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实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实录

资源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实录
初读感特色
师:周总理的生命是一道光,照亮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征程。1976年1月8日,这道光猝然离去,让已经习惯了他的照耀的中国人民悲痛万分。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悼念这道温暖明亮的光。让我们分工朗读一遍诗歌,老师来读第一节。二到五节分别请一位同学来读,六节齐读,七节请一位女同学来读,八、九两节大家齐读。声音自然就可以。师生配合朗读。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的初读感受和发现,可以结合旁批。
屏幕:初读感悟:
可以从内容、情感、写法、语言、人物形象、构思等方面来谈。
生:这首是以我们寻找周总理为线索来组织内容的,表达了我们对总理的深切怀念。
师:你很善于概括。
生:诗歌第一节和结尾两节都运用了直接抒情,抒发了对总理的想念之情。
师:读诗歌,首尾是要害。你善于抓住重点。
生:诗歌很多地方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来组织语言。突出了总理的形象,表现出深沉的感情。
师:你善于观察语言的特点。
生:开头和结尾还运用了呼告和拟人。
生:结尾还运用了排比。“在这里”“在一起”“想念你”都一连三次。
师:再数数,是三次吗?
生:四次。破折号前还有一次。
生:这首诗塑造了周总理为革命为国家为人民操劳关心人民的伟大形象,写得非常感人。
师:同学们谈得不错。下面来听一个真实的故事:
屏幕:1999年,中国诗人和学者赵凯应邀去巴黎一座大学讲学,走进校长室,主人坐着,却让客人站着。
主人问:先生自何处来?
客人答:中国。
主人问:中国何处?
客人答:江苏?
主人问:江苏何处?
客人答:淮阴。
主人说:什么叫“淮阴”?
客人答:周—恩—来!
唰地一下,校长闻声而起,恭敬站定,仿佛面对东方日出。
师:诗人赵凯说——
屏幕:周恩来是人性的制高点。
屏幕: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赫尔德于1955年在北京会见过周总理后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印度印中友协会长说:“世界上的领导人,能多一些像周总理的,世界和平就有希望了”。肯尼迪夫人杰奎琳说:“全世界我只崇拜一个人,那就是周恩来。”
再读研反复
师:可是这样好的总理却再也找不到了。诗歌是用语言寄托深情的。你觉得哪些诗句最能寄托这种悲伤沉痛的哀思?找出来读一读。
生: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
师:两个“总理”,两个“你在哪里”,两个“想念你”,能一样读吗,同学们?
生:不能一样读。后一个应当更重些,感情更深沉些。
师:再来读一遍,读出相同词语的不一样感觉来。
生再读。(掌声)
声:我觉得“他刚离去,他刚离去”也包含了对总理的哀思。
师:这里是双关,一方面是指总理做完一件具体的事务而离开到一个新的工作场合,另一方面暗指总理刚刚去世。那么这样的完全相同的两个句子可不可以删掉一个呢?
生:我觉得不可以删。前一个是回答我们的呼喊寻找,是正常语速和语气,而后一个好像表达说话者见证了总理的辛苦操劳,很不舍,所以缓一点,轻一点,更能表达内心深情。
师:你对语言很敏感,细致而深刻。用你的声音演绎一下这种不舍吧。
生读。(掌声)
师:我们齐读感受一下。
齐读。
师:让我们了解一下周恩来总理。
屏幕: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字翔宇,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创建人民军队、创建统一战线、创建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在红军长征中旗帜鲜明支持毛泽东正确主张,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了26年国家总理,在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统战、科技、文化、教育、新闻、卫生、体育等各领域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领导两弹一星科技攻坚。文革中忍辱负重,苦撑危局,坚持团结统一,避免了更大损失。为毛泽东思想的完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料。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受到极广泛的悼念。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
师:你想到了什么?周总理为我们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应当包含敬意和感激。
师:再来读——
屏幕: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师:周总理是在文革最黑暗的时候去世的。同学们对十年文革浩劫了解吗?
生:文化大革命给中国造成巨大的损失,造成了人才断层。迫害了包括刘少奇、彭德怀、杨绛、老舍、傅雷夫妇等很多优秀的国家领导人和知识分子。
屏幕:
文化大革命发生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四人帮”为首的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内乱。迫害打击了许多革命领导人和广大的革命群众,甚至把矛头指向周总理。从1972年5月起,周总理就被确诊患膀胱癌,发展到每天便血,但仍继续超负荷工作。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1974年6月总理住进医院,做了大手术。住院期间,他会见外宾65批,在医院召开会议20次,出院开会20次,找人谈工作200次以上。文革中,周总理不顾自身安危和病痛,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坚持“抓革命,促生产”,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保护大批党内外的干部。在紧要时刻避免了党可能发生的分裂。他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陈云同志说:“没有周恩来同志,‘文化大革命’的后果不堪设想。”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突然辞世。然而“四人帮”却不允许公开悼念,倒行逆施,社会秩序极端混乱,各行各业几乎陷于停顿。这种情况下,人民万分悲痛,北京长安街出现了百万人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画面。1976年4月4日清明节这一天,聚集了200多万京内外群众的天安门广场,悼念活动达到高潮。人们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在共和国历史上罕见的“花山诗海”中慷慨陈词,深切怀念周恩来,怒斥“四人帮”迫害周恩来、压制人民声音、阴谋篡党夺权的滔天罪行,出现了一人振臂,万人应和,震天动地的感人场面。
师:了解了诗歌的背景,你认为诗中还包含什么感情?
