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所用教材:部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目次: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11月第1版,2017年12月2次印刷1教材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诗歌单元的一首游仙诗,由诗仙李白所著。诗人以瑰丽的想象描绘了迷离的梦境,将自己深沉的慨叹寄寓其中。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古诗鉴赏”,学习本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发挥想象,品味组成梦境的意象和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2教学目标2.1结合背景资料,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与形式,体认李白及其诗歌的深远影响和意义。2.2诵读中发挥想象,通过意象品析,体察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之美和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2.3知人论世,探究梦境所隐含藐视权贵、崇尚自由的精神追求,体悟中国传统士人的情怀。3重点难点3.1重点:品析组成梦境的意象,体察梦境之美;3.2难点:探究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体悟中国传统士人的情怀。4学情分析高一年级学生(?http:?/??/?www.?/?%E5%B0%8F%E5%AD%A6%E7%94%9F%E9%A2%91%E9%81%93?/?"\o"学生?)已有一定的古诗文知识,对李白其人、其诗也有一定了解,但古典诗词是学生的知识薄弱环节,深入细致地鉴赏诗歌较为困难。5教学方法诵读涵泳法: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涵泳吟咏,激发想象,深入诗境,体察梦境之美。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探究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6教学课时2课时7教学过程7.1第一课时首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为新课教授扫除字词障碍;其次通过预习成果汇报,引导学生完成对文章内容、体式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诵读并发挥想象,对文本本身进行鉴赏,体察梦境之美和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最后在对该诗的风格、手法等进行小结后提出问题,为第二课时学习做铺垫。7.1.1挑战快狠准:正字音,辩词义【导入】同学们好,上课,请坐。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踏上第5课的唐诗学习之旅。说到唐诗,我们都不陌生。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唐诗是无法较量的,即便在宋代,在一些杰出诗人手中也已经不能了。这是因为,唐代诗坛有一股空前的大丈夫之风,连忧伤都是浩荡的,连曲折都是透彻的,连私情都是干爽的,连隐语都是靓丽的。这种气象,在唐之后再也没有完整出现,因此又是绝后的。更重要的是,这种气象,被几位真正伟大的诗人承接并发挥了,成为一种人格,向历史散发着绵绵不绝的温热。这一节课,让我们走进第一位诗人——李白,和他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说到这里,激动人心的时刻又要到了。请同学们迅速拿出课前发放的题目单,我们马上开始今天的“挑战快狠准”!【衔接】同学们手中的挑战单上共有三道题目,都是同学们预习过程中涉及到的问题。和往常一样,在老师说了开始之后,同学们开始挑战,完成后立即举手。但是不要忘了我们的规则哟:快,是预习效果见效快;狠,是不怕犯错对己狠;准,是挑战题目回答准。光是狠和快是不能得到“预习小能手”称号的哈,明白?好,挑战,开始!【任务组1】1.完成挑战任务一。(见【材料一】)路径及评价:首先教师点名最先举手的同学公布自己的挑战答案,若答案准确无误,该同学获得“预习小能手”称号;若答案有误,教师点名发现错误的同学纠正,称号由发现并纠正错误同学获得;学生一致认为易错疑难点,教师进行纠正补充,学生用红笔修改错误额,并在课后交给课代表,课代表上交老师。【总结】明确字音字形是流畅诵读诗歌的基础,字词的准确释义是理解诗文的基础,了解文章内容层次,是鉴赏诗歌、理解诗情的基础;完成挑战任务单,评“预习小能手”称号,既可以查验学生的预习效果,又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事半功倍。【材料一】7.1.2汇报我在行:明体式,知内容【衔接】“挑战快狠准”告一段落,请同学们将挑战单交给小组长。接下来,我们进行下一项活动:“汇报我在行”。