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 单元教材解读课件(11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秋)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 单元教材解读课件(117张PPT)

资源简介

(共117张PPT)
《健康生活》单元解读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1
单元设计思路
2
各课教材分析
目录
CONTENTS
单元设计思路
(一)单元内容
01
(一)单元内容
01
认识身体
保护身体
健康生活
(二)内容组织
01
02
04
身体的“总指挥”
05
身体的“联络员”
06
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
制定健康生活计划
我们的身体
身体的运动
03
心脏和血液
07



(二)内容组织
01
02
04
身体的“总指挥”
05
身体的“联络员”
06
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
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我们的身体
身体的运动
03
心脏和血液
07
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基于现在
着眼未来

基于课程标准要求
基于现代健康理念
基于学生发展需求
(三)内容选择
01
02
04
身体的“总指挥”
05
身体的“联络员”
06
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
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我们的身体
身体的运动
03
心脏和血液
07
01
单元设计思路
01
单元设计思路
1.基于课程标准要求
课程目标
1.科学知识总目标:
要求:认识人体和健康
2.科学知识学段目标(生命科学5-6级):
要求:初步认识人体的主要生命活动和人体健康。
课程内容----生命科学领域
要求学生形成的主要概念:
概念10--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各个系统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年级
生命科学
物质科学
地球与宇宙
技术与工程
一(上)
植物
比较与测量
一(下)
动物
我们周围的物体
二(上)
材料
我们的地球家园
二(下)
我们自己
磁铁
三(上)

空气
天气
三(下)
动物的一生
物体的运动
太阳、地球和月亮
四(上)
呼吸与消化
声音
运动和力
四(下)
植物的生长变化
电路
岩石与土壤
五(上)
健康生活

地球表面的变化
计量时间
五(下)
生物与环境

环境与我们
船的研究
六(上)
微小世界
能量
地球的运动
工具与技术
六(下)
生物多样性
物质的变化
宇宙
小小工程师
课程内容-----学习内容
10.1
人体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
10.2
人体具有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器官。
10.3
人脑具有高级功能,能指挥人的行动,
产生思想和情感,进行认知和决策。
10.4
脑需要被保护。
10.5
生活习惯和生存环境对人体产生一定影响。
基于学习内容,整套教材形成学习进阶,共同建构对人体的认识
基于5-6年级学习目标,组织本单元各课内容
01
单元设计思路
1.基于课程标准要求
以期:
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学习从系统、联系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
建立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生活的良好习惯。
学习:
概念10---人体由多个
系统组成,各个系统
分工配合,共同维持
生命活动。
01
单元设计思路
2.基于现代健康理念
传统健康理念只关注身体(机体)是否有疾病,现代健康理念对于健康的关注是多元的、广泛的,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
3.基于学生发展需求
OCED《学习罗盘2030》中提到的能力,不仅指如何获得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如何利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有用的知识
让知识有用起来
《学习罗盘2030》划分出四个核心基础能力:
身心健康基础、数字和数据素养
社会和情感基础、识字和计算能力
以身心健康为线索、
以身体结构为依托,
以健康生活为目的
各课教材分析
我们的身体
1
共3页
包括四个部分
主要内容:
1.检测自己的身体状况。
2.探索影响身体健康的原因。
3.了解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等。
1.我们的身体
一、聚焦
聚焦话题:人体健康
身体健康与哪些因素有关?
现在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是怎样的?
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引发对健康的总体关注
1.我们的身体
二、探索
主体活动:
1.检测自己的身体状况。
2.探索影响身体健康的原因。
活动目的:
引发学生关注自己身体健康,
树立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
1.我们的身体
1.我们的身体
(一)检测我们的身体状况
1.教科书提供的是学生国家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5年级中的部分项目指标及评价标准。
2.其中的体重指数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得出的数字。又称体质指数、BMI指数。
3.表的下面留有空白,意在除了教科书上的内容也可以评估身体健康其他方面的内容。比如小学生中出现较多的龋齿。
1.我们的身体
(一)检测我们的身体状况
教学时
1.指导学生收集反映自己体质状况的相关信息。
(1)可以与体育老师联系,直接利用学生当年的体质检测结果,课堂上再补充一些内容,比如龋齿等。
(2)可以课前组织部分内容检测,收集相关信息;课上进行身高、体重等便于操作的测量,培养学生利用测量工具收集信息的能力及合作能力。
1.我们的身体
(一)检测我们的身体状况
2.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估自己身体健康状况。
学生体质健康检测表
姓名
时间
检测项目
五年级的我
评估结果
体重指数(千克/米2)
30
肥胖(