生:对四人帮的愤恨,对周总理的心疼,对周总理的不舍。
生:我觉得还有对未来的担忧。
师:让我们重温历史的情感,齐读二到五节。
齐读。
师:还有哪些诗句表达了对总理的深情?
生:我觉得表达深情的还在于一些画面的刻画,比如“大步向前不停息”表达了对总理勇敢无畏的革命姿态的敬仰,“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表达了对总理和人民群众同感共苦的感念,“亲切的笑语”表达了人们对总理言谈举止平易近人的亲近热爱,“亲手给披的大衣”则表达出对受到总理关怀的感激,还有“正在中南海接见外宾,正在政治局出席会议”都表达出对总理日理万机繁忙不息的同情和怜惜。
师:纵观全诗,看问题能抓到本质。情感不是凭空生发的。要有事件的支撑,在诗歌中要有画面来托起。反复出现的这些关于总理辛苦奔波的画面,是一切情感的基础,是所有哀思的源泉。让我们一起来二三四五节和七节的后两句。
生齐读。
师:思考一下,第六节和第七节能不能互换位置?
生:不能。因为第七节和第八节关系紧密,换了位置就造成不连贯。
生:“找遍整个世界”又“回到祖国的心脏”,换了位置也不符合诗歌的逻辑。师:可是这样使诗歌看起来不够整齐。可不可以删掉它呢?使的诗歌二到七节整齐一致?
生:删掉了就直接从“大海”回到“祖国的心脏”了,就突出不了找遍整个世界的急迫心情了。
生:不光如此,诗歌想表现总理足迹遍布大地,但总理的重要性正像祖国的心脏一样,是人民的主心骨,是国家的重要领导人,是群众信赖的好总理,人们相信他永远在主持着国家的工作。我认为先有遍布大地的足迹,才有在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所以不能删去。
师:你理解得很有深度。回到我们开始的问题,这种信赖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
生读第八节。
屏幕:
师:总结一下,是怎样的语言形式让诗歌具有动人心魄的感人力量?
生:我觉得正是一些反复的语言,增强了表达力量,增加了感情的深度。
生:还有排比。结构相同的诗节也使诗歌增强了情感冲击力和感染力。
屏幕:
反复——
按连续性分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按反复的对象分类:
1.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例如:“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铁凝《哦,香雪》)
3.语段反复。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
师:下面我们继续聚焦反复。
屏幕:
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你永远站在太阳升起的地方)
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你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
师:诗歌反复运用“居住”这个词语。来表现总理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你看老师把它改动一下。你来读一读,比较一下,评一评老师改得好还是原诗写得好?选一个说一说。
齐读。分散读。比较。交流。
生:“居住”是永久的,而“站”是临时的,不能表现总理永久不变的地位,“居住”有一种崇高的尊严感,而“站”只是一种不太明确的动作姿态,不能表现人的精神。所以我觉得居住好。
师:说得透彻。还有一点,居住在哪里,你就要负责把哪里建设好,周总理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一是代表东方的中国人民,在治理着自己的国家,二是捍卫着祖国的希望,不允许黑暗来吞没它。太阳升起的地方,那是一个崇高的包含希望的地方,人们希望周总理能永远给中国带来希望,带来光明,带来秩序和力量。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这些丰富的意蕴。
生齐读。
师:这句话在全诗中处于什么地位?
生:揭示主旨的地位。
师:也就是最高峰的地位对不对?那么你应该怎样读好这个主旨的最高峰呢?
生:应该用响亮的坚定的声音来读。
师:对,昂扬起来,自信起来,仿佛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读——
生齐读。
生:我觉得“活在”也不好。活只是一个最低的存在层次。只是代表存在,但不一定有地位,不像居住含有屋子的主人的意思。周总理是人民的主心骨,是人民在生产建设遇到困难时的靠山,人民把周总理当成自己家人,当成心灵的依靠,而活没有这些意蕴。
师:这两个“居住”所描绘的总理形象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个是崇高的明亮的坚定的有力的形象,第二个是亲近的慈爱的温暖的智慧的形象。
生:第一个是远看总理的高大,第二个是近看总理的慈祥。角度不一样。
师:第一个是设置成客观场景,放远镜头,放低镜头,凸显总理的高大,第二个是设置成主观虚境,拉近镜头,凸显总理的深入群众。这两句诗都揭示了总理被人们爱戴怀念的原因。读的时候应该有什么区别呢?
