主。从中华文明的发展来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从元朝出现新民族来看,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融与发展的过程。
故答案为:(1)会盟和和亲。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2)契丹族。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的发展。
(3)处理民族关系要本着开明、平等的态度。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有合作也有矛盾,但总的来说,以和平发展为主。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融与发展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蕃友好交往,宋辽关系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唐蕃友好交往,宋辽关系的相关知识。
25.【答案】(1)北宋:赵匡胤;南宋:赵构。北宋都城在今河南省;南宋都城在今浙江省。
(2)北宋武备松弛,军纪不严,对外防范意识不高。
(3)少数民族政权是半汉化的国家,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4)既要看到该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又要看到该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的不足。总之,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看待每个朝代。
【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北宋和南宋的建立者以及都城,要求识记基础史实。根据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汴京,历史上成为北宋.汴京今河南省开封;金先灭辽、又于1127年灭北宋,同年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
(2)本题考查北宋的军备状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二“官衙门口士卒慵懒,城门口无士兵把守,外来的驼队进去自由,城墙多后失修”可知,北宋北宋武备松弛,军纪不严,对外防范意识不高,这是北宋灭亡的原因之一.
(3)本题考查作为宋王朝对手的少数民族政权的状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三“(它所面对的少数民族政权)这种半汉化国家的组织能力,比汉和唐对抗的单纯游牧民族要厉害多了”可知,作为宋王朝对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半汉化的国家,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4)本题考查“朝代粉”应恪守的底线,要求运用所学归纳总结问题。综上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看待每个朝代。既要看到该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又要看到该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的不足。
故答案为:(1)北宋:赵匡胤;南宋:赵构。北宋都城在今河南省;南宋都城在今浙江省。
(2)北宋武备松弛,军纪不严,对外防范意识不高。
(3)少数民族政权是半汉化的国家,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4)既要看到该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又要看到该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的不足。总之,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看待每个朝代。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三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北宋和南宋的建立者以及都城、北宋的军备状况和作为宋王朝对手的少数民族政权的状况及学生综合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熟记两宋建立、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有关内容。
1 / 1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初中教育集团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阶段性测试试卷
一、单选题。(共40分)
1.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和土壤 B.气候和资源 C.河流和交通 D.宗教和习俗
【答案】C
【知识点】威尼斯——水上都市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威尼斯是意大利东北部城市,亚得里亚海威尼斯湾西北岸重要港口.建于离岸4公里的海边浅水滩上,平均水深1.5米.由铁路、公路、桥与陆地相连.由118个小岛组成,并以177条水道、401座桥梁连成一体,以舟相通,有“水上都市”、“百岛城”、“桥城”之称.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河流和交通。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 威尼斯是意大利东北部城市.威尼斯因“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美誉,享有“水城”“水上都市”“百岛城”等美称.威尼斯的水孕育了现在的威尼斯,成就了现在的威尼斯。但是,威尼斯也因为这水将会被淹没。威尼斯的水每年都在上涨,可以想到以后这美丽的威尼斯也将不复存在了。
2.澳大利亚养羊业发达的自然条件是(  )
①大部分土地属于干旱地
②地势平坦开阔
③草原面积广
④气候湿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知识点】澳大利亚草原——现代化牧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澳大利亚的地形很有特色。东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澳大利亚农牧业发达,素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之称。澳大利亚养羊业发达的自然条件是大部分属于旱地,草场资源丰富,草原面积广,地势平坦开阔。气候湿热不利于养羊业的发展。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澳大利亚联邦,简称“澳大利亚”。其领土面积7692024平方公里,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四面环海,是世界上唯一国土覆盖一整个大陆的国家,因此也称“澳洲”。澳大利亚的地形很有特色。东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澳大利亚农牧业发达,素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之称。农牧业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国。
3.(2021七下·杭州期中)下列关于印第安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印第安人的主要粮食
②羊驼是山区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③美利奴羊毛质地轻柔,纤维细长,保暖性强,有“纤维上帝”之美誉
④印第安人创造了古老灿烂的印加文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知识点】智利——安第斯山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第安人主要饲养的是羊驼和骆马,不是美利奴羊,其他说法正确。①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印第安人的主要粮食,②羊驼是山区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④印第安人创造了古老灿烂的印加文明,①②④,正确。③美利奴羊毛质地轻柔,纤维细长,保暖性强,有“纤维上帝”之美誉,不符合印第安人的生活特点。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山上和山下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安第斯山区居民在高海拔地区以放牧驯养的羊驼和骆马为生,低海拔的山坡上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生活上靠山吃山,自给自足。
4.旅游业给瑞士带来了财富,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所以瑞士人对________厚爱有加(  )
A.旅游设施 B.冰川快车 C.生态环境 D.河流湖泊
【答案】C
【知识点】瑞士——阿尔卑斯山脉
