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随时说声“谢谢你” (课件共21张PPT) 全国通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随时说声“谢谢你” (课件共21张PPT) 全国通用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随时说声“谢谢你”
——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案例一
妈妈一直都把好吃的东西省给虎子吃。有一次在饭桌上,爸爸对虎子说:“你看妈妈多关心你呀,这次把这只鸡大腿夹给妈妈吃吧!”
虎子却说:
“妈妈不爱吃鸡腿,妈妈喜欢吃菜。”
妈妈
听了愣住了。爸爸在旁边问虎子:“那妈妈对你这么好,你总得向妈妈表示一下吧,你拿什么报答妈妈?”
虎子想了一下说:“妈妈对我好是应该的,谁叫她是大人呢?我奶奶对我妈妈那么好,可妈妈给奶奶家东西时总是抠抠索索的?”虎子的爸妈听到这话,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不说话了。
案例讨论:
1、听了这个故事,各位家长您有什么感受呢?请各位家长畅所欲言。
虎子的不懂事,归根结底是虎子没有感恩意识,同时虎子的妈妈对长辈也是抠抠缩缩,忽略了长辈对自己的好,没有起到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案例中的虎子,对父母不知感恩。
好菜好饭自己先吃,从不顾及他人。虽然父母对自己艰辛操劳、无私奉献,但是他坦然接受父母的关爱而不思回报,却享用得心安理得。
妈妈一直都把好吃的东西省给虎子吃。有一次在饭桌上,爸爸对虎子说:“你看妈妈多关心你呀,这次把这只鸡大腿夹给妈妈吃吧!”
虎子却说:
“妈妈不爱吃鸡腿,妈妈喜欢吃菜。”
妈妈
听了愣住了。爸爸在旁边问虎子:“那妈妈对你这么好,你总得向妈妈表示一下吧,你拿什么报答妈妈?”
虎子想了一下说:“妈妈对我好是应该的,谁叫她是大人呢?我奶奶对我妈妈那么好,可妈妈给奶奶家东西时总是抠抠索索的?”虎子的爸妈听到这话,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不说话了。
2、孩子们,如果你是虎子,你应该怎么做?
“您了解您的孩子吗?”(下列条目中,符合孩子行为表现的,画“√”;
不符合画“×”。)


1、孩子记得家长的生日;


2、家长过生日时,孩子能做一件让家长高兴的事;


3、孩子能够认真完成家长交给的家务活;



4、当同学遇到困难时,孩子会主动帮助做力所能及的事;


5、孩子能够主动洗自己的小件衣物;


6、孩子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爱心活动;


7、看到不幸的人,孩子很同情;


8、当家人生病时,孩子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9、有好吃的东西时
,能先让老人或父母吃。

)10、对年长者说话客气;

)11、孩子见到自己认识的年长者手中提着东西,能主动帮忙;

)12、孩子愿意帮助比自己年龄小的同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感恩测试
“你懂得感恩吗?”(下列条目中,符合自己行为表现的,画“√”;
不符合画“×”。)


1、记得家长生日;


2、家长生日时,能做一件让家长高兴的事;


3、能够认真完成家长交给的家务活;


4、当同学遇到困难时,会主动帮助做力所能及的事;


5、能够主动洗自己的小件衣物;


6、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爱心活动;


7、看到不幸的人,很同情;


8、当家人生病时,能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9、有好吃的东西时
,能先让老人或父母吃。

)10、对年长者说话客气;

)11、见到自己认识的年长者手中提着东西,能主动帮忙;

