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1

资源简介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一、教学目标
必备知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
关键能力:深刻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二、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认同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社会主义制度。通过了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体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科学精神:辩证的看待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初期探索道路的成就和曲折,能分析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公共参与:了解我国近年取得的伟大成就,立足实践,报效祖国,积极投入实践,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历史影响。
2.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正确性。
3.毛泽东思想对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
教学难点
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2.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四、课前准备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新课讲授
建国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即提出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用10年至15年时间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建议。
1953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
问题: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任务是什么?
2.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任务有什么意义?
学生思考
总结: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1)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在中国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后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探究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材料一 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自创立时起就确定的奋斗目标。但是,基于旧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党确定实现社会主义必须分两步走,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这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党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以新民主主义作为自己的第一步纲领,用以规定当前革命的性质和通过这个革命所建立的共和国的性质。在新中国建立之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没有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前途写进去。当时党中央认为:先经过一段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再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这至少要十年到十五年,然后视情况而定。
材料二 新中国的国营经济,随着接管城市过程中没收官僚资本企业逐步建立起来。到1950年初,合计接管官僚资本的工矿企业2800余家,金融企业2400余家,构成了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国营经济的主要部分。同时,人民政府还废除帝国主义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在中国的经济特权,收回长期被帝国主义盘踞的中国海关,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和对外汇的管理,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和经济等方面的利益。
材料三 1955年夏季起到1956年底,我国加快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已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也逐步健全起来。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指导地位的确立,促使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道德规范在人民中间逐渐树立起来。有了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又有依据社会主义的原则进行政治、文化、思想、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建设的成果,这就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思考:
1.在材料一的《共同纲领》中,认为当时的中国是否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
2.新中国的国营经济对于促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中国是怎么实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
4.在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答案:
1.在《共同纲领》中认为当时的中国还暂时不具备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历史条件。
2.实现从新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必须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走集体化道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没有生产资料公有制,特别是没有国有经济,是无法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所以,材料二中国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最基本的基础。
3.中国是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党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点的过渡形式。在农业方面,创造了以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多种互助合作形式,使农民的个体私有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对个体手工业,也采取类似的办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使资本家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成功地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4.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探究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探究与分享:
1954年,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雅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缺乏经验和统计资料的情况下,根据毛泽东关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示精神编制的。经过反复酝酿,前后数易其稿,费时四年,“边建、边改、边学”,终于编成并付诸实施。1957年底,“一五”计划各项指标全面提前超额完成。
“一五”期问,在苏联的援助下,我国迅速建立起前所未有的新兴工业部门,如飞机、汽车、重型机器、发电设备、冶金和矿山设备、精密仪表、新式机床、塑料、无线和有线电器材的制造等。我国建立起一大批新的钢铁、煤炭、电力、机械、有色金属、化工和军工企业,构成了我国工业布局的基本框架。“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答案: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原因包括:
一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短短三年内根本扭转了国民党反动派留下的混乱局面,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
二是从总体上把握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一中心任务,使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三是确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过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们来看看毛主席针对这个问题是如何回答的。
相关链接
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毛泽东说:“照抄是很危险的,成功的经验,在这个国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本国的情况相结合而一模一样地照搬就会导向失败。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
教师讲解: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有哪些变化呢?我们通过中共八大来了解。大会完全肯定了党中央从“七大”以来的路线是正确的,同时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大会提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此,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大会在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实质的提法,在理论上有不完全准确的地方,因为这个提法没有全面地指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同时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但是上述提法的着眼点,在于把中国生产力发展还很落后这一基本国情突出出来,强调在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全党要集中力量去发展生产力。这个着眼点,历史证明是正确的。
问题: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总结: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问题: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回答: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过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发生了哪些变化?取得了哪些成就呢?
教师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这些改变不仅仅是物质上,也有精神上的。这一时期都产生了哪些精神呢?
相关链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在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中,广大研制人员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体现中国工人阶级风貌的大庆精神,就是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教师讲解:这些精神时至今日依然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也在不断的发扬和传承着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
3、结束新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不是一句口号,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4、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明确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必然能够带领中国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六、板书设计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七、课后作业
完成本框同步课时作业,预习下一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