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尊重他人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感受尊重带来的良好心理体验,形成尊重每一个人的意识。2.形成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历史文化与风俗习惯等的意识和理念。二、能力目标1.能够列举尊重他人的实例,说明尊重他人的价值和意义。2.学会换位思考,欣赏他人,平等对待他人。三、知识目标1.知道尊重的含义,懂得尊重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和意义。2.知道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尊重他人。教学重难点重点:深入理解尊重的价值和意义。难点:践行尊重,在生活中能够做到尊重他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材料: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当孔子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访老子时,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这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思考讨论:孔子尊师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应表达对对方的尊重,我们都乐于与尊重他人的人交往。下面我们来学习《尊重他人》。【讲授新课】一、尊重是交往的起点(一)尊重的含义及表现活动一:1.PPT展示材料。1966年邢台地震,周恩来赶赴震区,在一户农民家里,老大娘倒一碗水给总理喝,碗上沾满玉米面,显得很不干净,随行医生正欲制止,被总理以目示退。周总理接过碗一饮而尽,表现了一位伟人对普通农民的尊重。2.思考问题:什么是尊重?尊重他人的基本表现是什么?3.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4.教师总结:尊重即尊敬、重视。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二)尊重对个人的重要性活动二:1.阅读教材P33探究与分享。2.思考问题:(1)你赞同哪位同学的观点?举例说明你支持的观点。(2)有人说:“尊重比帮助更重要。”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3.答案提示:(1)我赞同第三位同学的观点。例如:在超市里购物,自己要想获得他人的尊重,首先必须遵守超市的购物规则,态度要谦和,说话要有礼貌,选择商品应事先考虑好,以免耽误其他顾客购物,对营业员的优质服务应表示谢意。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超市里其他购物者和营业员的尊重。(2)我认同这个观点。理由:一般来说,所谓“帮助”,是指以出钱、出力或出主意的方式帮助别人,即替别人解决实际性的、现实性的、具体的、实在的困难;所谓“尊重”,则是指敬重、重视。如果说帮助别人是出于怜悯或爱心,那么尊重别人则是源于更高的觉悟和境界。帮助往往可以直接给予获助者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而尊重则更可以唤起被尊重者心底的潜力,激发其奋发向上的活力。因此,尊重比帮助更重要。4.教师总结: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受到他人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满足感、成就感等。相反,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挫败感等。(三)尊重对社会的重要性教师引言: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受到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满足感、成就感等。因此,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这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活动三:1.阅读教材P34上方探究与分享。2.讨论问题:你如何看待这三位读者的观点?3.答案提示:读者甲看到每个人都有进馆阅读的权利,但是没有看到衣冠不整者进馆阅读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读者乙看到衣冠不整者不得进馆读书是对其他读者的尊重;读者丙没有看到尊重是相互的,每个人享有穿着自由的权利,但也需要尊重他人。4.教师总结:知识面前人人平等,弱势群体的权利需要得到尊重,关注弱势群体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尊重是相互的,尊重能够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二、尊重从我做起(一)积极关注、重视他人活动四:1.阅读教材P34下方探究与分享。2.思考问题: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境,你会怎么做?请说明理由。3.答案提示:情境一:我会先给小萌讲试题,再去参观美术馆。这是关注、重视他人的表现。情境二:我会先和同学们商量撰写演讲稿的事情,如果耽误了足球比赛的直播,则可以另找时间看重播。这是尊重同学们的表现。情境三:我会认真倾听,和舅舅分享快乐。给予他人适当的关注是尊重他人的体现。4.教师总结:尊重他人,需要我们考虑他人的感受,认真对待他人,给予他人应有的、适当的关注,而不冷落、忽视他人。我们应该重视他人,对他人的疑惑给予细致耐心的解答,对他人的请求给予热情的帮助。(二)平等对待他人活动五:1.多媒体展示材料。世界著名文学家萧伯纳有一次在街头遇见一位聪明伶俐的小姑娘,就和她一起玩耍。离别时他对小姑娘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玩的是世界著名的萧伯纳。”不料那位小姑娘竟学着萧伯纳的语气说:“你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玩的是小姑娘卡嘉。”这件事给萧伯纳很大的震动,他感慨地说:“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成就,他在人格上和任何人都是平等的。”2.思考问题:萧伯纳和小姑娘的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3.学生结合教材知识回答。4.教师总结:我们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平等待人要求我们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人格,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社会生活中,我们不能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原因而轻视、歧视他人。(三)学会换位思考活动六:1.多媒体展示材料。一个暴风雨的早晨,一位老人在海边看到许多小鱼被抛到沙滩上。老人想到太阳一晒这些鱼就都会死,叹息一声朝前走去。返回时,却见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把鱼捡回海里。老人很感动,也弯腰来帮忙。老人说:“你救了它们,谁也不知道,谁也不会在乎的!”男孩却说:“小鱼在乎”。2.讨论问题:从尊重他人的角度,说说小男孩的行为对我们有何启示。3.学生讨论问题。4.教师总结:学会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应该将心比心,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四)学会欣赏他人活动七:1.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反思与讨论。想一想:(1)你是一个善于欣赏他人、赞美他人的人吗?(2)在生活中,欣赏他人需要怎样做?2.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回答。3.教师总结: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潜质和特长,真诚地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优点和闪光点,给予他人积极的评价。让我们学会彼此欣赏,共同进步。(五)尊重的深层含义活动八:1.多媒体展示问题。2.思考:在生活中,除了尊重他人,我们还应该尊重什么?3.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应该尊重自己,尊重与我们同住地球家园的朋友——动植物,为保护野生动物,国家专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基础,我们应尊重大自然;民族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我们应尊重我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为什么要尊重他人和怎样尊重他人。从个人角度看,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从社会角度看,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我们应从自身做起,做到尊重他人,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平等对待他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他人。板书设计尊重他人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运用课本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和尊重他人的做法,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尊重他人,我们还应尊重什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问题分析还不够浅显易懂,可以通过调查学生课后的学习情况进一步改进。(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