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5张PPT)3.1认识声现象教科版八年级上册制作高文超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2)了解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3)知道声具有能量。(4)知道声可以根据频率进行划分,人发出和可听到的声音在一定频率范围内。教学目标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教学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教学重点:声音发生和传播的条件教学难点:“真空铃”实验和声波概念。新知导入“鸟语花香”“窃窃私语”“震耳欲聋”新知导入“窃窃私语”——人类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进行交流“震耳欲聋”——吼猴以雷鸣般的吼声,警告其他动物不要侵犯它的领地。声音是动物传递信息的常用方式。新知讲解“震耳欲聋”——吼猴以雷鸣般的吼声,警告其他动物不要侵犯它的领地。声音是动物传递信息的常用方式。新知讲解把一条塑料薄膜拉紧,放在嘴边吹,当发出声音时,嘴唇会感觉膜在振动。把放到正在播放音乐的收音机扬声器上,手会感觉扬声器在振动。新知讲解正在发声的琴,琴弦在振动。新知讲解正在唱歌的歌唱家,声带在振动。新知讲解正在发声的音叉,音叉在振动。新知讲解优美的琴声来自琴弦在振动。青蛙“呱呱”的声音由于它的鸣囊在振动。新知讲解通过上面的观察,我们可以知道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soundsource)。新知讲解把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水面会上下运动。我们可以看到以石子为圆心高低起伏的波浪,一圈圈向外扩展、传播。这就是我们常见的水波。水波新知讲解如图所示,用槌击鼓,当鼓面向右侧运动时,压缩了右侧的空气该处空气变密;而当鼓面向左侧运动时,右侧空气变疏。这样空气中就形成了密疏相间的波动,以鼓面为中心,向远处扩展,向四周传播。这样的振动传播的过程形成了声波(soundwave)。声波新知讲解如图所示,把一个电铃放入扣在抽气盘的玻璃钟罩内,通电以后我们可以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然后用抽气机从钟罩内往外抽气,这时会有什么发现?现象:我们听到的铃声逐渐减小。新知讲解现象:我们听到的铃声逐渐增大。停止抽气,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钟罩,我们听到的铃声会怎样变化?结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新知讲解凡是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我们称为声的介质(medium)。空气、水、大地、木头、钢铁等都是声的介质。这个实验说明:声波必须借助于某种物质才能传播。这一结论和人类实践经验一致。新知讲解人们在公园说活交流信息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新知讲解把一根长管插入水中,另一头放到耳边,就能听到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液体可以传播声音暖气管能把敲击的声音传遍楼内各处新知讲解固态可以传播声音新知讲解由于没有空气,月球表面是一个寂静无声的地方,宇航员只能靠无线电波互相联系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新知讲解和同学讨论,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烛焰“跳舞”如图所示,打开音响,播放一曲你喜欢的音乐,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音箱前。加大音量,你会发现,烛焰在随着音乐“跳舞!”新知讲解结论:声音具有能量烛焰“跳舞”静止的烛焰舞动起来了,说明它获得了能量。这些能量是由声源发出的,经声波传播而来的。新知讲解声波传播信息发令枪烛焰“跳舞”声波传播能量新知讲解如图,百米赛跑时,在终点计时的小明先看到发令枪冒烟,后听到枪声。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声的传播需要时间。声传播的距离与所用时间的比叫声速(soundvelocity)。新知讲解科学研究发现,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性质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下表列出了常温(15℃)下几种介质的声速。介质名称传播速度v/(m/s)空气340水1460大理石3810钢铁4900~5200铝5100玻璃5000~6000新知讲解下表列出了常温(15℃)下几种介质的声速。介质名称传播速度v/(m/s)空气340水1460大理石3810钢铁4900~5200铝5100玻璃5000~6000(1)不同介质的声速一般不同;(2)通常固体的声速>液体的声速>气体的声速。新知讲解鼓膜人耳的结构新知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人的声带振动,可以发出声音;声波传入人耳中,触动鼓膜,则会产生听觉,使我们听到了声音。新知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新知讲解精巧的人体器官,能发出或感受世界上所有的声波吗?不是的。在物理学中,物体振动的次数与所用时间的比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合是Hz。如果物体每秒钟振动1次,它的频率就是1Hz。人的声带,能够产生64Hz~1300Hz的声;人耳能听到20Hz~20000Hz的声。新知讲解次声、可听声音和超声低于20Hz的声,叫做次声(infrasonicsound);高于20000Hz的声叫做超声(supersound)。新知讲解次声、可听声音和超声次声和超声不为人耳所感知。但有许多动物的听觉范围与人不同,狗和猫能听到超声;蝙蝠和海豚可100000Hz以上的超声;水母可以听到8Hz~13Hz的次声。新知讲解超声和次声有各自的特征,也有不同的用途和危害。地震产生次声波超声雷达课堂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D.人能听到所有的声音A课堂练习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发声的物体不一定振动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阻碍人耳的接收D.地震、火山喷发产生次声波人耳能听见C课堂练习3.如图是警察利用无人机对行人“喊话”时的情景,该情景能说明()A.声音只能向一个方向传播B.高于20000Hz的声人也能听见C.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D.声音不能传递信息C课堂练习4.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B.真空可以传声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D.超声波在空气中比次声波传播速度大。A课堂练习5.