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案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习目标:1、搜集文献材料和图片,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2、结合江南的开发和两宋之际的战乱环境,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3、结合辽宋夏金元时期科举制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从“历史解释”认识当进社会的变化。学习重难点:重点:多角度分析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进步。了解宋元时期商业兴盛和城市繁荣的史实。难点:分析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对科举制度的影响。从多方面分析宋元时期社会的变化,了解市民阶层的崛起,理解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学习过程: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如何理解“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一).农业他们生产出来的多余食粮养活了一小撮的精英分子:国王、官员、战士、牧师、艺术家和思想家,但历史写的几乎全是这些人的故事。于是,历史只告诉了我们极少数人在做什么,而其他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不停挑水耕田。——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其耕也仅取破块不复深易,乃就田点种,更不移秧。既种之后,旱不求水,涝不疏决,既无粪壤,又不耔耘,一任于天。”—《岭外代答》稻麦复种制就是以稻,麦两种粮食作物轮种的复种方式。每年六月份种水稻,十一月份水稻收获后,翻耕播种三麦,越冬至来年五月收获,麦茬翻耕灌溉后再种水稻。—百度百科耕种制度:良种的引进和推广及稻麦复种制的普及。作用:提高了粮食产量。北宋至南宋初,棉花种植地区限于广东和福建;到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普遍。2.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作用:农产品商品化提高。3.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技术成熟4.边疆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云南等地(二)手工业1、制瓷业①制瓷技术改进,宋朝:“五大名窑”拓展:定窑:在河北曲阳,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汝窑:在河南宝丰,以烧制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青釉瓷器著哥窑:在浙江龙泉,开片较大,为冰裂纹或形成一种无规则的蜘蛛网线,叫百圾碎。官窑:在河南开封,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釉面多有开片。钧窑:在河南禹州,产品有的青中带红,华而不俗,称为钧红。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瓷器大量销往海外,成为继丝绸之路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②元朝: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2、矿冶业煤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印刷业--活字印刷术有力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阅读教材和材料,请思考:宋朝的商业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材料:在东京每天早晨“桥、街、市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夫、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而随着人力市场的深化发展,宋朝又产生了专为雇主与佣工提供牵线服务的中介,“凡雇觅人力、干当人、酒食、作匠之类,各有行老供雇”。——(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表现: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经营方式发生转变,雇佣关系出现(一).商业发展1.基层市场蓬勃涌现2.边境榷场贸易较为活跃,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拓展:榷场是辽宋夏金时期各政权在彼此接界地带设置的互市市场。除战争时期外,通常都会互相约定,定期开放。榷场贸易受到官方的严格控制,官府有贸易优先权。3.货币发行量大增,纸币出现宋朝开始出现纸币元朝将纸币作为主体货币,纸币在全国大范围流通中统元宝交钞至元通行宝钞与宋朝通商贸易的国家有五十多个,宋高宗曾说,市舶之利动以百万计。—关履权《宋代广州的海外贸易》4.海外贸易繁荣,外贸港口多(二)、城市兴盛1.东京、临安、大都等城市的兴盛2.市、坊界线的打破三、经济重心南移1.经济重心南移(1)南移的过程“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及至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宋史·河渠志》自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至宋代最终完成。(2)南移的影响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带动文化发展消极:南方生态环境恶化;江南赋税沉重2.元代大运河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在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3.科举“南北分卷”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思考:如何看待北宋科举考试中南北分卷的做法?①从南方考生角度来看,并不完全公平。②从国家全局角度来看,南北分卷解决了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占有明显优势的问题,有利于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平衡南北利益。四、社会的变化材料1: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司马光《书仪》1.婚姻中重财不重身份材料2: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2.科举选士不重家世材料3:“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人身束缚减少材料4: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为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凡人诉论田业,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南宋)叶适3.官府对土地买卖等限制松弛拓展材料(唐朝)“禁工商不得乘马”、“工商杂色之流,必不可超授官秩,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部曲奴婢身系于主,谓私家所有”——《旧唐书》(宋朝)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存遗。……中国社会进入“纯粹的平民社会”——钱穆《理学与艺术》入宋以后,随着门阀制度与庄园经济解体,从前的部曲均被放免为自由民。——吴钩《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本朝)未尝折困天下之富商巨室。——宋·陈亮从以上三则材料反映宋代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变化:(1)门第观念淡化(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探究思考】:两宋时期,辽、西夏、金和元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发展概况。活动要求: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社会生活等方面归纳概括辽、西夏、金和元的发展概况。两宋时期,辽、西夏、金1.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且各具特色2.政权内部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3.社会中的部落贵族制走向瓦解,等级观念逐渐淡化(二)元的发展1.推广棉花种植,带动农业、手工业的发展2.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纸币,用货币整合国内经济3.元大都和杭州成为闻名世界的大都市4.重新开通大运河,开辟海运航线【课堂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