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下册:昆虫世界(课件共26张PPT) 全国通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下册:昆虫世界(课件共26张PPT) 全国通用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清楚昆虫的定义,搞清楚昆虫到底有哪些?
能力目标:学生了解昆虫标本制作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学生主动获取相关昆虫的资料,发现自己的问题,变要我学成为我要学,真正走进课堂中来,参与进来,体会其中的乐趣。
活动重点
了解昆虫的定义
明白昆虫的分类
活动难点
昆虫的捕捉
昆虫的制作
活动方式
学生分组合作
自主探究学习
启发性教学
师生互助交流
整体思路
情境导入
了解原理
动手实践
拓展延伸
活动评价
活动反思
实施方案和策略
情境导入
讨论:人类最讨厌的十种动物
观看:播放最讨厌的十种动物
思考:从中可以看出什么问题
我的思考
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讨论的形式可以烘托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为下面的学习、讨论、动手实践做准备。
昆虫的特点
昆虫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身体明显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每部分都由若干环节组成。头部由6个环节愈合而成,成体已无节的痕迹。胸部由前胸、中胸、后胸三节组成。腹部由3~12个环节组成,大多数为10~11节。
(2)成虫有三对分节的足,分别长在三个胸节上。(少于三对或多于三对足的动物都不是昆虫,这是鉴定昆虫最明显的标志。)
(3)大多数昆虫的成虫胸部都长着两对翅,也有一些种类的昆虫演化为只有一对翅(如蚊、蝇),还有一些种类的昆虫翅完全退化了(如蚤、虱)。
(4)昆虫的头上长着一对分节的触角,有触觉和嗅觉作用,用来探路、寻食、辨别方向和求偶。
(5)昆虫体内没有骨骼,成虫体表长有一层外壳,称为“外骨骼”。
(6)昆虫有一种显著特点,一生要经历变态发育这个阶段。
概括:
体躯三段头、胸、腹,两对翅膀六只足,一对触角头上生,骨骼包在最外部,一生形态变化多,遍布全球旺家族。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根据昆虫特点讨论,归纳出昆虫的定义,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昆虫的定义
属于昆虫纲的节肢动物。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通常有两对翅和三对足,翅和足都为于胸部,身体由一系列体节构成,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种。
昆虫的分类
鞘翅目是昆虫纲中的第一大目,通称“甲虫”。
鳞翅目是昆虫纲中第二大的目,由于身体和翅膀上被有大量鳞片而得名。
蜻蜓目在昆虫纲中是比较原始的类群,也是较小的一个目。
双翅目包括蚊、蜢、蚋、虻、蝇等,是昆虫纲中较大的目。
膜翅目的特征明显,包括咀嚼式口器,前后翅连接靠翅钩完成等。包括各种蚁和蜂。
半翅目,也叫异翅目。此类昆虫通称“椿象”,也被称为“臭虫”。
直翅目是一类较常见的昆虫,包括螽斯、蟋蟀、蝼蛄、蝗虫等。
(在这一节中,由于学生对于昆虫的分类并不熟悉,通过教师先举例来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讨论、归纳,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让理想插上翅膀。)
动手实践
制作捕虫网和毒瓶
外出捕捉昆虫
动手制作标本
教师强调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动手制作捕虫网和毒瓶
捕虫网的制作:
找一根一米左右的粗铁丝,弯成一个圆圈状,即是网口;用纱布或尼龙布制成网袋,约50cm长,绑在一根竹竿或木棍上,就做成了一个捕虫网。
制作毒瓶的简单方法:
在瓶中放十粒樟脑丸;或在瓶中放一些脱脂棉,滴入乙醚。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自己动手制作捕虫网和毒瓶。
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在制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捕虫网和毒瓶
外出捕捉昆虫
昆虫的采集,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随机采集
预先无计划,遇到可采的昆虫,随处随手捕捉。
(二)定点采集
根据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定好重点采集对象,并依据采集对象发生地点和时间,选择最佳的采集方案进行作业。
采集注意的事项:
对初次捕捉昆虫的人来说,采集要全面,不能只凭兴趣和爱好。要克服专采大虫不采小虫,专采美丽的不采难看的,只采特别的不采一般的,一种昆虫只采一个不采第二个,有雄的不要雌的,有了成虫不要幼虫,只采飞的不采隐藏的等等毛病。只有全面采集才能知道昆虫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只有全面采集才能进行比较鉴定。只有全面采集才能采到珍贵的标本。
捕虫方法
(1)
捕虫网捕:不可操之过急,摸清昆虫飞动的规律、包括飞动的高度速度方向等,等其飞临,手握网柄瞄准方位,待其进入有效距离后顺势举网一挥。一旦虫入网,要立刻翻转网袋,把网底甩向网口,封住网口。用手捏紧网口,摇晃网袋(让虫晃晕),鳞翅目的捏住虫胸使其致死,其余的可用毒瓶套住,隔网盖盖子或用手捂住,死亡后即可。注意鞘翅目的一些虫子不要和其他有翅膀的虫子放一个毒瓶,否则它们挣扎起来会踩烂别的虫子的翅膀。
(2)
巴氏罐诱:用一次性塑料水杯(高9
cm
,口径7.