低体重(

超重(

正常(

肺活量(毫升)
2350
及格(

良好(

优秀(


50米跑(秒)
10.1
及格(


良好(

优秀(

一分钟跳绳(个)
73
及格(


良好(

优秀(

一分钟仰卧起坐(个)
40
及格(

良好(


优秀(

视力
3.0
3.0及以(√

4.0及以下()
5.0及以下()
龋齿(个)
4
3个及以(√

2个()
1个()
无(

教学时:
3.小组内汇总小组成员的各项指标达标状况。
4.班级汇总全班同学各项指标达标状况。
1.我们的身体
学生体质健康统计表

)班
体重指数(千克/㎡)
肥胖(
9
)人
低体重(5
)人
超重(
4
)人
正常(12)人
肺活量(毫升)
及格(
5
)人
良好(15)人
优秀(10)人
50米跑(秒)
及格(2
)人
良好(20)人
优秀(
8)人
一分钟跳绳(个)
及格(
5
)人
良好(16
)人
优秀(
9)人
一分钟仰卧起坐(个)
及格(
3
)人
良好(15)人
优秀(12)

视力
3.0及以下
(5)人
4.0及以下
(10)人
5.0及以下
(15)人
龋齿
3个及以上
(8)人
2个(12)人
1个(9)人
没有(1)人
教学时:
5.依据统计数据分析五年级学生容易出现的健康问题。
目标指向:
了解青少年容易出现的健康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及依据数据形成结论的能力。
(二)探析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也就是影响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因素。
教学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集体论证达成共识。
论证的依据:
(1)学生自己的健康状况及产生的可能原因。
(2)教师收集并提供给学生的相关案例资料。
(3)组织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网络收集资料,提取信息。
1.我们的身体
三、研讨、拓展
探索活动的延伸。
“为了健康生长我们还需要做哪些努力?”“不良的环境可能对身体造成哪些伤害?”两个问题均与影响青少年健康生长的因素相关联。
教学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与前面的探索活动一并进行。期间适时补充一些资料,为学生研讨提供依据。
1.我们的身体
三、研讨、拓展
“除了身体健康,健康还包括哪些方面?”意在引领学生建立完整的健康意识。除了身体健康,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
教学时:
基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只需引导学生说出心理健康。
1.我们的身体
身体的运动
2
共3页
包括四个部分
2.身体的运动
一、聚焦
教科书直接告诉学生“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组成了我们的运动系统”,指向本节课研究的内容:人体运动系统。
聚焦到2个问题:
1.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完成运动的?
2.怎样保护它们并促进它们健康生长?
2.身体的运动
二、探索
主要内容:
1.认识骨、关节和肌肉,知道骨、关节、肌肉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
2.理解骨、关节、肌肉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各种活动。
3.了解如何保护和促进骨骼、关节、肌肉的健康生长。
2.身体的运动
(一)认识骨、关节和肌肉,知道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
教材以资料的方式直接给出这一知识。
教学时:
教师可以利用模型或视频资料直接讲授给学生。也可以组织学生先通过观察、摸、体验等活动,感知人体的骨骼、关节、肌肉的存在,再结合教师的讲授认识骨骼、关节、肌肉,了解它们的功能,知道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
(二)理解骨、关节、肌肉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各种活动
这是本节课的主体活动。
包括探索活动1和2,
其目的:
帮助学生建构这一认知。
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及建模的意识和能力;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念。
(二)理解骨、关节、肌肉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各种活动
探索活动1---举哑铃活动
举哑铃的过程中,前臂做屈伸运动。
哑铃有一定的重量,在举哑铃过程中能够看到,或通过触摸感受到肌肉的变化。意在引领学生体会举哑铃的过程中,骨骼、关节、肌肉都参与了运动。
(二)理解骨、关节、肌肉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各种活动
教学时:
教师指导学生多做几次同样的动作,反复感受。还可以指导学生做下蹲、踢腿等动作,进一步
体会并初步建立骨骼、关
节、肌肉共同参与才能完
成各种动作的认知。
探索活动2---制作运动模型
制作模型是一个建模的过程,属于实物建模,建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教材引领学生通过观察、触摸获得感性认知,以此为基础推测骨骼、关节和肌肉协同工作的过程,用模型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验证自己的推测。
(二)理解骨、关节、肌肉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各种活动
制作模型时:
指导学生将“肌肉”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
指导学生观察曲臂、伸臂过程中上面“肌肉”和下面“肌肉”的变化状况。
引导学生明确哪一部分分别相当于骨、关节和肌肉。在操作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三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各种活动。
(二)理解骨、关节、肌肉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各种活动。
(三)了解如何保护和促进骨骼、关节、肌肉的健康生长
教材以叙述的方式给出了相关描述,引领学生关注运动系统的保护及其健康发育。
(三)了解如何保护和促进骨骼、关节、肌肉的健康生长。
教学时:
最好能基于真实的案例,引发学生重视运动系统的健康,思考保护运动系统的方法和策略。
研讨2:为了----我们应该怎样做?
重在引领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研讨1:
描述骨、关节和肌肉相互配合完成运动。
是对探索活动1、2观察到现象的梳理和总结,是引领学生抽象概括形成新知的过程。
教学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描述三者之间的关系:关节将骨与骨连结起来,肌肉收缩带动骨骼产生运动。
2.身体的运动
三、研讨
四、拓展
2.身体的运动
教学时:
心脏和血液
3
3.心脏和血液
共3页
包括四个部分
图片:红色部分是心脏、血管和血液,呈现了身体的血液循环系统。
文字:介绍了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运输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吸入氧气。
聚焦的话题:心脏跳动有什么意义?
主要任务:引领学生了解心脏、血管、血液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及其功能;能找到血管和心脏的位置,会听心脏跳动。
一、聚焦
3.心脏和血液
(二)探索
包括:
活动1:模拟活动
活动2:测量和比较以及
:文字资料
主要任务:探析心跳的意义
活动1——模拟活动
图片中的实验:
是心脏收缩、舒张推动血液进入血管,并从血管中流回心脏的模拟实验。
对话框中的内容:
意在引发学生思考

