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1年秋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光1.1.有关光的思考(一)背景和教学目标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知道学生关于光的认知水平如何,这是本单元教学的认知起点。本课的观察活动是从认识光源开始的。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光源和光的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太阳是光源,电灯是光源,等等,但是他们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本课的教学思路:首先,聚焦学生的已有认知,了解学生对光“已经知道的和还想知道的”,“研讨”中的第2个问题,关于黑暗中的红苹果案例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有关光的认知水平;其次,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光源的概念,通过发光物体的比较,知道光源有什么特点;最后,通过研讨,拓宽学生的视野,感悟光对人类、对所有的生命体、对世间万物都是不可或缺的。本课教学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学生有关光的前概念,教师可用具体情境或事实来构造问题,用“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将学生的思维快速聚集到本课要研究的内容上。第二部分是研讨光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在研讨过程中引出光源的概念,让学生通过比较各种发光体,区别光源和非光源。科学概念目标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科学探究目标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能在实验中感悟到,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科学态度目标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二)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手电筒、镜子。教师准备:有窗帘的教室(本课的活动最好能用窗帘遮挡光线,以保证实验效果)、黑色的箱子、红苹果、教学课件等。(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第1页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唤醒学生有关光的记忆。2.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为什么能够看清周围的世界?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3.光我们都很熟悉,但同学们知道光有什么特征吗?光是怎样传播的?他在现代科技中又有哪些应用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始学习第一单元,探索有关光的知识。4.这一课,我们先来学习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5.板书课题:1.有关光的思考。二、聚焦1.光在我们的周围无处不在,同学们见过哪些光呢?学生说一说自己见过的光,教师相机出示一些光的图片。预设:太阳光、星光、灯光、萤火虫、烛光、月光、汽车的后视镜反射的光、大海里发光的鱼、荧光灯、激光、人眼看到的物体等等。2.这些光又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对光有哪些了解?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光的知识的了解。3.特别提示: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否则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三、探索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发光的物体,大家想一想,这些发光的物体都一样吗?出示课本2-3页上面的有关光的图片,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这些发光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预设:在这些物体中有的物体能够自身能够发光,这一类物体主要有太阳、萤火虫、星光、灯光、烛光、深海中的发光鱼等等。而有的物品是依靠反射其他的光而发光的,这一类物体有月光、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物体等等。2.光源的概念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3.教师强调:一定是自身能发光才能称之为光源,而自身不能发光的物体不能称之为光源。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光源的标志就看这个物体自身是否能发光。4.再次出示课本2-3页上发光的物体图片,学生再看一看,辨别一下这些物体中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预设:是光源的物体有太阳、星星、电灯、萤火虫、蜡烛、发光鱼、荧光灯等等。不是光源的物体有人眼看到的物体、汽车后视镜、月光等等。5.除了这些,同学们还在日常生活中看过哪些光源呢?预设:激光、手电筒发出的光、火光等等。四、研讨1.教师引导:我们生活在一个光的世界里,白天太阳是光的来源,阳光照耀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着他的温暖;到了夜晚,月亮反射的光、灯光、火光都是光的来源。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感受一下没有光的世界。2.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本第4页有关红苹果实验的文字,想一想本次实验所需的材料、实验要求、实验注意点等等。3.全班交流实验材料:红苹果、黑暗的房间。实验要求:在桌子上放一个红苹果,把门、窗户都关上,并把所有的灯都关掉,房间里完全黑暗了。房间没有窗,门也没有缝隙,没有光能够进入这个房间。想一想在黑暗中你能看到这个红苹果吗?实验注意点:本次实验的难点在于创造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在这个房间中没有光能够进入,才能达到比较好的实验效果。4.预测实验结果:预测1:我们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待多长时间。预测2:当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呆了一段时间,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可以看见这个红苹果。预测3:当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呆了一段时间,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可以看到这个红苹果模糊的影子。5.教师引导:究竟哪个才是正确的呢?下面我们进行这个实验。请大家仔细体验并且选出你认为最准确的一项预测,说明自己的理由。6.出示课本第4页的实验记录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红苹果实验。7.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自己实验中看到的实验现象。预设:我们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待多长时间。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预设:这个实验说明了没有光线,人是无法看到东西的。人的眼睛是通过接收物体反射回来的光线来判断物体的。而在红苹果实验中,房间是完全黑暗的,没有任何光线进入房间,因此我们不能在这个房间里看到红苹果。五、拓展1.教师引导:正如我们刚才分析的,我们人眼能够看到周围的世界是通过接收物体反射回来的光线来感知的。虽然我们人眼在完全黑暗的世界中不能看到物体,但是我们可以借助仪器来实现黑暗中看见物体的愿望。2.出示夜视仪,引导学生看一看并且用夜视仪在黑暗的房间中看一看,体验一下夜视仪在黑暗中看清物体的感觉。3.为什么人眼不能够在黑暗中看清物体,而借助夜视仪却可以在黑暗中看清物体呢?夜视仪的工作原理又是什么呢?预设: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从而让我们看到物体。六、课堂总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周围有哪些发光的物体,知道这些发光的物体中有的是光源,有的不是光源。在日常生活中,太阳是我们人类最重要的光源,懂得光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光,我们将无法看见我们周围的世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