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自然地理事物的运动规律 第四讲 水循环与水运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二 自然地理事物的运动规律 第四讲 水循环与水运动

资源简介

沭阳府苑中学高三年级地理二轮复习导学案
编写人:刘小平 编写时间:2012-3-16
【课题】专题二 自然地理事物的运动规律 第四讲 水循环与水运动
【考点】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水循环
1.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水循环通过蒸发、输送、降水和径流四个环节实现,可分为海陆间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在水循环的三种类型中,外流区域既存在海陆间循环,又存在内陆循环,内流区域只存在内陆循环。海陆间循环能促进陆地上淡水的更新和再生,内陆循环对沙漠地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人类活动可以对地表径流施加一定的影响。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1)大气降水
要形成降水,必须有水汽的凝结,水汽凝结的基本条件有:有凝结核;空气达到过饱和。
①空气能够容纳水汽量的多少是随气温而变化的。
②在一定的温度下,当空气不能再容纳更多水汽时,就成为饱和空气。如果水汽继续增加或者温度下降,就会使空气达到饱和,空气中容纳不下的水汽便会凝结出来,变为液态水。
③在自然界中,空气的上升冷却促使空气达到过饱和,是大气中水汽凝结的主要方式;依空气上升的动因不同,导致降水的类型可分为对流雨、锋面雨、地形雨等。
(2)径流
影响径流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降水量、降水形式、强度、蒸发等)与下垫面因素(地形、地质、植被状况等)。径流可分为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河流水)。河流水应重点掌握的内容为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及河流的补给。
①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大气降水是陆地各水体最主要的补给来源,其相互补给关系如下图所示:
②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
③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
ⅰ)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变化与降水量的变化相一致。
ⅱ)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变化与气温的变化相一致。
ⅲ)以湖泊水和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变化全年相对稳定。
影响因素 对航运影响
河流水文特征 流量 河流流量大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量与流域面积的大小。一般来讲,补给量与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流量越大;河流流量的时间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方式 水量大,流量平稳,汛期长(水深),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含沙量小(少淤),对航运有利
水位(汛期) 包括丰、枯水位时间,汛期长短等,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道特征有关。河流主要的补给季节处于汛期,水位高。河流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的低与高
含沙量 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一般来讲,地形坡度越大、地面物质越疏松、植被覆盖越差、降水强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
结冰期 取决于冬季气温高低。有结冰期,从低纬向高纬流的河段可能发生凌汛
河流水系特征 主要包括河流的源地、流向、落差、支流(多少、形状)、流域面积、河道特征(宽窄、深浅、曲直)等 河流水系特征主要取决于流域的地形特征,如河流的流向、落差、水系的形态与地形密切相关。流经山区的河段比较窄,而平原区河段往往比较宽浅,曲流发育 河道宽而深,流速平缓,支流多,流域面积广,对航运有利
ⅱ)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流量和水位变化 含沙量变化
破坏植被 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植树种草 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 减少
硬化城市路面 增加地面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铺设渗水砖  减少地面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流水位平衡
修建水库 对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平衡 减少水库以下河段河流含沙量
围湖造田 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3.潜水位等值线的判读
(1)河流流向判读
潜水水位往往随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关),可根据图中等值线数据递变(递增或递减)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由此可知河流流向。
(2)补给关系判读
作一垂直于河流的辅助线与等潜水线相交,比较同一水平线上,地下水和河水水位的高低,从而确定补给关系。潜水位高则地下水补给河水,反之则相反。
a.潜水补给河流;b.河流补给潜水;c.左岸河流补给潜水,右岸潜水补给河流。
二、洋流
1.洋流的分布
与北半球同纬度的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相比较,南半球西风漂流为寒流,主要原因有:(1)南极大陆是一个冰雪覆盖的大陆,影响其周围海域的水温;(2)漂浮的冰山的融化吸收大量的热量;(3)南极大陆强劲的极地东风加剧海水的降温。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容易形成海雾的海区:寒暖流交汇处、冬季暖流上空、夏季寒流上空。
②渔场的形成分析
大陆架海域:因光照条件好,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因此饵料丰富而形成渔场。