生:第一个居住读得更响亮些,第二个相比较要低缓些,给人走进心里的感觉。
师:我们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大家看,这两节诗对反复的运用到了极致。“在这里”、“在一起”、“想念你”各出现四次。我们尝试删掉两个来比较一下效果。来读——
屏幕::
原诗:总理呵,我们的好总理!/你就在这里呵,就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
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
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想念你呵,想念你/想念你
改诗:总理啊,我们的好总理,/你就在这里啊,就在这里。/——在这里
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在一起
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想念你
齐读原诗和改诗。
比较交流。
生:删掉两个后,句子结束得短促,情感就不那么浓厚绵长了。
师:四次反复充溢这怎样的情感?说说你的感受。
生:好像痛苦万分地哭诉。
师:为什么是痛苦地哭诉呢?
生:因为并没有真地找到总理,只是从内心里反复确认了总理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认识到总理是在他操劳一生的岗位上去世的,更加为总理地去世而伤心悲痛。
生:有喃喃自语地感觉。
师:最深的痛苦是无处可诉的,只能诉给自己的心。
生:既忘不了总理的一生功绩,忘不了总理对人民的关怀,但是又不得不接受总理去世的现实,所以诗总体上包含着沉重的悲伤和压抑。
师:情感的深沉正是通过反复的手法表现出来的。那么四次反复要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这样浓重深沉的情感呢?
生:我觉得每组第一个都中速正常读,中间两个要放缓一些,一个比一个轻,最后一个要一字一顿地读。
师:就按你的方法,齐读
生读。
师:从总体上观察这两节诗,根据我们的读法,从声韵上呈现什么规律?
生:忽强忽弱。
师:就是声音反复振起又反复减弱。
看看强弱点的分布,说说诗人的情感有什么特点?
生:强处表现了诗人为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总理而骄傲,弱处则表现了为总理的去世而悲痛。
师:让我们读出这种骄傲和悲痛掺杂的感情。
生齐读。
比读辨意象
师:刚才我们体会了句子的反复所呈现出的表达效果。现在我们再看诗歌在章节结构上的反复。也可以说是一些相同句式的反复。
连读二到七节开头两句,让我们聚焦诗的意象。
生读。
师:高山、大地、森林、大海、整个世界、祖国的心脏,这些意象给了你什么感觉?
生:这些意象都很宏大,很高洁,很博大。
师:把这些宏大的意象聚合在一首诗中,形成了什么效果?
生:烘托了周总理高大圣洁的形象,让我们感到全世界各地都有总理的足迹,都有他匆忙的身影,都有他温暖的笑容。
师:说得好!有一首诗歌是歌颂雷锋的,大家比较一下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不同——
屏幕: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沿着长长的小溪,
寻找雷锋的足迹。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你在哪里?
小溪说:“
昨天,他曾路过这里,
抱着迷路的孩子,
冒着蒙蒙的细雨。
瞧,那泥泞路上的脚窝,
就是他留下的足迹。”
顺着弯弯的小路,
寻找雷锋的足迹。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你在哪里?
小路说:“
昨天,他曾路过这里,
背着年迈的大娘,
踏着路上的荆棘。
瞧,那花瓣上晶莹的露珠,
就是他洒下的汗滴。”
乘着温暖的春风,
我们四处寻觅。
啊,终于找到了——
哪里需要献出爱心,
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2]

简介:雷锋(1940—1962)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共产主义战士。7岁时就成了孤儿。1949年参加儿童团,担任儿童团长。1954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雷锋参加工作以后,甘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表现了革命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品质。
齐读。
师:请大家说一说对于意象选择的看法。
生:跟周总理比,雷锋叔叔是小人物,是部队一名普通的兵,所以就用小的意象来象征他。
生:周总理一生在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大步向前,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新的生活,功绩很大,所以大的意象更符合他的特点。
师:那意象的选择有什么标准呢?
生:根据一个人的特点,他在社会上的意象力,他的功绩,他的形象,他的社会地位。
师:是啊,总理一生建功至伟,他生命的背景是宏大的,他的业绩是宏大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宏大的,设置宏大的背景符合总理的特质,也表现出他在人民心中的伟岸形象。那么,对雷锋叔叔使用小的意象又表现出了他的什么生命特质呢?