(1)吸耳球---心脏;胶管---血管;
手的力量---心肌收缩产生的力量;水----血液。
(2)明白这是模拟实验,不是人体内血液循环的真实路径;让学生知道人体内的血液循环系统是个封闭的系统,流出和流回心脏的血管不同。
(二)探索
活动1——模拟活动
教学时:
1.
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挤压和放松吸耳球,观察水流出和流进的现象。理解心脏收缩(心跳)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
(二)探索
2.指导学生利用不同的力度挤压吸耳球,观察不同力度下水流出、流入的多少有什么不同。
设计这样的实验记录表让学生填写,帮助学生体会心脏收缩力度不同,流出的血液量不同。
引领学生感悟、理解心脏健康的意义。
(二)探索
活动1——模拟活动
3.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反复不断挤压吸耳球,手有什么感觉。帮助学生理解心脏不间断的大工作量也会疲乏。
4.指导学生结合探讨中的问题3,通过阅读课本中提供的资料,了解心脏是怎样休息的。理解良好的作息习惯对保护心脏的意义。
活动2--测量和比较
比较平时爱运动和平时不爱运动的同学跳动一分钟后恢复正常心跳所用的时间。
目的:让学生基于数据构建认知:平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剧烈运动后心脏恢复正常心跳所需的时间较短,也就是心脏机能更强健。
使学生感悟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益于心脏和血管的健康。
活动2--测量和比较
教学时:
1.关于测量:教师应先指导学生了解心率、学习测量心率的方法;再让学生实际测量并记录自己的心率。
2.关于运动:运动方式的选择可根据实际教学环境确定,可以跳动,也可以做下蹲或其它强度较大的运动。
活动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3.关于比较:选择2个大家公认的平时喜欢运动、体质好的学生作为参照,其他同学测量后与其比较。

研讨1、2和对话框中的问题,均指向心脏跳动的意义。
教学时:
教师可将其融入探索活动1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探究,在探究活动中构建认知;最后通过集体论证达成共识。
(三)研讨
3.心脏和血液

