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辛亥革命【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清末新政的改革措施理解改革的作用,通过史料理解三民主义的内涵和三民主义与十六字纲领的关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通过时间轴梳理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的进程。(时空观念)3.感悟革命党人为国牺牲,英勇奋斗的精神。(家国情怀)【学习重难点】重点:通过史料理解三民主义的内涵和三民主义与十六字纲领的关系。难点:感悟革命党人为国牺牲,英勇奋斗的精神。【学习过程】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末“新政”(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人民逐渐认识到应当推翻清政府。(2)根本目的:维护统治。(3)直接目的:平内乱、消外患。(4)动机:反动。(5)内容官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军事编练新军,各省设督练公所商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教育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6)客观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经济条件和阶级条件。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1)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①思想武器:天赋人权、自由平等③两个中心:东京、上海④三个思想家:邹容、陈天华、章太炎(2)民主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①兴中会的创立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同盟会成立前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成立时间名称领导人成立地点1894年兴中会孙中山檀香山1904年?华兴会?黄兴宋教仁长沙1904年光复会蔡元培上海1906年日知会刘静庵武昌②同盟会的建立A、时间:1905年8月B、地点:日本东京C、成员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D、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E、主要领导人:孙中山、黄兴F、机关刊物:《民报》G、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H、意义: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预备立宪(1)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2)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拓展立宪派三次的请愿第一次是1909年10月至1910年1月。由江苏咨议局发起,要求一年之内召开国会。被清政府以“国民知识程度不齐”为理由拒绝。第二次是1910年4月至6月。专门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和“国会期成会”进行联络。并创办机关刊物《国民公报》进行宣传,被清政府以“财政困难、各地受灾、匪徒滋扰”为由拒绝。第三次是1910年7月至11月。成立“各省咨议局联合会”,通过“速开国会”的提案。资政院成立,通过的第一个议案也是“速开国会”。清廷被迫宣布将召开国会的期限由九年缩短到五年,并立即着手组织内阁。(3)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拓展首批内阁成员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外务部外务大臣:梁敦彦民政部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度支部度支大臣:镇国公载泽学部学务大臣:唐景崇陆军部陆军大臣:荫昌海军部海军大臣:贝勒载洵法部司法大臣:绍昌农工商部农工商大臣:贝子加贝勒衔溥伦邮传部邮传大臣:盛宣怀理藩部理藩大臣:宗室寿耆4.保路运动广州之变方起于前,川省之事又继于后。“铁路为全国命脉,从经济上论,则关于财政;从调运上论,则关于兵政。若铁路为外人所有,不啻举财政、兵政之权,全授之外人也,国尚能自立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随即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四国银行团享有这两段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权,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保路运动。【课堂探究】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必然性:①历史教训: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走不通。②物质和阶级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提供了民主革命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③思想基础:清末民权意识增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舆论准备。④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形成,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组织准备。⑤群众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使得清朝统治危机步步加深,各地人民的抗捐抗税斗争、收回利权运动等,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群众基础。(2)偶然性:①四川爆发保路运动。②革命党人不慎点燃炸弹,革命不得不提前爆发。自主学习勾勒辛亥革命的过程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武昌起义爆发: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力量雄厚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号中华民国。国旗为十八星旗。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二)中华民国的建立时间:1912年1月1日总统:孙中山国旗:五色旗国都:南京纪元:公历,民国纪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2.性质: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3.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4.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四)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下诏退位,封建君主制度结束。(五)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探究: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1.客观原因:(1)帝国主义的支持(2)立宪派、旧官僚的拥护主观原因:革命派的软弱、缺乏实力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意义: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2)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3)思想: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4)风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2.局限性:材料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南京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国家的混乱状态。——《吴玉章回忆录》(1878-1966)(1)表现: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2)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