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1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学生活动手册参考答案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光源1.给这些光源分类,是自然光源的在()里写“1”,是人造光源的写“2”。太阳(1)火炬(2)闪电(1)激光(2)篝火(2)极光(1)油灯(2)霓虹灯(2)白炽灯(2)手电筒(2)萤火虫(1)发光水母(1)2.是光源的在“□”里画“√”,不是光源的画“○”。反光板发光水母广告牌彩虹发光二极管油灯2.光的传播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现象,选择正确答案。1.射击瞄准时,光的传播路径是(B)。A.人眼→准星→靶标B.靶标→准星→人眼C.人眼←准星→靶标2.皮影表演时,光的传播路径是(C)。A.皮影人偶→幕布→人眼B.光源→皮影人偶→幕布C.光源→皮影人偶→幕布→人眼分别从蜡烛火焰顶端A和底端B画直线至小孔并延伸,解释小孔成像为什么是倒立的。我的解释:因为光沿直线传播,烛焰上部发的光沿直线通过小孔,照在塑料膜的下部,烛焰下部发出的光通过小孔照在塑料膜的上部,所以在塑料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3.光的反射下面情形中,哪些属于光的反射?在“□”里画“√”。4.七色光写出彩虹的颜色和出现的方向。从内圈至外圈按顺序写出彩虹的颜色:紫、靛、蓝、绿、黄、橙、红夏天的傍晚,雨过天晴,能看见彩虹的方向是东方。第二单元热传递5.热传导在下图中画箭头表示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情况。实验发现:无论是加热金属片的中央还是边缘,凡士林都会熔化,说明热是可以传递的。热总会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做与教材上相反的实验,将盛有冷水的烧杯放入盛有热水的水槽里,记录你的发现。实验发现:在相互接触的冷热不同的物体之间,热可以传递。热从水槽里的热水传到烧杯上,再传到烧杯中的冷水,最后烧杯里的水也慢慢变热。也就是说,热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6.热对流在下图中画出热在水中的传递情况。(用蓝色箭头表示冷水的传递方向,用红色箭头表示热水的传递方向)在下图中画出热在空气中的传递情况。(用蓝色箭头表示冷空气的传递方向,用红色箭头表示热空气的传递方向)实验发现:从木屑与烟的运动轨迹可以看出,无论是热水还是热空气都会向上流动,冷水或冷空气则会向下流动,这样循环流动使得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从而使全部液体或气体的温度趋于均匀。这种传热方式叫热对流。7.热辐射在下图中用箭头表示热的传递方式。写出三种传热方式的不同与相同之处。传热方式不同之处相同之处热传导1.直接接触.2.固体传热能力最强,液体次之,气体最弱。都是由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热量。热对流1.循环传递。2.只在液体和气体中存在。热辐射1.从热源处向四面八方传递。2.可以不依靠媒介直接传递。8.物体的传热本领对不同材料制作的勺子传热的快慢进行排序。我最初的预测:最慢塑料勺木勺铜勺铝勺钢勺最快实验结果:最慢木勺塑料勺钢勺铝勺铜勺最快根据物体的导热性能给下面物体分类。铜、铁、铝、塑料、空气、木块、陶瓷、泡沫、锡纸热的良导体——铜、铁、铝、锡纸热的不良导体——塑料、空气、木块、陶瓷、泡沫板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9.地球的表面填写常见陆地地形的名称,概括它们的主要特点。地形名称图片特点平原地势低地表起伏小高原地势高地表起伏小山地地势高地表起伏很大丘陵地势中地表起伏较大盆地地势高地表起伏低画出你制作的立体地形模型示意图。10.火山和地震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形成,用文字或图记录实验现象。实验名称实验图片实验现象模拟火山喷发实验土豆泥会出现小裂缝,有白气冒出来;盖在上面的土豆泥会被顶起来;番茄酱沸腾并向外溢出。模拟地震实验1多层海绵从中间向上隆起,产生了褶皱。模拟地震实验2木片断裂,产生震动,发出断裂声,两手有震感。模拟地震实验3泡沫板产生错动,一块在下托起另一块。比较火山和地震的不同与相同之处。比较对象不同之处相同之处火山形成原因不同,主要表现不同,危害方式不同。都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危害程度高,会释放出地球内部力量。地震11.地球的内部查阅资料,整理地球圈层信息,填写下表。圈层名称平均厚度已知特点地壳有厚有薄平均厚度仅17千米,均为坚硬的岩石。地幔厚约2900千米为不同形态的岩浆。地核厚约3400千米高温高压。记录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实验中泡沫块的运动情况,分析并填写。泡沫块的运动情况:泡沫块先从加热点上方向四周移动,继续加热,泡沫块在烧杯的边缘相互碰撞、挤压。密度不同的泡沫块之间甚至还会产生交错现象。泡沫块运动的力量来自:水的对流运动地球板块运动的力量来自:岩浆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产生的运动。地球板块运动引发的自然现象有:火山喷发、地震、海陆变迁、大陆漂移等。12.地表雕刻师整理导致地表变迁的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填入框内。