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2.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二、能力目标1.逐渐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3.提高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三、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违法,懂得违法无小事。2.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3.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知道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教学重难点重点:认清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难点:违法行为的类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案例。14岁那年,勉勉强强读至初二的阿兵干脆辍学了,终日跟在乡里几位“大哥”的身前身后当起了小兄弟。去年初,他结识了乡里一个做餐饮生意的“大哥”,几番来往后,阿兵很得大哥喜欢。慢慢地,阿兵也发现了大哥原来与毒品有关联,一次,趁大哥不在家,阿兵偷了一点毒品,在吸食了一次后,便无法自拔。后来,阿兵被警方抓获时表示,都是自己不懂法才走到了今天这一步。思考讨论:阿兵的经历对我们有何启示?【讲授新课】一、违法无小事(一)法律告知我们什么、违法行为的含义活动一:1.多媒体展示漫画。2.思考问题:(1)两幅漫画中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2)这样的行为可以避免吗?(3)什么是违法行为?3.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回答问题。4.答案提示:要增强法律观念,培养法律意识,学习法律知识。5.教师总结: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二)违法行为的类别活动二:1.多媒体展示问题和表格。(1)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划分,我们可以将违法行为分为哪两类?(2)按照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三种类别?2.结合教材P48内容,引导学生完成表格。违反的法律法律后果社会危害性实例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3.答案提示:违反的法律法律后果社会危害性实例民事违法行为民事法律规范民事责任相对轻微(一般违法)欠债不还行政违法行为行政法律规范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相对轻微(一般违法)扰乱社会治安刑事违法行为刑事法律规范刑罚处罚严重(犯罪)故意杀人 活动三:1.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分小组讨论并回答:(1)上述行为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造成了哪些危害?行为人受到了什么处罚?(2)什么是违法行为?(3)根据这三个案例和教材知识,回答违法行为有哪些类别。2.学生分组讨论,互相点评。3.答案提示:(1)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民法典,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朱某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陈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危害社会安全,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3)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4.教师总结:一个人如果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就难免做出违法的事情。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法律,把不违法作为自己行为的底线。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一)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活动四:1.阅读教材P49探究与分享。2.思考问题:(1)你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2)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他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行为。3.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回答。4.教师总结: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有的人实施了这些行为,却自以为只是犯个小错,全然不知道已经违法;有的人受到类似侵害后,不知道可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二)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活动五:1.阅读教材P50探究与分享。2.讨论问题:(1)上述行为违法吗?说出你判断的理由。(2)我们身边的民事活动有哪些?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有什么?3.指名回答问题。4.教师总结: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各种民事活动,如购置财产、签订合同、结婚等。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的。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三)预防一般违法行为的发生活动六:1.多媒体展示资料。推进全民守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法律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我国古代商鞅变法,制定律令并严格执行,下到黎民百姓,上到王公大臣,均克己守法,一切事务皆以法律为依据。秦国一时成为守法模范之国,也奠定了秦国统一全国的基础。所以,推动全民守法,方能形成法治化风气,建设法治化社会。2.思考讨论:建设法治社会,要求全民守法,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应如何预防一般违法行为的发生?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组长汇报讨论结果。4.教师总结: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知道了法律的作用,明确了违法行为的含义、类型,知道了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认识到了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板书设计法不可违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取了案例、漫画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对法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违法的危害,从而能够依法规范自身行为,警惕发生一般违法行为,增强法治观念,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