下列叙述与实验结论相符的是()D课堂总结一、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二、声的传播:声波向四周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在固、液、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声波可传播信息和能量。三、声传播的速度:声传播的距离与所用时间的比叫声速。声速与介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四、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声带产生64~1300Hz的声;人耳听到20~20000Hz的声。声的产生、传播、接收是听到声的三环节。低于20Hz的声是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是超声。人耳不能听见超声和次声。板书设计一、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二、声的传播:声波向四周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在固、液、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声可传播信息和能量。三、声传播的速度:声传播的距离与所用时间的比叫声速。声速与介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四、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声带产生64~1300Hz的声;人耳听到20~20000Hz的声。声的产生、传播、接收是听到声的三环节。低于20Hz的声是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是超声。人耳不能听见超声和次声。作业布置1.P40T12.课外作业:P40T2。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三章声3.1认识声现象导学目标:(1)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2)了解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3)知道声具有能量。(4)知道声可以根据频率进行划分,人发出和可听到的声音在一定频率范围内。重点:声音发生和传播的条件难点:“真空铃”实验和声波概念。导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课时:1课时导学过程课前导学1.发声得物体在。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2.声音的传播需要,真空传声。3.声音传播的与的比叫做声速。4.在物理学中,物体振动与的比叫做频率。课堂导学一、声源1.发声得物体在。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2.发声的物体都在,声音是由于物体产生的。二、声音的传播3.声音的传播需要,真空传声。4.声波必须借助于才能传播。凡是能传播声波的物质称为声的。三、声传播的速度5.声音传播的与的比叫做声速。6.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有关,还跟介质的有关。四、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7.人的振动,可以发出声音,声波传入人耳中,触动,则会产生听觉,使我们听到了声音。8.在物理学中,物体振动与的比叫做频率。9.人的声带,能产生64Hz~1300Hz的声音;人耳能听到Hz~Hz声音。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课堂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D.人能听到所有的声音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发声物体不一定振动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阻碍人耳的接收D.地震、火山喷发产生次声波人耳能听见3.如图是警察利用无人机对行人“喊话”时的情景,该情景能说明()A.声音只能向一个方向传播B.高于20000Hz的声人也能听见C.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D.声音不能传递信息4.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B.真空可以传声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D.超声波在空气中比次声波传播速度大。5.下列叙述与实验结论相符的是()课后反思参考答案:课前导学1.振动、声源。2.介质、不能。3.距离、所用时间。4.次数、所用时间。课堂导学1.振动、声源。2.振动、振动。3.介质、不能。4.某种物质、介质。5.距离、所用时间。6.性质、温度。7.声带、鼓膜。8.次数、所用时间。9.20、20000。课堂练习1.A;2.C;3.C;4.A;5.D。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三章声第一节认识声现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2)了解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3)知道声具有能量。(4)知道声可以根据频率进行划分,人可发出和可听到的声在一定范围的频率范围内。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教学重点:声音发生和传播的条件教学难点:声波。学情分析:学生对生活中的声音并不陌生,但认识缺少系统化、科学化,根据学生对实验都比较感兴趣,因此通过学生动手探究来认识声音的相关知识,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学器材:教师:多媒体展台、吉它、手机、玻璃罩、抽气机学生分组:塑料膜、橡皮筋、小鼓及小槌、小纸屑、直尺、石块、水、水槽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提出问题举例说出各种动物(狗、猫、鸟、蝉等)是怎样发出声的?声音是什么?声音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自由发挥,其目的是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主题:声的产生和传播。二、自学探究(一)声源1.声携带能量、传递信息。阅读教科书中图3—1—2、图3—1—3是让学生知道:(1)声是携带能量的;(2)声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2.探究活动:观察发声体在振动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器材刻度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出声音,进行体验,并考虑这样的问题:当物体振动时可以听到什么?当物体停止振动时还能发出声音吗?