)12、愿意帮助比自己年龄小的同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测试结果表明:
“√”越多,说明感恩意识越强,家长应给予鼓励。
“×”越多说明感恩意识越差,家长应加强具体的引导与帮助。
到底什么原因导致孩子缺乏感恩意识呢?请家长朋友们说一下自己的见解。
什么原因导致孩子缺乏感恩意识呢?
1、长期以来,我们对感恩教育有所忽视。
2、家长没有对孩子做出很好的示范。
3、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忽视了对孩子感恩意识的培养。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道德教育中,对感恩教育重视不够。在教育方式上,以往比较多的是说服、灌输式的道德教育,忽视利用身边最直接的生活现象进行道德教育。无论在学校的课堂上,还是在家里,孩子们接受感恩教育最常见的形式就是通过书本,或者由家长讲个感恩的小故事,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孩子只是了解到看待一件事情可以有另一种方法,却没有切身感受到为什么应该感恩,感恩的心情是怎样的,被感恩的人的心情是怎样的。道德教育中的“知”“情”“意”“行”,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只做到了“知”。在孩子的感恩教育中,没有做到让感恩情感内化为孩子的需要,就没有真正教会孩子什么是感恩。当前我们提倡和开展感恩教育,其目的是让孩子从关爱亲人做起,进而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从案例一可以看出,虎子没能体会和尊重妈妈的爱与艰辛。他知道妈妈很辛苦,但认为这是妈妈的义务,认为自己吃好东西是天经地义,妈妈就应该让着自己或伺候自己。
1、长期以来,我们对感恩教育有所忽视。
从案例一中可以看出,虎子的爸妈对老人不是很孝敬,这种行为对虎子产生不利的影响。我们都听说这样的故事:一家四口——爷爷、爸爸、妈妈、孩子,爷爷因为身体不好,手发抖,所以隔一段时间,家里的碗就会被摔坏几个。一天,爸爸在院子里正拿着木头使劲的挖啊,孩子看见了,问道“爸爸,你在干什么呢?”“我给你爷爷做个木碗,这样你爷爷愿意怎么摔就怎么摔。”隔天,爸爸看见孩子也拿块木头在那挖,便问道“干嘛呢?”“我也给你做个木碗,等你老了,愿意怎么摔就怎么摔。”家长听后赶紧给老人换了好碗。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有重要的影响。
2、家长没有对孩子做出很好的示范。
感恩,简单地说,就是发自内心的自觉地感谢,它是通过许多具体细小的行为体现出来的。感恩更多的是从家庭开始的,是通过细小的事情,在日常行为中体现出来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连自己的妈妈都不爱,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感恩是最基本的道德表现,也是最原始的道德反映。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对孩子感恩意识的培养,孩子就会认为家长对她的爱是应该的,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失去感恩的意识。
3、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忽视了对孩子感恩意识的培养。
这是一位家长的自述:我家慧慧可勤快了。她在上一
年级时,就开始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睡前洗脚、洗袜子,把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整齐地放在椅子上等等。
随着年级的增高,她开始主动做家务。一次我们一起干完活后,我对她说:“慧慧,妈妈背疼,能不能帮我锤锤背?”她说好,就用小手锤起来。之后我说:“谢
谢,你锤得让我很舒服,比爸爸锤得还好。”慧慧听到我的表扬很开心。过几天我又说:“慧慧,妈妈今天头晕,身体不舒服,你能不能扶妈妈到床上去吗?”
慧慧赶忙来扶我,问:“妈妈,你为什么不舒服?”
“妈妈上班累的,
每天忙里忙外,为你们做这做那,很累呀!你愿意让妈妈累倒吗?”慧慧马上说:“不,不要妈妈病倒。妈妈,以后我在家多干些家务,给你当个好帮手。”
我问她:“孩子,你想做什么事?”
“擦桌子,摆碗筷。”
我说道:“慧慧越来越懂得体谅妈妈了,真成了家中的小主人了。”
慧慧说到做到,开始做家务活,现在慧慧已经上四年级了,能做好多家务活。看到孩子这样,我们家长心中充满了快乐,一家人的生活其乐融融。
案例讨论
1、孩子们你们与案例中的乖乖女“慧慧”
相比,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呢,今天谁能勇敢的把不够好的地方说一下?
2、家长朋友们,你们从案例中慧慧妈妈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在平时生活中哪些做得比较好,哪些不好。)
案例二
慧慧的妈妈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从一件件的小事中引导孩子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之情,让孩子在做家务劳动中体会父母的不易,从而更加珍惜和尊重他人的劳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起对亲人、对他人、对社会的感恩之心。当一个怀着感恩的心去学习、生活时,就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会感受到生活的丰富与美好,从而激发起热爱大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并能将感恩之情表达出来,愿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和他人。