【解析】【分析】 旅游业给瑞士带来了财富,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所以瑞士人对生态环境厚爱有加。 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旅游业给瑞士带来的影响很大,既有利又有弊。瑞士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瑞士的自然风光十分迷人,瑞士因此有了“世界公园”、“世界花园”之称。具体措施有:1)严格立法保护环境。早在19世纪,瑞士就制定了森林法,保障森林资源的养护和合理开发;2)修建了阿尔卑斯山区自然保护区,这里禁止打猎、伐木、放牧、采花,为许多濒危动物提供了安全的生存地。
5.日本许多渔民改变了过去只捕不养的习惯,转而大力发展人工养殖,建设“海洋牧场”的主要原因是(  )
A.捕捞技术高度发达 B.生活习惯发生变化
C.渔业资源比较丰富 D.远洋捕捞受到限制
【答案】D
【知识点】日本——耕海牧渔
【解析】【分析】 日本许多渔民改变了过去只捕不养的习惯,转而大力发展人工养殖,建设“海洋牧场”的主要原因是远洋捕捞受到限制。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根据教材内容可知,影响日本渔业捕捞的因素有填海造陆和经济发展破坏了鱼类生长和繁殖的场所,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污染了沿海水质,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重视,使日本渔民只能在本国范围内捕鱼,建设“海洋牧场”。
6.下列图片反映了湄公河平原生产特色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湄南河平原
【解析】【分析】湄公河平原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雨热同期,适宜种植水稻;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不同地区的生活特点。
7.(2018八上·诸暨期末)“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材料反映我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人才选拔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度
【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
【解析】【分析】“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它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激发了士子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AB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科举制是题干材料反映的我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人才选拔制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为依托,考查科举制的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科举制的创立完善、内容、特点以及影响。
8.(2019八上·江山期中)与以下示意图中“①”朝代相关的史实是(  )
A.北魏改革,民族交融 B.定都建康,开发江南
C.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D.崇文抑武,高度集权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隋朝灭亡之后,李渊建立了唐朝,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出现了繁荣的景象,称为“贞观之治”。后来唐玄宗时期达到鼎盛,称为“开元盛世”。
A项北魏改革,民族交融是在南北朝时期,不符合题意;
B项定都建康,开发江南是在东晋时,不符合题意;
C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符合题意;
D项崇文抑武,高度集权的是宋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社会发展的知识点,要求具备记忆知识、分析图片的能力。图示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示意图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示意图确定正确答案。
9.“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郭沫若对哪位著名诗人的评价(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清照
【答案】B
【知识点】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
【解析】【分析】“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郭沫若对杜甫的评价。杜甫是唐朝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感情真挚,笔触细腻,风格雄浑,语言精练凝重,有的气魄雄浑,有的沉郁悲怆,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被后人尊为“诗圣”。
A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杜甫是题干郭沫若评价的著名诗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代诗人杜甫的相关知识。"诗中圣哲”是解题的关键。杜甫是唐朝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
10.(2018八上·岱山期中)玄奘西游印度和鉴真东渡日本的共同历史功绩是(  )
A.促使道教向世界的传播 B.见证了开元盛世的文化繁荣
C.促进了农牧文化的交融 D.推动了中外民族文化的交流
【答案】D
【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玄奘和鉴真都是以僧人的身份出国,都是历经磨难、九死一生,他们都对唐朝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流做出贡献,都促进了两国的佛教发展,推动了中外民族文化的交流。
ABC三项的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项推动了中外民族文化的交流是玄奘西游印度和鉴真东渡日本的共同历史功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玄奘西游印度和鉴真东渡日本的共同历史功绩及学生的比较能力。
11.(2021七下·杭州期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
A.宋辽对抗 B.南宋与金对峙
C.宋金合议 D.北宋与金对峙
【答案】B
【知识点】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想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故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南宋与金对峙。
ACD三项都不是题干诗反映的时代背景,不符合题意;
B项南宋与金对峙应该是题干诗反映的时代背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南宋与金的对峙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与识记南宋偏安江南的相关史实,知道1141年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形成了南宋与金对峙的局面。
12.(2021七下·杭州期中)唐朝时有一位家住杭州的读书人,决定到长安游历并求取功名。他首先乘船沿大运河北上,到长江前途经的这一段运河名为(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江南河 D.邗沟
【答案】C
【知识点】隋的兴亡
【解析】【分析】隋朝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读书人从余杭到长安需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其中到长江前途经的是江南河。
A项永济渠从余杭乘船去长安不会经过,不符合题意;
BD两项过了长江后经过,不符合题意;
C项江南河到长江前途经,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朝大运河及学生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地图信息,掌握运河的河段名称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3.(2021七下·杭州期中)下列对南宋与金的和议表述错误的是 (  )
A.南宋是在大败金军的情况同金议和的
B.金向南宋称臣
C.南宋给金岁币
D.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分界限
【答案】B
