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科学9地球的表面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教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科学9地球的表面 教案

资源简介

3.1《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整体描述地表特征,能识别常见的陆地地形。
2、能细致观察各种地形,学会描述地形主要特征。
3、能制作立体地形模型,学会运用常见材料表现地形特征。
重点与难点
重点:描述五种典型地形的主要特征。
难点:设计制作立体地形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政区地球仪、地形地球仪、立体地形模型、教学相关视频和PPT。
学生分组材料:立体地形模型的制作材料,如石膏塑形布、纸板、废纸、泡沫塑料、海绵、丙烯颜料、笔等。
教学过程:
(动态由远及近地球视频导入)
师:今天开启本单元地球探秘之旅,第一站——地表探秘(板书课题)
一、活动一、整体认识地球表面特点
1.出示两种地球仪,让学生摸两种地球仪,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补充:
政区地球仪表面光滑,有不同色块,蓝色代表海洋,其他颜色代表国家,相邻国家的颜色不同。
地形地球仪表面高低不平,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洋深度和陆地海拔高度。蓝色表示水,绿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黄色表示山地、沙漠,白色表示冰川。也就是说,这两种地球仪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颜色的含义不同,地球仪上的文字注释也不同。
活动二、描述五种陆地地形特点
1.让我们跟着航拍镜头来欣赏美丽的地表。多媒体(视频展现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小结: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板书)是陆地的五种基本形态。海底的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有盆地、平原、丘陵、海沟等地形,并不像游泳池底部那样平整。
2.谈话:观察搜集的地表图片(PPT),思考这四种地形在哪些方面有所不同?说说各种地形的主要特点。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板书:(从地势高低和地面起伏大小方面引导学生来描述它们各自的特点。)
山地地势高,起伏很大,坡度陡,沟谷幽深。
(山地一般呈脉状分布。)
平原地势低,地面平坦,起伏较小,视野开阔。
(平原主要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
丘陵地势不高,地面起伏不大,坡度较缓。
(丘陵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一般分布在山地或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地带。
盆地周围地势高,中间地势低,与澡盆相似。
(盆地一般被山地或丘陵包围。)
高原的地形特点是地势高,起伏小。
(青藏高原)
4.小结:猜一猜“视野开阔、一览无余”可能描述的是哪种地形?你还知道那些描述不同地形的词语?
5.练一练
学生活动手册第一题
活动三:制作地形立体模型
师:大家想不想把看到的地形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即把它们做出来呢?
1.出示做好的一个模型,讨论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完成。
2.分组讨论设计图。(想做哪两种地形?小组内经过协商选定拟表现的地形。教师要引导各小组不要重复,尽可能多地呈现不同类型的地形。)
3.
PPT出示要求:
1)把要制作的两种地形立体模型的设计图画在活动手册上:
2)再用带来的旧报纸、泡沫塑料等在纸板上堆出自己想要的大致形状,并用胶带等固定;
3)然后将石膏塑形布用水浸泡之后取出,盖在做好的模型轮廓上,在石膏塑形布没有干燥之前可以调整山体局部形状,完全凝固之后与下面的材料结合在一起:
4)最后石音塑型布凝固之后在模型上涂自己需要的颜色。
5)使用工具时要注意安全。
4.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制作。
5.学生制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材料如如海绵、泡沫塑料、牙签、苔藓等表现地形特点。石膏塑形布是制作地形模型的专用材料,如果没有可以用皱纹纸、旧衣物来代替。有条件的还可以在模型表面涂白乳胶,粘上草粉——将草干燥后粉碎而成的粉状物质)。
6.作品展览(课后进行)
.板书设计:
2.地球的表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