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自然地理事物的运动规律 第五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二 自然地理事物的运动规律 第五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资源简介

沭阳府苑中学高三年级地理二轮复习导学案
编写人:刘小平 编写时间:2012-4-12
【课题】专题二 自然地理事物的运动规律 第五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点】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6.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形成基础——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地球环境整体发展演化的基础,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如下图所示: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1)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2)各要素表现出来的特征与整体环境表现出的特征一致。
(3)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也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1.世界气候类型与自然带
2.自然带地带性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特点 主要分布地区 形成基础
水平地带性分布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延伸方向:大体沿纬线方向东西延伸更替方向:沿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更替 低纬和北半球高纬低平地区 热量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延伸方向:大体沿经线方向南北延伸更替:自沿海向内陆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更替 中纬度低平地区 水分
垂直地带性分布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延伸方向:大体沿等高线方向延伸更替方向:自山麓向山顶 海拔较高的山地 水热状况差异
3.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呈现出地带性分异现象,但陆地自然条件复杂多变,受地形、洋流及海陆分布等因素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在个别地区呈现出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例证及原因分析如下表所示: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形成原因
南美洲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南美洲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携带水汽难以到达东部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及中美地峡东侧的热带雨林带 处在信风带迎风坡;沿岸有暖流增温增湿
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成因类似于马达加斯加岛东岸的热带雨林带
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地分布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三、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温度(热量或纬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阳坡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线位置偏高,阴坡则相反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使雪线上升;臭氧层破坏,使雪线上升;沙漠化造成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即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四、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判读方法
1.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判断方法
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2.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从山麓向山顶更替的是垂直地域分异,如喜马拉雅山等一些高山地区自然带的分异。
3.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方法
判定南北半球 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脉一般位于北半球
判定热量带 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所处的热量带
判断纬度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
判断阴阳坡 一般情况下,山地阳坡自然带多于阴坡自然带的数量
【典例剖析】
【例1】 (2011·江苏)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  B.坡向朝南,温度高
C.坡度大,纬度低 D.海拔高,降水多
(2)我国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  )
A.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 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
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 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
【例2】 (2011·福建)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1)R河大峡谷呈现出谷底荒漠、北壁林木苍翠、南壁植物稀少的景观,分别说明其成因。
(2)与甲国西部沿海地区相比,R河沿岸地区工业较不发达,分析其原因。
(3)分析R河河口出现断流现象的人为原因。
(4)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课堂检测】
【2012·皖南八校二联考】高山林线是指当山体达到一定高度时出现的森林分布上限。右图是“中国高山林线高度等值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符合图示信息的是
A.我国A-B.A-C的纬度变化更明显
B.我国北方高山林线的经度变化更明显
C.理论上安徽林线应低于3 2 00米
D.同纬度比较一般我国东部林线高于西部
2.导致图中A—B、A—c治线高山林线变化的根本原因分别是
A. 降水差异;气温差异 B.海陆差异;纬度差异
C.地形差异;降水差异 D.地形差异;纬度差异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和M地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该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地的河流汛期与密西西比河的汛期出现的季节相反
B.此地炎热的7月带来强烈上升的气流,成为一年中的雨季
C.此地西部广布的峡湾海岸引来众多观赏游客
D.此地可见大面积的茶园
4.关于图中A地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A地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A地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 D.A地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
【2012·烟台期期中考】读我图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完成5—6题。
5.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6.该示意图体现了 ( )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2012·苏北四市摸底考】十月,正值金秋,秋的画卷如火如荼次第展开。结合图7回答7~8题。
7.此季节,以“碧云天,黄叶地”为主要景观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8.能够观赏到图8中四类景观的寻秋路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于2010年11月5日在乌鲁木齐市召开,在全国引起广泛热议。“海水西调,引渤入新”的基本思路是:从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达海拔1200米,到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再顺北纬42°线东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进入新疆。
材料二 海水西调入疆构想图(下图)
(1)图中调水线路依次经过我国________、________、塔里木盆地等主要地形区。
(2)图中A,B,C三地所属自然带的分布体现了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此规律产生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
(3)该工程建没可能对沿线地区自然环境产生哪些不利的影响?
(4)分析A、C两地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