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沭阳府苑中学高三年级地理二轮复习导学案编写人:刘小平 编写时间:2012 4-16【课题】专题三 人口与城市 第二讲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考点】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3.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自主学习】一、城市的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位置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带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 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住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二、城市的区位1.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2.分析、评价城市区位因素的方法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到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了它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找出这个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因此,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因素要运用综合思维,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的角度来进行。在这两大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因此,自然因素可以称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可以称为动态因素。而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地形与河流相比,前者可以称为宏观因素,后者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可称为微观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不断出现影响城市兴起和发展的新的区位因素。除了科技、旅游等因素外,还有可持续发展等因素。三、城市化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评价地形 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趋向平坦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气候 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局部气候 形成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可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区水文 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有的河流被填埋后作为道路或其他建设用地,有的河流被分割成断头河或死水河,以致城市地区水系十分紊乱 容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残留河道也容易因富营养化变黑发臭生态 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脆弱的系统,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和改变最深刻的地方2.城市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1)问题及表现形式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表现形式环境质量下降 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③噪声污染;④固体垃圾污染;⑤光污染;⑥辐射污染城市交通问题 ①交通阻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②交通事故频繁;③公共交通发展缓慢;④停车场紧张城市住宅问题 ①居住环境差;②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③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④出现贫民窟、棚户区城市社会问题 ①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②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③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④内城经济衰退(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②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3)不同类型的工业区在城市中的区位分析①掌握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大、轻度污染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严重污染、一时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城市的郊区,同时需要考虑盛行风向和河流的流向。②分析一个城市的规划是否合理的条件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分析:①交通是否便利;②工业用地是否合理;③卫生防护带是否合理;④占用良田是否多;⑤居民区是否离开了污染源;⑥与旧城市的关系是否合理。此外,城市的远期发展余地是否较大,各部门间是否便于协作,也是判断城市各功能用地布局是否合理的标准。四、中国城市的特点项目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在城市化速度方面 快,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在城市化动力方面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在产业结构变动方面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变在人口流动方面 由内地流向沿海,由山区流向平原,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农村流入城市,70%流入大中城市在城市建设方面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在环境生态保护方面 环境和生态保护虽然采取了许多措施,城市生态环境也得到初步改善。但城市生态环境仍不容乐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基本协调,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我国人口众多,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五、地域文化对中西城市建筑布局和风格的影响【典例剖析】【例1】 (2011·山东)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请回答(1)~(2)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B.1982~2000年,两城市的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D.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2)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处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例2】 (2011·江苏)下图为某城市地价等级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与图中M—N一线地价等级变化相符的是( )(2)图中P区域地价低于周边地区是因为( )A.土地形状不规整 B.交通不便 C.远离市中心 D.受铁路影响【例3】 (2011·安徽)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一方面争取了国产大飞机总装等项目,另一方面向安徽等地转出部分制造业。同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优化,制造业集中分布区不断调整。下图表示上海市2004年制造业就业比重的空间分布。(1)图中甲地为________(功能区),简述判断理由。(2)分析国产大飞机总装基地落户上海的原因。(3)从产业转移角度,分析部分在沪皖籍从业人员返乡创业的原因。【课堂检测】【2012·福州期末考】图8是我国某大城市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读图完1-3题。1.当①线变成②线时,则住宅功能区可拓展到A.一环路 B.二环路 C.三环路 D.环城路2.近年该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主要原因是①城区用地紧张,地租上涨 ②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 ③为了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④郊区廉价劳动力丰富 ⑤人口向郊区迁移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⑤3.近年该市大型综合商场和超级市场逐渐从市中心向二、三环路迁移,主要原因是①二、三环路地租比市中心低 ②市中心交通拥堵③二、三环路人流量更大 ④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⑤市中心人口减少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2012·青岛期末考】图4是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某区域图,读后回答4—8题。4. 城市①、②、③的规模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③① D. ②①③5. 影响北部地区城市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A. 地形和气候 B. 地形和河流C. 气候和河流 D. 矿产和交通6. 经过③城市的交通干线在修建时的主要限制条件是A. 沿线河网密布 B. 沿线冰川广布C. 沿线地势起伏大 D. 沿线多沙漠7. 城市①和④的气候差异是A. ①市的一月均温比④市的高,①市的年降水量比④市的多B. ①市的一月均温比④市的高,①市的年降水量比④市的少C. ①市的一月均温比④市的低,①市的年降水量比④市的多D. ①市的一月均温比④市的低,①市的年降水量比④市的长三角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副中心的长三角大都市圈空间圈层城市体系。读下图回答8~9题。8.图中南京都市圈中的城市按等级可分为( )A.2级 B.3级 C.4级 D.5级9.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苏州市比杭州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 B.扬州市比无锡市的服务范围小C.城市体系中上海市的服务范围最大 D.宁波市比德清县的服务功能更全面【2012·厦门期末质检】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图2示意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演变路径,图3示意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象限。完成10-11题。10.我国属于图3中的A.I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11.关于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说法,正确的是A.1965~2005年间,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B.1975-2005年间,城市化进程慢于世界平均水平C.1985~1995年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D.1995—2005年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12.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要求更适宜居住的环境,更高质量的生活,这是人类新世纪的梦想。材料二 联合国人居组织1996年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身体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城市病”。如下图所示。材料三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模式,城市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1)上海世博会大部分场馆选址在浦东新区,试分析其优势区位条件。(2)分析材料二中“城市病”的表现及“病因”。(3)试从环境、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设想如何将你所生活的城市改造为生态城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