今天汇报的内容是预习步骤1,问题是:标题可以读出哪些信息?什么是“吟”?(体裁、内容、时间、地点、事件等)请第x小组为大家汇报。【任务组2】1.标题可以读出哪些信息?什么是“吟”?(体裁、内容、时间、地点、事件等)路径及评价:小组自荐派代表汇报预习成果,其他小组进行纠正和补充,教师进行总结。【学生】学会读文章的标题,并能从标题中了解文章的体式、内容、时间、地点、事件等信息。【总结】明确文章体式(游仙诗,述怀抒情之作),是进行后续学习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了解文章涉及的地点、事件,为后续学习活动做准备。7.1.3诵读最唐诗:品意象,游梦境【衔接】标题告诉诗歌写的是“梦游天姥”,其目的在于“留别”。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将和李白一起,开始“梦游天姥”之旅。在上课之前,老师已经将同学们的疑问清单整理了出来,其中同学们不能解决的部分问题,将在游览天姥风光的过程中得到解答。对于诗歌而言,同学们认为以什么样的方式走进它最为合适?是的,诵读。接下来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诵读全诗,整体感受诗歌的梦境之美。《梦游天姥吟留别》预备起!【教师】听同学们的诵读真是一种享受。刚才我们说,要一边赏景,一边答疑解惑。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诗歌的第一部分:梦游之由。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两个问题。这是第x小组的同学提出来的,请第x小组的同学诵读第一小节,其他同学尝试着帮助他们解答。【任务组3】1.诗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例:瀛洲是……,先写瀛洲的好处在于……;我们的方法是抓关键字词/查阅资料/联系全文……)2.诗人用了哪些意象与天姥山比较?运用的是什么手法?其目的是什么?(例:诗人用……与天姥山比较,运用了……的手法,其目的在于……。)路径及评价:提问题的小组诵读第一节,诵读后其他小组派代表自荐分享观点,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第一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信难求”“或可睹”,明确瀛洲是虚,天姥是实,谈瀛州的原因在于以虚衬实,烘托天姥神妙,勾起诗人神游天姥的念头;第二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诗人运用比较和夸张的手法以天、五岳、赤城、天台与天姥比较,意在突出天姥山高大、巍峨、神秘。【教师】越人言谈中这座住着神仙的仙山激起了李白无限的神往,如此高大巍峨的神山,让我也想一探究竟了。跟随李白的脚步,我们一起来揭开天姥山的神秘面纱。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有3个小组都提出了类似的问题,看来有点难度,没关系,我们一起解决。先请同学们诵读第二小节,在诵读中想象天姥山的景象,并根据场景或感受的变化尝试解答屏幕上的问题:1.诗人的梦游经历可以划分为哪四个层次?各有什么特点?2.诗人梦游的各层次描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任务组4】1.诗人的梦游经历可以划分哪四个层次?各有什么特点?(例:我认为诗人梦游经历的第一层次为……,它的特点是……。)2.诗人梦游的各层次描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例:诗歌的第一层次描写了……等意象,具体来说诗人描写……运用了……的方法,表现了……)路径及评价:师生合读第二小节后,学生自荐通过诵读划分第一层次,诵读后回答第一小题,其他同学纠正补充,教师引导并归纳,其余层次类似;第一个问题完成后,学生根据对第一层次特点的理解诵读第一层次,其他学生在其诵读过程中思考第二小题,并在其诵读结束后自荐回答第二小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品鉴诗歌主体部分所描写的意象(月镜湖、月、剡溪)、品味诗人运用的方法(修辞<拟人、夸张等>、词汇<动词、形容词>、句式等),并指导朗读,其余层次类似。【学生】通过诵读,划分梦境层次并发挥想象,体会梦境所描绘的意象及其表达效果。【总结】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流传千古的诗作是无尽的宝藏。对诗歌意象、意境进行品析,了解其行文逻辑、写作技巧,不仅能让我们在诗文营造的意境中畅游、情志得到陶冶,也对我们的鉴赏能力和习作能力大有裨益。7.1.4小结有条理:奇意境,巧构思【教师】这是一场多么奇异诡谲的梦游经历啊,令人惊异,令人震撼,令人心旌摇曳。从你们的声音中,老师感受到了这些起伏的情思。品析诗文,将你品析的感受从声音中展现出来,是一种能力;品析诗文,将你品析的结果进行分析综合,也是一种能力。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屏幕上的提示,对本课时的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和整理。稍后我们将请小组代表进行分享。