【知识点】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1141年岳飞被害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ACD三项表述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B项金向南宋称臣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南宋与金的对峙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金与南宋议和的相关史实。
14.(2021七下·杭州期中)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第形成。下列古诗词中的“胡”所指第少数民族分别是(  )
唐诗 宋词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满江红》 岳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A.匈奴、契丹 B.匈奴、女真 C.吐蕃、女真 D.吐蕃、契丹
【答案】B
【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描写的是秦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入侵;“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描写的是南宋时期抗击女真族的战争。
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匈奴、女真分别是题干古诗词中的“胡”所指的少数民族,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B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宋朝的少数民族政权的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5.(2021七下·杭州期中)苏辙《栾城集》有这样的描述:“(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藩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宋辽和平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辽国国力衰退 B.宋辽边境互通贸易
C.宋收复了失地 D.宋辽签订澶渊之盟
【答案】D
【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
【解析】【分析】由材料“(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藩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可知,宋辽和平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宋辽和平局面的出现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关键信息是“(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藩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16.(2021七下·杭州期中)观察下图《契丹货币》与《西夏货币》,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契丹与西夏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B.契丹与西夏效仿中原制度建立官制
C.契丹与西夏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D.契丹与西夏都与北宋订立了和约
【答案】A
【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
【解析】【分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都是仿照中原汉族王朝的圆形方孔铜钱铸造的,这说明契丹和西夏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A项契丹与西夏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是根据题干图片可以得出的结论,符合题意;
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注意对图片的解读,识记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17.(2021七下·杭州期中)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言说:“臣之于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  )
A.王安石对科举制进行了改革
B.王安石变法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王安石变法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答案】D
【知识点】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解析】【分析】由“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得知这是由于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司马光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代表人物。
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
18.(2021七下·杭州期中)两宋时期造船业水平很高的城市不包括(  )
A.广州 B.泉州 C.大都 D.明州
【答案】C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两宋时期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ABD三项都是两宋时期造船业水平很高的城市,不符合题意;
C项大都不是两宋时期造船业水平很高的城市,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知道两宋时期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
19.(2021七下·杭州期中)下列有关我国经济重心的变迁说法正确的是(  )
A.秦汉时期,长江流域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B.经济重心南移的最主要原因是南方气候适宜农业发展
C.唐朝初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答案】D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再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ABC三项说法都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理解并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史实。
20.(2021七下·杭州期中)近代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黄巢渡过长江四次,黄河两次。这位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流寇发现唐帝国中有无数的罐隙可供他自由来去。各处地方官员只顾本区的安全,从未构成一种有效的战略将他网罗。”这说明 (  )
A.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形成
B.黄巢起义军灭亡了唐朝
C.黄巢起义军战斗力极强
D.藩镇割据局面有利于黄巢起义军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这位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流寇发现唐帝国中有无数的罅隙可供他自由来去。各处地方官员只顾本区的安全,从未构成一种有效的战略将他网罗”表明唐朝时期藩镇割据局面有利于黄巢起义军的发展,各藩镇之间没有相互配合。
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藩镇割据局面有利于黄巢起义军的发展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安史之乱的影响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安史之乱的过程和影响,知道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二、简答题(共60分)
21.(2021七下·杭州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中国与巴勒斯坦合作的不断深入,两国拟在瓜达尔港和中国西部经济特区喀什之间修建一条铁路。中巴铁路建设分短、中、长三期计划,预计2030年完成。
材料二:巴基斯坦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炎热干燥,年平均降雨量不到250毫米,是全球水资源最为紧张的36个国家之一。巴基斯坦以农业经济为主,盛产水果,素有“东方水果篮”之称。
(1)我国进口的石油大多来自西亚的   及其沿岸地区,瓜达尔港南临   海,石油如果运到瓜达尔港再由中巴铁路输往中国,可以不必经过东南亚的重要航道   海峡,路程可大大缩短。
(2)中巴铁路走向大致为   。中巴铁路在中国境内会经过哪两座大型山脉从而增加修建难度?
