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程标准了解两宋在文化与社会发展方面的新变化,认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融合发展。学习目标1、唯物史观:本节课讲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都体现了唯物史观,经济发展促进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的发展。2、时空观念:儒学发展,宋词元曲、科技、少数民族文字,都体现时间、空间的变化及时代特点。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阅读,加深对宋元儒学内容、影响的理解记忆。4、历史解释:对宋词元曲概念、特点的理解。5、家国情怀:理学对民族性格形成的影响,科技水平领先世界,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各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习重难点:学习重难点重点:宋代儒学的思想主张及其特征。难点:1.结合理学的内容理解其社会影响。2.儒学复兴原因,影响,三大发明影响学习过程一、儒学的复兴复习魏晋时期佛道何以冲击儒学?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葛兆光《中国思想史》①社会:汉末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儒学不能维护政治统治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唐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传统儒学纲常伦理;②外因:魏晋时期,佛(“轮回说”“因果循环”)道广泛传播,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③内因:儒学自身缺陷:汉末,儒学走向谶纬化,神秘化;儒学在思辨性、理论性和对人的终极关怀上存在不足;孔孟儒学只是伦理原则和教条,缺少世界本源和终极目标的理论论述④其它:隋唐时期,儒释道三教呈现思想融合的景象;⑤其它:唐宋,社会文化环境宽松,兴起儒学复兴运动。韩愈提出“道统论”(正统儒学的承继关系),李翱提出“性命之源”。(一)儒学复兴运动1.背景(1)思想: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2)政治:统治者要求重建伦理纲常以维护封建统治(3)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2.主张:为现实服务、口号“四为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通书》中,已经开始使用“理”这一概念3.影响:被称为理学或道学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二)程朱理学理学含义:理学是以“理”为核心,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1.代表:北宋“二程”程颐、程颢,南宋朱熹2.思想主张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人类社会如何运行?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河南程氏遗书》宇宙之间一理而已。——《朱子文集》(1)宇宙观: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2)人生观:“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河南程氏遗书》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朱文公文集》(门人)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朱熹)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人欲:违反社会规范的,不正当的欲求。根据“理”,我们如何认识世界?(3)方法论:“格物致知”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格:深刻探究、穷尽物:万物的本原致:推致、穷尽知:对于天理的真知小结程朱理学的概念和内容概念:指的宇宙的普遍法则,是事物的规律,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内容:(1)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2)天理的核心是“仁”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3)修养论;格物致知孔颜之乐(追求精神自足);(4)儒学教育:朱熹编写“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3.宋明理学的特点①儒学进一步思辨化②融合佛道思想③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④客观唯心主义影响: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仅次于孔孟。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1209年,朝廷决定赐给朱熹谥号“文”,后追封为信国公1241年,宋廷下诏将朱熹从祀孔庙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诏建朱熹文庙1370年,明太祖钦定《四书章句集注》为科举必读书1705年,清圣祖康熙赐御书:“大儒世泽”补充程朱理学的影响①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影响后世六七百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②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人性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③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等级秩序,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④女性绝对依附男子,从社会中逐渐淡出,男女关系走向极端。⑤理学重视内心修养,推动文学艺术向追求意境,内敛,朴实,平淡方向发展。P66思考点你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内容:"存天理,灭人欲"理论有两层含义。一是基于个人本能层面,指摒弃个人过分的、不合理的欲望而可以满足个人本能的需求;二是基于社会规范层面,即要人服从"礼"的要求,遵循"三纲五常"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1利: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是其所处的历史时代的产物,其继承了以往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主张强调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维护社会、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当今我们应当在批判继承的思想下,借鉴该思想的合理成分,自觉加强个人道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弊:它也具有禁锢合理欲望,扼杀人性的潜在可能,成为统治者束缚人民的精神工具,因此历来受到进步思想家的批判小结:儒学的复兴--理学代表人物、思想、地位人物思想地位北宋五子周敦颐卲雍以《周易》探索自然规律,将万物和人合二为一,为理生万物提供依据创建理学张载开创气学,属于唯物主义范畴程颐程颢(二程)确定“天理”是儒学最高范畴,仁是天理的核心和修养的最高境界南宋朱熹理气论,格物致知的修养论,儒学的内涵是“三纲五常”,正君心,内圣外王。集大成者拓展儒家思想的演变春秋应运而生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武帝正统思想魏晋南北朝面临挑战隋唐新发展宋明新体系—理学明清之际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二、文学艺术1宋词(1)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唐朝在民间已产生,宋朝辉煌。(2)两流派:①婉约派:词人代表是北宋的柳永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其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②豪放派:词人以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为代表,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2.元曲:(1)特点:包括散曲和杂剧,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2)元杂剧:①特点: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就形成了杂剧。②意义: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等。③代表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3.话本: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宋元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4.书法:宋元两朝,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书法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徽宗的瘦金体5.绘画:绘画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其特点是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补充:古代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先秦散文—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王国维说:楚之辞,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一代之文学也。宋朝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1政治: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原和南方出现了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有利于文化的发展。2经济:经济的高度发展为科技、文化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2政策: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两宋政府重视教育,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宋朝科举取士条件放宽,也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3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学习和交流日益频繁,促进了少数民族的进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5市民阶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增加。6科技:印刷技术的进步,书籍增多,便宜易得,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三、科技(一)三大发明:基本成熟1.印刷术:雕版印刷普及,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2.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形射击火器3.指南针: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二)科学家1.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2.元郭守敬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3.元王祯《农书》四、少数民族文字1.契丹文--辽代契丹人创制大、小字,用以(刻石立碑)2.西夏文--西夏党项族创制的文字,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女真文--12世纪金国建立后创制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4.蒙古文--畏兀体蒙古文;蒙古文记录历史的汉语译本流传至今,称为(《蒙古秘史》);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