【提示】诗人综合运用……的手法,通过对……等意象的描绘,创造了……的意境,展现了一场……的梦游经历。除此之外,诗歌的句式……,读起来……,更增添了诗歌的……色彩。路径及评价:小组派代表自荐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小结,教师组织其他小组纠正补充后进行总结,并布置第二课时预习任务。【预习任务】第一、二、三小组于图书室x区分别查阅并整理诗人人生前、中、后期背景经历及主要诗作等相关资料,第四小组利用网络查阅并整理李白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诗作。(各小组内部自行分工,汇报形式自选;特别提示第二小组,不要忘记查阅学习文本的写作背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结课堂内容,明确预习任务,齐诵全诗结束第一课时。【总结】概括归纳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的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养成概括归纳的习惯。7.2第二课时根据文本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相机补充资料,启发学生在了解诗人其人其事其诗后思考诗人蕴含在诗歌中可能的的精神追求;引导学生带着对李白精神追求的分析回到文本,诵读涵泳,以情怀关照文本,以文本佐证情怀;引导学生总结李白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统士人“不屈己,不干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情怀的真实写照。7.2.1承上亦启下:依文本,巧设疑【教师】上一次课,我们跟随李白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梦游天姥之旅。课后有同学问老师,标题已经说了,诗人“梦游天姥”是为“留别”,但为什么“留别”的诗不言“别”而言“梦游”?言“梦游”是想向东鲁诸公、向读者表达什么呢?“梦游”的背后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别着急,这节课,我们不再跟随李白,我们要走进李白。要走进李白,就要了解李白,接下来又是同学们风采展现的时候了。7.2.2汇报我在行:缘经历,明志向【教师】请第一、二的同学依次和大家分享你们所了解的诗人其人、其事,其他同学在他们讲述的过程中简要梳理诗人的人生经历;最后结合第四小组的分享(材料四),分别用一句话总结诗人各时期的主要阶段和政治追求或态度。【任务组5】1.李白人生前期的主要经历是什么?他的政治态度和追求是什么?请说明理由。(例:李白人生前期经历了……,他的政治态度是……,我的理由是……。)2.李白人生中期遭遇了什么?他的政治态度和追求是什么?请说明理由。(例:李白人生中期遭遇了……,此时他的政治态度是……,我的理由是……)3.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李白人生各阶段的主要经历及其政治追求或态度。(前/中期:经历+态度。)路径及评价:各小组推荐代表分别汇报预习成果(汇报方式不限),学生自荐归纳李白各时期的经历和政治态度、追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第四小组的分享,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李白人生各阶段的主要经历及其政治追求或态度。【学生】综合各小组的分享,梳理出李白人生各阶段的经历、政治追求:前期仗剑远游,积极用世,渴望功业,在困顿中仍然想有所作为;中期奉诏入京,翰林供奉,横遭疏离,怀才不遇。【材料四】【总结】知人论世,不仅要了解作者在该阶段的背景、追求,更要了解作者各阶段和人生总体的经历、追求,才能全面了解作者,有理有据,更好地读懂作品。7.2.3合作出真知:回文本,析情怀【教师】回顾李白写《梦游天姥吟留别》之前的际遇,我们发现怀着满腔热血欣欣然入天子近侧,却横遭疏离悻悻然出,认识了黑暗,他清醒了,理智了,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倔强之词。梦醒了,他也该走了;走,所以写诗留别。对于这首诗,好多人都想要问一问李白,当然,同学们在预习过程中也问了:李白啊,《梦游天姥吟留别》既是“留别”,为何不言“别”而言“梦游”呢?几千年过去,李白也许不会回答,但是他的诗,他的词,他的际遇却为我们留下了解开疑问的密码。接下来,请同学们再读诗歌,结合刚才整理的资料,和小组同学探究:诗人留别为何要花大量笔墨描写梦境?【提示】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述怀抒情之作。【任务组6】1.诗人留别为何要花大量笔墨描写梦境?路径及评价:各小组讨论后选派代表分享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李白人生经历,明确梦境是现实生活的投影。【教师】结合诗歌梦境和李白的人生际遇和诗词,我们发现,原来梦境是李白宫廷生活的投影,是李白“不得开心颜”的原因,也是李白“走”的具体原因。李白天生的浪漫主义情调让宫廷生活幻化成为迷离诡谲的梦境,看似绮丽华美,实则诡谲惊心,所以梦醒后是“魂悸”,是“魄动”,是“惊起”,是“长嗟”,面对如此种种,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我们一起读一读最后一小节。