研讨3指向保护心脏健康。
教学时:
可将其融入探索活动2中,结合教科书上提供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合理作息、良好睡眠有益于心血管的健康。
教师也可以介绍一些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引起学生对心血管健康的关注。
(三)研讨
3.心脏和血液
教材图片呈现的分别是通过颈部血管和腕部血管测量脉搏的方法。
目的:帮助学生建立脉搏和心率之间的联系,理解可以通过测量脉搏测量心率。
(四)拓展
3.心脏和血液
教学时:
要指导学生学习测量脉搏的方法;
引导学生用测量的数据与前面测量的心率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四)拓展
3.心脏和血液
身体的“总指挥”
4
4.身体的“总指挥”
共2页
包括四个部分
4.身体的“总指挥”
主要内容:
1.了解脑的结构。
2.探析脑的功能。
3.建立保护脑的意识,促进形成良好习惯。
研究对象:脑
4.身体的“总指挥”
与第5课共同建立对神经系统的认识。
4.身体的“总指挥”
(一)认识我们的脑
指向脑的结构
4.身体的“总指挥”
教学要求:
只需要学生知道大脑、小脑和脑干。
帮助学生明确,大脑是脑的一部分,不是脑的全部。
(一)认识我们的脑-1
4.身体的总指挥
教学要求:
指导学生认识脊髓;知道脑和脊髓都联系着神经,神经遍布全身各处。
(一)认识我们的脑-2
4.身体的总指挥
教学要求:
指导学生了解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左右脑半球分工不同,交叉管理。
(一)认识我们的脑--3
4.身体的总指挥
教学时:
教师要准备最为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建立关于脑的感性认知。可以是脑的标本、脑的模型或视频材料。为学生建立脑的模型搭建脚手架。
(一)认识我们的脑
(二)说一说,我们的脑都能干什么?
本活动指向脑的功能。
4.身体的总指挥
4.身体的总指挥
教学要求:
指导学生了解大脑不同区域管理的事宜不同,无需知道具体哪个区域管理什么。
大脑:控制着人体的大部分生命活动现象,如运动、语言、视觉、记忆、思维、情绪等。
脑干:生命中枢,管理心跳、呼吸等。
小脑:具有协调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4.身体的总指挥
(二)说一说,我们的脑都能干什么?
教学时:
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以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让学生陈述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有依据地陈述观点。
教师可在课前收集一些脑部受损的疾病案例,启迪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安排学生收集一些病例,课上进行交流。
4.身体的总指挥
(二)说一说,我们的脑都能干什么?
病例3
病例1
病例2
最后,通过集体论证抽象概括出相关结论。脑控制着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如运动、语言、视觉、记忆、呼吸、心跳、血液循环、身体平衡、思维、情绪等。
4.身体的总指挥
据英国《太阳报》报道,英国两岁女童切丝﹒史密斯生下来就患有一种罕见的病症:她天生只有半个大脑。由于切丝少左半部分大脑,所以切丝身上必须通过左脑控制的活动——包括说话、听觉和运动的能力都产生了障碍。
是一个体验活动:指向大脑的功能。
(三)做个记忆游戏
4.身体的总指挥
两个游戏:记词语、记图像。
记词语属于抽象记忆,是以文字、概念、逻辑关系为主要对象的记忆类型。
记图像属于形象记忆,是以具体的形状、颜色等为主要对象的记忆类型。
(三)做个记忆游戏
教学时:
引领学生交流,了解记得好的学生在记忆过程中采用了什么策略。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哪一类的记忆能力更强一些。
4.身体的总指挥
教学时:
可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其他记忆游戏;也可以分阶梯,逐渐增加记忆难度;还可以设计体现创造能力、推理能力等脑的其他功能的体验活动。
4.身体的总指挥
保护脑
保护脑不受创伤
保证脑的休息时间
指向脑的保护
教学时:
与研讨活动2一并进行。教师可以用相关案例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组织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讨论达成共识。
(四)探索中的文字
引领学生增强运用科学知识指导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建立科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使知识有用起来。
教学时:
要引领学生综合运用脑的结构与功能及保护脑的知识,分析课表的合理性。鼓励学生有依据地陈述观点。
拓展
身体的“联络员”
5
5.身体的“联络员”
共3页
包括三个部分
5.身体的“联络员”
主要内容:
1.认识神经系统。
2.探析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
3.建立保护神经系统的意识,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生活习惯。
5.身体的“联络员”
(一)聚焦:
手碰到仙人掌刺:本能的缩回去。
呈现神经反射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聚焦的问题:身体怎样感知外界刺激?
脑如何发出指令?
指向本节课研究的重点:
——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
5.身体的“联络员”
(二)探索
包括二个内容
1.认识人体神经系统
资料部分:
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文字部分:
指出“联络员”是连接神经中枢与身体各部分的神经,负责发送和接受信息。
4.身体的“总指挥”
神经系统的功能:调节、控制其它各系统的功能活动。
脑是“指挥中心”
神经是“联络员”
教学时:
以第4课的学习为基础,帮助学生形成对神经系统的整体认识。
2.
探析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
活动1-接乒乓球游戏
练习
比赛
目的:引领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眼、手、神经、脑等人体各器官协调配合完成接球工作。
