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八课 探问生命--敬畏生命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感激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2.培养珍爱自我生命,关怀和善待身边其他人的生命的情感。3.树立正确的生命道德观念,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能力目标1.学会结合社会热点观察、思考敬畏生命的表现与意义,初步形成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情形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2.坚守对待生命的道德底线,学会珍爱自我生命,关怀和善待身边其他人的生命。三、知识目标1.理解个体生命与他人、社会、人类的关系,明确自己生命的使命。2.懂得生命至上的内涵;了解生命的休戚与共;理解对生命的敬畏,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还要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生命至上的内涵;体会生命的休戚与共。难点:体会生命的休戚与共,探讨在休戚与共中如何做到敬畏生命;理解敬畏生命的道德伦理观。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材料。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习近平总书记说:“在这一次疫病流行的时候,我们毅然地,为了防控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按下了暂停键,不惜付出很高的代价,把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我们办事情一切都从这个原则出发。”思考问题:我国为什么“把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教师总结: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属于每个人且只有一次,因此我们要珍爱生命、敬畏生命。【讲授新课】一、生命至上(一)感受生命活动一:1.多媒体播放视频:抗疫电视剧“在一起”(片段)。2.思考问题:(1)你认为在疫情下冒着生命危险逆行值得吗?为什么?(2)我们对生命要有怎样的情怀?3.学生思考后交流。4.教师总结:当人的生命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为的灾难、不可预知的结束……我们会感受到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当人们万众一心,为挽救生命而努力,为守护生命而拼搏,为悼念生命而默哀……我们又会体味到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二)生命神圣活动二:1.阅读教材P94—P95“探究与分享”。2.思考问题:(1)查阅照片中人物的资料,分享他们的故事。(2)国家为什么要设立“中国医师节”?(3)这个节日对每一个中国人有什么意义?3.学生组内讨论交流,组长与全班分享讨论结果。4.教师总结:当我们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时,我们就会珍视它。我们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等更重要。在这些外在的东西面前,生命价值高于一切。(三)珍爱他人生命活动三:1.阅读教材P95·下“探究与分享”。2.思考问题:(1)搜集并与大家分享“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感人故事。(2)为什么钟南山等人被人们称为“最美逆行者”?3.学生分享故事后,回答问题。4.教师总结: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我们要自觉地珍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二、休戚与共(一)敬畏生命的意义活动四:1.阅读教材P96“阅读感悟”。2.思考问题:材料中同学们对生命的敬畏有何意义?对我们有何启示?3.组内交流讨论,组长与全班分享讨论结果。4.教师总结:敬畏生命,让我们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使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二)与其他生命休戚与共活动五:1.阅读教材P97“探究与分享”。2.思考问题:(1)上述四个情境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2)你能从上述不同的情境中发现哪些共同的态度?3.学生组内讨论交流,代表回答问题。4.教师总结:我们只有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会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三)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走向道德的生活活动六:1.多媒体出示任务。寻找身边最美的人:“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交警”“最美妈妈”……2.思考问题:(1)分享你所知道的“最美故事”。(2)这些最美的人身上折射出的共同光辉是什么?3.学生分享“最美故事”,回答问题。4.教师总结: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我们对待他人生命的态度,表达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当我们能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的生活。【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价值都高于一切,我们的内心应充满对生命的敬畏情怀,做到既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谨慎地处理生命关系,善待其他生命,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之间合作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选取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从而使学生深入地理解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的道理,懂得生命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命道德观念,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