寒暖流交汇处:因海水发生搅动,表层养分丰富;冷水鱼类和暖水鱼类都适合,因此易形成渔场。
上升流处:底层海水上泛,表层养分丰富,浮游生物繁盛,饵料丰富而形成渔场。
3.洋流与等温线的关系分析方法
(1)“暖高寒低”:即暖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高纬度地区,寒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低纬度地区。
(2)“凸向即流向”:即洋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的凸向即为洋流的流向。
4.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
(1)厄尔尼诺现象
主要是指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其影响主要有:①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强、降雨增多、暴雨频繁、洪涝成灾;②西太平洋及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温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严重;③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发生的热带风暴比常年偏少。
(2)拉尼娜现象
主要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其影响主要是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引起气候异常和水旱灾害。
三、水资源危机的成因分析和解决措施
成因 措施
自然原因 空间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差别大 跨流域调水;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时间分布不均 修建水库,调节径流
水资源数量有限 节约用水
人为原因 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 控制人口增长;改进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水资源浪费严重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节约、合理用水;水资源市场化
水资源污染严重 保护水源、防止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典例剖析】
【例1】 (2011·江苏)下图为同一降水过程形成的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自然状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和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洪水过程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防治城市内涝的措施有(  )
A.兴建污水处理厂 B.疏浚河道
C.加强道路建设 D.完善排水系统
【例2】 (2011·新课标)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下图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右图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2)下图为上图中M水坝的景观。水坝能阻挡海水涌入,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说明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及其原因。
(3)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
【课堂检测】
读图,回答1~2题。
1.根据左图中等温线分布特点可知,该海区(  )
A.在北半球,A处有暖流经过 B.在北半球,A处有寒流经过
C.在南半球,A处有暖流经过 D.在南半球,A处有寒流经过
2.A洋流可能出现在右图中的(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012·苏北四市一调研】读“水循环示意图”(图4)(图中数字表示水循环环节),回答3~4题。
3.有关各地区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东亚地区:环节①水量7月份较小
B.南亚地区:环节②水量1月份较大
C.地中海沿岸:环节③水量7月份较小
D.开普敦附近:环节⑥水量1月份较小
4.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人类对环节①施加影响最大
B.跨流域调水可以调节环节③水量的季节变化
C.修建水库可以增加环节④的水量
D.植树造林可以减少环节⑤和⑥的水量
【2012·南京、盐城一模】读我国重点缺水地区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
5.对各地区缺水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地降水量小,农业用水量大 B.②地生产用水量大,水污染严重
C.③地降水量小,近海养殖用水量大 D.④地降水变率大,生产用水量大
6.解决③地缺水最有效的措施是
A.增加人工降雨 B.修建梯田 C.大力开采地下水 D.跨流域调水
【2012·厦门市上期末质检】水足迹是指生产商品与服务所耗费的水资源数量,其中本国生产给本国消费的部分为内部水足迹,他国生产给本国消费的部分为外部水足迹。表l示意Y国1999年的可更新水资源和水足迹情况。完成7—8题。
表1
可更新水资源(109m3/年) 内部水足迹(109m3/年) 外部水足迹(109m3/年)
1.7 2.2 6.4
7.根据表l资料可知Y国
A.水资源总量丰富 B.属于发展中国家
C.水资源严重匮乏 D.水资源利用率低
8.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减少内部水足迹的是
①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②进口水密集型产品
③出口水密集型产品 ④修建大型水利工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2012·湖北百所重点联考】读某区域2月大洋表面海水等温线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海区等温线比B海区等温线稠密,说明A海区海水的温度南北温差 (大或小)原因是 。
(2)图中流经甲、乙两处的洋流分别为 、 (洋流名称),并简述洋流对甲、乙两海区沿岸气候的影响。
(3)若A海域发生石油泄漏,石油的扩散方向最可能是 方向,并评价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