感悟有效的训练能够改善大脑功能,使感觉越来越灵敏,肢体越来越灵活。
5.身体的“联络员”
教学时:
(1)练习前:教师提醒学生用心体会在接球时身体哪些器官参加了活动?这些器官是如何配合接到球的?
5.身体的“联络员”
5.身体的“联络员”
教学时:
(2)练习后:指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资料推测并描述完成一个接球动作,神经系统工作的过程。
感受器(感觉器官感受刺激)——传入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发出指令)——传出神经(传递信息)——效应器(身体相应部分做出反应)
案例:
接球
缩手
闭眼等
(3)比赛时:要体现比赛的公平性。
确保:每个组训练时间相同。
每组参赛人员两人之间的距离相同。
注意:选择的距离要适宜。(既能让学生有机会投进去,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使各组投球结果有所不同。)
(4)比赛后:将结果汇总到班级记录表中,引领学生从数据中发现规律:越到后面成功率越高。
让学生体会训练可以提高反应速度。
5.身体的“联络员”
研讨:
问题1——指向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
教学时,结合到探索活动中进行。要指导学生关注人体各器官相互联系、协调统一的特点。
问题2——指向练习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教学时,结合到探索活动中进行。指导学生能运用科学知识进行有效学习。
问题3——指向保护神经系统。
教学时,可以用真实病例启发学生思考,有依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重视保护神经系统健康。
5.身体的“联络员”
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
6
共两页
包括三部分
6.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
本节课:指向心理健康。
主要内容:管理压力和控制与情绪
主要目的:让学生了解压力和不良情绪的负面效应,知道压力是可以缓解的,情绪是可以控制的。
引导学生学会管理压力与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使其身心健康的成长。
6.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
6.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
压力:是一个人觉得自己无法应对环境要求时产生的负面感受和消极信念。
小学生的压力多来自学习和人际关系。
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高兴、愤怒、惊奇、悲伤、恐惧是学生经常有的情绪表现。
(一)聚焦
聚焦的话题是压力和情绪
教学时:
可以用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出压力和情绪管理的话题,引发学生对自己心理状况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应对压力、管理情绪的欲望。
6.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
(二)探索:
1.身体对压力的反应
过度压力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难以学会新东西,产生抵触情绪。
6.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
长期压力会导致心理及身体上的疾病。
适当的压力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学习效率,激发我们的潜能。
压力的负面效应--身心受损
教学时:
1.引领学生总结长期压力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引导学生关注压力,了解管理压力的策略。
6.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
压力的负面效应--导致悲剧
2.教师可以例举一些因压力导致的悲剧,引导学生讲述自己或身边人面对压力的故事。
6.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
2.管理压力和冲突
教科书给出两个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如何缓解压力、控制情绪。
6.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
管理压力:发泄、倾吐、迁移
管理情绪:
改变认知
、合理表达、控制
考试前睡不着觉--释放压力
面对冲突--控制不良情绪
3.管理愤怒
愤怒是不良情绪表现,教科书给出了管理愤怒的具体方法。
6.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
意在引领学生找到控制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
教学时:
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发表遇到这些问题时应该怎样处理。
可以用教科书上的案例,也可以例举真实的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案例。
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论证,达成有关减缓压力、控制愤怒、避免冲突的有效策略的共识。
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画思维导图整理自己的认知。
这些方法有助于控制情绪
6.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
这些方法有助于控制情绪
6.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
帮助学生构建认知:压力是可以缓解的,情绪是可以控制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学生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7
7.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共2页