最后一小节是全诗的主旨句所在,集中体现了诗人的精神追求,具体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稍作思考,再和大家分享你的观点。【材料五】【任务组7】1.最后一小节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精神追求?2.最后一小节是否仅仅体现了诗人藐视权贵,崇尚自由的精神?你还读出了什么?3.什么是“知人论世”,它的好处是什么?路径及评价:学生结合文本自主思考李白“蔑视权贵,崇尚自由”的精神;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李白的这种精神是与皇权富贵的决裂,是精神的觉醒,所以要“走”;第三小组汇报收集的资料,第四小组展示剩余资料,明确李白“梦已醒,心未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结合资料抓关键词“且”、“须”,明确诗人因“摧眉折腰事权贵”离去是暂时的,虽然藐视权贵,崇尚自由,但却始终把家国天下放心中,此为李白的“留”;总结“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分析李白的“蔑视权贵,崇尚自由”的精神;通过小组合作,结合资料和诗歌关键词探究李白的“留”;总结归纳“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总结】“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这种方法能够从外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角度出发,联系诗歌产生的背景和根源,结合诗人生平,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7.2.4方法要致用:会归纳,善迁移【教师】同学们理解得很透彻,李白的“走”,是与皇权富贵的决裂;李白的“留”,对天下家国的放不下。如果我们不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等,品读了这首诗,我们可能仅仅认为这是一个“藐视权贵,崇尚自由”的李白,但是通过“知人论世”,我们认识了一个政治失败,仍然不忘报国的李白。“知人论世”要求我们要结合作者的整体际遇、作品,细细挖掘,而不是只对作者的生平了解大概。虽然我们解开了李白的精神密码,但是老师还有一个疑问:李白“蔑视权贵,崇尚自由”的精神追求是否有局限性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任务组8】1.你认为李白的精神追求是否有局限性?路径及评价:(开放性讨论)学生自主思考后分享观点,通过师评引导学生对“权贵”的指向性进行分析,认识到李白的精神追求也代表着他的精神觉醒,代表着他与皇权富贵的决裂,但是这种觉醒与决裂却是有限的,是其黄粱仕梦的小觉醒;在这种小觉醒的背后,是济世报国的大执着。这种小觉醒与大执着,是我国古代士人群体“不屈己,不干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情怀的真实写照。2.归纳“知人论世”的文本鉴赏方法,并用它预习杜甫的《登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李白的精神追求,并能认识其精神追求的两面性,并认识其“不屈己,不干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情怀;结合本堂课教学内容,总结“知人论世”的方法并运用于杜甫的《登高》。【总结】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诗文教学要在文本的“语辞世界”中完成“言”、“文”的真正统一,最终落实到文化渗透。8教学设计说明【设计思路】王荣生教授说,课堂教学设计要“缘学情,明起点;依体式,定终点;中间搭2-3个台阶。”因此,我从学生学情和文章体式出发,进行了《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设计,总体设计思路如下(图8-1):缘学情,明起点:此篇目为高中语文一年级教学内容。就教学内容而言,此篇目构思奇特,意境巧妙,手法多样,学生学习有一定难度;就语文经验而言,高一学生对李白较为熟悉,但对其经历、思想状况等缺乏整体、系统的认识,要体察诗歌蕴含的精神追求较为困难。因此,通过预习扫除字词障碍、了解文章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品鉴诗歌的意境和探究诗歌的精神追求都离不开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对文意的理解。依体式,定终点:此篇目是古体诗,在教材中属于“定篇”的范畴。探测诗歌文本,有一点可以肯定:这首诗不是游仙诗、记游诗,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赠别诗,而是述怀抒情之作;诗人欲告“东鲁诸公”的,绝不会是一个虽则光怪陆离,却又无所寄寓的“梦”。诗人托梦言志,读者以意逆之。因此,通过对梦境的品鉴,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析作者的精神世界,就成为了我教学设计的落点。