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预防犯罪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二、能力目标1.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2.逐步形成避免违法、预防犯罪的能力。三、知识目标1.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2.知道犯罪的危害性,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知道如何预防犯罪。教学重难点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难点:加强青少年犯罪的自我防范,预防犯罪。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视频《未成年犯父母探监》。思考讨论:未成年犯的这一跪,蕴含了他怎样的情感?听着家人的一番话,你有哪些感触?比如母亲说:抓紧说两句吧……教师总结:看着视频中父母伤心的面孔,我相信大家内心也跟老师一样百感交集。一个人走错路不仅会给自己带来痛苦,也深深地伤害了爱他的家人。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预防犯罪》这一课,给自己敲响警钟。【讲授新课】一、了解罪与罚(一)了解刑法活动一:1.多媒体展示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条规定: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2.思考问题:(1)你知道刑法是一部怎样的法律吗?(2)请向同学们介绍你所了解的关于刑法的知识。3.指名回答问题。4.引导学生总结: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二)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活动二:1.阅读教材P53探究与分享。2.思考问题:(1)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说说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之间有何区别。(2)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组长汇报。4.答案提示:社会危害性不同触犯的法律不同接受的处罚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触犯的是刑法以外的法律行政制裁或者承担民事责任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受刑罚处罚 (三)犯罪的含义、特征,刑罚活动三:1.多媒体展示案例。2020年2月8日,被告人刘某某在疫情防控期间严重违反小区封闭管理规定,不配合小区疫情登记工作,未佩戴口罩,强行从小区封闭的南门进入,且刘某某拒不配合民警的传唤并激烈反抗,将一文职警员左手咬伤。2020年3月20日,旅顺口区法院公开宣判,判决被告人刘某某犯妨害公务罪,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2.思考问题:(1)此案例中刘某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其具有哪些特征?(2)刘某某犯罪的法律后果是什么?(3)“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表明刘某某所接受的刑罚种类是什么?3.组织学生讨论问题。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5.教师总结: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二、加强自我防范(一)杜绝不良行为活动四:1.阅读教材P55探究与分享。2.思考与讨论:(1)有人说:陈某是个特例,年龄小的人一般不会犯罪,即使犯了罪也不要紧,因为不会受到刑罚处罚。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2)绘制出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并分析他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3)陈某的经历启示我们应如何预防犯罪?3.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组长汇报。4.答案提示:(1)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2)交损友→旷课→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偷窃财物等→拦路抢劫→被判刑。他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在于他自己道德水平低、法治观念淡薄、自制力差、不能明辨是非、不能抵制不良诱惑等。(3)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5.教师总结: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我们要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二)认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活动五:1.阅读教材P56相关链接。2.思考问题: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有哪些?3.学生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相关规定回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以及犯罪的法律后果;明白了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明辨是非,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应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板书设计预防犯罪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犯罪特征,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通过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填表法等把握知识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法律意识,防患于未然。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