(3)巴基斯坦发展农业经济最大的制约因素是什么?联系《干旱的宝地》的相关知识,给巴基斯坦发展农业提两条宝贵的建议。
【答案】(1)波斯湾;阿拉伯海;马六甲
(2)东北-西南走向;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
(3)水资源缺乏。制定法律法规,加强管理,严格保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实施各种开源、节流措施;发展节水农业或开发节水作物和附加值高端作物等。
【知识点】中东石油宝库;以色列节水王国
【解析】【分析】(1)、我国进口的石油大多来自西亚的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瓜达尔港南临阿拉伯 海,石油如果运到瓜达尔港再由中巴铁路输往中国,可以不必经过东南亚的重要航道马六甲海峡,路程可大大缩短。
(2)、据图分析,采用一般定向法,中巴铁路走向大致为东北--西南走向。中巴铁路在中国境内会经过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从而增加修建难度。
(3)、巴基斯坦地区气候干旱,发展农业经济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水资源短缺。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巴基斯坦发展农业提出的建议:制定法律法规,加强管理,严格保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实施各种开源、节流措施;发展节水农业或开发节水作物和附加值高端作物等。
【点评】以色列发展绿洲农业的举措, 可供其他干旱地区(比如我国西北新疆等地区)借鉴的措施有:①采用喷灌和滴灌技术,科技兴农;②加强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完善并落实水资源使用制度;③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选种合适的农作物(耐早、附加值高);④节约、保护水资源。
22.(2021七下·杭州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安第斯山区北段气候植被垂直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在安第斯山区发展农业很困难,植物产量相当低。水源供给不足,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比较干旱,季节性降雨雨量很少,并且没有规律;海拔高的平原地区气候寒冷,庄稼经常受到霜冻;地势崎岖不平,土壤发育不良;即便有肥沃的谷地,也都十分狭小。
(1)从材料一看,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是怎样变化的?
(2)“在安第斯山区发展农业很困难,植物产量相当低。”安第斯山区的农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主要的农作物有哪些?
(3)“海拔高的平原地区气候寒冷,庄稼经常受到霜冻。”高海拔地区的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当地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的? 其中蕴含了哪些道理?
【答案】(1)热带雨林——草地和林地——草地——高山森林——高山草地——雪地。
(2)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农作物有玉米、马铃薯、小麦、大麦。
(3)在高海拔的干寒草原地带,发展畜牧业,以放牧驯养羊驼和骆马为生。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来源。
道理:印第安人充分掌握了安第斯山区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趋利避害,使自然环境有利于人类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知识点】智利——安第斯山脉
【解析】【分析】(1)、从材料一看,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依次是:热带雨林——草地和林地——草地——高山森林——高山草地——雪地。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第斯山区的农业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农作物有玉米、马铃薯、小麦、大麦。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度安人在高海拔的干寒草原地带,发展畜牧业,以放牧驯养羊驼和骆马为生。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来源。
道理:印第安人充分掌握了安第斯山区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趋利避害,使自然环境有利于人类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点评】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约6℃。同时山区地形对降水也有一定的影响。山区的印第安人在低海拔的山坡上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在山区的高海拔处,由于雨水较少,又极为寒冷,因而形成广阔的干寒草原地带,居民以放牧驯养的羊驼和骆马为生。
23.(2018八上·浙江期中)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探究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材料二: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这与春秋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的什么主张一致?
(2)唐朝经济繁荣,农业发展很快。请你说出当时便于耕作的生产工具的名称及农业政策。
(3)唐朝时期,国家体制进行了创新,下图的政治体制称为什么?并说明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概括两点唐朝繁荣发展的原因。
【答案】(1)以民为本的思想;民贵君轻思想。
(2)曲辕犁;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和劳役。
(3)三省六部制;三省共同商议国家的政事,提高了行政效率,它们之间各有分工,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4)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大都重视发展生产;重视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等。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主张以民为本的思想,这与春秋战国时期民贵君轻思想一致。(2)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经济繁荣,农业发展很快,当时唐朝的农民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进步,同时国家和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和劳役,制定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3)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国家体制进行了创新,图片描述的是唐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共同商议国家的政事,提高了行政效率,它们之间各有分工,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4)根据上述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繁荣发展的原因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大都重视发展生产;重视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友好;开放的对外政。
故答案为:(1)以民为本的思想;民贵君轻思想。
(2)曲辕犁;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和劳役。
(3)三省六部制;三省共同商议国家的政事,提高了行政效率,它们之间各有分工,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4)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大都重视发展生产;重视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的政治、经济、繁荣发展的原因等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4.(2021七下·杭州期中)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不同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分析探究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蕃会盟碑,公元823年立,至今仍巍然矗立在拉萨大昭寺前。碑文中说,松赞干布于贞观年间迎娶文成公主……景龙年间,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患难相恤,暴掠不作,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
材料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1)依据材料一,归纳唐蕃友好交往的方式。具体包括的史实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的是北宋和哪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盟约?这个盟约名称是什么?带来了什么影响?