5
cm)
作为巴氏罐诱法容器,每块样地内设诱杯100~220
个,3个杯子为一引诱点,引诱点间隔约1
m。每个样地平均设大约150
个诱杯,累计达3392
个。引诱剂为醋、糖、医用酒精和水的混合物,重量比为2∶1∶1∶20
,每个诱杯内放引诱剂40~60ml
。放置诱杯时间平均为11
天左右,由于气温、人为干扰程度、交通环境等因素影响,最长诱虫时间可达14
天,最短为2
天(至少间隔1
夜)

(3)
灯诱:波长330-400纳米的紫外光对蛾类的引诱力最强。紫外灯管能产生253纳米对人体有害的紫外光。比较理想的是选用功率250纳米的自整流型高压汞灯。夜晚挂一盏高压汞灯,在灯后张挂一块2米长1米高的白布。从省电的角度考虑,20瓦的黑光灯也是很好的选择。诱捕场地选择植物种类丰富的林场或农田。
(4)
振落法:将白布铺在树下,敲击树枝振落在枝叶上的昆虫。
(5)
搜集法:偏湿的草堆也可能有一些步甲或是蠼螋在里面,迅速抱起草堆放到白布上,层层拨开草堆,在白布上寻找昆虫。石块下面可能有甲虫,土层有金龟的幼虫。若树干有大洞则可能有天牛、锹甲或是独角仙。
捕虫网捕虫法操作要点如下:
1.
观察虫情
不论是定点专项采集或是随机采集,初到采集现场,不可操之过急,先要冷静观察虫情。尤其是在虫量不多的情况下,更应仔细观察动静,摸清昆虫飞动的规律,包括飞动的高度、速度、方向等,结合当时的风向、风带等因素,再立意作好准备,开始挥网捕捉。
2.
顺势兜捕
摸清虫情后,待其再次飞临,可用目测方法判断其飞临方向、高度和速度以及风向、风速等瞬间具体条件,手握网柄、瞄准方位,待其进入有效距离后,顺势举网一挥虫即入网。所谓顺势兜捕,就是在静观不动情况下,根据昆虫飞临方向,或迎面或旁侧及时调整最佳方位,出其不意,一举入网。如一网失误,不必尾追,而是以逸待劳,一网不入,再等二网。
3.
翻封网口
一旦虫入网,要立即翻转网袋,把网底甩向网口,封住网口后,入网的昆虫才不致逃逸。挥网捕虫和翻封网口是连续、快速的两个动作,是用捕网捕虫的一项基本操作。
4.
取虫入袋
入网的昆虫需立即取出。取虫时先慢慢收缩网袋,减少它在网内挣扎活动的范围,然后待其稍停趁势隔着网袋轻捏虫胸,使它静止,再用小镊子伸进网内,夹其翅基取出,放入毒瓶致死后再转移到三角纸袋内。
捕虫网使用方法
我的思考
这一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首先通过让学生自己先实践,总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讲解,边讲解边示范,并提出在捕捉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自己动手捕捉昆虫,这样更有利于找出自己的不足。
昆虫标本的制作
制作工具
(1)小剪刀和小镊子:小剪刀备作剪纸条用,小镊子宜细,用集邮用的镊子或眼科医生用的镊子。
(2)昆虫针:不锈钢制,以4、3、2号用途最广,针尾连一小球,便于手拿。
(3)大头针:用以临时固定纸条用。
(4)展翅板:可用泡沫塑料板,板面须平滑,厚度约40mm,板面正中挖一条纵向沟槽。
(5)其他工具还有标签、三级板、烘箱、纸条等。
标本的制作方法
(1)插针法:根据虫体大小选择适当的虫针,昆虫针插入应与虫体纵铀垂直,虫针尾部在胸部背面处留出8mm。不同目的昆虫插针的部位不同。经插针后的标本,插在塑料板制成的整姿台上,将触角和足的姿势加以整理,使其保持自然姿态,整好之后用大头针加以固定,然后防入烘箱烘干,取出后,将针插入已写好的标签上。
(2)展翅法:蝴蝶、蛾类等标本要用展翅法固定。将蝴蝶用昆虫针固定在展翅板上,使蝴蝶身体处于沟槽中,用镊子分开翅膀,两边各用纸条压住,再用细虫针轻拨翅脉较粗的部位,将其整理成飞翔的自然姿态,一般上翅与身体保持垂直,后翅前缘多少被前翅后缘盖住,这样后翅暴露面最广,使蝴蝶整体保持最优美的状态。将标签附插在旁边,以免弄错。
最后放入烘箱中烘干或阴干,取下后插上标签即可。
我的思考
这一节小组通过比赛的形式来完成,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巡回指导,指出学生的优缺点。在学生展示作品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相互评比中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品尝成功的喜悦,增强团队意识。
拓展延伸
生活中有趣的现象
1、蚊子:什么样的蚊子吸血?为什么?应该怎样处理?
2、蜜蜂:为什么蛰完人之后就会死掉?
3、螳螂:为什么交配完之后雌性会把雄性吃掉,尤其是头颅?
4、蚂蚁:为什么蚂蚁喜欢甜食?
5、蝉:为什么蝉在夏天鸣叫?
活动评价
1.学生评价:以学生评价为主,学生自评、互评互相补充,学生阐述自己在活动过程中为小组作了哪些贡献,小组之间互相观察连接起的作用等。
2.教师评价:注重对学生参与活动过程态度的评价,同时兼顾收集资料的状况、竞赛的结果,教师评价始终穿插于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与恰当的赞赏、肯定,对学生的不足及时给予纠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