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人口与城市 第一讲 人口数量与人口迁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三 人口与城市 第一讲 人口数量与人口迁移

资源简介

沭阳府苑中学高三年级地理二轮复习导学案
编写人:刘小平 编写时间:20124-12
【课题】专题三 人口与城市 第一讲 人口数量与人口迁移
【考点】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状况与人口问题。
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4.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人口增长模式的评价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对经济的影响
人口增长模式 利 弊 特征
原始型(高高低) 出生率高,能满足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死亡率高,有时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增长率低,且波动较大
传统型(高低高) 劳动力充裕,促进经济发展 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导致积累减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贫困加剧等,进而引发各种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 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快
现代型(低低低) 利于社会积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和兵源短缺,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口生活困难和生活孤单等 少年儿童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2.人口增长模式的判读
(1)怎样区分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
①从特征上区分
区分三模式,特征很重要:现代型是三低,传统型是高低高;原始型是高高低,切实要记牢。
②从数值上区分
原始型和传统型的人口出生率都在3.0%以上,但传统型的死亡率相对较低,据此可区分二者;现代型的人口出生率大致在1.5%以下,而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由于我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等政策,目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到1%以下,即为现代型。
(2)如何确定人口增长模式
①传统型和原始型的区别:传统型“高低高”模式和原始型“高高低”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传统型的出生率相对下降和死亡率较低,尤其是死亡率明显下降,使自然增长率上升,明显高于原始型。
②传统型和现代型的区别:传统型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高于现代型,现代型的自然增长率一般低于1%。即高于1%为传统型,低于1%为现代型。
3.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方法
人口金字塔图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其可直观地表示某一地区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进而可分析该地区未来的人口变化趋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判读时,可关注以下几点:
(1)读构成。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所占人口的比例,以及男女比例差异。
年轻型(增长型)——年轻人比重大,塔形下宽上尖(甲图);(2)成年型(静止型)——除极老的年龄组外,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大,塔形较直,只在高龄部分(即塔尖)急剧收缩(乙图);(3)年老型(缩减型)——年轻人比重小,中年以上比重较大,塔形上下窄中间宽(丙图)。
(3)析变化
①从年轻型到年老型的正常转变(如上图)。其变化主要是受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随着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向现代型的不断转变而转变。
②异常变化
ⅰ)某年龄段男女比例突然变小。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由于计划生育等原因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由于重大灾害等原因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ⅱ)某年龄段男女比例突然增加。其变化可能是由于就业、升学等原因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ⅲ)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可能是战争导致的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
二、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国家 问题 影响 措施
发展中国家 人口出生率高,人口数量增长快,人口压力大 加大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导致积累减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生活水平上升缓慢甚至下降等问题 实行计划生育,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少年儿童比重过大 造成过快的人口增长惯性,不利于人口、经济、教育、就业、环境等问题的解决
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 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等社会问题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人口老龄化
三、人口迁移的动因和影响
1.人口迁移的动因分析
迁出地(推力) 中间阻力 迁入地(拉力)
高原、山地、丘陵、气候干旱、淡水缺乏、土壤盐渍化 地形、气候、交通通达度 地势平坦气候暖湿阳光充足土壤肥沃
国家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国家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国家政策社会稳定政治变革
经济落后收入低农业成本高,劳动力过剩 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生活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
文化教育落后、家庭、婚姻 文化教育发达、家庭、婚姻
2.人口迁移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迁入地 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并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迁出地 ①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四、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影响
外国文化 婚俗、宗教等地域文化的差异,影响人口的出生率。(1)发达国家晚婚、不婚、不育、离婚率较高等现象降低人口出生率;而发展中国家的早婚早育观念会增加人口出生率(2)宗教会影响局部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如天主教影响下的拉丁美洲地区,是世界上出生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方面(1)生育观念由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生到少生优生,大大提高了人口的素质(2)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加快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3)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打破了封闭保守的社会环境,各地区人口交流频繁,婚姻地域范围扩大,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典例剖析】
【例1】 (2011·重庆)下图表示2000~2005年间我国各省(市、区)省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读下图回答(1)~(3)题。
 
(1)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是当地(  )
A.收入水平高    B.远离东部
C.人口数量少 D.经济落后
(2)图中B点代表的省(市、区)在1954~1984年间是我国唯一的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也是目前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该地区典型的农作物是(  )
A.棉花 B.甜菜 C.橡胶 D.青稞
(3)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
A.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B.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
C.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少
D.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例2】 (2011·四川)下图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
B.人口密度十年来大幅减小
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
D.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50%以上
(2)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B.水利工程移民增多
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 D.劳务输出数量增加
【例3】 (2011·江苏)下表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图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
(2)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
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
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
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课堂检测】
下面上图为“甲、乙、丙、丁四国人口增长状况图”,下图为“不同阶段人口发展模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上图中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特点与下图人口增长阶段对应正确的是(  )
A.甲——①   B.乙——② C.丙——③ D.丁——④
2.影响丙国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原因有(  )
①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 ②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 ④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下表为我国2010年3省(或直辖市、自治区)人口数据,据此回答3~4题。
省(或直辖市、自治区)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总人口(万)
甲 7.47‰ 5.89‰ 1.58‰ 1815
乙 11.59‰ 6.27‰ 5.32‰ 9392
丙 17.4‰ 5.7‰ 11.7‰ 281
3.下列选项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位于我国西部经济带 B.乙人口增长模式为“高—高—低”模式
C.丙位于我国东部经济 D.甲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模式
4.乙丙人口大量迁往甲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地劳动力素质低 B.甲地环境质量高
C.甲地就业机会多 D.甲地大量矿产资源待开发
【2012·海淀区期末考】图1为“我国1970—2010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统计图”。回答5—6题。
5.关于1970—2000年间人口变化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出生率基本保持不变,死亡率不断下降,自然增长率也不断下降
B.人口增长模式完成了高高低特征向三低特征的过渡和转变
C.1975—1985年期间,我国人口数量先增后降
D.1985—2000年人口变化显示了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
6.根据2000年—2010年间人口变化特点,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口数量的增长与环境、资源相适应
B.仍面临着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带来的问题
C.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养老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
D.人口变化特点与人口迁移密切相关
【2012·青岛期末考】下表是我国四省(直辖市)的常住人口(其中包括在该地居住的离开原籍半年以上的人口)的普查数据,读后完成7—9题。
省(直辖市)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占全国总人口数的比重(%)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占全国总人口数的比重(%)
甲省 7.17 7.15
乙省 7.31 7.02
丙省 6.83 7.79
丁市 1.32 1.72
7.表中内容反映,甲、乙、丙三省
A. 已出现人口负增长 B. 人口流动量大
C. 经济发达 D. 人口大省
8. 丁市人口普查数占全国的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发展快,人口出生率高 B. 生活水平提高,自然增长率高
C. 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 D. 经济发达,迁入人口数量多
9. 从第五次人口普查到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0年间,人口数量增长率最高的是
A. 甲省 B. 乙省 C. 丙省 D. 丁市
【2012·扬州期末考】图7为“上海市浦东新区某时期流动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关于浦东新区流动人口变化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老城区周边区域流动人口急剧减少 B.南部区域流动人口呈减少趋势
C.最北端流动人口呈增加趋势 D.流动人口增多区域比减少区域范围大
11.推动浦东新区流动人口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环境因素 B.交通因素 C.经济因素 D.政策因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