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课题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内容书本第(25-26)页教学目标1.知道空气真实存在,能占据一定的空间。2.能从具体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通过不同的实验来证明空气能占据空间。3.具有研究空气的兴趣,能尊重事实,形成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教学难点能联结不同的实验现象,来证明空气能占据空间。课前准备学生材料:一组材料为4个塑料袋(摆位子上),有孔塑料杯一个,装水水槽(滴红色素、泡沫条),4个气球(放一个袋子),学生记录单。准备10套。教师准备:有孔塑料杯(密封),注射器连软管,透明水缸(有泡沫条、水),塑料袋,四个矿泉水瓶(2个破),气球。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设计意图)一、导入:感受空气(5min)【板书】空气1.导语: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空气。2.出示:塑料袋(课件)提问:这是一个容器——塑料袋,你可以用它来装一袋空气吗?比比看,看谁装得多。3.提问:你是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你把空气装进去了呢?(收回塑料袋)4.导语:看来空气是真实存在的。(塑料袋放在学生桌。)学生实验。预设:塑料袋变大了,按起来有弹性,软的,捏不扁,打开来有风吹出来。初步感知空气是真实存在的,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二、探索:空气能占据空间吗(30min)(一)聚焦问题(5min)1.出示:杯子(课件)导语:这是另一个容器——塑料杯,我们把瓶子里面的这部分称为空间。2.出示:装满水的杯子(课件)导语:这个瓶子里装满了水。我们可以说:水占据了杯子内的空间。3.提问:你可以让空气占据这个杯子里的空间吗?4.追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呢?5.导语:那空气占据空间能不能像水占据空间这样,我们可以观察得到,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实验。(二)实验探究(20min)实验一:空气能占据杯子中的空间,密闭环境下水进不去1.出示:透明水缸、泡沫条提问:这是一根泡沫条,你看,它现在停在哪个位置?2.演示:将泡沫条按入水中,松开提问:现在我用手将泡沫条按入水中,再松开手,你猜猜看,泡沫条最终会停在哪个位置?说说理由。3.导语:我们可以利用泡沫条的位置,来判断水面位置。4.演示:课件导语:我们将杯子倒过来,对准泡沫条,竖直压入到水底。猜猜看,水面会在哪个位置?用一条直线画在自己的记录单上。【板书】实验装置图5.组织学生交流6.出示实验要求(课件)组织学生实验7.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板书】水进不去空气能占据杯子内的空间实验二:非密闭环境下,水和空气能互相占据原来彼此的空间。1.提问:我们不把杯子拿出来,你有没有什么办法,让现在的杯子内的空间被水占据?2.演示3.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4.提问:这些实验现象说明,谁能占据原来空气的空间?5.提问:我们不把杯子拿出来,你有没有什么办法,让现在的杯子内的空间被空气重新占据?6.演示:注射器推进空气。7.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8.提问:这些实验现象说明,谁能占据原来水的空间?9.出示:视频(课件)提问:现在,你能像张老师这样,控制杯子内的水面高度到达这个位置吗?说说你的方法和理由。预设:将杯子里的水倒掉。预设:我们周围被空气包围,空气会流进去。或者无法回答(说原因,空气看不见、摸不着)预设:在水面上。它会浮在水面上。预设:在杯底(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水进不去)在杯口(水进去了)学生小组实验学生汇报:我们观察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因为空气能占据空间,所以我们可以观察到水进不去。学生个人回答。预设:杯子倾斜,打个孔,有漏洞就可以。(目的,让空气流出,腾出空间给水)学生个人回答:看到了气泡,说明空气出来了。看见泡沫条浮起来了,说明水进去了。学生个人回答。学生个人回答:看到了注射器推进,说明空气进去了。看见泡沫条下去了,说明水出去了。学生个人回答。学生小组实验(待定)初步认识空间、占据两个概念。利用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挖掘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常见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了解学生对于“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建构情况,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对于学生的表述加强句式训练,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学生建构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并适当进行应用。三、研讨:吹气球问题(5min)1.导语:这是一个容器——气球,会吹吗?奖励你们,试试看。2.请两位将气球吹得大的学生上来,两位气球吹不大的学生上来。将他们的气球分别套入空矿泉水瓶(2个破)。3.提问:你们认为谁能吹得大?举手示意。说理由。4.组织学生现场比赛,分析现象。学生吹气球。学生个人发言。进一步巩固空气会占据空间,同一个空间只能被一种物质占据。初步感受到空气能被压缩。板书设计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