(3)依据材料,我国古代各民族的发展与交融,留给我们什么历史启示?
【答案】(1)会盟和和亲。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任选两个)
(2)契丹族。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的发展。
(3)处理民族关系要本着开明、平等的态度。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有合作也有矛盾,但总的来说,以和平发展为主。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融与发展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
【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
【解析】【分析】(1)由材料“唐蕃会盟碑”“松赞干布于贞观年间迎娶文成公主……景龙年间,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可得出唐蕃友好交往的方式主要是会盟和和亲。相关史实是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和唐蕃会盟。(2)由材料“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可见反映的是北宋和契丹族政权之间的盟约。公元1004年,宋辽大战再次爆发,宋军取胜后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故材料反映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后,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融合,双方互市。
(3)从唐蕃关系的处理来看,处理民族关系,要本着开明、平等的态度。从“澶渊之盟”维持宋辽百年相对和平来看,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有合作也有矛盾,但总的来说,以和平发展为主。从中华文明的发展来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从元朝出现新民族来看,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融与发展的过程。
故答案为:(1)会盟和和亲。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2)契丹族。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的发展。
(3)处理民族关系要本着开明、平等的态度。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有合作也有矛盾,但总的来说,以和平发展为主。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融与发展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蕃友好交往,宋辽关系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唐蕃友好交往,宋辽关系的相关知识。
25.(2021七下·杭州期中)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王朝,每一个王朝,远远望去,似乎都有一种专属的美感。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产生了“朝代粉”这样一个群体。其中,很多人对宋朝一往情深,成了“宋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家万里中原土,换得钱塘十顷湖。
——清朝黄任《西湖杂书》
材料二:在这“一幅画”的作者笔下,“官衙门口士卒慵懒,城门口无士兵把守,外来的驼队进出自由,城墙多年失修”。
材料三:赵宋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成为一软弱的朝代……(它所面对的少数民族政权)这种半汉化国家的组织能力,比汉和唐对抗的单纯游牧民族要厉害多了。那些单纯的游牧民族所恃,不过是疾风迅雷的冲锋力量。
——《中国大历史》
(1)材料一中北宋和南宋的建立者分别是谁?其都城分别位于今天的哪个省?
(2)从材料二可见,北宋当时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3)从材料三中可见,作为宋王朝对手的少数民族政权,呈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4)你认为“朝代粉”应该恪守什么样的底线?
【答案】(1)北宋:赵匡胤;南宋:赵构。北宋都城在今河南省;南宋都城在今浙江省。
(2)北宋武备松弛,军纪不严,对外防范意识不高。
(3)少数民族政权是半汉化的国家,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4)既要看到该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又要看到该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的不足。总之,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看待每个朝代。
【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北宋和南宋的建立者以及都城,要求识记基础史实。根据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汴京,历史上成为北宋.汴京今河南省开封;金先灭辽、又于1127年灭北宋,同年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
(2)本题考查北宋的军备状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二“官衙门口士卒慵懒,城门口无士兵把守,外来的驼队进去自由,城墙多后失修”可知,北宋北宋武备松弛,军纪不严,对外防范意识不高,这是北宋灭亡的原因之一.
(3)本题考查作为宋王朝对手的少数民族政权的状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三“(它所面对的少数民族政权)这种半汉化国家的组织能力,比汉和唐对抗的单纯游牧民族要厉害多了”可知,作为宋王朝对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半汉化的国家,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4)本题考查“朝代粉”应恪守的底线,要求运用所学归纳总结问题。综上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看待每个朝代。既要看到该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又要看到该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的不足。
故答案为:(1)北宋:赵匡胤;南宋:赵构。北宋都城在今河南省;南宋都城在今浙江省。
(2)北宋武备松弛,军纪不严,对外防范意识不高。
(3)少数民族政权是半汉化的国家,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4)既要看到该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又要看到该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的不足。总之,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看待每个朝代。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三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北宋和南宋的建立者以及都城、北宋的军备状况和作为宋王朝对手的少数民族政权的状况及学生综合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熟记两宋建立、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有关内容。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