体悟中国传统士人的精神追求,在此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文化渗透,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要求。中间搭2-3个台阶:为完成本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将品鉴梦境、体察情怀作为本科教学的两个内容落点,分别以诵读、知人论世为主要方法作为学习方式,将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通过自评、他评和师评完成对整堂课的引导和建构,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图8-1教学设计思路9板书设计9.1第一课时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第一层:飞度镜湖——幽静雅致第二层:登山揽胜——雄奇迷离第三层:洞天仙境——盛大壮丽第四层:梦醒时分——怅然若失9.2第二课时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藐视权贵,崇尚自由——黄粱仕梦的小觉醒且放白鹿,须行即骑——济世报国的大执着附录一附录二挑战任务单姓名:组别:学号:题目一:正字音1.天姥2.瀛州3.剡溪4.渌水5.谢公屐6.暝7.殷岩泉8.栗深林9.水澹澹10.訇然11.霓为衣12.鸾回车13.魂悸14.长嗟15.觉时题目二:辩词义1.烟波微茫信难求2.我欲因之梦吴越3.渌水荡漾清猿啼4.熊咆龙吟殷岩泉5.栗深林兮惊层巅6.列缺霹雳,丘峦崩摧7.青冥浩荡不见底8.忽魂悸以魄动9.惟觉时之枕席(睡觉)10.且放白鹿青崖间(暂且)11.须行即骑访名山1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了解:天姥瀛洲五岳谢公题目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诗人入梦追寻天姥山的原因是:“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2.诗人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3.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4.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初读全诗,以“梦游”为分界点,试概括全诗脉络,并用四字短语归纳层意:梦游之由(起)——梦游之景(见)——梦游之吟(叹)?前期:仗剑远游,积极用世《行路难》其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行路难》其三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中期:奉诏入京,翰林供奉,横遭疏离《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古风五十九首其十五》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方知黄鹤举,千里独徘徊。《古风五十九首其三十九》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杀气落乔木,浮云蔽层峦。孤凤鸣天倪,遗声何辛酸。游人悲旧国,抚心亦盘桓。倚剑歌所思,曲终涕泗澜。《鸣皋歌,送岑征君(时梁园三尺雪,在清泠池作)》(节选)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若使巢由桎梏于轩冕兮,亦奚异乎夔龙蹩躠于风尘。哭何苦而救楚,笑何夸而却秦。?后期:再度远游,不忘报国《古风五十九首》(节选)仰望不可及。苍然五情热。吾将营丹砂。永与世人别。代马不思越。越禽不恋燕。情性有所习。土风固其然。《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临路歌》(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预习指导意见书步骤1:初读课文,读标题、作者、正文、注释,辨明文章体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步骤2:再读课文,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句,记录阅读过程中的不解之处。步骤3:运用图书角工具书籍,查阅年表、地图、字典、辞典等,结合课文注释,解决疑难字句,了解文章体裁及文章中关于人、时、地的问题。步骤4:三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关注文章的结构层次、写法技巧、情感表达,记录对文章内容的疑问,可以是某句的句意,也可以是某句话的写法,还可以是文章的情感表达。步骤5:小组交流讨论,整理阅读过程中未解决的疑问清单,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课代表,由课代表交给老师。疑问清单样本班级:组别:一、字词句疑问(一)已解决1.烟波微茫信难求答:2.……3.……(二)未解决1.