生:雷锋叔叔就像一枚革命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拧。他是人民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用小的意象表现出他跟广大人民群众一样的,是接近的,是融在一起的。
师:在反复中,我们理解了诗歌的意象选择。小结一下——
屏幕:
反复中有含义深刻的动词
反复中有一唱三叹的短句
反复中有高大雄伟的意象
师:你发现在反复中还有什么其他的语言技巧呢?
生:还有呼告和拟人。
生:还有排比和双关。
生:还有标点符号。
生:还有人称的变换。
师:哦,具体说说?
生:诗歌开头和结尾都用“你”来称呼总理,中间二到五和七节用“他”来称呼总理。
师: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生:觉得你拉近了距离,他拉远了距离。
师:情感上呢,有什么不同?
生:你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他表的要弱一些。
师:他,有弱化形象的作用。我们是在寻找总理,而找不到,弱化形象能表现出我们内心的什么感情?
生:焦急,急迫。
师:对。不同的人称有不同的抒情效果。
屏幕:
“他”——是第三人称,拉远距离,把总理的形象置于客观视野之外,弱化了虚化了总理形象。暗示总理为国操劳脚步匆匆,人们追不上他的身影,感到失望和哀伤。
“你”——是第二人称,拉近距离,仿佛面对面,强化情感,喷涌而出,突出人物,扣紧中心照应开头,升华主旨。
师:让我们再来齐读诗歌最后两节,感受第二人称“你”的使用效果。
齐读。
师:透过反复这一修辞手法,我们看到了周总理的丰功伟绩,也体会到了人们悼念周总理的沉痛悲伤。那么你认为,人们悼念总理,归根结底是在悼念什么,呼唤什么?
生:在悼念一种像总理一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呼唤一种忠诚奉献的高尚品格。
拓读炼精神
师:著名诗人臧克家有一首诗《有的人》,大家还记得吗?
生齐背《有的人》。
屏幕: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屏幕:中国的1976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1976年7月6日,朱德总司令溘然逝去;1976念7月28日唐山大地震,24万多生命殁于废墟,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永远离我们而去。三位伟人的去世,伤亡巨大的地震,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使全国人民沉浸在悲痛的阴影之中。山河含泪,草木肃然,日月同悲……1976年10月,在华国锋、叶剑英等中央领导人的决绝反制中,四人帮的丑恶把戏终于灰飞烟灭。
1977年1月,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各种悼念活动,尽情倾诉对总理无限的哀思与深情的怀念。柯岩的这首《周总理,你在哪里》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出来的。
师: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诗歌,向多灾多难依然自强不息的中华儿女致敬!向伟大的周恩来总理致敬,向所有为新中国接力奋斗的先辈致敬,向中国的脊梁们致敬!
生齐读。
师:几十年来,人们悼念周总理的诗很多。著名诗人李瑛写过一首500行长诗《一月的哀思》,这里我们摘录几句诵读。
屏幕:
《一月的哀思——献给敬爱的周总理》
我不相信
一九七六年的日历,
会埋着个这样苍白的日子;
我不相信
死亡竟敢和他的生命,
连在一起;
我不相信
迎风招展的红旗,
会覆盖他的身躯:
我只相信
即使把他交给火,
也不会垂下辛勤的双臂。
但,千山默哀,万水波息。
微茫里,却传来
无尽的哀乐,
哽咽的汽笛。
声音,
这样悲切,
却又这样有力,
——似飓风掠过大海,
——似冷雨抽打大地。
报纸,披着黑纱,
电波,浸着泪滴;
每盏灯,都象红肿的眼睛,
每颗心,都在哀悼伟大的战士:
回来吧,总理,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人民,怎能没有你!
革命,怎能没有你!
师:纪念周总理,让你想起了哪些人?
生:我想起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我想起了欧阳修,与民同乐。
生:我想起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我想起了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毛泽东那些革命年代的领导者。
生:我想起了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生:我想起了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生:我想起了那些战斗在抗疫一线的人们。
生:我想起了那些扶贫干部。
生:我想起了边防战士解放军。
师:周恩来与毛泽东一样,都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一生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信奉,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同学们,学习这首诗,我们还应当记住:作为人民中的一份子,我们也要力争成为祖国可靠的江山。成为像周总理那样流动不息大步向前的江,成为像周总理那样高耸屹立稳重博大的山,助力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聚焦“反复”的修辞和写作手法来体会诗歌的情感、构思和语言组织技巧。来,齐读——
屏幕:
反复中有含义深刻的动词
反复中有一唱三叹的短句
反复中有高大雄伟的意象
反复中有呼告和拟人。
反复中有排比和双关。
反复中有标点符号。
反复中有人称的变换。
反复中有感人的画面,
反复中有动人的呼唤
反复中有崇高的赞美
反复中有坚定的信念
反复中有绵延的思念
屏幕:
作业:仿写。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一首诗,表达你对某个人物的深情。
师:下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