导致地表变迁的力量内部力量火山喷发、地震、造山外部力量风、流水、冰川、温度变化、海浪、陨石撞击、植物生长、动物生命活动、人类活动。阅读教材P36《岩石的生成方式》,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岩石名称。地幔的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如玄武岩、花岗岩。岩石的碎屑沉积下来,经过几百万年,逐渐加厚,在压力作用下变成坚硬的沉积岩,如石灰岩、砂岩。在地下高温高压作用下,很多岩浆岩和沉积岩都变成了另一种岩石:变质岩,如石灰岩变成了大理岩。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13.云和雾记录人造雾实验。观察到的现象:量筒中有线香燃烧的烟弥漫。观察到的现象:量筒中有雾产生。用冷水代替温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用冷水代替温水后,量筒里水蒸气很少,造雾效果不明显。根据以上实验,推测出大自然中云和雾的形成原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14.露和霜比较露和霜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露液体、无色、小水珠,多形成于春夏以及初秋的夜晚。都是在夜晚形成的。都是由水蒸气在遇到冷的情况下形成。一般都附着在地表的花草树木或是建筑物上。霜固体、白色、冰晶,多形成于深秋及冬天的夜晚。记录人造露和霜实验。当冰水的温度是()°C时,杯子的外壁有小水珠。这是模拟露珠的形成。当加盐后的冰水温度是()°C时,杯子的外壁有白色的冰晶。这是模拟霜的形成。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温度。15.雨和雪比较雨和雪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雨液体,四季都有降雨,形成时的温度不一定低于0°C。本质都是水,都是从云中降下来的。雪固体,一般降雪发生在冬季,形成时的气温要低于0°C。记录模拟雨的形成实验。加热烧杯里的水时,一部分液态水会变成水蒸气,当遇到冷的培养皿时,会在底部凝结成小水珠。在培养皿中加冰块,是为了使温度降低,这样培养皿底部的小水珠会变大,一旦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会掉下来。这是模拟雨的形成。16.水滴的“旅行”在图中画箭头解释“天上的水为什么总也降不完”。文字说明:在太阳的辐射下,水经海洋、陆地蒸发及植物蒸腾变成水蒸气,随气流而运动到大气中。大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形成云(水滴或冰晶),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统称降水。这些降水有的渗入土中成为地下水,有的迁移或流到海洋中,有的被植物吸收,完成水的循环。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总量保持不变。创作一首科学小诗或一篇童话《水滴的旅行》。我的家,在海洋,太阳一晒暖洋洋。我会变轻飞上天,钻到云里去旅行。我会变脸不一样,有时结成小水点,有时凝成小雪花,穿上晶莹是露珠,披上洁白成霜花。清晨醒来,我又成了旅行的水娃娃。第五单元人体“司令部”17.刺激与反应将人体接受的刺激与相应的反应连线。刺激反应胳膊有处地方有点痒避开它们,绕着走闻到香味迅速将手握起吃到苦的花生深呼吸,感到满足抓尺子时看到同伴松手抬起另一只手抓挠那里看到路上有碎玻璃看向声音传来的方向听到一声巨大声响找地方吐掉记录在“快速抓尺子”游戏中抓到的尺子下端的长度。尺子下端的长度比试结果第一次我抓到()厘米我抓到尺子下端的平均长度是()厘米;同伴抓到尺子下端的平均长度是()厘米;()的反应速度快。同伴抓到()厘米第二次我抓到()厘米同伴抓到()厘米第三次我抓到()厘米同伴抓到()厘米第四次我抓到()厘米同伴抓到()厘米根据实际情况填写。18.从刺激到反应画出守门员扑球的信息传递流程图。守门员的眼睛看到球飞过来,迅速的通过周围神经将这个信息传递给脊髓和大脑,大脑通过分析信息,下达指令,这个指令又通过脊髓传递到周围神经,周围神经把大脑的指令传送到肌肉,命令守门员做出扑球的动作。用两支铅笔的笔尖测试人体不同部位的皮肤敏感性,画“√”记录测试结果。触碰感觉身体部位手指手背肘部膝盖一个笔尖1111两个笔尖2111我的发现:按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是指尖皮肤、手背皮肤、肘关节外侧皮肤、膝盖处皮肤。19.我们的大脑测一测大脑的记忆功能。记录记忆图片中有哪些物品时的表现。我记住了(7)个小组同学中记得最多的是(10)个班级同学中记得最多的是(11)个两人一组,一名同学报一个6位数,让对方倒着顺序说出来,比一比谁说得准。这些现象说明记忆的特点是:记忆一开始记得快,但忘得也快。记忆图片比记忆文字内容更容易一些。把课堂上做的活动与大脑的功能连线。创造记忆控制推理识别20.大脑的开发与利用把蒸发、凝结、上升、下降等词语填到合适的圈里,用因果关系图表现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下面的做法,正确的在“()”里画“√”,不正确的画“×”。轮换做不同学科的作业。(√)吃完饭立即做作业。(×)边吃饭边看书。(×)考试前熬夜。(×)戴头盔坐在摩托车后座上。(√)蒙头睡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