烟波微茫信难求2.……3.……二、写法技巧疑问(一)已解决1.某句话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答:2.……3.……(二)未解决1.某句话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2.……3.……三、情感表达疑问(一)已解决1.这首诗/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答:2.……3.……(二)未解决1.这首诗/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2.……3.……四、其他疑问(一)已解决1.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答:2.……3.……(二)未解决1.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2.……3.……诵读指导意见1、理顺思路,把握情感的变化历程。?1.理顺思路。以“梦”为线索,分为五部分:入梦缘由(第一段)、梦游历程(第二段至“水澹澹兮生烟”?)、梦中仙境(“列缺霹雳”至“仙之人兮列如麻”)、梦醒时分(“忽魂悸以魄动”?至“失向来之烟霞”)、梦后言志(最后一段)。?2.情感变化。与上面的五部分相对,感情有五次变化:向往——陶醉——惊异——失落——慷慨。?2、掌握技巧,读出韵律美、情感美、文势跌宕之美。?1.划分多变的节奏,要读得节奏鲜明。五字句多为“二三”式,如“海客/谈瀛洲”。六字句多为“一二三”式,如“忽/魂悸/以魄动”。??七字句多为“四三”式,如“云霞明灭/或可睹”。带“兮”字句,多在“兮”后停顿,且“兮”要拖长音节,如“水澹澹兮/生烟”“仙之人兮/列如麻”“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2.找出变化的韵脚,要读得响亮和谐。全诗换韵共11次,分别押“ou”“u”“eng”“ue”“i”“ing”“uan”“ai”“ia”“ui”“an”韵,一个韵脚基本上是一个层次,换韵处要适当停顿。?3.品味语言的精妙,处理好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语气。第一部分?“横、拔、掩、倒、倾”,极富动感和表现力,要重读。“一万八千丈”五字,用夸张的写法,突出天台山的高大也应该重读。前两句叙述,后两句描写抒情,语速应该由慢到快,语调要由中调逐渐升高。“倒”字要一顿,“东南倾”三字一气呵成,收缩干净有力。?第二部分“飞、殷、栗、惊”四个字和“半壁、空中”两个词应该重读。“飞”字体现了李白高蹈出世的气概,又与“送”见合,体现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的急切心情。“殷、栗、惊”突出了“熊咆龙吟”之声的威力与震撼。“半壁、空中”进一步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大,和诗人站在山腰就能见到奇异景色,听到奇异的声音的独特感受。前七句的语速要稍快,语调应该中调起头,逐渐加快,到“迷花倚石忽已暝”处,宜用低调慢速,为第七句蓄势。第七句“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以快速、高亢的语调读出,以突出恐怖阴森的氛围。第八句“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由惊心动魄的声音描写到突出一种氤氲怪异的氛围,宜低调慢速,完后稍微停顿,为下文语势的陡起蓄势。梦中仙境。前两句为四字短句,用快速、高调一气读出;“霹雳、崩摧、轰然”三词重读。突出天门洞开的奇异氛围和雄奇的气势。后两句描写仙境博大景象和神仙降临的飘然与祥和,应该打开音域,用浑厚高昂语调、中速来读。每句的“兮”,应拖长音节。“列如麻”收尾要干脆,读完后要停顿四拍,形成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也为下文语义的转折奠定基础。梦醒时分。这两句主要写梦醒后的失落,用低调、慢速来读。“忽、恍、惟、失?”四字单独成为音节,应该适当拖长两拍,使节奏和谐。第三部分前一句紧承上句抒情,用低调、慢速来读。第二句以朋友的口吻问自己,注意读出关切的疑问语气。第三句作答,“访名山”三字重读,突出李白寄情山水的情怀。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高潮,抒发李白保持高尚节操,绝不低头媚权贵的理想。“安能”两字应低调、慢速起,后面字字重读,逐字加高音调,加快语速,加大音量,到“不得开心颜”达到顶峰,戛然而止,振聋发聩。要诵读好本诗,除了掌握上述的一些方法和技巧,还必须要多读多揣摩,还可以创造性地读,并辅之以动作神态,尽善尽美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传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在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情感美,在诵读中享受美的熏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doc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