(1)提出问题:(引导:小鼓无声时,怎样使它发出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培养学生根据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2)猜想和假想:①可能是物体要运动起来②可能是物体要振动起来③……培养学生大胆的合理的猜测与假设的能力(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根据你桌上的器材,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并交流方案。参与学生的设计、交流、做必要的引导。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和合作精神。(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①用小槌击鼓,立刻在鼓面放小纸屑,观察纸屑在跳动,可见鼓响时,鼓膜在。②把一条塑料薄膜拉紧,放在嘴边吹,当发声时,嘴唇感觉薄膜在。③拨动张紧的橡皮筋,使其发出声音,发现橡皮筋在。优美的琴声是来自于琴弦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现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5)分析与论证: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根据实验收集的证据,分析,概括出你的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6)评估:各小组间交流、评估,再整合结论。培养发现他人存在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去肯定他人的成果,去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知道类比法。3.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与水源类比)(二)声音的传播1.声波:声源振动产生声波。(类比:水振动产生水波)鼓面的振动使周围的空气振动,并且这个振动由近及远地传播,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体)中的传播。振动的传播,实质是能量的传播,就像小石子在水面激起水波,水波使小纸片上下运动。因为水声波有能量,所以声波传入耳中会使耳膜振动,我们就感觉到了声音。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实验引导)把耳朵贴在桌面的一端,然后用指甲轻轻敲击桌面的另一端,你能听到声音吗?(小故事)叙述“睡听远处马蹄声”为什么运动员在水下能听到音乐进行花样游泳?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中也能传播。(引导推理)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没有介质呢?(实验引导)阅读37页“观察声的传播”后,给同学上来演示实验。思考:罩内电铃声是怎样传到耳中的?当抽气机抽去罩内空气时电铃声变小,让空气重新进入罩内时,声音变大,这是为什么?演示实验,注意观察和聆听,说出此实验说明什么问题(真空不能传声)分析与论证:真空不能传声。阅读38页图3-1-8,(a)水能传声(b)固体能传声(c)真空不能传声图3-1-9扩大知识面结论:要听到声音,必须要有声源、介质和接收器同时存在。3.声速:每秒钟声音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与介质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固体中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小。讨论与交流:声的传播有多快提问:田径比赛时发令枪的烟雾和枪声应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远处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知道光和声的传播需要时间。(三)人耳的听声能力频率: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人耳听到20Hz~20000Hz的声。(频率为20~2万赫的声音)次声:低于20Hz的声。超声:高于2万赫的声。不要损伤耳朵,保护自己的听力。三、板书设计四、达标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D.人能听到所有的声音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发声物体不一定振动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阻碍人耳的接收D.地震、火山喷发产生次声波人耳能听见3.如图是警察利用无人机对行人“喊话”时的情景,该情景能说明()A.声音只能向一个方向传播B.高于20000Hz的声人也能听见C.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D.声音不能传递信息4.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B.真空可以传声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D.超声波在空气中比次声波传播速度大。5.下列叙述与实验结论相符的是()参考答案:1.A;2.C;3.C;4.A;5.D。五、作业:P40T1家庭作业P40T2.教学反思: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教师起引导作用,授课方式与过程式体现了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方法,这是本课设计的特色。教师引导时的表情,和语调的抑扬顿挫会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其乐于其中的学习。在全堂中注意及时激励学生,使其有成就感,学劲会更足,效率会更高,尤其是对学生一些独特的见解和提问要给予较高的评价,学生能提出较好的问题是教学的一个亮点。另外,教师在课堂上与学会的交流是远远不能达到要求的,课外要多深入学生当中,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情况,不单是学习上,还包括生活上,思想上等的情况,去了解学生的需求,去寻找适合他们的教法,去追求做一个学生喜爱的教师,那才是教师的一片天空。。认识声现象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速:传播的距离所用时间的比。声速与介质、温度有关。固体中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空气传播速度最小。15℃时,V空=340m/s。人耳的听力:人耳听到20Hz~20000Hz的声音。声带产生64-1300Hz的声音声源——水源声波——水波类比法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3 认识声现象 教案.doc 3.1 认识声现象 学案.doc 3.1 认识声现象.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