建议:
1、培养感恩意识,让孩子理解家长养育子女的艰辛。
2、通过节日和身边发生的事情,让孩子践行感恩。
3、家长要接受孩子的感恩,体会其中的快乐。
4、给孩子分配一定的家务,用行动体现感恩。
5、对不懂得感恩的孩子,家长要适当引导。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感恩老师。感恩意识是让孩子知道家人对自己的付出和劳动,体会家长养育的艰辛,懂得尊重家长,珍惜现在的生活。家长可以通过交流让孩子知道父母的不容易和家长的责任,让孩子知道自己在生病时,上学时、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所作的事情。当家长劳累时,要把这种感受说出来,让孩子理解和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家长要学会说不,不能一味的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对的或合理的,家长要尽量创造条件满足;不合理或不恰当的,家长要学会拒绝,同时说明理由。再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孩子判断是非的能力。如果家长一味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一旦有一天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孩子可能会失去理智做出一些事情,家长就会看到恶果。
1、培养感恩意识,让孩子理解家长养育子女的艰辛
家长可以利用节日和身边发生的事情,让孩子践行感恩。
家长可以利用各种节日,如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妇女节、教师节等,让孩子给亲人、同学、老师发个短信打个电话,送去美好的祝愿和真诚的敬意。这个过程传递的是积极愉悦的情感,能增进亲情、友情,让孩子感受到“我们是一家人”。正因为我们爱别人,所以我们受到了尊重,感受到了愉快,加深了彼此的理解、尊重与信任。
家长也可以结合身边的事例和图片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如有的人在危难时刻得到过他人的帮助,事后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途径寻找恩人。这些寻找的过程和恩人相见的场面都是非常感人的,对孩子会有很大的震动。在汶川地震后,许多学校发起了演讲活动、捐款活动、图片展览等。通过图片,能直观的呈现给孩子灾后人们在废墟里救援的场面;通过捐款,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也有一份社会责任;通过演讲,则能让孩子深入思考和感受。家长抓住这些时机,与孩子进行交流,深深拨动孩子感恩的心弦。
2、通过节日和身边发生的事情,让孩子践行感恩
家长给予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当孩子感受到这些并向家长表达感激之情时,家长要接受孩子的感恩。他不仅给家长带来愉悦,也能让孩子体会到给予别人关爱时得到的尊重与喜悦,同时也可以学习与人交往的技能和技巧,这一过程得到的是双倍的快乐。有的家长不习惯接受孩子的感恩,认为孩子多事,或者随便说一句“这是家长应该做的”,要么说“你就会说好话,你好好学习就可以了”。这样剥夺了孩子感恩的权利和机会,时间长了,孩子就不再主动表达感激之情,感恩的意识就会淡薄。
3、家长要接受孩子的感恩,体会其中的快乐
在生活中,家长要给孩子一些家务活,让孩子体会作为家中的一员,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如扫地、洗碗、洗自己的小件衣服等。让孩子体会劳动的过程,感受其中的不易,理解家长的辛苦。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家长及时地表扬,使其坚持和巩固;做得不足的地方,家长给予具体的帮助与指导,告诉他如何去做,这样既提高了孩子的劳动技能,又培养了孩子的劳动热情。又如,可以让孩子当一天“家长”,照顾父母;也可以让孩子当一星期“家长”,管理家里的柴、米、油、盐。让孩子在活动中,用自己的行动学会感恩。
4、给孩子分配一定的家务,用行动体现感恩
对于不会感恩或不懂感恩的孩子,家长要进行具体的引导和帮助。如:买一些书或讲一些故事,让孩子了解感恩;采用互动体验,通过家长互换角色,使孩子亲自感受生活的繁杂;通过观察生活,让孩子做生活的有心人,发现家长对自己的爱,这些爱主要体现在自己生病时家长的关怀与呵护,自己失败时家长的信任和鼓励,以及为了生活家长不辞劳苦地工作;通过新老照片的对比让孩子感受时间在家长脸上留下的痕迹,激发孩子的感恩之情;让孩子知道家长的生日,家长童年的境遇,家长工作的性质,家长的生活目标和工作目标,体会家长的辛苦。
5、对不懂得感恩的孩子,家长要适当引导
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8天,感恩意识的培养也是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成效的。感恩就是发自内心的自觉的感谢,他是通过许多具体细小的行为体现出来的,此时家长要对孩子做好示范作用,注意正确引导、正确教育,用以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让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谢谢大家,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