包括四个部分
主要内容:
1.进一步建立身体是一个和谐统一整体的认识。
2.梳理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3.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4.用健康生活计划指导自己的行为。
7.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一)
聚焦
1.给出概念:身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个系统出问题,会导致其他系统出现问题,影响整个身体乃至心理的健康。
2.聚焦问题:怎样保护身心健康。
7.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二)探索
包括3个内容
1.评估自己的生活方式。
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判断哪些行为习惯不利于身体健康。
2.确定健康目标。
根据自己健康状况和日常不良行为习惯,确定通过改变自己行为可以达到的健康目标。
7.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3.制订健康行为计划
教科书提供了健康生活计划包括的内容
(1)健康目标。
(2)对健康的影响。
(3)我的具体行动计划。
(4)计划的执行效果:记录计划执行过程中健康状况发生的变化。
7.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1)健康目标:应基于前面的自我评估确定健康目标。可以针对自己的其中一项或几项不良的生活方式确定改进目标,目标要切合实际。
(2)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描述要改变的方面对自己身体造成了哪些影响。
7.制定健康生活计划
案例1
健康行为计划
健康
目标
改变身体瘦弱的状况。我要增强体质,三个月内要增重十斤。
对健康的影响
因身体瘦弱,导致体质差、多病、抵抗力低。
(3)我的计划:制定的计划要具体,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能用于指导并规范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4)计划的执行效果:要求真实记录自己执行计划的过程及产生的效果。目的是用于评估计划的落实,计划书中要留出充足的空间。
7.制定健康生活计划
案例1
健康行为计划
我的
计划
加强体育锻炼。每天跑步二十分钟、跳绳二十分钟、打羽毛球半小时;
加强营养。早餐有牛奶鸡蛋、午餐晚餐时多吃绿色蔬菜、三餐后都吃水果。
计划的执行效果(后期填写)
一个月后体重增加了二斤、身高没有增加、耐力有所提高,能够连续跳绳3分钟,生过1次病。
二个月后体重增加了五斤、身高增长三厘米、耐力又有提高,能够连续跳绳5分钟,没有生过病。
案例1
(身体健康)
健康行为计划
健康目标
改变身体瘦弱的状况。我要增强体质,三个月内要增重十斤。
对健康的
影响
因身体瘦弱,导致体质差、多病、抵抗力低。
我的计划
加强体育锻炼:每天跑步二十分钟、跳绳二十分钟、打羽毛球半小时;加强营养:早餐有牛奶、鸡蛋,午餐、晚餐时多吃绿色蔬菜,三餐后都吃水果。
计划的执行效果(后期填写)
一个月后,体重增加了二斤,身高没有增加,耐力、柔韧性提高,能够连续跳绳3分钟,生过1次病。
两个月后,体重增加了五斤,身高增长三厘米,耐力、柔韧性提
高,能够连续跳绳5分钟,没有生过病。
7.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案例2
(心理健康)
健康行为计划
健康目标
改善人际关系,乐于与他人沟通交往。
对健康的影响
因不善交往,导致自我封闭、压抑,容易造成抑郁。
我的计划
参加合唱团,用唱歌释放压力,主动与人交流,融入集体生活,提高团结意识和交往沟通能力。
计划的执行效果(后期填写)
一个月后性格明显开朗活泼,愿意与同学在一起交流,心态积极向上。
7.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制订计划时:
(1)教师可以先组织小组讨论,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完善个人健康行动计划。
(2)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记录在活动手册中。也可以根据自己计划内容的特点,书写在提前准备的纸张或卡片上。
(3)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设计符合实际、具有操作性的计划书。
7.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计划制订后
教师要建立有效的反馈、评估机制。
可以采用定期交流或其他方式进行反馈。
要促进学生将计划落到实处。
7.制定健康生活计划
(三)研讨
研讨内容可在探索活动开始时、制订计划前进行,可作为制订计划的依据。
让学生感受均衡饮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身心愉悦、每天刷牙等良好卫生习惯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带来的益处。
7.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四)拓展
利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健康小报。
主题内容可以是本单元涉及的内容,也可以是4年级学习的人体器官、系统的内容。
7.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教学时:
(1)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所学知识,确定宣传主题,收集相关资料。
(2)要启发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能,既要考虑所选内容符合主题、语句通顺、文字优美,又要考虑版面的视觉效果。
(4)教师要及时组织宣传海报的展示与评比活动。展示、评比活动也可与学校或年级的主题活动结合起来。
7.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7.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7.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THANK
YOU!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